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贰零肆柒
来人!魏增眉头直挑面色发沉。把那蔺角给寡人拿下,关入廷狱。
大王不可!僕臣魏息吓了一跳,蔺角是十万魏军的主将,拿下主将魏军必然大乱。
大王英明!进谗言的大夫吴婴见大王怒,大喜。臣还闻之,秦王不救大梁,乃因蔺角之故。
何谓?魏增不解,他拦住要说话的魏息,想听吴婴怎么说。
大王不知么?吴婴故作惊讶。那日楚军舟师登岸,蔺角不救秦军也罢,还杀了一名秦军校尉,又放火烧了浮桥。杨端和逃回大梁,已将此事告知了秦王,秦王怒也!
啊——!魏增的惊讶像从喉咙里呕出来的,眼睛则暴突。真有此事?!真有此事乎?!
大王,那日战场乱也,蔺角将军杀秦军之校乃因魏息还在解释,魏增的酒爵就扔到他脸上。你为何不禀告寡人?!你莫非收了蔺角的贿金,要帮他欺瞒寡人?
臣不敢,臣万万不敢!魏息知道大王愤恨什么,大王最恨别人欺瞒他。臣以为,这不过是小事,故而未告大王。
小事?秦王怒也!吴婴在旁边添油加醋,见魏增瞪过来,连忙禁声。
让蔺角去洛阳向秦人告急求救!魏增重重喘了口气,他当然不是昏庸,只是在秦楚之间周旋需要长袖,他的袖子不长,顾此失彼,自然要被人骂作昏庸。
大王魏息懂得大王的意思,这是让蔺角去洛阳送人头。秦王不救大梁,一因召集大军需要时日,再则敖仓之粟太多,秦王不欲这些粟米为楚国所得。
然廉颇正日夜攻城!魏增长叹,投石机锤击城墙的声音整个大梁都听得到,这种单调的声音让人坐立不安,甚至连睡觉都睡不着。
大王,楚国所欲,仅北面半城而已,非要灭我魏国啊!魏息再一次劝道,若楚人得此半城,反能助我阻止秦军攻伐
大梁乃我魏国国都,是社稷之土。岂能说让半城就让半城?寡人不许!魏增吼叫。传寡人王命,令蔺角速去洛阳向秦王求救!
魏增说完就向谒者扔出一支符节,这时候他才想到蔺角走外城大军无人指挥,王城将领去又不太合适,想了想才道:外城守军今日起由庾突帅之。
大王如此安排,想劝的魏息终究忍了下来,没有再劝,进谗言的吴婴知道蔺角这次去恐怕有去无回,也不再说话。当日夜,收到王命的蔺角便带着随从出城西去。
逃离大梁的秦王赵政就在洛阳,他并非胆怯,只是质宫长大的他对阴谋诡计见得多,再得知国尉桓齮私通项燕,这才显得有些惊慌。那日到了洛阳,看到洛阳城坚固高大的城墙,终于安定了心神。这时候敖仓被袭的消息又传了过来,敖仓是关东最大的粮仓,秦军沿大河东出,吃的都是敖仓的粟米。
敖仓被占非同小可,士卒不可能饿着肚子征战,一旦蒙武军中粮秣耗尽,除了撤军再无他法。进军容易,撤军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尤其是楚军切断了西归的浮桥。
对此,从比阳匆匆赶至的李信建议赵政先救大梁,大梁救下了,蒙武数十万大军也救下了。阻塞水道后再搭浮桥,并没有想象中困难。
败军之将杨端和则认为应该先夺回敖仓。敖仓粟米不重要,但把楚军赶回鸿沟水域非常重要。真正要阻塞的地方不仅仅是大梁,鸿沟口更要阻塞。楚军的舟师就像一把长戈,既能奇袭敖仓,也能奇袭洛阳,更能越过洛阳直接进攻函谷关。
两名将领意见相左,说的都很有道理,从邺城召回的王剪一言不发,不作表态。右丞相昌平君熊启则劝赵政早回咸阳,洛阳并不安全——二十年前秦国灭亡东周,与秦军占领上党情况类似,周人也不乐为秦民,于是‘周人东亡’。
也不是所有周人都东亡,贫贱的庶民经不起逃亡的耗费,只能继续呆在洛阳城里。习惯周制的他们自然不习惯律法严苛一生只能耕战的秦国,反抗时有发生,仇恨就此积聚。
古代平均寿命低不是成年人平均寿命低,而是十四岁以下死亡率高。二十年不足以让一代人老死,洛阳城里的周人仍记得二十多年前的日子,要等这些人全部死光,新出生的周人才会以为自己祖祖辈辈都是秦人。现在,一旦知道秦王在洛阳城内,说不定会出事故。
臣子们各有各的说辞,赵政每天只问各郡到了多少士卒,其余概不理会。当听闻集结的兵力已有十五万时,忍耐十多日的他终于召集了群臣。
寡人心意已定,大军先取敖仓,再救大梁。诸卿以为如何?洛阳寝宫老旧,一些髹漆的几案梁柱已然褪色,并且,这里老鼠众多。
大王英明!杨端和大声道,大王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禀告大王,待到十一月末,大河便要封冻,荆人战舟无用,自然退兵。仗着自己被大王赏识,李信还是出声反对。而敖仓非数日可拔,据侦骑报,荆人已在运粮渠以南搭了竹架,筑起了高墙
绝无可能!杨端和连连摇头。运粮渠之南并无黄土,渠乃石渠,如何夯筑高墙?
