明月出祁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准噶尔刀王
“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要建水机房,还有这来回抽动的快慢还需要实际操作了才能调好。”林顺蹲在地下,继续琢磨着那只酥油桶。
李岘抬起头来,那些女人打酥油的场面看上去挺美,他却知道其中的辛苦,刚才他也试了一会儿
28、族兄
重新恢复的秦凤路第三将被李岘当成了厢军来使唤,这遭致了很多不满,但他依旧是我行我素,根本不在乎这些。
李岘固执地认为一个穿越者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在战场上,而是传播知识,另外就是经济建设方面。人的精力本就有限,如果都想兼顾,反而是顾此失彼,什么也干不好。在权衡利弊得失后,他很快就放弃了在军中发展的念头。
所以他根本不怎么在乎自己目前的职位,也不想着怎么在战场上捞取功劳,一门心思扑在了祖厉河和关川河两岸河谷地的水利开发上。
在春秋之前,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府和梓州之地,一直是灾害频繁的蛮荒之地,但是自从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两代人开凿修建起都江堰这一项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随之变成沃野千里,五谷丰登的天下粮仓。
到现在,陇右地区西军的大部分粮草,也是在依靠蜀地的供应。
所以,在任何年代,修筑水利工程,都是件利于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与天斗,其乐无穷,而兴修水利,就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与天地争斗的一件智慧结晶。
在听着李岘与那些匠头们在讨论在何处的河道上修筑堤坝、涵洞,以及水轮机、水泥灰等一大堆自己根本听不懂的乱七八糟的新鲜词汇,专程跑来平西寨来劝说李岘要多把心思放在军务上的族兄李明似乎感到自己有些极度缺乏智慧,根本就听不懂李岘在跟那些匠头们说的是些什么。
李明是秦州李氏一族族长的亲侄子,在族中排行老五,正宗的根红苗正,嫡脉出身,在家族中的地位是李岘这种旁系出身的子弟根本无法比较的。凭借着家族的支持和在西军中的人脉,他已经坐到了震武军知军的位置,是李岘他们这一代人里目前最出色的一位。
李明最早是跟着赵隆从军的,一直在熙河军中厮混,也算是西军中刘法一脉中坚力量中的嫡系,这次能坐上新成立的震武军知军位置,也和刘法在背后的大力支持有关。
西军与河北路各军都属于禁军体系,一般称之为屯驻禁军,军中待遇要比厢军营里要好得多。目前在大宋,地方上的厢军战斗力基本为零,不说负数都是好听的,甚至还不如普通的乡兵。而禁军主要就是京师禁军、河北路各军和陕西路各军,河北路各军由于长久与辽国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基本上算是已经废了,而东京禁军也是军纪涣散,处于半报废的状态。唯有西北六路禁军,由于还常年与西夏人征战不休,尚可称之为精锐。
这秦凤路第三将复置,除了李岘一个将主,还有副尉、军中主薄、承义郎等,再加上各营都尉,还置有十几个中级军官的职位。
这新军复置,需要添置的军械、辎重也多,而且管理方面的漏洞也大,其中上下其手的机会也多,所以其他各将中想要钻营进来的人有不少。除了副尉姚柄,其他走门路想要进到第三将的军官,都被李岘以编制未成、另外军官从营中择优选拔的借口给推辞了。
阻人门路,这让李岘在各军中引起许多不满,名声不佳。
“老十七,我听说你怎么把刘家的刘仝给赶走了那可是刘仲武家里的人。”终于等到李岘交待完了一些紧要的事情,房间里只剩下他们俩人,李明这带着埋怨的口吻对李岘说道。
“哦,那小子才入营当了主薄没几天,就敢把手伸向肉食采买,我没宰了他也算是给老刘面子了。”李岘想了一下说道:“我已经给刘帅写了信,这事,五哥您就甭多管啦。”
