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速速离开南京,奔回到泗州,让朝廷不好在四镇抓捕,再有左懋第替他在京中周旋,过关应该不算什么难事。

    只是王彦才与许嫣嫣商定赎身之事




第32章自成来,左部东下
    城门处,左懋第早已差人打点,王彦等人得以顺利出城,在与陈子龙告别后,他们便直奔江边,当夜就过了长江。

    泗州与南京相距两百余里,王彦三人一路快马加鞭,三日间便已经赶到泗州城外。

    王彦离开泗州也就十日时间,但返回泗州城内时,泗州却已经发生了变化。

    泗州位于徐州之南,淮安、扬州之东,本不直接面对清军,但随着河南落入清庭之手,泗州的西面门户顿时大开,便成为了抵抗清军的第一线。

    原本泗州城内只有他一个守备,现在却调来了一个泗州总兵,城中兵力也从忠义营的两千人马,增加到八千余人。

    王彦回到泗州后便连忙拜会新任的上司,而后便一边练兵,一边想法筹钱,一边等候南京的消息传来。

    时间一晃,就到了三月底,他没等来左懋第的消息,却等来了一纸调令。

    三月间李自成引兵东进,被大明寄以厚望的武昌宁南候左良玉不战而逃,还借着南京城内假太子案、童妃案闹得满城风雨之机,谎称奉先帝太子密诏,前往南京救护。

    左良玉将武昌屠杀一空,而后全军乘船,顺江东下,使得弘光朝为之震动,皇帝与马辅深感恐惧。

    左良玉打的旗号是“清君侧,救太子”,但北来太子纯属假冒,何须他救,他又至弘光帝于何地。

    皇帝登基近一年,合法性不容置疑,左良玉明为除掉首辅马士英、兵部尚书阮大铖一党,实则是欲推翻弘光帝,重组朝廷。

    南京城内的皇帝与马辅一党,自然不能让左良玉兵临南京,江北四镇因为定策之功,而得高位,自然也要站在皇帝一边。

    面对汹汹而来的左良玉大军,皇帝随命兵部尚书阮大铖会同靖南侯黄得功、广昌伯刘良佐、池口总兵方国安,再从泗州、淮安抽调一小部兵马,共同剿灭反叛的左军。

    朝廷的军令传到徐州,高杰部的老将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谁也不愿意去和左良玉作战,兴平世子高元照同邢夫人一商议,只有泗州的王彦合适,便传下军令调他南下助战。

    王彦从总兵处接到军令,心中顿时布满阴霾,大明朝本就风雨飘摇,唯一的五镇兵马中最强的武昌镇又发动叛乱,难道真是天要亡我大明。

    在南京时,王彦与陈子龙等人交谈,还想着凭借左良玉部八十万众,抵挡李自成东进,为大明朝守住长江上游,不想转眼间左良玉就反戈相向,成了大明的敌人。

    王彦担心还不止于此,江北四镇本就对清庭的防御不足,面对着河南与山东方向清军,已经显得有些不支,如今又抽调两镇兵马去与左良玉作战,万一清兵这个时候南下,那大明岂不面临崩盘的危险。

    王彦一路魂不守舍的回到军营,如今也就只能祈祷,清兵能多给大明一些时间,让大明能先打败左良玉,再与其决一死战。

    突然发生这样的事,王彦马上就要去前线作战,筹钱为许嫣嫣赎身之事,他就只能暂时放在一旁。

    这时他匆匆给许嫣嫣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到南京,便急忙去集结营中诸将,准备南下同左良玉作战。

    打仗是个苦差事,徐州镇诸将都不愿意去,为了给朝廷一个交代,邢夫人便只得让没有根基的王彦去。

    可是王彦毕竟是为她夫君报仇的恩人,将玩命的活计交给他,让邢夫人心中有些过意不去,因而播下了五万两白银的开拔费,以及大量的粮草器械,来补偿王彦。

    王彦给许嫣嫣写完信,他帐中已经聚集了不少人,都是忠义营的主要军官。

    “子允,汝带一百兄弟,先去府库将这些东西领回来。”王彦放下手中毛笔,从怀中掏出一份手令交给钱一枫道:“去的时候多带车辆,今天一定要全部运回来。”

    “喏!末将领命。”钱一枫行礼后接过手令,便先行退去。

    这次南下作战,是徐州诸将都不愿意去,才落在忠义营头上,所以营中肯定会颇有怨言,特别是李泰祯手下的一千人马,多是泗州本地人,让其离开家乡作战,定然满腹怨言。

    王彦又不能要求每一士卒都能像他一样忠君爱国,为了大明可以上刀山下火海,所以只能借助一些手段。

    王彦想的很清楚,一只军队要有强大的战力,必须要上下一心,若是内部出了龌龊,那将比面对强大百倍的敌人还要危险。

    “诸位想必已经听说,忠义营将要南下作战之事。”王彦环顾帐中诸人道:“吾知道,不少人肯定对此存在着异议,毕竟故土难离,吾心中也颇为理解。因此谁若不愿随吾去,吾也不会勉强,尽可告知于吾,但若明日出发之后,再有动摇吾军心者,那就休怪军法无情,都明白吗”

