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这种四百石的战舰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速度最快,而且吃水不深。不论是在巢湖,鄱阳湖,洞庭湖都能畅行无阻,所以这种船也成为了各水师将领在内河指挥的座船。
朱瞻基他们将会乘坐这艘船抵达崇明岛水师营,在那里换乘排水量超过五千吨的大型宝船,立旗出兵。
因为这次是剿匪,而不是两军对垒。为了保密,所以他这次出兵并没有兴师动众,许多大明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朱瞻基这个太孙亲自出海剿匪。
次出征,他是朱棣身边的跟班,除了自己的卫队,任何人都指挥不了。
但是这一次,他却是三军主帅,不仅第一舰队两百艘各式战舰都归他指挥,连与第一舰队组合成包围的第二舰队和第三舰队,也都归他遥控指挥。
对倭寇,其实并没有人真的担心他们能对大明舰队造成什么伤亡。
他们再狠,也只是在陆地杀人狠辣。在茫茫大海,如果遭遇,更主要的是看船只的大小,炮火的犀利。
包括朱瞻基在内的一众水师将领,他们更愿意将这次的出海看做的一次实弹演习,锻炼一下大明水师的配合作战实力。
大明水师的实力虽然冠绝全世界,但是如何有效地提升战斗力,发挥战争潜力方面,也不过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朱瞻基不是一个领导新手,在前世的时候,他能发挥杨利的特长,让他将自己的雇佣兵军团打造成了一支战斗力超群的军事集团。
他虽然在指挥作战有着自己的天然短板,但是他的能力本来在协调和对人的管理。
在海军总部,他召集了第一舰队都指挥使以级别的将领,召开了第一次作战会议。
根据出海作战船只的规模,第一舰队确定了行军线路,作战计划,确定新型的传令旗语,甚至包括了遭遇海风后,大雾后,各船的应急措施。
意气风发地坐在了主将的位置,随即发布了第一条军令,是确定整只船队的指挥系统。
在新江口军营,当地一艘座船升起了军令旗之后,所有的船只陆续升旗。
每一艘不同的船升旗的左右不同,高低位置不同,而这些决定了他们在行军过程的位置。任何经过训练的船员,能轻易地分辨出每一艘船应该航行的位置。
整个舰队被分成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后勤保障部分,作战部分。
虽然通讯方式有些落后,但是当简洁明了的旗语传令系统统一起来之后,看似杂乱无章的船队,其实有着一种稳定的规律。
传达了第一条命令,朱瞻基坐在指挥舱里,将大权移交给了郑和。
在如今的大明,作战郑和勇猛的将领多了去,但是在指挥一支两百艘战舰行军,作战的经验,没有人能超过郑和。
随着郑和的一道道命令通过旗语传达了下去,在这里云集的两百艘战舰开始有条不紊地出发。
宽阔的长江,战舰按照大小规制的不同,用途的不同,列队前行。或者两船并列,或者三船并列,最多四船并行占据了长江一半的水面。
来往行驶的商船,看到这样规模的行军,都纷纷躲在了岸边,让出了航道。
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船速飞快,最多一天的时间,船队能抵达崇明岛。
朱瞻基他们的旗舰位于船队的间,两侧各有一艘护卫舰保护。这还只是在长江里面,等到了大海里,船队的规模会更加惊人。
船队航行,船队各将也闲了下来。
待郑和将所有的命令传达完毕,朱瞻基将他了自己的下手坐下。“郑总兵初次指挥全作战舰队,可有不偕”
郑和摇了摇头说道:“全作战舰队,船只类型只有四种,各部将士统一授命,却要出使舰队更易控制。”
朱瞻基点了点头,明白他的意思。如今出发的全部都是战舰,没有马船,没有太多补给舰,船员的组成也不是各部抽调,所以执行命令起来更是整齐划一。
郑和以往出使,两百多艘不同的船只,船只的种类有几十种,各船又不是隶属一个舰队。有些船速快,有些慢,有些大,有些小,有作战部队,有外交团队,指挥起来其实更复杂。
朱瞻基看了看他有些黝黑的脸,说道:“此番出海搜寻倭寇,非往常外交使命。我也知道郑总兵心怀仁慈,不愿多造杀戮。但是此番目的不同,还望郑总兵能更果决一些。
第一四八章 宝船
十一月十二日,由于崇明岛的东沙塌没,大军转移到了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物资中转站刘家港集合。
除了第一舰队外,第二舰队总兵易信和第三舰队的总兵朱真也都乘坐战舰来到了刘家港,参加了这次的会议。
