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虎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绝四毋
对于陈子强的提问,大家虽然狐疑,但还是点头称是,圣人编著的书籍,又经大家都认可的朱熹注解过,谁敢胡乱反对啊。
反应迅速的范复粹面露微笑,悄声对边上的倪元璐说:“臭小子这脑瓜子可真是好用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嘿嘿嘿。”
倪元璐正纳闷呢,只见陈子强大声问道:“请哪位大人帮我解释一下,大学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什么意思,小子才疏学浅,仅仅是举人出身,真不懂的这意思啊。”
满殿大臣顿时傻眼,一个个反对者在心里怒骂着,你丫的举人身份,秀才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你不知道,这不是堵我们的嘴吗。
崇祯此时适时的轻咳一声,感慨万分地说;“是啊,徐阁老去的早,平江侯少了老师的谆谆教导,不得已以军功升职,确实需要各位爱卿告诉他圣人所说的道理啊,你们谁来说说,就当尊敬当年的徐阁老,替他教导一番弟子就是。”
许多人心头犹如被万马践踏,一个个张口结舌,腹诽着皇帝你凑什么热闹啊,当今朝堂上能跟徐光启比肩的除了那几个老臣,谁敢说替他教导弟子啊。
&n
第一百七十一章 重立爵位制度
“胡扯,世宗皇帝虽禁止耶稣教会,但其两年后就解禁,李大人难道想骂我大明先帝朝令夕改吗是何居心,说。”
一声怒喝,陈子强真是生气了,他也不喜欢基督教,但明朝基督教进入中国,是很理性的,丝毫不敢逾越本土文化的根本,不像他们在美洲非洲时那样传教。
就是在日本也不曾以武力逼迫民众信教,而是借用日本的国教佛教来传教,进入中国后则是借用儒家的经典来传教。
或许他们是居心不良,最终也是想以宗教教义凌驾中国文化之上,但此时却是谨小慎微的,没有丝毫表现出恶意的端倪。
陈子强知道基督教再强大,但在东方是绝不可能成为普世的价值观,目前对于大明却是很重要的,不仅能补充本土文化的一些缺陷,更能带进来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个时代的西方,并不能超越东方,但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确实已经超出,他无法对人们讲述文化融合的好与坏,但绝不能让人用这些来诋毁基督教,不是因为他信教,而是怕最终会引到他恩师徐光启身上。
李若琳所言其实是断章起义,他自己也知道,其实基督教未曾在大明说过,上帝凌驾于孔圣人,只是推崇他们教义中的一神论。
他如此说正是从一神论推断出来的,其实他推断的没错,但他忘了人家根本不谈孔子和上帝的高下问题,而陈子强是绝不容许有人诋毁徐光启的。
李若琳被这一声叱问弄懵了,他是想跟陈子强讲西夷封爵带来的信仰危害,可陈子强这回没让他讲道理了,而是直接用先帝之事堵他的嘴。