    “吾等愿随将军征战!”王彦说完后,诸人连忙行礼,但其中却又不一样,跟随王彦从山东一路杀过来的军官,自然真心实意,但泗州本地之人,脸色却不那么自然。

    王彦见此也不多说,挥手便让他们全都退了出去。

    &n



第33章 将远行,众军心思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普通的百姓,看老天的脸色于土里抛食,一生都活在村庄周围十几里的地方之内,能进几趟县城的都是少数。

    中国自古皇权不下县,老百姓对于皇帝的认知,远没有族中长老,来的亲切。

    这样的环境,使得众多人都处于蒙昧的状态,不知天下之势,不知自身之责,坐看风云变幻,家国沦丧。

    正是因为这样,各地乡绅一出面,便能很快招集大量乡勇团练,保卫家乡和族人,但若是朝廷招他们跋涉千里远赴他乡作战,就需要高额的银钱了。

    王彦想改变这种状态,让百姓明白忠君爱国,夷夏大防,但短时间内却根本没有这种可能,就算是最初跟随王彦的一千多兄弟,他们也并非忠于皇帝,而是与建奴的血海深仇,才让他们聚集在一起。

    家园难回,他们只能跟随王彦,这个带头大哥四处闯荡。

    听闻王彦一言,老营的兄弟自然不会留在泗州,这里并非他们的家乡,山东已经回不去,所以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银子。

    一旁的钱一枫早已准备好了名册,王彦亲手将银两发到老营士卒手中,他则负责记下每一个名字。

    无论是军饷还是开拔费,按惯例都是先发到军官手中,再由军官发给手下士卒,至于士卒们能够得到多少,那就得看军官的心黑是不黑了。

    李泰祯手下的士卒见一枚枚银锭直接交于老营士卒之手,实打实的落入口袋中,心里顿时欣喜。

    当兵本就是为了吃粮,虽说这次要远离故土,但这次的开拔费也着实诱人,众多士卒犹豫一番后,还是都选择了银钱。

    李泰祯手下的一众军官见此,脸色一阵不快,这么多开拔银,他们只要吃上一成,也足够家中老小开销一段时间。

    现在王彦不经过他们之手,便等于断了他们财路。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李泰祯手下诸多军官本就不与王彦亲近,心里顿时便生出许多怨言,但此时众多士卒都已领银,他们不好翻脸,只得先将自己的那份银两领在手中,再做打算。

    忠义营两千多人,最终只是九人未曾领银,王彦问之,或言老母在堂,或言家中无丁,王彦便每人发了一个月军饷,将其遣散。

    至此,五万两白银,用去两万七千两,一下便花去一多半,但剩下的白银,对于每个士卒来说,依然是山一般都存在。

    “看见没有,这也是汝等的!”发完银子,王彦指着剩下的白银,对着众军说道:“本将有点是银子,只等汝等,拿敌人首级来换!”

    “愿随将军征战,愿随将军建功立业。”

    吃兵血,这并非个别将领所为,而是整个大明的军队都是一样,几乎已成惯例。李泰祯手下的众多兵卒,对此早已,现在突然出现一个不吃兵血,军饷实发,杀敌了还有赏银的将军,众军心中情不自禁的激动起来。

    “好了!既然得了粮饷,今日本将就放汝等出营,与亲人告别。”王彦一挥手止住士卒的欢呼,而后严肃的道:“但众军须尊军令,明日午时赶回大营,逾期不至者,军法从事!”

    “吾等谨遵将军之令!”众士卒齐声应道。

    见此王彦一挥手,众军便各自散去。

    李振泰麾下的士卒急于回家,将银两交于家人之手,与家人告别,而老营的弟兄们,虽然没有亲人,但也各有各自的去处。

    是夜,泗州城的酒馆、青楼,纷纷爆满,那藏于街角巷尾的暗娼也是一夜不得停歇。

    泗州城西,李泰祯家里,一众手下军官也摆上了一大桌,好酒好菜管够。

    “千户,有些话末将憋在心里好久了。”酒过三巡,一众军官的话匣子随之打开,这时李泰祯手下的亲卫百户胡茂财,借着酒劲道:“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胡茂财不怕得罪人,必须说道说道。”

    “既然都憋那么久了,那你今天也给老子憋着。”李泰祯明白他手下这些兄弟的想法,他们不回家,而是集体蹿到他家来和他喝酒,无非就是为了今天之事。

    “别啊!”胡茂财见李泰祯的态度,连忙急道:“千户,末将是为您鸣不平啊!王彦是什么东西,来咱们军中才多久,凭什么当这个泗州守备。千户可是一路跟随兴平伯从陕西过来的老人,夫人和世子这样安排,末将不服!”

