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颂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淡水鲈鱼
而第十六个阵列,是一个否字。
否者,同样代表疑问不不解。
而跟后面的,阵列也更加复杂,即使是甘棠,她看着也有些糟心,不是解不出来,只是那些记忆需要翻找,对于她来说,虽然她的智慧很高,而她原身,也就是那位真正的二十二代王,她作为青丘之主,学识也很高,但毕竟已经过去了如此漫长的时间。
她虽然看过连山,但是对于其中的数字变化,也不敢深入研究。
《连山》为伏羲氏所做,传说此易变之相一出,天地反复,上苍有雷龙行天,青云如海,仿佛天公震怒,后又有大日凌霄,行于甘渊之山,蒙昧之谷,后火桑凋零,烛龙闭眼....总而言之,种种异像,似乎是天运在向伏羲氏表达不满。
天运者,是天之运势,运数,亦是世间五十二仙人之一,传说南华真君座下的“天运君”,便是因为伏羲氏开画连山之后而诞生出来的。
连山的可怕之处,在于把世间很多不可明晰的东西,用数字做出了最精确的计算,如此万物皆可计算,计算的结果又可一一对应某些事物,不仅仅是言行举止,甚至有原因结果,这种情况,如果是有“道教”的人在此,或许会说,这是“窃天机”的行为。
而事实上,程知远在那《连山》原册之中,所解出来的一句话,正是“伏羲窃仙法于天”。
伏羲氏与南华真君的关系,很耐人寻味。
甘棠看着后面那些比较复杂的计算,似乎是连山中的“藏山之变”,这种数字的难搞之处就在于,数字之中体现给你看的不是正确的,而是需要重新计算,拨云见日,如此才能看到真实的结果。
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算错。
一步错,步步错,最后错的计算,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如果是一个人自己解,一旦错了,很可能会误以为正确,从而进行“修行”或者“使用”,这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情况。
譬如今天本来有大雨,你算过之后说今天不下雨,然后部族中的人们都出去晾衣服,结果突然风雨大作,雷霆滚滚,然后部族中的人被劈死了两个。
这就是失误造成的结果。
从一点上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譬如南辕北辙,其实也算是一种计算方式错误,所导致的错误结果,当然,最后这个成语成为了一个经典,包括那个驾车的路痴。
虽然那个路痴似乎是季梁虚构给魏惠王的,但在这个时空,这位路痴说不定就真的存在呢。
甘棠在怔怔出神,脑子里胡思乱想,而龙素此时发出了一声叹息。
“已经十天了,后面的阵列更加困难,区区两天,我的精气神明损耗也已经很大,而前院诸位师兄弟,他们的精气神明还有保留,公子召南在前,素有一问,不知清晨甘霖之露,二滴可润裂土否,若不得润,素当拜罪....”
龙素称甘棠为“公子”,在战国时代,也就是整个周朝的时期内,公子并不是仅仅对于男子的称呼,女子亦可以称公子,或者叫女公子,但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身份与地位。
诸侯之子,是只有被周天子承认的诸侯,这位王的孩子,才能被叫做“公子”。
龙素认为甘棠是
第三百一十一章 知遇之恩
所以龙素的意思是,稷下学宫的开宫时间和青丘也有关系,所以前院监考们虽然和甘棠非亲非故,但是为了学宫颜面,还请指点一二。
而且龙素说自己精气神明损耗颇大,这也确实是事实。
她可不想变成《谁人氏》中所记载的灵怪“颜如玉”。
生而知之,比死而知之有意思的多,而且至圣曾言,不知生,焉知死
所以对于颜如玉的行为,至圣是不赞同的,而龙素也是不赞同的。
指点一二并非是传授,仅仅只是稍稍点拨,而点拨这种事情,如果对面悟性极好,那么应该一点就通。
如果悟性很差,那么如果点拨者有耐心,或者心情不错,兴许会多指导一下,但如果点拨者只是为了应付差事……
那也没有什么错的,毕竟该说的该讲述的,都已经弄到位了。
故此,龙素话说完之后,又继续真心实意的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前院的监考……呜……我不想帮你解了。”
甘棠忽然很不高兴,龙素顿时拜下:“若公子召南有忿,素当拜罪。”
“不,我不是因为这个。”
