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荆楚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贰零肆柒

    太后至陈郢也无用,此时湖口已被秦军围死,鸿沟距陈郢约四里,太后怎能见到大王?鲁阳君最清楚陈郢的情况。这次秦人不是用转关桥截断水路,而是用装满沙土的小舟。这些小舟就沉在深水处,彼此虽有间隙,可舟楫就是过不去。

    太后若离郢,请杀捍王子。子莫进言道,这话顿时让赵妃浑身一震。

    谬矣!阳文君立即出言反驳,悍王子乃先王骨血,又无过错,因何杀之?

    太后若此时离郢,定有人拥立捍王子。子莫瞪着阳文君,他从沈尹鼯哪儿听到一些风声。

    大谬,楚国已有大王,大王深得士民之心,怎可另立新君?此时的阳文君终于明白帛书上的意思,秦王自始至终都想废熊荆改立熊悍。

    那你且言之,那秦使顿弱还与你言了何事?当着大家的面揭露他人的丑陋,这是箴尹最喜欢干的事情,子莫现在就是要揭穿阳文君的画皮。

    秦使顿弱与臣并无他言。阳文君心中暗震,可咬死不说。

    呵呵,好一句并无他言。子莫手中也无证据,他转而对赵妃揖道:禀告太后,大王被围于陈郢,外间传言若要秦军退兵,当废大王而改立悍王子,阳文君素亲秦国,他必将另立新君与秦人相合。

    真有此事?赵妃没有看阳文君,只盯着子莫。

    确有此事。子莫重重点头。此秦人反间之策也。大王即位后数败秦军,又出金木之术行强民之政。秦王忧惧之,故一边攻伐陈郢,一边于郢都行反间之策。太后万不可离郢,一旦离郢,恐奸人作祟,又行景骅之事。

    子莫说的赵妃连连点头,他最后又道:阳文君素与秦国亲密,臣以为当设备之。

    禀太后禀令尹,舟师将军红牼求见。阳文君还未辩驳,宫外一个谒者匆匆行来。

    何事?淖狡问道,他不明白红牼有何急事求见自己和太后。

    红将军言,秦人来使。谒者一开口便让诸人失色。说是为退兵之事。

    速召。赵妃一听到退兵就坐正了身子,也不顾眼角还有泪水,只想马上见到秦使。淖狡昭黍等人面面相觑,想来见一见也未必不可,并未阻拦。

    召秦使入寝。谒者又匆匆出了宫,召秦使的声音一层一层传出宫去。

    秦使不是别人,而是挑动魏王攻楚的姚贾。他对楚人在后寝接待自己并不诧异,先是对赵妃揖了揖,又对群臣环揖,这才道:本使奉寡君之命敬告太后令尹:寡君本欲退兵,然楚国与齐国联姻,若我秦国与楚国会盟联姻,当置秦国公主于何地?

    既与秦国会盟,自当废止楚齐联姻。姚贾是监门子出身,说话习惯性的左顾右盼,每一句话似乎都在察言观色。赵妃心切儿子,姚贾话还没有说完,便急急答应。

    既如此,请太后速送齐国公主返国。姚贾脸上笑意更盛。再则,楚王年幼,秦楚会盟后若是反悔,我秦国奈何?故请楚国献钜铁之术投石之器于秦。

    此与盗贼何异!鲁阳君大喝,他随之揖向赵妃,太后万万不可听信秦使之言。

    太后若不听信鄙人之言,楚国大王可就姚贾笑了笑,含义不言自明。陈城已被秦魏四十万大军团团围住,大军日夜攻城不息,若太后

    献献!淖卿赵妃听闻四十万大军日夜攻城不息就啊了一声,连忙答应姚贾。

    太后不可。鲁阳君最急,秦人无信,太后岂可再信其言?我今日献投石之器,明日秦军便用投石之器破城。

    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物,皆为王有。姚贾适时插言,他已经拿准了赵妃的脉搏,知道说服赵妃就能达到目的。小小之钜铁之术投石之器,怎比得上一国之君的性命?本使告退,十日后当出郢返秦,献于不献,请太后令尹三思。

    姚贾说完便退下去了,鲁阳君见赵妃已然意动,不得不道:秦人无信,既献钜铁之术投石之器,亦不会退兵。

    不然。阳文君刚才被子莫一顿猜忌,也无所谓亲秦不亲秦。上月秦使亲迎之时便索要此数物,那时婚期在即,秦使不得不按下不提。今婚期已过,陈郢又被四十万大军团团围困,自当重提旧事。臣请太后献秦与钜铁之术投石之器,如此秦王必然退兵。