    “对啊,这次出兵南下,怎么也得千户做主,哪里轮得到他王彦啊!”一众军官跟着跟着附和道。

    李泰祯对于泗州守备之位,不是没有想法,他也感觉到了王彦将要打压他,从而掌握他手下这一千人马的心思,但他却并不想与王彦针锋相对。

    这到不是因为他怕王彦,也不是没有雄心,而是因为这一切都是邢夫人的命令。

    李泰祯与李成栋等高杰部老人不同,他跟随高杰的时间要短一些,这也是他的地位无法与李成栋等人相比的原因。

    崇祯八年,天下大旱,陕西之地赤地千里,李泰祯的家乡也发生,家人都饿死在逃荒的途中,而他则被邢夫人所救,并推荐到高杰帐下当了个小头目。

    邢夫人是高杰家眷,李泰祯



第34章斩人头,整军立威
    一百名精骑抓捕,让校场众军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一部分军官见此,心中暗暗庆幸,但又为胡茂财等六人的担心起来。

    王彦手按战刀站在众军之前,也不言语,只是冷脸等候,一众军官见此,也只得跟着他,笔直的站着。

    随着时间流逝,校场上的兵卒已经站立了大半个时辰,老营的人马还好,王彦以前就经常带着他们傻站,但李泰祯手下的人马,哪里经过这样的训练,一个个早已被太阳晒得头昏眼花,支持不住,但王彦不动,他们便也不敢动,只得咬牙坚持着站在那里。

    站得越久,众军身体越难受,心里越不禁暗恨起来。士卒们多是普通百姓,朴素善良,却不是怨恨给他们发饷的王彦,而是恨上了逾期未归的胡茂财等人。

    就在众军在心中破口大骂之际,远处一道烟尘扬起,出营的骑兵在未时之前,终于赶了回来。

    骑兵一溜烟的奔进校场,将胡茂财等人从马上丢在众军之前,刘顺与钱一枫翻身下马,跑着来的王彦身前,单膝行礼道:“禀将军,胡茂财等六人,以被末将抓捕回营,请将军发落。”

    王彦挥一挥手,让二人先带骑兵退到一旁,而后转过头来,忽然问李振泰道:“李千户以为本将该如何处置,此等目无军法之辈”

    “将军乃是主将!”李泰祯没想到王彦会问他,而且他一开口就已经给六人定性,当下他只得道:“营中事务,末将一切听将军决断,不敢寻私求情。”

    昨天李振泰已经提醒了营中诸人,他们不听,李泰祯也没有办法。他不想与王彦起争执,而且已经知道王彦要立军威,所以只能舍弃胡茂财等人。

    “很好!”王彦没想到李泰祯如此识时务,有些惊讶的看了他一眼,“李千户,深明大义,本将记下了。”

    王彦身后,李泰祯手下的一众军官,听了二人之言,一个个不禁脸色一变。李泰祯如此态度,今后他们在想在忠义营中保存一定的独立性,已经完全没有可能。

    众人心中不禁一叹,从今以后,忠义营就是王彦一家之言,摆在他们面前的路也只剩两条,要么离开忠义营,要么彻底向王彦效忠。

    这时执法的卫士,将胡茂财等六人压了过来,六人一番挣扎,最后还是被卫士,按在了地上。

    王彦见其浑身带伤,想来抓捕的过程中并不愉快,他冷冷的看着六人道:“汝等可知罪”

    “哼,吾等不知有何罪,值得将军如此兴师重重”胡茂财等人在营中散漫惯了,便没将午时回营当一回事,以为晚一点也没什么关系,所以根本不认为自身有什么过错,反而认为王彦故意整他,因而愤怒的顶撞道。

    不只是六人以为王彦小题大作,就连不少士卒也如此认为,大明朝的军法早已荒废,军纪废弛。

    “哦,汝等皆不认错吗”王彦闻言,心里一阵冷笑,“军法官何在”

    闻言钱一枫再次出列道:“末将在此!”

    “昨日本将有言在先,逾期未归者,军法从事。”王彦沉声问道:“今此六人明知故犯,按大明军法,该当如何处置”

    闻言钱一枫大声回道:“按大明军规,其二,呼名不应,点时不到,逾期不至,动改师律,此谓慢军,犯者斩之!”

    还有这条军规,不只是胡茂财等人为之愣,就连王彦身后一众军官也没几个人知道,一个个脸色大变。

    “此乃大明军规,尔等还以为自身无错吗”待钱一枫说完,王彦冷冷扫视六人后道。

    “吾不服!”大明朝的军规荒废早已不是一两日之事,如果按照军规来看,那整个大明朝的军队,至少一半都该杀掉,胡茂财没想到王彦这么狠,愤怒的说道:“汝这是小题大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明为正军规,实为清除异己尔,吾等不服!不服!”

    胡茂财等人心里却实很冤,昨晚他们在李泰祯府里不欢而散,没有李泰祯的支持,他们自然不敢与王彦作对,所以他们什么也没做,现在却要被军纪正法,他们如何不觉得冤枉。

    六人虽然想对付王彦,可那只是一个想法。

    要真做了什么,他们道也无话可说,但关键他们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王彦就要杀他们,他们哪里会服气,顿时便一阵挣扎。

    不需王彦提醒,一旁的钱一枫见此,连忙再次大声说道:“大明军规,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武士何在”王彦摆明了要借六人人头一用,哪里管他们服是不服,“拖下去,军法从事!”
1...1011121314...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