甘棠指了指外面:“我们在这水地小筑又待了好几天,剩下的连山阵列还有一大半,肯定不能一次解完,但我现在觉得,你似乎准备告诉前山要开宫了。”
“我等的人还没来呢。”
甘棠似乎在赌气,而她也是确确实实不太高兴。
谁说涂山的王就没有点脾气了
不过每当这个时候,甘棠倒是可以自我催眠,默默念叨,自己是程召南,不是甘棠。
不过这样弄,要是精神不强大的人,怕不是早晚精神分裂。
角色扮演可没这么有趣。
龙素有些无奈,此时给予回应,则是声音清朗:“之前我与您也有言,学宫开试,哪怕已过开宫放卷时间,素必然为您保留一份卷宗,待程知远来时,您可转交于他。”
甘棠盯向龙素:“是,说是这么说的。”
龙素行礼:“凡素所言,字字为真,绝无半句谬误,言行必同,若公子不信,素,可做担保,为他亲开门路,独作监考……”
甘棠忽然一问:“你要单独为他考试此话当真”
龙素道:“君子无戏言,可使他交卷时期延长,素将其中缘由告知荀卿,亦通告各位师兄弟,想来绝没有人会多说半句闲话。”
君子无戏言与君无戏言其实含义差不多,因为后来君这个字基本上都专指帝王,亦或有权势的人,所以很多人忘记了这个词汇的本来意思。
那是指的“言而有信”,其中的君,说的是正直的人。
《论语学而》第七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甘棠得到了龙素这般答复,如此才有些满意。
不过,她刚要开口说一下后面的阵列问题,突然目光一动,偏头望天。
龙素不知何意,便只能等待。
甘棠看着外面的青空,今日有小雨,多晦,没有太阳。
淅淅沥沥。
少年听雨歌楼上。
甘棠的目光显得有些幽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冬日的雨显得有些奇怪,前些日子刚刚下了雪,虽然不大,但也带来了刺骨的寒流。
今日的雨,小小的下,却没有结成滂沱规模,更没有冻结起来变成雪花。
这种冬天的雨水最是冻人,比起三尺大雪还要冰冷。
“伏雨朝寒,闻人念兮;尘衣暮矣,两乡忆兮。”
甘棠忽然呢喃起来,显得有些惆怅。
龙素听着,却是眼前微亮。
随后闪过一丝愕然,最后变成明了。
甘棠的那种情感从内心深处迸发。
龙素并不知道这位“公子召南”的过往,但不妨碍她做出回应。
不……倒也不能完全说不知道。
龙素的眼中,清辉流转,如玉雨清寒。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北风呼呼透骨凉,雨雪淅
第三百一十二章 齐国的打神鞭
稷下学宫,前山,监考院。
诸监考们看着从龙素的水地小筑处送来的竹简,上面写着三分之一的题目。
诸监考默然,不知道该说什么,此时时间已经不够了,十二天的期限已经来临,看来他们这一批监考,注定是要丢了脸面。
不过解出了三分之一,也不算特别丢人,起码脸上好看了一些。
龙素并没有直接来见他们,而是在竹简的最后提及了几个关键点,这就需要个人的领悟力了。
譬如那位墨门的罗师兄,他很快就从中找到了突破口,这一下灵光迸射,他迅速拿出自己抄录的那份卷宗,用细笔仔细涂抹起来。
而如彭鹜彭师兄,他便有些死板,纵然智慧也是绝高,但不懂得变通,所以面对龙素的提点,只感觉就要抓住一些关键,然而却总是还差一点。
于是他向罗师兄请教。
诸监考此时心中感激龙素,更同时想起前几日,记得有一个青丘的姑娘从后山来,到过前山的监考院里,说要单独拜会龙素。
这个姑娘让不少人印象深刻。
看来龙素是得了那位青丘姑娘的帮助,被传授了一些独特的知识。
这种知识,不能随意乱传,所以龙素不能过分吐露,而纵然是这一些提点,应该也是经过了那位青丘姑娘同意的。
监考们心中高兴起来,这十一日以来第一次感觉到舒缓与轻松,虽然只是稍稍轻松,但也已经让疲惫不堪的他们得到了喘息。
“看来涂山王已经解出来了,不愧是青丘的王,智慧绝伦,不然也不会让青丘的姑娘下山来教导我们。”
“龙素被看重,应该是因为最开始的第一卦是她解出来的,这也是事实,龙素的智慧比我们都要高,能得到涂山氏看重,也是情理之中啊。”
“还得多谢涂山王,若不然,我们连此三分之一都解不出来,那颜面便真是扫地去矣。”
“看来涂山王嘴上说不能帮助我们,但事实上,还是为我们着想的。”
“我们欠涂山王一个天大的人情啊。”
诸监考聚集,互相安慰,并且相互鼓励,现在时间还有一天,多解一个阵列,就多为他们,也是多为学宫增添一份脸面。
但这些诸圣门的尖子,他们这些监考,却是不知道,其实他们此时正“无比敬仰”的涂山一百七十四代王,也正对那些题目抓耳挠腮,精神是嗡嗡作响。
如果他知道前山的那帮监考把这次的功劳算在他头上....不过这样看好像也有点关系,如果涂山王没有接那个卷宗,甘棠就不会去见龙素.....
