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颂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淡水鲈鱼
赵国自去王号的原因很简单,赵武灵王觉得自己的战斗力还不够,所以先称君,自去王号。
这样有个好处,别人称王者互相殴打时,往往出于仅存的礼义,不会去动那些没有“王”称号的国家,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五国相王会议中的中山国。
中山国一个二流国家也来参加会议,然后表示要称王,其他国家也都同意,结果,齐,秦,楚,三国中,齐国听了这事情之后,气的半死。
虽然真正原因是齐国担心魏国会借助这个机会,结盟对自己不利,但中山国不知死活去称王,确实是也让齐国目瞪口呆,并且气得不轻。
齐国反对中山称王的理由就是“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
然后中山国就一直被齐国针对,要不是魏国,赵国比较警惕,就中了齐国的计策,把中山国干掉了,那样的话就是联盟破裂的结局。
而这其中,赵国干的就是一个路人角色,也没有人针对它,原因就是赵国自去王号。
而第二次对天子威严的挑战,就是秦齐并列东西,号称二帝的事件。
不过当年这件事迫于天下之口而被各自废去,二帝之说也成历史尘埃,随风漂流
第三百一十四章 半数天下皆白首
荀卿看着那竹简上的数字变化,再是暗赞了一声,这段时间,他不知道已经对这竹简的主人暗地里发出了多少赞美,只是心中道,这样的人才,怎么会去没有前途的太学。
稷下学宫明显更适合这位人才的发展,不论是他是一位圣人,还是大贤,或者是帝师,大士....在荀卿看来,哪怕这就是一位庶人,都是值得给予一个名誉讲师的称谓的。
这个时代的讲师,能在稷下学宫开讲,至少要是大贤起步,寻常来说,都是圣人,或者是类似儒门七十二贤者那种声名在外的存在。
你要无门无派,起于微末,出于寒门,证了个贤者,带着经文道理来稷下学宫讲学,说不定第一堂课就会遇到很多拆台的人。
那要是声名在外的,譬如颛孙师,譬如卜商,譬如仲由,这些人来讲学,那下面肯定都是凝神闭气,如果有找麻烦的,估计也是儒门七十二贤者互相之间的对台戏。
譬如颛孙师就看卜商很不爽,同样卜商(子夏)也不喜欢颛孙师,而仲梁氏看谁都不太顺眼,至于乐正氏就是好好先生一样,教义倒是偏向于颜回一方,然后大家都喜欢和闵损作朋友,因为这货很讲孝道,有人说他有舜帝之风。
而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圣门的代表圣人,甚至都出自于七十二贤者,譬如公孙龙,这里又说到公孙龙,他在战国时代的出场次数似乎很多,每次重大事件都会出现,在各个历史人物,乃至于几个学派的介绍中,完美的充当背景板,其存在感不亚于某个星球上的阿强。
所以七十二贤者中还有公孙龙这种时不时就跳槽的存在,当然在原本时间线中,公孙龙自开门户是因为孔子挂了,但在这个时空,显然只是因为手痒。
当然他偶尔也会出现在稷下学宫的讲学队伍之中。
而七十二贤者之中,还推举了十哲人,这算是比较有思想的,然而主要的八脉主中,却有将近一半不在十哲人内。
譬如颛孙师就不是十哲人,但他却是八脉中第一脉的师主。而他升入十哲位,最早的时候是在南宋。
荀卿准备把这竹简抄录下来,用一道风吹到辽远的北方草原,抵达长生与南世的交界之处,哪里有一位他的故友,他觉得这很有意思,或许可以让那位故友放松一下焦虑的心情。