“你是将主,这是没错,可是手下一大帮中级军官,这些人家里都需要些额外的进项,只要不与你作对或是捣乱,平日里也就是睁只眼,闭只眼,随他们去就好了。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也算是默认的规则,否则到了战场上,谁知道这些杀才会给你出什么坏。”李明叹了口气,这才继续说道。
李岘呲着呀一笑:“五哥,我本就没指望这第三将去打仗,咱搞出这第三将在手里,就是用来干活的,修堤坝、挖水渠,另外还得给童大帅养马,还能真的指望这些丘八去战场上玩命我现在撵他们走,也算是为他们好,想在这第三将里捞上些军功,难了。另外这筑坝修渠,可容不得半点偷奸耍猾,否则出了事,有几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李明听了沉默了一会儿,这才摇了摇头:“这些都随着你好了,你这较真的脾气,今后可得慢慢改了,这在军中可是吃不开的。”
李岘笑了笑:“咱就是个做买卖的,也没想着在战场上拎着脑袋搏取一场富贵,这进了西军也只是个意外。这些事,五哥您都是知道的,兄弟我也就是个种种地、养养马的命,等找准机会,我看看能不能走走童大帅或是几位老相公的门路,调去利州路或是兴元府,离这前线远点。”
李明噗嗤一下笑出了声:“说得自己和多怕死似的,不过,在战场上,还真是怕死的老兵油子活得长些,可真要到了拼命的时
29、招募流民
农耕民族每当势力抵达草原边际的时候,都会犯下一个很致命的错误,当他们看到绿油油的草场时,就想全部把它们开垦成农田。
岂不知草原上降水很少,都是季节性的,有些地方根本不适合种粮食。在草原上开垦出来的荒地用不了十来年就会严重退化,产出的粮食甚至还没有种下的种子多,每当到了这种时候,汉民族只好放弃了北进,又退回到了中原。
北方这条宽阔的干旱地带一次又一次阻止了中原民族的扩张步伐,所以就陷入到了无限的人口膨胀,土地不足,饥饿所引起的战乱,人口的自我屠杀和锐减,新的帝国建立这样的循环怪圈当中。唐朝是唯一的例外,因为这是一个汉化了的鲜卑政权,身上残留的胡人血统让他们知道到了草原上该干些什么。
草原上人力资源不足,再加上缺少引水灌溉设施,畜牧业才是最适合的生产方式,当然能够种些粮食作为补充的话,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那就更为完美了。
即使是到了夏天,五千多匹军马每天所消耗的草料也不算少,幸好关川河两岸目前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户,否则李岘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放马地点。
东京那边的童太尉依然还没有什么动静,继续在朝堂里扯皮,秦凤路第三将三千多人在一帮教官的严格训练下,已经进步了许多,似乎应该能够应付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了。
河谷两岸田地里的麦苗已经有一拃多高,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从李家庄园往南在河道里矗立着十二台巨大的水车,浇灌着二百多顷农田,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由于农丁不足,李家庄园其实还是以畜牧为主,养着一百多头奶牛,两千多只羊和三百多头猪,另外庄户们自己还养了一些鸡、鸭、鹅等家禽,田地里也大半种植的是牧草。这样一个农庄,每年也只能养活三百来户人家,进项也只有五、六千贯。农牧业的收益并不很高,赚钱还只能在工商方面多下功夫。
大宋国的官僚们治国方面并没有什么特长,但在聚敛钱财上面却很有独到之处,只要那一行业的利润高了,准能弄成官营的。香料、糖、酒、盐、金、铜、银、铁、茶叶等等,如果哪天连呢布也改成官营的,李岘估计自己如果不是狗急跳墙地造反,就只好避居到外国了。
进入五月后,西军与西夏之间的冲突减少了许多,却忽然传来消息,河间府和沧州的黄河决口,洪水漫延,淹死了很多人!
