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贰零肆柒
提及国事,左右二史又不得不点头。大王即位至今,年虽幼,政却勤,比先王那时好多了。而且成绩也有目共睹,对秦,连胜了两次,对齐国,居然在三日之内拿下了穆棱关。若这次连横真能化解,那国中威势,可追先君威王。
不知屈光那边如何了?熊荆暗自问了一句。
遣使至齐至魏,魏国这边因为近,水路到陈郢也就几天,所以由郢都直接遣使,齐国那边就远了,只能临时以王卒之将屈光为使,尽早赶赴临淄。
熊荆担心屈光,实则因为齐国有很大的可能与自己议和。齐国自君王后起,就有不介入列国攻伐战争的传统,只要双方真能弥兵会盟,东线完全可以稳固。就看屈光怎么说服齐国人点头了。
第三十一章 会盟
熊荆念着屈光,屈光数日后才从穆棱关出发,走了足足十日才赶到临淄。倒不是他不想快些,而是齐人多智,多智就会耍很多小聪明,行程就会耽搁。齐人为何如此他也明白,不过是想延缓时日,等待秦国救援罢了。等到了临淄城,齐国则显得极为热情,国相后胜亲迎,驿馆也准备妥当,飨食乐舞绝佳。
大王近日小疾,故命老臣亲迎屈大夫。后胜微胖,给屈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冠。贵人皆有冠,各国冠不同。楚国喜高冠,齐国却喜欢巨冠。后胜国相之尊,戴的正是一顶巨冠,屈光初见时吓了一跳,还以为他头上插了个簸箕。敢问屈大夫,屈子?
见楚使有意无意老是盯着自己的巨冠,后胜很得意,他就喜欢这种感觉。
屈光郑重相告道:正是家祖。
啊。竟是屈子之后?!后胜显得很是吃惊,他起身揖道,屈子曾多次赴齐,致使齐楚两国盟好,我齐人敬之啊!
楚国会派屈光使齐,自然有他是屈原之孙这种身份上的考虑。后胜揖时他也回礼,道:本次赴齐正为两国盟好而来。贵国去年趁人之危而拔莒,寡君震怒,已遣太傅鹖冠先生入赵,欲与赵国共灭齐,以汶水为界,平分齐国
啊——!后胜真被吓着了,鹖冠子是赵人他知道,鹖冠子是楚国太傅他也知道。他没想到的是,楚赵居然想合谋瓜分齐国。
确有此事。屈光并不是撒谎。本欲以舟师从安陵登岸,袭穆棱关之背,可因有投石之器,舟师又要赴大梁与秦人战,故而未能派遣舟师。本月之内,若齐国不与我楚国盟好,赵国我不知,我楚国大军必出穆棱而至临淄。我观临淄城高不过六版,投石之器三日可破也。
齐楚齐楚后胜确不如他姐姐君王后,君王后若听闻此言必要反击,他则只能喃喃。
国相?屈光喊了喊他,举爵说道:我等当为楚齐盟和,痛饮一爵。
然也,然也。后胜已经魂不守舍了,美酒虽好,此已寡淡如水。
楚赵楚赵两国真要合兵击我?!当日王宫正寝,齐王建惴惴不安。当年五国伐齐,齐国侥幸不亡,若楚赵两国一南一北,特别是穆棱关已破,南面再无关隘,两国真来伐,到时候自己逃的功夫都没有。
若之奈何?没人答话,齐王当即恼怒。是谁!当初是谁要寡人伐楚的?楚赵合而伐我,秦国救我又不及,若之奈何?若之奈何啊?