所有侦骑如此禀报,岂容有假?李信驳道。除高墙外,稷邑战中,荆人还有一种戈戟不可断之绳网,此网高立,我军不得破也。侦骑亦报运粮渠以南曾竖此绳网。故臣以为,攻伐敖仓,十五万人当不足。
卿以为需甲士几何?赵政听的很入神,他现在很谦虚。
臣以为,最少二十万。李信道。以荆人之城防,臣以为非死十万不可夺敖仓,非死十万不可覆项军。大河封冻,荆人自会退走。二十万甲士与其死于敖仓,便不如解大梁之围。如此不但可救蒙武之军,还可让魏王不与荆人合纵。
合纵二字打动了赵政,他沉吟一会问道:卿以为,此十五万甲士当救大梁?
禀大王,非也。李信道。救大梁之军必不能少于二十五万,最好三十万。
将军惧荆军如此!赵政不高兴了,他选择攻敖仓就是因为敖仓的楚军不及十万,如果救大梁,那就还要等待更多的士卒集结,他等不及,他现在就想命令秦军反攻回去。
大王,此次征召之士卒,不如此前之精卒!李信不得不提醒赵政这个事实,军中又无锐士,也无陷阵之士,将帅更少有鏖战。而今荆人之强,已逾秦军
你竟敢誉敌?!赵政压抑不住了。他可以接受秦军战败,绝不能接受秦军弱于楚军。
按秦律,誉敌以恐众心者,戮。李信一阵慌乱,拜倒:臣不敢,臣不过就实而论。十五万大军攻伐敖仓,恐恐不胜也。
你还敢再言!赵政更怒,但最终没杀李信。
寡人心意已决。赵政再道:以杨卿为将军,明日大军拔营,以夺敖仓。
大王,杨端和要高喊‘敬受命’时,熊启插了一句,魏王求援使臣该如何复之?
让魏王坚守,待寡人拔下敖仓,再令大军前往救之。赵政说完又看向已被仍命为将军的杨端和,寡人限你十五日之内夺回敖仓!