那位故友,便是颛孙师。
在正确的历史线中,颛孙师当然和荀卿没有交集,两个人拥有时代差,但在拥有仙神鬼圣之力的这片天地,当然没有了原本的寿命束缚。
所以荀卿和颛孙师有了交集,从正常的发展来看,是属于必然的。
这是因为颛孙师的好友陈完曾经逃奔到齐国来。
而说来也极巧。
陈完就是“田敬仲”,看到这个田字,想必天下人都明白了一半。
他正是如今齐国王室的老祖宗,而他,是颛孙师之祖,公子颛孙的好友,更是相交莫逆,同时他还是陈厉公的子嗣,在鲁庄公时期,陈国是陈宣公,陈国发生政变,公子颛孙护送公子完从陈国出逃,后来公子完在齐国安定,而公子颛孙则没有选择在齐国停留,而是逃到了鲁国。
三代之后,颛孙师出世,而在这个时间点,颛孙师甚至还见过垂垂老矣的陈完。
所以颛孙师出现在齐国,也不单单是因为稷下学宫的缘故,故而荀卿与他也多有交集,又因为荀卿是稷下学宫大祭酒,与王室自然也是关系非同寻常。
这就是一个三角形。
荀卿抄录完毕之后,把自己的一些解题心得写在了上面,他倒是不知道龙素解题的事情,也不知道甘棠进山,涂山王出迎,这段时间,荀卿在第一时间拿到太学的这道题目时,就十分感兴趣的陷入了其中。
时间过得很快,甚至有些不够用的。
荀卿做了决定。
看来太学必须要走一遭了。
他的身前不远处,一盏燃烧着熠熠辉光的烛灯,吞吐着干净的火苗。
那是号称永不熄灭的南海人鱼烛。
荀卿把自己刚刚抄录的竹简,放在人鱼烛的火光中,顷刻间便使其化为灰烬。
灰烬乘起青风,飘摇而起,划开雨雪,向远方而去。
............
远在长生与南世的交界处,终年飞雪的雁门关下。
颛孙师带着他的弟子们在这里驻扎。
寒冷的风悄悄从天空之上滑下。
他抬起头,制止了学生们的交头接耳。
于是一道寒风向着他轻轻飘来。
&nb
第三百一十五章 嬴异人
所以,第十二天终于翻过去,而直至最后一段零碎时间过后,稷下学宫终于突破了以往的记录,他们成功的没有在十二天内解出题来。
监考们虽然早有预料,但到最后,发现自己的努力依旧不过是徒劳之时,心中还是有极大的失落与悲愤。
这算是被羞辱了,并且被羞辱的极其成功。
太学今年不知道找到了什么鬼才,居然出了这种奇怪的题目,天下的人都没有见过,而十二天过后,正在齐国都城附近驻扎的各路士子,并没有等到稷下学宫的放卷。
..........
清筠是来自古晋地,今魏国的士子,家境殷实,是原晋国大夫清伊氏的后裔,三家分晋时,跟随后来的魏国一方离开,也得到了厚待,虽然不算是魏国的高层,但家族中基本上在中层阶级有着不小的家产,诗书什么的也都有传。
但他现在显得有些焦虑。
今年是怎么回事
按照以往,稷下学宫放卷时间都在八天以内,快的时候甚至有五天的,但今年已经第十三天了,不要说放卷了,连一点风声都没有。
就像是稷下学宫今年根本没有准备好一样。
清筠有些担忧,莫不是今年稷下学宫不准备开宫了
往年并不是没有过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打仗比较激烈时就会这样,今年稷下学宫似乎也没有诸天帝会晤的消息,因为秦国正在和三晋打仗。
清筠担忧稷下学宫今年会受到影响,同时,他也更加担心自己的故乡。
“魏国大败.....华阳之战,白起斩首数十万......”
“这要死多少人.....”
“赵国的骑兵死了四万多.....黄河都被染成红的,两边河岸的泥土都是肉沫....”
“秦国之锋已经....不可挡啊....”