臣当初建议伐楚的大将军田洛硬着头皮站立出来,敬告大王,秦国正伐楚,楚军绝无大举伐我之兵
缪矣!后胜斥道:臣闻秦国已退兵,恐此时已出魏境。
大王,秦军不过是后撤三十里后胜知道秦军撤军,田洛也知道,且他的消息更准确。
楚使何言?楚使何言啊?慈母多败儿,悍母子怯弱。一生都生活在母亲阴影下的齐王已经不想开疆拓土了,他只想平安,平平安安。
禀告大王,楚使言,愿与我齐国会盟和好,弥兵罢战后胜揖告。
善!善!就与楚国会盟和好,弥兵罢战。后胜还未说完,齐王建就大声答应。
敢问国相,穆棱关如何?燕朝商议并非只有田洛后胜两人,还有齐王之弟田假。他到底比兄长要明理一些,知道议和穆棱关才是关键。
对,穆棱关如何?齐王急问道,若寡人与楚王会盟,穆棱关可归还我否?
可。几个人全看着后胜,后胜一说可,众人心里的石头全都落了地。他再道:然,楚使言,穆棱外关不交予我齐国,以免我国再行伐楚。
外关?大将军田洛对穆棱关最熟悉。穆棱关是关城,有两道城防。
正是外关。后胜点头道,内关亦要我齐国花钱赎买,以此偿付楚国出兵之费。
赎买?列国纷争,从未有赎买先例,若是能用钱解决问题的话,对齐国极为有利。
正是。后胜笑容有些压不住。其三,我齐国当与通商。
通商。齐王建又问出两个字。这也是屈光提出的三条:其一是分关。即两国今后都不要征伐,那就分关而居,据险而守。这对楚国是有利的,下次进攻打破一道关墙就足够了。
其二是赎买。后胜此人贪婪之名列国皆知。郢都的爰金短时间里不可能运到穆棱关再转运到临淄,所以屈光给齐国报了一个三万金的赎买价,其中一万金是给后胜的。
最后就是通商。去年打仗今年又打仗,若后年还要打,那就必须从齐国购入粮食,从赵国购入马匹。齐赵也就隔了条黄河,秦国难以封锁,所以要齐国答应通商。
赎金也好,通商也好,真正的问题在分关而居。万一楚国食言,真的与赵国伐齐怎么办?
大王,秦楚战势未终,此时急与我议和,我当缓行便是。田洛本能的觉得楚国遣使太急,不能轻易与其会盟弥兵。且各县大军正在征集,三十万大军与楚人一战,未免会败。
大王,秦楚并未交战,何言未终?后胜心里想的是那一万金,其他什么也没有。三十万大军虽多,可若赵国亦出兵伐我,为之奈何?赵国大将军庞暖可是楚人,数年前合纵伐秦不成,赵人迁怒于我,当即拔了饶安。这次楚军破穆棱关,恐怕赵国大军已在路上了。
臣弟有一言,敢告王兄。齐王田健正要答应时,田假开口相告。
言。田健看着他,并不太喜欢他进言。
请大王应允楚使,田假的进言出人意料。然则,会盟之日当选在下月。下月若秦国不伐楚,我与之盟;下月若秦国伐楚,我不与之盟。
那赎金如何?田假行的也是缓兵之计,只是比较高明的缓兵之计。已是六月,选在下月会盟并无不妥,可后胜关心的还是钱。
此次便让楚使带三万金返楚,我军赎回内关。若秦国伐楚,我再夺回穆棱外关不迟。田假的建议终让后胜松了口气,这缓兵之计既能阻止楚赵伐齐,又能收回一半穆棱关,将来局势有变,唯一损失的就是钱了,钱齐国是不少的。
哦,齐王答应了?驿馆里,屈光对盟和这么顺利有些惊讶,他以为又要等十天半个月。
正是。后胜笑道,头上依旧戴着一个大簸箕。屈大夫可不要忘了
屈光知道他惦记着那一万金,道:请国相放心,一万金运到穆棱关,速速转回齐国,送到国相府上。
不必运至穆棱关,三万金就在临淄城内交予你,你出了临淄,就遣人送至我府上,如何?后胜不想那些钱运去楚国,所以刚才在燕朝就建议在三万金在临淄清点交予。至于穆棱内关,请贵国本月就交还我国,大王下月戊申日与楚王会盟于穆棱。
会盟地点就在穆棱关关城,齐人想在会盟前先拿回内关是不可能的,哪怕付了赎金。屈光笑道:何必等到下月戊申,本月辛丑便是吉日。
戊申辛丑,差了几乎二十天,后胜摇头:辛丑日太急,贵国大王能赶至穆棱?