臣敬受命!杨端和背上忽然冒出冷汗,然而到这个地步,他只能敬受命。
李信听闻赵政限令十五日拿下敖仓,想叹气又不敢,只能低头看向地面。
熊启面上凝重,心里却是高兴的,他虽然不通军务,可洛阳到敖仓大约有两百四十里,路上就要花八天时间,到了敖仓还得休整,若是楚军坚守不出,那时间就要更久,这十五万肯定是有去无回,要惨死在敖仓。
第九十五章 筑城
楚军拿下敖仓已有十三天,十三天里日夜输运,并没有运走多少粮秣,究其原因,还是前期扩建码头耽误了七天,同时真正运粮的舟楫太少。
圃田泽里的敖仓没有再建了,可混凝土继续在浇筑,地点改在了敖仓之南,这里将筑起一道六米高长约二十里的城墙。筑城和筑粮仓一样,差别是粮仓是水平的,城墙是竖直的,粮仓浇筑面积二十万平方米,城墙虽有二十里长六米高,实际只有四万八千平方,加上城头断断续续类似陈郢王城城墙顶部的那种陡峭式设计,也不过六万平方米。
筑墙是为了节约防守的兵力,减少楚军的伤亡。遗憾的是水泥存量不过七百多吨,仅是总需求的一半。这一半城墙将以每天一点五里的速度浇筑,剩余的一半因为每天到的水泥不到二十吨,真正修好需要四十多天。
尚需四天时间方可完工?毛竹搭成的脚手架下,项燕看着工匠将一桶一桶混凝土往模板里倒,如此发问,封人纠正陪着他。
然。浇筑完大梁城北的码头后,封人纠的人转到敖仓花了不少时间,摆开架势打好地基又花了不少时间,今天是第三日浇筑。
何日可成?项燕问道,十里长城修筑在敖仓的正面,两侧还未修筑。据报,秦军已出洛阳,每日行三十里还有八日,若日行百里,则只有三日。
秦军可日行百里?!封人纠有些吃惊,这么快的行军速度实在罕见。
然。当年白起率秦军救韩,便是日行百里,斩杀十三万魏军。其后秦军又大败赵军,沉两万赵卒于大河。项燕提起了三十七年前的华阳之战,但他说的不完全。
从咸阳到华阳超过一千二百里(520公里),秦军花了八天时间赶至,到达后未做任何休整便投入战斗,击溃斩杀了十三万魏军,后又击败赵军,‘沉其卒两万于河’。以白起的作风,不可能会放着两万赵卒的人头不要,宁将其沉于黄河。这其实是一场水战,秦国舟师大败赵国舟师,如此才‘沉其卒两万于河’,而秦军的行军如此神速,也靠是舟楫水运。
若是如此,封人纠沉吟了一下。三日
不是几日筑完,是几日可成?项燕问的和封人纠答的不是一回事。
筑完即浇成。封人纠的回答让项燕很意外。浇筑完,一夜便已凝结,一昼夜即已凝透。
竟然如此!这次轮到项燕吃惊了,他很自然的问了一个问题。似郢都五十里之城,高四丈八尺,岂非百余日便可筑成?
非也。封人纠笑了笑,若工匠,物料充足,诸事安排得当,四十日可筑城。
四十日?项燕不敢相信,可封人纠不像说笑。他又道:所费几何?
城高四丈八尺,一里需浇筑五千平,用料自然与此墙不同。此墙厚不过三寸,大城墙厚当为其两倍,最少要筑七寸。如此,一方需耗混凝土六百楚斤,筑一里需水泥三百吨;钜筋也要加倍,每平耗钜筋六十楚斤,一里需钜筋一百五十吨。仅此两项便要七十五金。
封人纠对混凝土成本如数家珍,越来越多的试验也让他对混凝土的性质逐渐了解,由此更正了此前一城三千吨水泥的预估。工费也不少。木模所需人工,每十方需四个工日,五千平需两千个工日;钜筋断弯扎,每四百楚斤需一个工日,一百五十吨便要一千五百个工日;
浇筑混凝土一立方需四个工日,七寸厚一立方即六点三平,五千平需工三千两百个工日。另还需沙石掘运之人工,一千二百吨需六百个工日;还需城基之人工,一里之城需千个工日。如此筑城一里需耗工八千三百个工日,宽算一万。每工日二十钱,便需二十金。
一里要九十五金,五十里便是四千七百多金?项燕心里终于有了数。他是想用混凝土浇筑项城,可惜四千七百多金不是说拿就拿的出来的。
然。封人纠点头,他隐约猜到了项燕想要筑城,因此又道:然则,底层一丈浇筑混凝土,其上三丈八尺以砖石砌之,耗费最少可减一半,亦不怕秦人以水浸城。
真能如此乎?项燕眼睛一亮,费用减一半便只要两千三百多金,这笔钱项县还是能拿的出来的,不过是一年多一点的岁入罢了。
不过需筑的慢一些,五十里之城一年方成。封人纠笑了起来。上将军若要筑城,鄙人自当优惠,只收五百金,若是赵人齐人,当不如此。
啊!藤制安全帽下,是封人纠被阳光晒得黝黑的笑容,讨好中混合着狡黠,像极了后世的包工头,项燕看着他顿觉非常非常陌生。你竟要帮赵人齐人筑城?