易信和朱真虽然在后世名声不响,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大明水师最出众的将领之一。
在永乐九年,易信参与奴儿干都司,负责海上剿匪和运转,立下汗马功劳。
而朱真更是了不得,在郑和四次下西洋的其中三次,都担任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受郑和节制,但是其军事水准颇受肯定。
朱瞻基挑选的王景弘第三支舰队指挥使唐敬,就是朱真长期的助手,在声望上还要逊色朱真不少。
在刘家港,三支舰队总兵官就不同的战术,战略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定了以战略目标为主要目的,战术目标为次要目的的决策。
也就是说,不管这次倭寇有没有给大明造成损失,舰队的主要目的不是剿灭倭寇,而是要抓住倭寇的主要成员。并且以此为证据,作为向东瀛施加外交压力的手段。
围绕着这个战略目的,战术手段当然也会做一些调整。三支舰队将会采取引蛇出洞,瓮中捉鳖的方式,放任倭寇船只进入包围圈。
确定了战略和战术目的,第二日,朱瞻基升起中军帐,所有主力战舰把总以上将领参与出征会师。
朱瞻基和兵部侍郎毛大庸向朱真和易信颁发了领兵符,确定了他们两人的领兵权。
随后的出征徼文由郑和宣读,朱瞻基并没有抢麾下将领的风头,只有在发出兵犒银的时候,朱瞻基才亲自出面。
既然要发银子,也就要让所有人知道,这银子究竟是谁发的。
与往常的碎银不同,这的犒银就全部都是银作局压铸出来的银元。
银元的出现已经不是稀奇事了,最近几个月,朝廷邸报上,已经连续多日比较了银元和碎银的区别,民间也接受了比碎银更保真的银元。
许多士兵领到了银元,就兴奋地捏在两个指头间,吹上一吹,然后放在耳朵边陶醉地倾听着回响。
十一月十四。甲子月。丙戌日。
宜移徙、开市。忌入宅、安葬。
在整齐的鼓乐声中,朱瞻基和郑和身披戎装,登上了一首福船改装的巨型宝船。
这种宝船在长达四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占据着世界最大船只的宝座。
宝船以铁木为脊,先建成一个个水密舱,然后将水密舱整齐排列,采用拼装式模式将水密舱连接在一起。
此后,才在水密舱外又以铁木锲接,采用双层夹板设计,将一棵棵环抱粗的巨木紧密相连,形成了双层外围甲板。
又粗又长的巨木经过干燥,浸桐油,以木制锲钉,铁栓和麻绳紧固后,又以松胶掺以牡蛎壳粉凝固作为粘合剂,形成了结实的结构。
这种宝船长度将近一百四十米,宽度将近五十米。一个船锚都需要两百多人一起才能绞动,而十二张扇形的船帆,每一张也都需要五十人以上才能绞动。
以朱瞻基的估计,这样的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两万吨左右,载货量可以达到万吨。
登上这艘船,跟他登上自己的游侠号有着同样的骄傲。
看到这样的巨型船只,朱瞻基真的有些惊叹如今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不过这种船对于资源的浪费也是巨大的,像船只外壳的巨木,不知道消耗了多少参天大树。
朱瞻基怀疑,后世再也造不出这样的宝船,一方面是技术的失传,更多的可能是以后再也找不到适合建造宝船的巨木。
宝船甲板是个凹字形,中间低,两头高。船艉位置甲板以上就有四层,与中间甲板的落差就将近十几米。
第一次登上这样的巨船,朱瞻基被彻底地震撼住了。虽然在后世他见过无数比这艘船更大的船,但是远没有这艘船给他的震撼更大。
郑和却对这种船已经习惯了,因为他出使西域,一般就是以这种宝船作为旗舰。
光是这一艘船,航行期间就需要超过四百名的水手,两班倒,就需要近千人。再加上维修人员,后勤人员,这一艘船可以装载一千两百人以上。
“殿下,可否想要到处见识一下”
朱瞻基这才回神,看了看四周兴奋的士兵们说道:“一切以出征为重,待船只,孤再到处看看。”
郑和笑道:“那还请殿下亲自敲响出征鼓,以壮士气。”
这一次,朱瞻基没有拒绝,在郑和和宝船指挥使石国瑞的带领下,沿着木制的楼梯一直登上了船艉甲板最上方的楼顶。
三面大鼓被架在距离甲板大约五六米高的高台上,这一次,朱瞻基只是跟一位身强力壮鼓手一起上了高台,然后站在了直径将近两米的大鼓前面。
大明的鼓声都有明确的规定,出征,庆典,祭祀都有不同的节奏。
朱瞻基对这些并不陌生,只是跟鼓手确定了一下,就双手执起了鼓槌。咚咚……咚咚咚……的鼓声就响了起来。
上千将士聚集在了甲板上,纷纷单膝跪地,大声呼喊:“大明万岁,大明万胜。”