    秦王已然失信,你因何断定献之之后,他便会退兵?鲁阳君喝道,怒视阳文君。

    秦王自始便要蔳公主嫁于秦国,还要我楚国献钜铁之术投石之器,如此方与我楚国会盟弥兵,并非贪婪无厌,得寸进尺。阳文君振振有词,他更反击鲁阳君道:而今大司马府失职,致使大王困于陈郢,形势如此危急,身为臣子,怎能怜惜财物而任由大王陷于绝地。

    太后,阳文君与秦人早有勾结子莫算是抓到了阳文君的把柄。

    言多矣!群臣在自己面前互相攻讦,没一个人真的把儿子的性命放在心里,赵妃茫然了许久忽然大喝了一声,群臣当即呆看着她,堂内一片安静。

    淖卿!秦人要钜铁之术投石之器,便交予他们,只要他们能退兵,大王得安。赵妃看向淖狡,语调带着些委屈,其余臣子也看着淖狡。

    淖狡一直没说话,只低沉着脸,此时众人皆看自己,他缓缓揖礼道:太后倦了,臣等告退。

    淖卿,你赵妃没想到他居然不受命。

    太后倦了,臣等告退。令尹是百官之首,令尹都告退了,其他人也不得不告退。顷刻之间,若英宫里站着的臣子走的干干净净。

    这当如何是好?退出了后寝,鲁阳君昭黍子莫等人与淖狡一道回到了令尹府。事已至此,昭黍已经有些六神无主,若是城破

    左徒勿忧。守城之人乃是信平君廉颇,当年守邯郸他守了三年。鲁阳君安慰道。

    然陈郢并非都城,城内虽有五万甲士,也非人人钜铁长矛,钜铁环甲。昭黍不懂兵事,他惊恐于秦魏的四十万大军。楚国有大王在,即便给予秦国钜铁之术投石之器

    嫁蒨公主入秦已然错了,我等岂能再错?淖狡叹道,他现在后悔同意太后嫁芈蒨入秦之策,觉得自己真不像是做令尹的人。

    再错又如何,大王要紧。子莫心里也担心大王不测,他万万不想熊悍为王。

    我已遣人求救于齐国。淖狡看了子莫一眼,如此说道。亦派人前往赵国。

    齐国?子莫不解。我国与齐国之盟书,未言出兵相救之事啊。

    赵王已与秦国会盟歃血,怎会出兵救我?昭黍也道。说完他居然怀念起了春申君,春申君去后,楚国变得异常孤立,真正的盟友一个也没有。




第七十四章 稷下
    秦倡奸民之治行弱民之政,禁游学之士驱工商之民囚游侠之士。以万民为隶臣,不致其知,反使其愚;不教其礼,反促其狄。秦之前,晋行此政,晋国三分;晋之前,郑行此政,郑国先衰。秦自卫鞅变法至今愈百年,国多隶臣民多赘婿,其已弱也

    临淄大小两城,一共十三门,稷下其实是指稷门之下,稷门则是大城南垣西门,学宫就建在西门之内。今之稷下虽不似齐宣王时那般聚天下之名士,争百家之交鸣,却也是仅次于秦国的学士中心。天下之事尤其是天下诸王皆是学宫关注讨论的对象,现在学宫讨论最火的,就是楚国之王熊荆。

    楚国之新政楚国之外朝楚国之誉士楚国之国人楚国之报纸楚国之钜铁楚国之战舟,随着这个未龀之童即位为王,楚国好似瀛海里翻涌起伏的波涛,激烈地拍打着海岸岩壁,声如鸣雷,浪如坠雪。

    原有的一切事物好像全被颠覆了,这种颠覆有人赞颂有人抨击,一种让学宫祭酒淳于越最奇异的现象在学宫突然发生——此前抨击秦国的名士与抨击鲁政的名士居然摒弃前嫌,一起抨击楚国新政。

    秦政鲁政绝不相容,秦奉法家,鲁行儒术。抨击鲁政的名士大多颂扬法家,认为法家之说乃强民之说,国若不强,民必受辱;抨击秦政的名士自然推崇儒家,认为鲁政乃仁王之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秦政役民至甚,乃是苛政。