啊,总而言之,这位王现在依旧陷在泥沼之中不可自拔,当然他的智慧还是很高的,已经解到了“弃咎”二字,也就是第十八列,正在解第十九列。
这个速度比起苏秦来说自然是要快上许多的,毕竟苏秦再厉害,他的智慧还是凡人阶层,但是涂山氏多智近神,远在常人之上。
罗趾没有参与到诸人的讨论当中,他叫上几个墨门的弟子,开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计算起来。
他的这番动作顿时让那些刚刚松了口气的监考们如梦初醒。
是啊,仅仅是解出了三分之一,有空在这里感慨,不如多多参悟一下龙素交给他们的关键知识点。
眼下还有一天多一点的时间,此时得到点拨,虽然已经晚了,但总比没有的好。
学宫监考们都是重视脸面的,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面子,或者说名节,那看的是比性命都要重的,都说身死是小,失节是大,由此可见东周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一点上哪怕是墨门也不能避免,墨家同样需要名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义”。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事情,墨家的人从不
第三百一十三章 交税的白马
太公的六韬兵法其实才是至宝,有此书简可拔地起国,然而对于神灵来说,六韬不过是一堆废竹而已,他真正想要得到的,就是用来制衡神灵的打神鞭。
所以忍痛之下,天齐神虽然对田氏已经产生不满,但为了得到打神鞭,还是允许了他的还价,田氏也知道见好就收,能多咬两口已是知足,如果继续咬下去,泥人都会跳起来,别说一位堂堂天帝了。
田氏想的很周全,他靠着学宫,只要学宫不倒,他就不怕天齐神的暗算。
天齐神也不能对学宫动手,不仅仅是天礼的约束,同样也有气数不至,妄损学宫,可能导致他的大幅度衰落,这种险他是不敢冒的,边上楚国的东皇太一就对他虎视眈眈,正等着他什么时候衰落,便扑上来狠咬他一口。
在这种情况下,纵然是一国天帝,也暂时难有大作为,只能暂时妥协。
所以田氏对于太公的这一支姜氏便放过了,这也是出于利益关系的计较,不过放过归放过,他要求这批姜氏族人不能回到岐山,这就是为了防止远处的祖姜氏再来一次暴动,并且这样,也有效的把这批姜氏人才,牢牢的锁在齐国。
用,当然是不敢用的,但是有学宫这个媒介在啊!
田氏算的很巧妙,这批姜氏学者就是壮大齐国的工具人而已,他们的研究成果都等于是学宫的成果,而学宫的成果,基本上有三分之一乃至半数都流向了齐国。
齐国积蓄的实力很强,而这说起来也很讽刺。
最早的时候,齐国作为周天子的头号打手统领诸国,齐桓公还当过天下盟主,这个就暂且不必多提。
田氏代齐之后,齐威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知人善用,励志图强,在位时期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开始称雄于诸侯。
齐宣王时,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稷下学宫”人声鼎沸。
齐湣王时,齐国大破函谷关,秦国被迫割地求和。
也正是齐湣王时,齐,秦,二国并立东西,甚至秦国拥戴齐国,二者尽敢称“帝”!
这也是第二次对于天子威严的可怕试探,第一次是五国会盟,尽数称王,虽然后来赵国自去王号,但很快,武灵王之后,王号又被赵国自己捡了回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