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谁都没有太在意,这黄河每隔几年就会决堤一次,大宋国的人都习惯了。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向大名府和东京,得知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此次黄河决堤所造成的损失根本无法估量,简直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根据大名府知府梁子美上报的估算,河间府和沧州两地几成泽国,仅在洪水中淹死的人数已经不下数十万,另外有数百万人失去家园,成为流民。
这下朝廷上下才惊动起来,赶紧采取措施救灾,另外就是封堵流民,不使其涌入东京。
宋代的救灾制度相对完善,财政状况也比较正常,虽然社会底层百姓生活困苦,但每遇灾害,政府倒也能及时开仓赈济,不至于出现象汉末或是民末那样饥民遍地,大规模冻饿而死的情况。
当然,在大灾后不免会有许多贫民会因为饥饿而死的情况,只要死得人不算多,不出现大的流民潮,地方官吏就算是救治有力。
但这次的洪灾整个的受灾面积确实太大了,从瀛州河间府,永静军到沧州,波及三个州府六百多万人口,河道更改,河水泛滥,从河间府南部到差不多半个永静军(东光),沧州南部各县全部被洪水淹没,变成一大片水泽之地。
朝廷把救灾的重任就压到了河北路转运使兼大名府知府梁子美身上。这梁子美是前太傅梁适的孙子,今年也快七十岁了,曾做过户部尚书,另外小说《水浒传》里的梁中书就是以此人为原型。
不过这梁子美出身官僚世家,可不是什么蔡京的女婿,但与前宰相章惇倒是儿女亲家。由于与“奸相”章惇有牵连,所以在后世宋代文人们的著述里他形象就不咋样,属于被糟蹋的对象之一。
梁子美出知大名府并不是靠走谁的门路,而是属于重臣兼任。要知道有宋一代大名府是北-京,本身就是支撑河北路防止辽军入侵的军事重镇,而且每年的财赋收入仅次于东京汴梁,是天下第二号的财源地,这个年代大名知府就相当于后世的上海市一把手,绝对是在高层排得上号的人物。
宋朝的救灾措施一般有开仓赈粮,募工修河筑路和招募从军这三种主要方式,这开仓施粥就是不要让灾民到处乱跑,形成流民,否则就难以控制了。征募河工就是以工代赈,另外招募从军就是在灾民中招募青壮,只剩下些老弱妇孺就是想闹事也闹不起来。
不过,这一次的灾害面积和涉及人口太大了,尽管各地拼命围堵,还是有数十万人流落到了东京城外。
一般来说,开封府是不给饥民放粮的。
这是怕饥民全都跑到京城,危及首都的安全。
比如在哲宗年间,滑州、陈州大旱,饥民涌入开封,宰相司马光就曾阻止开封府尹向饥民放粮,说是东京存粮有限,如
30、会州城下(一)
兵部对于新招募的厢军分配和安置方案是河北路留五万人,河东路两万五千人,陕西路四万五千人,秦凤和熙河路三万五千人。厢军的作战能力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过是充作役夫,支撑大军的后勤罢了,谁也没指望他们真的能上战场。
一场大的灾难对于当今天家赵佶来说,也让他很不痛快,朝堂上已经有几位大臣上书让他停建万岁山,说他劳民伤财,这才遭致天怒人怨,似乎这场水灾是他搞出来的一样。
赵佶大怒,先训了蔡京一顿,然后又提拔了两个朱勔推荐的官员,意思是你们再嚷嚷我把你们全都换了!顿时就让满朝文武立时闭嘴。
童贯从垂拱殿下了朝之后回到大庆殿前的枢密院,心情还算不错。最后王黼有些得势,蔡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态度明显软了下来,天家的态度似乎开始倾向于联金灭辽,差不多最近一段时间这事就能敲定。
回到自己日常办公的地方,见继子童翔正在替他整理要处理的公文,于是问道:“有什么特别的事么”童贯是太监,没有子嗣,于是就把堂弟的儿子过继了一个过来,以续香火。童翔已经跟在童贯身边多年,荫封协忠大夫,基本上就是童贯的帖身秘书。