    亲秦名士抨击楚国新政情有可原,他们希望天下皆秦政,凡是反对秦政的都是恶政。楚国数败秦军,国势日盛,假以时日更有取秦代之的迹象,不抨击没有天理;但随着楚王‘我蛮夷也’‘不教雅言’‘誉士杀人不死’等言语令命传出,推崇鲁政的名士个个对楚开骂,言语之恶毒甚于抨击秦政,楚国新政被认为是蛮夷之政。

    学宫里两派名士日日骂楚政,以致正常教学都被耽误,正值楚国使臣屈子之后屈光再次使齐,淳于越便请屈光至学宫与先生们辩说。

    不患寡而患不均,楚国誉士之制,视人命如草芥,行此蛮夷之政,还不如秦政。秦法虽苛,却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稷下的辩说不像郢都大廷国人的辩说,很是无礼,屈光只是开了个头,就被一个人打断。

    敢问先生屈光停下来不得不对其一揖,只觉得他很是年轻。

    吾非先生,乃学生伏生。伏生确实只是个学生。

    于民而言,不均最恶?屈光反问道,不以他是学生就有所轻视。

    自然如此。人皆一命,命命相等,岂能杀人而不死?见满堂师生都看自己,伏生大声道。

    此言谬也,若是命命相等,何来君王?何来卿士?何来将率?屈光反驳道。一屋之建,檐橼岂能等同于柱梁?一国之中,庶民岂能等同于卿士?两军对阵,县卒岂能等同于王师?任何为将之人,都宁愿庶民之军全歼,亦不愿精锐之师尽墨。命命相等,何其谬也。

    然人命岂能等同于草芥?伏生无言以对,其他人自然站起来接话。

    大争之世,人命本便是草芥。屈光答道,引起在坐先生学生一阵惊讶哗然。他再道:是日,秦军骑军袭我陈郢,陈郢司马惧秦人而不开城门,万余乡民于门外嚎哭。有誉士一门,结阵自卫,无誉士之门,池水尽赤。誉士杀人不死确有违伦常乡俗,然誉士能杀几人?敌军攻城又要杀几人?

    秦军破城,斩首不满八千方不可盈论,减去自身伤亡为盈,不盈将率不可升爵,故每拔一城,全城皆屠。野战降卒,秦将白起诈而坑之四十万,其余诸战,莫不斩首数万十万十数万。人命非草芥乎?人命皆草芥也。

    屈大夫何怨秦军之屠,此乃列国之愚!一个声音冒了出来,此人峨冠博带,满身儒雅。屈光还未见教,在场先生学生就是一阵骚动。若各国皆降于秦王,何至杀人百万全城皆屠?不愿降秦,自当如此。唯天下一统,再无征伐,庶民性命方可无虞。

    周青臣!你食我齐国之禄,却说降秦之言,他日必当凌迟车裂。屈光还未答话,台下一个年轻士子就以齐语高叫起来。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川者当决之使导,岂能因言而罪。周青臣在稷下宣扬降秦论不是一日两日,齐国是什么情况他一清二楚。且齐王非常害怕秦国,有秦国撑腰,他非常安全。

    那为何不是秦王降我大齐?大王一定会善待秦君。又有声音问道,还是学生。

    当今天下,秦国最强,自当降秦。周青臣不想与学生过多辩论,但学生毫不罢休。

    原来是谁强就降谁有乳便唤母。台下的学生轰然,场面一时大乱,屈光不说论说,哪怕是辩论也难以进行下去。

    学子无礼,屈大夫见笑了。回到祭酒之室,淳于越向屈光致歉。

    学子血性,屈光乐见也。屈光含笑道。秦之害,非害楚国,乃害天下,天下若一于秦说到此屈光一阵摇头,连连叹息。寡君身先士卒,被秦魏大军围于陈郢,楚齐乃姻盟之国,可惜

    屈光之所以答应淳于越的邀请来学宫论述楚政,皆是因为游说齐王受助。齐王只是一个守城之君,继承其母君太后‘谨事秦,与诸侯有信’的外交策略。上次因听信大将军田洛之言攻楚就很懊悔,这次屈光请求齐国出兵助楚抗秦,齐王哪里会答应。