然。封人纠对此很坦然。明年起,山海池泽关税等税不再为大王所有,我乃大王属臣,自要为大王分忧。若水泥产量足够,赵人齐人既与秦国为敌,当为彼等筑城。筑一大城可得数千金之利,小城亦可得数百金。
行敖制之后,彼此财政独立,家家心里都有一本帐。人人都在想着怎能挣钱怎么敛财,以应对越来越残酷的战争。各氏各县邑把原来属于大府的岁入瓜分了,大府只能自己想办法挣钱。前几日熊荆一直在想怎么挣钱,这次来与封人纠谈了一谈,在对比夯土筑城和混凝土筑城的优劣,顿时发现做工程也很赚钱——
一座周长约十四里的小城,城墙假设高四丈八尺(这样的高度城基宽度需达到20米,城头最少宽5米),那要挖掘一百七十四万立方米泥土,夯筑八十七万立方熟土。每夯筑一立方需十五个工日,夯筑全城需一千三百零五万个工日。
一万人筑城,要四五年才能筑完,以每个工日十五钱计算,需花费两万金出头,若是夯筑一座周长五十里的都城,光人工就要花费七万两千多金,还不保物料。即便用秦国每日八钱的奴隶筑城,也要花费三万八千多金。
而用混凝土浇筑一座周长五十里的都城,不过五十万个工日,速度也快,包工保料也不到五千金。四十日筑城虽有些夸张,但不计成本(速度太快使得用工分配不当,造成闲置,工人不干活也要拿钱,所以最经济的做法是减慢速度延长工期,一个月的工程一年完成,以便在这一年内获得新的工程,避免裁员),一定可以筑成。
当然,各国筑城都是征发庶民。比如寿郢,当初封黄歇于淮北十二县,就是要他以淮北十二县的人力物力修筑都城,如此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才筑好寿郢城墙。但这也不是说不能承包工程,官府可以征发庶民,庶民也可以雇人代役,用十分之一不到的钱雇佣楚国工匠浇筑更坚固且不怕水浸的城池,对官府对庶民都是有利的。
听完封人纠陈述帮赵人齐人筑城的原委,项燕忽然有些感慨。
行敖制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再看也不到贪官污吏,钱都是自己的钱,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毫无意义,且想做什么都有钱去做,再也不要备上厚厚的重礼前往郢都,讨好令尹儿子僕臣的妻子的弟弟的老婆的妹妹的丈夫的外舅,以期他在令尹耳边说上一句好话,获得拨款;
坏处当然也有,那些靠郢都接济的穷县敝邑会日渐衰弱,甚至可能消失,这将丢尽楚国的脸,因为城邑消失等于疆土缩小;同时也落了王廷的面子,尊崇无比的大王也要屈尊行下贱的商贾之术,不然无法支撑王廷的开支。
报上将军!项超骑在马上,他远远的就看到了自己父亲站在脚手架下。
何事?项燕每每看到儿子心里都微笑,他终于长大了,也已经加冠,该娶妻了。
秦军行军甚速,今日一日便至偃师。项超揖告道。以敖仓为中心,楚军骑兵向西向南散步,继续屏绝着秦军侦骑的侦查。只是秦人骑兵实在太多,几次拼杀后,双方侦骑逐渐行成一种有默契均势,即对敌方的侦查不做干涉,战场对双向透明。
有多少秦军?项燕估算了一下洛阳到偃师的里程,点了点头。
大约十五六万,倍于我军。项超道。领军之人还是杨端和。
败军之将耳!项燕笑了。他重视的秦军将领,蒙武是一个,李信是第二个,其余并没有谁崭露头角。或许有,但他还没有遇见。
回帐。项燕笑容一闪即逝,转身要回幕府。
上将军,封人纠喊住了他。秦军需几日可至
封人纠担心秦军行军速度过快,两军对垒时这十里长城没有修完。项燕头也不回,喊道:其速不及百里,无妨。
第九十六章 蚁附
以秦军的行军速度,项燕以为杨端和三天就能赶到虎牢,第四天便会出虎牢与自己决战。他只判断对了一半,杨端和确实三天就到了虎牢关,但没有在第四天出关与他决战,而是派偏军试探了几次,才在第十一日后出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