“一切都还正常,不过最近有不少人投诉巩州马监的监牧李安国在各新募厢兵营中散发消息,拉拢兵卒家属去陇右垦荒,有不轨之嫌。”贯翔说道,童贯把李岘提到巩州监牧的位置上,坑了他一把童翔是知道的,所以才提了一下这事,否则这种小事童贯也不会去管。
童贯随意地拿起一份投诉李岘的报告,用鹰一样的眼神快速扫了一遍,然后摇了摇头说:“纯粹妄自猜测,只不过是他手头上人手不够,逼得急了,不过此子也不是个安分的。老夫能另眼看他是因为与我那过逝的恩师姓名相同,总让我想起当年恩师的总总好处来。可惜当年恩师在西北拓地数千里,却饱受司马光等人的责难和攻讦,说他擅启边衅,甚至可笑到要把恩师打下的兰会二州交还给西夏人,以平息两国争端。最终恩师他老人家为此郁郁而终,每念及此事老夫都对元祐党人恨之入骨。也罢,总归他现在还替某家放马来着,总得给些好处,你传出话去,就说这李安国在新募厢军中招募家属垦边是某家同意了的。”
童贯提到的这事是当年李宪指挥陕西路大军收复兰、会二州和陕西米脂等四座军寨后,司马光所上奏的《上哲宗乞还西夏六寨事》,请求官家把这些占领的西夏地盘割还给西夏,以求得和平,并纠集宰相文彥博,御史中丞刘挚,苏澈和孙觉等人弹劾攻击李宪擅开边衅,引发与西夏之间的战争,从而导致李宪一再遭受贬谪,最终抑郁而死。
最终在向太后和文彥博、司马光等人的主导下,李宪所打下的银州和石州被交还给了西夏,但陇右的兰州和半个会州却因为章悙和王韶、章楶等人的强烈反对得以保存。
作为李宪门人的童贯对这些投降派文人当然是一直都怀恨在心,竭力压制,这也是这么些年来他一直在背后支持蔡京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要借蔡京之手,向那些逼死了李宪的元祐党人进行报复。
现在他还要亲征西夏,替李宪去完成一件当年的心愿,就是平定黄河以南!
童贯府里传出来的话等于是给李岘在新募厢军各营里招募流民一事大开了绿灯,果然一些刚招募的河北军卒在听说是童太尉准允的事就动开了心思,特别是一些家贫少地的人家子弟,甚至不光愿意自己全家迁往陇西,甚至还写信给家人亲族,劝说他们一起前往西北。
毕竟李岘所允诺的待遇很优厚,田租很低,已经远远超过了内地的地主们能给的条件。
总是有人肯冒着背井离乡的风险,最终又有五千多户灾民有意愿迁往西北陇右。
五千多户人家,差不多将近四万多人,分成了数批,在大名府和冀州集结,被一路照顾着开始前往西北。
从大名到秦州,两千多里路程,这些灾民拖家带口,将近一半都是些老弱妇孺。这一路走来,每日只能行四、五十里,虽然每到一处都有专门人员负责接待,提供住宿吃喝,但其中艰辛,也难以详说。
现在李岘却无法顾及到这些还在路上的难民了。
因为在七月初,整个陇右到青海一带,发生了一场大的地震,不少的地方房屋倒塌,城墙损坏,秦凤路第三将在完成自救之后,还要投入到各地的救灾行动中。
最可恨的是西夏人趁火打劫,趁着宋地军寨损坏之际,发起了凶猛的进攻。
这样一来,童贯也坐不住了,在接到边报之后,立刻带领禁军出动,一路浩浩荡荡向西北而来。与此同时,他还下令让种师道进攻横山降都山和臧底河城一线,刘延庆和姚古从河东出兵,进攻夏州。
这次连童大帅也彻底怒了!
刘仲武在七月中旬陇右刚发生大地震后就回到了会川城。
此次地震的强度应该在7级左右,震源在祁连山一带,而且波及到的面积很大,差不多湟、兰、会三州和震武军都有房屋倒塌和城墙毁坏的报告。这在震灾之后,边地更需要一些大将来坐镇,才能稳定住局面。所以刘法到了湟州,赵隆坐镇兰州,而刘仲武也从秦州赶到了会川城。
真正的会州城也就是后世的靖远城现在是控制在西夏人手里。
当年章楶和李宪曾两次夺取过会州城,可惜在朝中一帮文臣们的掣肘下,两人一被调离西北,这些地盘就又都被西夏人夺了回去。
地震刚过没几天,西夏人就趁机偷袭了马连城一次,可惜马连城是座新城,城墙完好,加上辛兴宗在城里派驻了有将近四千的兵力,夏兵围攻三日,最终无功而返。
刘仲武是封疆大吏,到了会川城后,权知会州的辛兴宗只得将州衙让给了他办公,自己则暂时在第二将营中作为公署。
李岘在第一时间就从巩州马监赶回了会川城去拜见这位顶头上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