驻扎的地点是齐国设立的,专门为远道而来的学子们开放,而清筠每天从廊口经过,都会听到这些纷纷扰扰的议论,其中也有同样三晋之地的人,他们愁眉苦脸,一边在等待学宫的开宫放卷,一边又对自己的故乡战事感到无比担忧。
秦国又来了。
这真是一个不好的消息。
清筠开始变得烦躁起来。
他的目光四下游移,忽然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
一个十四岁左右的小小少年。
那似乎也是同样来考试的学子,只是他的衣衫非常老旧,看上去也不像是寒门,手中的书竹用羊皮深深裹着,露出来的一些看上去也已经有所破损。
清筠皱了皱眉头。
这样的学生,恐怕是旁人教导出来的庶学子,也就是庶人准备来学宫考取入圣门资格的。
这种人很多,而清筠其实是不喜欢他们的。
庶人就是庶人,有些阶级的逾越,不是他们想的那么轻易的。
但是清筠无法否认,确实是有一些人通过稷下学宫这种渠道一步登天。
学宫没有说不收他们。
只是清筠觉得,这样不好,庶人不懂礼教,难免乱了学宫风气。
他的头偏了偏。
不远处又有人来了,那是一个青年人,裹着袍子,牵着一匹耐劳的驮马,马旁有个小姑娘,也裹着袍子,看上去风尘仆仆。
清筠见到那个青年的腰挂上,那腰带是黄玉质的。
他心中微微一凛,再看那个小姑娘。
小姑娘倒没有什么身份。
两个人到了驻扎点,在驿长的跟前,掏出了一枚桃花木牌。
清筠顿时凝眸,难以移开目光。
直至那两个人离开,清筠才恍然回神,随后有些怅然若失,却是很羡慕那个小姑娘。
“稷下学宫的学宫子,举荐的名额.....这是承了多大的祖荫。”
清筠叹息,自己就没有这种运气。
他的不远处,之前他所看到的那个衣衫古拙的少年,也用一种羡慕的眼神,看着小姑娘的离去。
那青年是司马夝,那小姑娘,是萧菽。
...........
“怎么还没有放卷”
又是三天,稷下学宫依旧没有半点动静。
“十六天了,估计太学都要放榜了,稷下学宫怎么……”
诸学子们已经变得十分焦虑,驻扎点内,也听不到前些日子的杂谈,余下的,基本上都是在谈论稷下学宫为何不开宫的事情,多数是猜测与推敲,皆不负责任。
“不行,等不了了!”
&
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生天杀,其道理焉?
嬴异人,或者称赵异人,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地位。
少年紧紧抱着竹简,被清筠一脚蹬在脑袋上。
他并不被自己的父亲喜欢,纵然他的父亲是安国君,而安国君的父亲,则正是如今的秦昭王。
然而他的穿着却一点也不像是公子公孙。
他从秦国长途跋涉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参与稷下学宫的考试。
异人并不受到自己父亲的喜欢,他的生母是夏姬,这个称讳很有意思,甚至有些莫名,因为再向前推数千年,郑国郑穆公的女儿也叫夏姬。
当然,这个叫,不是真的叫这个名字,是同样称呼为这个称谓。
众多周知,夏姬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是春秋时代有名的女子。
当然这个名,也是祸水之名,是乱政之名,并非是什么美名。
但是和这位郑夏不同,异人的母亲却并不受到安国君的宠爱,甚至不被他老爹待见,同样,他的兄弟出彩的有很多,而异人本身并不聪慧,因为不喜欢母亲的缘故,从而他老爹也不喜欢他,所谓爱屋及乌,反过来,厌亦如此。
嬴异人来到稷下学宫,偷偷摸摸的辞别母亲,并没有告诉父亲,反正他的父亲也不会在意他的死活,于是十三岁还不到的少年,偷骑了他母亲仅有的两只黑燕其一,乘着风雨,跋山涉水,来到了遥远的东方大地。
在齐国之内,他终于见到了心中的圣地。
稷下学宫是他的精神支柱,从小时候他就听闻过,世上真正不歧视庶人与士子,乃至于贫贱无分的,只有稷下学宫。
他为了证明自己而不断学习,来到这里,只为了交出一份可以得到认可的答卷。
但是战争爆发了,他爷爷秦昭王嬴稷把宝剑挥向了韩国。
武安君为大帅,带领遮天蔽日的天骑兵翻越山海,韩国不能挡而求助于魏赵,结果华阳城下一战,秦国大胜,以三十万击百万(实八十万),将近自己三倍之敌几乎全歼。
三国大将折损数人,或死或逃。
此战震动三晋,威骇天下。
然而秦人的欢呼,却并不能够让嬴异人也同样开心。
相反,他则开始收敛自己,处处小心,为的就是不暴露他身为秦人的身份。
但是未曾想到,在稷下学宫前,他的身份还是被点破了。
清筠愤怒至极,只是他又要挥拳头的时候,被边上一个人拦住了。
少年瞪着眼睛,怒喝道:“你打人做什么!”
清筠心中无名之火熊熊燃烧:“他是秦人!秦人!”
那少年怒斥:“秦人怎的!这里是稷下学宫!是做学问的,不问出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