崇祯也是不信上帝的,但不妨碍他利用西夷的学识,否则他也不会把利玛窦收进钦天监,让他和徐光启一起研究历法。
见到气氛僵住了,哈哈笑道:“李爱卿就不要用教案来说事了,那都是过去的事,早已有定论,平江侯也不用生气,朕觉得若是军功封爵,也要有个章法,大明的爵位若是分封太多也不是个好办法啊。”
崇祯不希望封爵,不是他不想用西夷,而是明朝的爵位制度迥然于历朝历代,没那么多爵位阶层,除了皇室只有三级,这也是明朝不愿封爵的主要原因。
陈子强自然明白,因而上前奏道:“臣提议重新议定爵位制度,恢复子爵男爵的爵位授予在世之人,还可以增加和分别皇室于其余世爵的分别。”
说着递上一本册子,详细地论述了秦朝以来的军功爵位,一直到大宋时期的变化,最后是大明开国后太祖废弃子爵男爵的原因,和今后可以启用的目的。
崇祯看后让人转给内阁,让他们商议后再论此事,随即宣布退朝,并招呼陈子强跟上,到后宫解释此事。
“强儿真的觉得授予西夷爵位可行否”
御书房中,崇祯和蔼地问道,明白自己这侄子应该是考量过才会坚持的,故而他并不反对此事。
陈子强吭哧了半晌,抬头望望四周,给崇祯眨眨眼,会意的皇帝挥挥手道:“曹大伴和王大伴留下,其余人等退下。”
见到太监宫女们退下,陈子强这才认真回道:“叔父已经看过册子,侄儿这回提议封爵,主要是针对皇亲,太祖皇帝对皇室的爵位分封,如今已成了我大明沉重的负担,再不修改,任凭咱们收取多少赋税,都不够他们挥霍啊。”
&nbs
第一百七十二章 傻眼的勋贵
陈子强如今已经有六个孩子了,巴德玛生育后不久,陈圆圆生了个女儿,紧接着就是李贞丽和顾媚先后生了一男一女,而同时抢来的秋瑶怀孕三个月才被发现。
这位晋商的继室正妻,怀孕后算算日期,还真是陈子强的孩子,但因为长相娇媚,身材火爆,没少让他折腾,不知道她怀孕而让她侍寝,故而胎位有些不稳,为此曹化淳没少用心,让御医在侯府常驻,时常关注。
陈子强因此想让这孩子给曹化淳做干孙子,御医也早早说,这胎应该是男孩,虽不信没科学依据的判断,但陈子强还是宁愿相信。
门外传来曹化淳越来越远的声音,隐隐约约的说:“殿下,老奴是个残缺之人,这不合适啊。”
“屁的不合适咱两谁跟”
王承恩羡慕的眼神怎么也藏不住,暗自感叹这位还真是厚道之人啊,谁不知道太监再怎么权倾天下,可在不畏权势之人眼中,什么都不是,这位可是圣眷之隆丝毫不逊色于自己的啊,可还是不忘旧情,确实是难得的异类。
当然也免不了佩服曹化淳看人眼光之准,当年那小屁孩,谁知道现在能大权在握,还能知恩图报呢。
内阁诸位进来后,崇祯把事情一说,方岳贡等人只能叹息,杨嗣昌是不知道还有这份改革蓝图,现在终于明白,当年为何韩鑛死保着陈子强,一定要方岳贡来接任首辅。
感叹说道:“千秋功业不外如是,此事若能成,对我大明是再造乾坤,纵使留下一世骂名,为臣者,为儒者,亦可含笑不愧对往圣前贤,亦无愧于埋首书经之寒窗苦读了。”
崇祯点头肃穆地说:“为君者何尝不是如此,朕虽无大志,亦知圣人言之治国平天下何其艰难,今日于诸位爱卿共勉吧,愿日后煌煌史册,载我大明君臣同舟共济,造福天下万民之善举,朕若归天,也无愧于列祖列宗了。”
“愿随吾皇披荆斩棘,创前人所未走之路,大明幸甚,吾皇幸甚!”