此距辛丑还有十六日,我楚国有飞讯,五日后寡君便可出郢。屈光道。
屈大夫为何如此之急?后胜若有若无的笑起。他知道楚王人还在陈郢,陈郢距穆棱关有一千多里,十一日时间要赶一千多里路,实在是太急太急了。
不如此之急,我楚国何不与赵国平分齐国?国相又何能得这万金?屈光不担心后胜看出意图,后胜对钱财的贪婪实在是超出他原有的想象,他甚至不像与这个大簸箕同处一室。
也罢。我便劝大王于本月辛丑会盟。后胜一本正经,可此事还需再加五千金。
五千金?屈光屏唇摇头。此乃我军甲士之赏赐,怎可
四千金!后胜退了一步,我使大王会盟于本月辛丑。
最多三千金。屈光说了一个数,他不是不能给,而是不想给,后胜太贪了。
三千金太少。自己的退让没有得到屈光的尊重,后胜不悦,他揖道,告辞。
屈光不言,只对他揖礼,然后看着他走出庭院,正当他以为自己把事情办砸的时候,后胜居然又转了回来,三千金便三千金,望屈大夫践诺。
本使自然践诺。若明日齐王朝堂上答应与我国寡君本月辛丑日会盟,必送万三千金至国相府上。屈光看着后胜无比厌恶,小人居于国相之位,齐国必亡。
待他走,又匆匆写好一份密信,然后召来同来的骑将妫景。此信速送至穆棱关,要飞讯发往郢都和陈郢,若次日再无他信,议和之事当成。
第三十二章 侮辱
郢都城外的兰台宫到了六月,终于有了些炎热,没风的时候堂室宛如鼎鼐,即便沉浸在诗书世界里,也是大汗淋漓浑身湿透。这时候若能吹来一阵微风,飘飘然之感真欲让人随风而去。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微风吹来时,先生正在咏颂《采薇,凉风带来的爽意与诗的意境不和,当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时,先生的脸拉了下来,悲伤的几欲啼哭。
悲惨啊!为了与猃狁作战,‘我’终岁不能回家,真等到回家了,又是‘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种悲哀谁又知道呢?
微风来时,孟昭也在兰台,他站在兰台宫中廷,面对诸多先生学子侃侃论说。此时,他的身份已经是邹县国人。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今之大王,不仁也。孟昭的论说声情并茂,拳头更是握着的,不如此不能表示悲痛。杀人者当死,然誉士杀人不死,此不仁之甚,亦是亡国之兆。三代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敢问先生快到最高嘲的时候,跪坐而听到一个学生出了声。
学宫的规矩是论说时可以随便提问,孟昭不得不停了下来看着这名学子,很大方的微笑,道:请言。
大楚新闻有言:我楚国昔时仅子爵五十里,扩地千里乃以刀剑戈矛,非以仁也
听众当中,提问者的年纪显得很小,只是个还未变声的童子,他一提大楚新闻,旁人就一片哗然,孟昭还未答话,便有年长的学子讥讽道:大楚日报,胡说八道!此报乃朝廷所办,自然为朝廷美言,学弟怎可尽信之?
正是。大楚新闻上个月起每日刊出一份,因为上面多是新闻,又名之为日报。新闻也就罢了,也是从上月起,开始连载楚国史,读者甚众。大楚新闻所言,皆为杜撰胡说。学弟万万不可信之。我楚国自古皆是礼仪之邦,扩地千里只因先君遍行仁义,绝非攻伐之故。
然鲁史亦是如此所言:楚,蛮夷也,中国者,皆鄙之也。全都是年长的学长,好在童子也是个读书的,入学之前也受教于先生。
此鲁国史官不解楚国实情也。孟昭笑眯眯的,庄王霸于诸侯,非以戈矛,只因仁义;昭王闻孔子适楚,欲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何人敢说,楚国乃蛮夷之邦?