连呼三声之后,另外两面大鼓跟着朱瞻基的节奏也敲响了大鼓,鼓声越传越远,其他船只上面的大鼓也随之敲响。
在整齐
第一四九章 包围
火红的夕阳犹如一盘红彩,在天空与大海之间涂抹上了一层暧昧的红色。
撒在海面上,就形成了一片片不停变幻的鱼鳞状金箔,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一群群的海鸟不时掠过,留下一串串悦耳的鸣叫声。
朱瞻基双脚稳定地站在甲板上,看着眼前这迷人的景色,陷入了回忆。
虽然时空跨过了六百年,但是这样的美景却是永恒的,六百年前与六百年后,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郑和与其他一众水师将领有些惊讶地看着在船上如履平地的朱瞻基,再对照一下趴在围栏边,被用绳子绑住的一清子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台风季节已过,十一月的海浪却依旧不是那么温柔,像一清子,杨章德他们那些人,上了船就吐个天昏地暗似乎才是常事。
一直忠心耿耿,跟在朱瞻基身边片刻不离身的李亮,现在就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可是朱瞻基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的身体很快就找到了在船上的节奏,与巨舟形成了一种共振。
大部分人上船,总要有一个适应期。哪怕是不晕船,但是在晃动的海船上,与平地上不同,总是有一些不习惯,不稳定。
但是朱瞻基好像就是一个生长在海船上的水手,没有任何的不适。
不管是郑和,还是其他将领,看着挺拔如松的朱瞻基,都有一种生于大海,长于大海的错觉。
但是显然是不可能的,太孙殿下自五岁后,也就只出了一次京城。
虽然坐过船,但是那也只是在平静的运河里,跟在这大海里完全不同。
看着大部分战舰都一次消失在视野里,旗舰的旁边就只剩下了二十多艘战舰。朱瞻基回过头来,问道:“黄守备,传令舰狭小,卫兵们如何解决晚餐问题”
黄守备就是黄福的大公子黄渊,此人能力出众,行事章法有道,又善于协调,被刘江提拔为守备一职在海军总部相当于担任了他的助理一职。
此番出海,他因为对各部的海军都比较熟悉,负责辅佐朱瞻基。
大海船上有专门的厨房,有隔火装置,但是传令舰乃是快速小船,为了追求速度,船身狭小,根本没有做饭的地方。
大军集结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还能从大船上获得饮食,现在他们散开之后,就只能靠干粮生活了。
黄渊笑道:“每艘船上都提供了足够三十多名兵士吃一周的食物和净水,他们分散开来不会超过两日,殿下不必为他们担忧。
朱瞻基本来想去看看船上的士兵们的饮食条件,但是想了想,还是没去。
船上条件艰苦,这个时代的人们又不讲究吃食,恐怕船上的大锅饭不会好吃。一艘船上有一千多人,能把饭菜做熟,就已经很难得了。
他倒不用担心,因为光是跟他上船伺候他的人就是数十人。这些太监都是平日伺候他的,知道他的口味和嗜好,不管什么时候,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下降。
除了这些近身伺候的,周围现在聚集的二十多艘船,大部分也都是他的卫兵船。这次出征,他抽调了羽林卫的三个卫镇,整整三千人。
加上新江口水师又专门调了三千人保护他,可以说他的安全问题也根本不用担心。
太阳逐渐沉没到了海平面以下,天空很快就变得完全黑暗起来。
这个时候,朱瞻基才决定回到自己的卧室去吃饭,休息。
其他人也都松了一口气。朱瞻基今日上船就如同一个好奇宝宝,到处都要去看看,还问出了许多专业性的问题,他们这些人也只能跟在后面,一一解说,不敢有一丝马虎。
现在朱瞻基回了舱室,他们也能轻松一下了。
虽然海上条件艰苦,苦不到朱瞻基这个太孙。内侍们还为他炒了九个菜,还有一小壶酒。
朱瞻基留下了郑和,船长石国瑞,还有黄渊在一起进食。至于他的一帮保镖,除了玄真还好一点,其他人一个个都瘫在床上起不来了。
两日之后,船队抵达了宁波外海的定海县,这里也就是后世的舟山群岛,朱瞻基将会以这里为指挥部,设下针对倭寇的包围圈。
两日来,三大舰队已经完全布局完毕,第二舰队沿着济州岛到山东一带,布下防线。
第一舰队的一百六十余支战舰,沿着连云港一直到舟山群岛,布下防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