七位阁臣庄重地三拜九叩,已经回到御书房的曹化淳,眼中泪花闪烁,崇祯见状含笑说道:“强儿这革弊之策,朕知道最早知道此事的除了陈子龙几个旧友和韩阁老外,应该就是曹大伴了,大伴家中田产也不少吧,可还是选择支持强儿,历代内监能做到这样的,恐怕除了当年的三宝太监外再无他人,朕何其有幸能与成祖比肩一事啊。”
曹化淳急忙跪下连道不敢,实话奏对道:“奴婢不敢比肩三宝前辈,奴婢亦有私心,若是换个人行此策略,奴婢未必能做到,支持殿下只是因为知己二字而已。”
崇祯大为欣慰,他知道曹化淳说的是大实话,方岳贡赞许道:“曹公公这话已得圣人心传,士为知己者死,本是我儒门君子之风,曹公公可谓君子也。”
不说君臣相得,内外一心,王承恩此时羡慕的要死要活的,身为太监,何尝不希望被人承认啊,还是大明的首辅亲自称赞为君子,这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
内心挣扎了许久,终于下定决心,全力支持陈子强,再也不偷偷的使绊子,财富对他来说很重要,可跟被士大夫承认相比却什么都不是。
太监不像正常人,再多的银子他又能享受到什么,吃穿用度奢侈也只能悄悄的,女人再美也只能看着,还有什么比身后名声更重要。
内阁成员回去后,马上展开讨论,并把各自看好的心腹招来一起参详,几天后大朝会,大
第一百七十三章 皇室宗亲
说不过人家又不敢发作的勋贵们,只能低头默默计算,新的制度实行后自己家剩下的田地庄园,算完后吁了一口气,还算可以,朝廷并没有过分克扣他们。
剩下来财产只要不是败家子式的乱花钱,还是能体面地过着舒适的生活的,当然子弟中不乏败家子,这只能靠自己回去教育了。
大部分勋贵接受了新制度,可也有不甘心的人,明着不敢说,暗地里怂恿皇后的父亲,国丈伯爵周大人,去和皇后哭诉,闹一闹或许能有好处。
周奎自然要去闹,就是别人不怂恿他也要去的,大明最小气的勋贵就是他了,平白被削减了田地他如何甘心。
这位在历史上奇葩到死要钱的伯爵大人,皇帝号召贵族捐款,他作为老丈人愣是一毛不拔,皇后知道自己父亲的小气,给了五千两银子的私房钱让他拿去捐献,做个表率,可他硬是扣下两千两,拿了三千两去捐献,皇后差点吐血。
周奎这是眼珠子一直在转,想着怎样下朝后去找女儿哭诉,又一个重磅炸开了,周奎眼珠子瞪圆了,内阁要干什么,想挑战皇权吗
这是皇室贵族的新章程,在首辅嘴里缓缓地说出,原本的宗室分封被大肆修改,分为九等爵位,同样大幅度削减土地。
爵位分为超品亲王爵,超品郡王爵,超品大公爵,正一品镇国将军,从一品辅国将军。
接着是正二品的奉国将军,从二品的奉恩将军,正三品的镇国中尉,从三品的辅国中尉,增加了一个大公爵和一个奉恩将军的爵位,减少一个奉国中尉爵位。
可改变最多的是他们子孙的封号,原本除了各爵位的继承人世子外,其他的嫡子都是降等封赏的,比如亲王的儿子封为郡王,郡王的儿子封为镇国将军以此类推。
可这回不是了,朝廷不再封赏正经的九等爵位,亲王郡王大公爵的儿子一律封为从三品轻车都尉,正二品以上的儿子封为正四品骑都尉,其余爵位的儿子一律封为从四品云骑尉。
这里也对这些勋爵做了修改,原来的轻车都尉是从三品,骑都尉是正四品,云骑尉的正五品,这是元朝那承袭来的勋位名称,在宋以前也有,只是更低些品级。
这样等于斩断了皇室宗亲大笔的俸禄,品级越小俸禄越少,原本郡王公爵满地走的状况将被限制。
大明原本的宗亲俸禄是亲王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现在这些是没变,可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的禄米分别是一百二十石,八十石和五十石,这等于让那些皇室的后人,从原来的衣食无忧到现在的必须从事生产,亦或者你不干事也可以,但必须省吃俭用才能养活自己。
这制度一说完,皇室宗正大声叱骂道:“汝等欲何为,不言祖宗成法能否更改,只言这天家威严岂能如此作践,历朝历代可有亏待皇室的先例圣人所言君君臣臣可还要遵守汝等亦是饱读诗书之辈,焉敢置圣人教诲而不顾,莫非这纲常都不要了”