真如此乎?孟昭说的都是事实,最少举得例子都是事情。
自然如此。孟昭深深点头。楚国惜败于垂沙,俱因怀王背齐而事秦。齐,仁义之邦也,秦,虎狼之邦也。齐国孟尝君遂举三国之兵大举伐楚,当是时,秦背楚,亦伐楚国,故败焉。今大王受奸人受惑,不行仁义,放纵武夫,此亡国之道也。
新闻!新闻!齐人和楚了!齐人和楚了廷外传来报童的喊声,兰台文士学子众多,报童已经是蹲点销售,一到新报就会叫卖。
齐人和楚了?大善也。大楚日报虽然胡说八道,可因为有飞讯,新闻还是很准确的,中廷里近百名士子闻言后争相出廷下阶,抢着去买报纸。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孟昭还在倾情论说,谁想士子门不是出廷去买报纸,就是在小声议论齐楚盟和之事,除了刚才问‘真如此乎’的学子一直看着孟昭,其他人已无心听他的言论,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孟昭强打精神继续论说,旁侧的吴宣小声对浮邱伯道:我等也应办一份报纸。昔时士人皆以圣人之言为圭臬,报纸一出,连童子都信之笃深。若无报纸,百姓不可教化也。
印书之器乃楚国至宝,岂能轻授予他人?浮邱伯既是楚国的朝臣,也是学宫里的大夫。楚王虽然‘赶’走了荀子,但他的弟子仍在楚国为官为师。
鲁宋之地多巧匠,何不能自造印书之器?吴宣道。此器之重,重于泰山。
亦不可。浮邱伯到底精明一些,本月,王诏颁专利之法,造纸之术印书之器皆属专利,私造乃犯盗窃之罪,徒十年罚千金。
不仁至斯,苛政猛于虎也。吴宣悲叹了一句,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昏暗的。
不然,专利仅六十年,六十年之后即公诸于众,人人可造。浮邱伯之言总算给了吴宣一丝安慰。亦可如赵人购钜铁之术那般,我等出巨金相购,付专利之金即可。
亦是苛政。利民之术当天下共有之,岂能任其牟利六十年,此民之贼也!吴宣大摇起头,这时候出廷买报的家仆递上来一份大楚新闻,第一版版首便是:齐人欲与我和,楚国或成最大赢家。
同样一份大楚新闻拿在手上,不过这是前太宰沈尹鼯,和他人不同,看到齐人欲与楚和这几个大字,他看都没看,便把报纸仍在一边。
齐国和我,乃秦国不伐我之故;秦国不伐我,乃华阳祖太后寝疾之故。祖太后乃我楚人,秦王至孝,故不伐楚。屈光若如其先祖,便不该索三万金,而应将穆棱关据为己有。
沈尹鼯言语里有着深深的不甘和挖苦。他做了二十多年的楚国太宰,现在倒好,冒死扶新王登基,结果却是他不再任太宰,仅仅是个无所事事日日坐冷板凳的朝臣。
连年战事,大府金尽也。子莫和沈尹鼯关系很不一般,太宰任免一事上他曾想帮忙,可就是帮不上。仅誉士新增的二十五石谷禄,一年便近两千金。本就是两千金,倍之则是四千金;又有军校之建师校之建,巫校之建,而今又在造甲造船
誉士去年定的谷禄一年仅有二十五石,确实很少,最低级的县吏谷俸都有百石,但也架不住人多,一万五千多名誉士(宫甲环卫为誉士者众)一年就费一千六百金。战争影响粟价,去年三十多钱的粟谷,今年春天已经涨到了四十六钱,有的地方据说超过了五十钱。
粟谷涨价也就罢了,陈敖杀人一案发生后,誉士谷禄太低这个问题再次提上了案头。去年定谷禄时鲁阳君就说太低,最少需百石。
百石是不可能的,年奉百石一年就要花费六七千金,司会强调大府拿不出这笔钱。然而百石确是必要的。誉士大多是公卿之后,可如今,国势大衰下,多少公卿之后破落。就是那风头最胜的骑将妫景,据闻也是住在西市,因欠市人数十金不还,去年大战时妻仆差点就被拉去女市强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