    寡君之侧,小人多矣。淳于越是个抗秦派,虽然不完全赞同楚国的新政,但也清楚楚国一旦亡国,下一个肯定是齐国。在出兵抗秦这件事上,他对屈光多有支持。

    哎!屈光再叹,又是一阵摇头。见他如此,淳于越再道:我闻陈郢有十万甲士,拒城而守,秦魏四十万大军,魏人不济,大王当是无虞。

    怎有十万甲士?城内最多五万甲士。魏国由相邦子季领兵,子季乃秦王忠犬,魏兵为其鞭策,战意不逊于秦军。若是敌军猛攻,城内粮秣或不足三月。屈光直言相告,声音悲戚。

    第一次截断水路后大司马府运入了粮秣军器以及援军,但物资皆以军器(尤其是火弹)为主,加上一万援军,城内人平均粟米还是六石多,不到七石。人若只想活命,每月可食一石,如果守城,每月必食两石,出城阵战,每月需食三石。不管怎么算,六石多粟都支持不到明年春天,这才是淖狡急派人使齐使赵的原因。

    楚王真王者也。面对秦魏四十万大军,仅凭五万甲士驻守,淳于越不得不叹了一句,可他随即又道:然,刚者易折,智者必伤。君子不立围墙,楚王何至要苦守陈城?

    陈郢乃我楚国北面门户,陈郢若失,数十万秦军可直下郢都。屈光也想过类似的问题,心里有些时候也觉得大王不必亲自镇守陈郢。且寡君未冠而政,若遇敌怯战,楚人心中或有不服。秦之国强,非其民善战乐战,乃苛法逼迫秦民不得不战。楚国新政,非苛法之政,乃自律之政。寡君一言一行皆是法度,寡君若怯战,誉士必怯战;誉士若怯战,楚军必怯战。苦守陈郢,不得已也。

    楚王行此自律之政,若民不从之,若之何?屈光将楚政说的如此透彻,淳于越不免为楚王忧虑。

    亦有大臣如此问寡君,寡君曰:若民不从之,何须为民而战?屈光眼睛闪着光,王者受民之俸,自当护民,然若民不乐战,人人如周青臣之流为求活命而甘愿迫生,那已无护民之必要。寡君犹言:‘勿全生,毋宁死!’

    勿全生,毋宁死?淳于越身躯微微震了一下,随即深吸了口凉气。

    然也。屈光点头道:何谓全生?寡君言:人之自由不可侵犯,人之财产不可侵犯,人之尊严不可侵犯。有此三者谓之全生,欠此者谓之亏生,无此者谓之死,以全生为谬甘愿为奴者谓之迫生。

    楚人之性,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彼等虽不解全生之意,却多为勿全生毋宁死之人。寡君身先士卒,以己为型,楚人信之爱之,不视寡君为大王,乃视寡君为大父为嫡子

    屈光说着说着居然抽噎了,他很想大哭一场,好在他是个武将,哭意硬生生忍住了。

    此贤王也!淳于越心里也极为感动,能喊出勿全生毋宁死的君王,可以说是贤王了。他说完又道:大王惧秦久矣,断不会出兵救楚。若要说动大王,君或可假神仙阴阳之术说之,当日促成齐楚联姻之韩终



第七十五章 决断
    屈光游说齐王不成只能辩说于稷下,使赵的穆棱,那是连赵廷都进不去,只能是拜见恩师鹖冠子,然后请鹖冠子设法说服赵王救楚。返赵日久,鹖冠子仿照楚国的先例说服赵王也办了一间师校,学生招了百余人,只是这些学生出校后上哪儿去教书,至今仍未有定论。

    孔子有教无类让天下称赞,可那是几百年前,现在提倡有教无类全民普及教育很容易遭受官僚士子们的反对。而赵王赵偃,并无意仿照楚国行重文教之政,而以赵国现在的国力,也无法推行重文教之政,增养两三万名教师。

    师校朗朗的读书声里,穆棱说完来意后便只能听任鹖冠子做主策画。十月末的赵国飞雪漫天,室内虽然生着碳火,可穆棱怎么都觉得冷。鹖冠子叹道:赵王欲伐燕,又曾盟与秦国,怎会出兵救楚?

    伐燕?穆棱看着老师,赵王何不借此了解与民休息?怎要讨伐燕国?

    穆棱从未到过北方,也未到过赵国,鹖冠子道:赵燕世仇,但凡赵国受伐,燕国必伐赵,但凡赵国得隙,必伐燕。相邦建信君笃信秦人,正说服赵王伐燕,唯上大夫司空马力劝赵王不可伐燕。伐燕,秦军当趁机伐赵。大军返邯郸不急,邯郸恐有失。
1...143144145146147...5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