大宗正不愧是饱读之士,一开口就以圣人纲常来质问,而不是纠缠于能否改良,在大义上占据高度再言其他。
&nb
第一百七十四章 改革从皇室宗亲开始
崇祯十四年八月,皇帝下诏清查各地王府田地,凡是和原本分封时所得不同的,一律充公,并罚钱粮充公,按强占的亩数来罚款,各地官府在当地驻军的协同下行动,凡是敢违抗的,一律抓捕送来京师。
若是武力对抗以造反论罪,褫夺爵位抄家下狱,圣旨下达后举国欢腾,无论百姓还是士绅,全都弹冠而庆,原因无他,这些宗室占有欲太强了,不仅抢夺民田,就是一些没权势的士绅也不能幸免。
比如福王,整个洛阳的田地三分之二都是他的,虽说万历皇帝宠爱他,赐给了大明开国以来王爷分封的最多田地,可也不可能那么多。
洛阳可是大城,自古就是帝都,河南又是平原,这里土地绝不会少于两京周围,且都是经过时代种植的熟田。
大明的宗室虽说没了权利,可也不是普通人惹得起的,就是士绅们也不敢招惹他们,一般都是敬而远之。
朝廷对这些藩王宗室采取的是优容养着,不许他们参政,也不许别人欺负了去,亲王是有赐予田地的,一般都是分封时赐予,也有后续赏赐的增加的,但禁止郡王以下置办田地,开始时大家还能遵守,可到了中晚期基本成了废纸空文。
唯一一个例外的是靖江王,那是朱元璋长兄的后代,被分封在广西桂林,第一代靖江王是朱元璋的侄子朱守谦,因为凌虐百姓被废掉王位,后来由他的儿子接替,传承到现在的朱亨嘉已经是第十三位王爵。
靖江王爵位是郡王,但仪仗赏赐等同于亲王,准许其置地,连护卫等也比肩与亲王,历史上这个王爵也是最后被灭的,一直到满清顺治七年才被攻灭。
当然还有一个例外的,读过鹿鼎记的都知道,云南沐王府,也是王爵,可那不是皇室宗亲,是异姓封王的唯一一个。
所以说明朝很有意思,不是所有的国策都是一刀切,总有一些例外发生,而那都是被认可的例外,可见明朝的人们思想是很活跃的,并没有被死死的禁锢住。
各地王府在接到圣旨后,不是嚎啕大哭,就是一个个病倒了,可就是没人敢违抗圣旨,自从正德年间宁王造反被平定后,大明的皇室再也不敢有任何野望。
当年的宁王府何其强大,几十万的军队,可以和国库相媲美的财富,可平乱大军还未出动,就被一个文官领着几千刚刚组建的平乱军队,把他们打的找不到北,区区几个月就被平定,当然也是宁王晦气,好死不死碰上一个文能比朱熹,武能比孙膑吴起的王守仁。
可其他王爷吓到了啊,要是再碰到一个阳明先生,那还不是送菜给皇帝,皇帝可是巴不得把这些皇亲的分封给夺了,少一个人分财产何乐而不为。
崇祯照例没动靖江王和沐王府的利益,这两地都是边境,镇守着大明的南疆,而且跟皇位继承扯不上关系,故而他们也最忠心。
反正就是皇帝没儿子也轮不到他们,何苦去和朝廷对着干,他们锦衣玉食地生活着,除非是疯子才会干造反的事。
故而圣旨传到两地后,靖江王和沐王府马上上书朝廷,愿意请当地官府清查他们的田地庄园,如果有逾制的愿意接受处罚。
这一来其他王爷更是坐蜡了,纷纷咒骂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倒是开封府的周王最实际,马上召集周王一脉,自己先清查一番。
上书朝廷说连年积
第一百七十五章 再开皇室科举之路
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大明士绅的圈占的土地其实并没有满清那么严重,占有率最高的是宗室。
据后世统计,到天启年间,皇室宗亲占有的土地是整个帝国的七成,到明朝灭亡时,皇室宗亲的人数达到百万。
这些人全部不生产,只等着国家供养,还占有大量的土地,国库入不敷出是自然的,可按照分封的真实情况,是不可能这样的。
除了亲王其他人是不封给土地的,而崇祯时还存在的亲王只有三十四个,其他的都是各系亲王的子孙后代,三十四人再怎么分封,也不可能占据七成土地,可见这里面有多少是被强占的。
当然生活混不下去的宗室不是没有,从嘉靖皇帝开始,朝廷已经经常发不出禄米,那些镇国中尉,奉国中尉等俸禄少,又没有土地的宗室跟市井穷人并无区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