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喏!”戴之藩想要起身,却被何刚按住肩头,他只得坐着应道。
这时李泰祯已经整理好了院中人马,有三百多人,便匆匆出了院门,准备直奔西门。
何刚见此连忙几步追上,赶到李泰祯身旁后,提醒道:“李将军,西城除了城门处,清兵还有一处可以入城。”
李泰祯闻言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看着他问道:“还有一处”
“然也!”何刚解释道:“二十四夜,清军红衣大炮炮击西城,将西北角轰塌一段,清兵正是从那里进入扬州!”
“走!去西北角的缺口!”原本准备去西门的李泰祯当机立断,令人马改变方向,往崩塌处奔去。
城外清军大帐里,多铎在派出李
第49章败率泰,控制西城
王彦击败李率泰,使之仓皇而逃,不久后收拢的四千败军也杀至西门城下,使得原本急于出城的清兵,被堵在西门附近,无法逃出扬州。
原本清军中,无论是普通旗人,或是牛录额真,甚至还有甲喇章京,都只顾着带着财物逃命,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混乱不堪。
这时,随着明军步军的到来,使他们的出城之路断绝,纷纷聚集在西门附近不敢上前,然而这一停一聚,就给了清军将领重新掌握清军的机会,混乱的清军,慢慢恢复了一丝秩序。
同清军屠城,激起扬州百姓的抵抗之心一样,无法出城的清兵也渐渐意识到他们的处境。
清兵在扬州城中烧杀抢掠,不知杀死了多少百姓,不知奸污了多少汉家女子,若落入明军手中,定然会被愤怒的明军统统杀死。
这时原本只顾着自己逃命的清军,在出路被堵后,开始爆发出超常的战力,他们在清军将领的指挥下,猛然同城门处的明军战在一起。
王彦看着清军与明军战得不相上下,甚至还占着一丝上风,心里不禁一阵焦急。
此时被困在城内的清军,至少还有六七千之众,王彦根本没有能力,在短时间了消灭如此多的清兵。
如果多铎援兵一到,再与城内清兵里应外合,那明军刚刚取得的优势又将荡然无存,甚至有再次被逼入死地的危险。
王彦很想将城内清军赶尽杀绝,但他知道城外的近十万清兵,根本不会给他时间,所以一番权衡后,他便让明军上城,放开城门,让困于城内的清军出城。
明军在得到将令之后,一部分步军且战且退的登上城墙,一部分则随着骑兵退到城门一侧,给清兵让开一条生路。
原本拼死挣夺出路的清军,见明军突然让开一条道路,顿时微微一滞。一部分杀得火起的清兵,紧追不舍的继续贴上去与明军交战,但很快就被砍翻在地,而另一部分清兵,见出城的道路已经被明军让开,便立马涌出城门。
剩下的清军见此,自然不会与明军接战,纷纷选择向城门外逃去。
王彦自然不会让清军逃的如此轻松,城上与城下占据一侧的明军,顿时便向挤在城门附近的清军抛射一阵阵箭雨,打出一排排鸟统,使得逃跑的清军瞬间就倒下一片。
一些清军将领明白王彦的险恶用心,连忙喝止身边清兵,想要指挥人马夺下西门,但清兵毕竟已经混乱,每个牛录的兵马都混在一起。
没有出路时,他们还能集结在这些将领周围,一旦有了逃生之路,哪里还会听他们的话。又不是自家额真,他们为什么要听令呢
这时通往城门的道路上,不时就有清兵被射翻在地,但毕竟还有大部分清兵成功通过箭雨逃到城外。
他们的成功,使得剩下的清军再也按赖不住,统统涌向西门,将领们根本喝止不住,最后只能被他们裹挟着往城外逃去。
每一个清兵都报着能逃脱的想法,相信自身不会倒下。他们这样死道友不死贫道,片刻间被堵在西门的清军就逃出大半,而地上则留下了一片插满箭羽的清军尸体。
城外,清军帅帐内,多铎听了李率泰派来的军士禀报,脸色一寒,心中暴怒,一脚便将那军士踹翻在地。
一番发泄后,多铎才冷静下来,他虽然骨子里看不起汉人,但对李率泰的能力还是有一定了解。现在连李率泰也顶不住城内明军的反扑,想必事态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地步。
真满州人少,想要压服汉人,就要保持足够的兵力,因此每一个真满洲都不能轻易损失。
城内的正白旗是满洲精锐,多铎身为旗主,自然不能容忍他们有什么闪失。
现在明军先后控制了南门,东门和北门,又要夺取西门,多铎顿时便为城中清军担心起来。
一众汉人将领很快便被招入帅帐,多铎环视众人,顿时便发出一道道军令。
“张天禄领麾下兵马攻打南门!”
“张天福攻打东门!”
“扬承祖、胡尚友、韩尚良攻打北门。”
“李本深随本王攻打西门!”
“李棲凤攻打西北角城墙崩塌之处!”
“喳!”多铎一连发
第50章守扬州,军民相助
“杀虏啊!”
震天的喊杀声,在扬州四门响起,王彦持刀驻立在西门城楼上,看着一个个清兵被挑下城墙。
扬州乃是雄城,江北膏腴之地,无数商贾巨富居于城中,钱财众多,自然将扬州修得又高又大,清兵匆忙攻城,很难拿下。
王彦看着清军一次次登城都被明军化解,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可就在这时,一名山东老卒却突然前来禀报,言“扬州城西北角,有一段长约三丈的城坍塌”,让王彦瞬间惊出一身冷汗。
王彦的一时疏忽,险些铸成大错,他只知清军从西城攻入扬州,却不知有城墙坍塌之事,或者有人向他提及,但被他忽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关羽大意失荆州,王彦也险些让扬州再次陷入劫难。
这时王彦在看着登城的清军,便没了刚才轻松,也没了丝毫轻视之心,甚至在心中暗骂一声,“多铎阴险,险些中计矣。”
扬州城高,且十分坚固,攻打的清军看似凶猛,但事实上却无法形成有效威胁,根本无法登城。
清军表面佯攻四门,却放奇兵于城墙坍塌之处,王彦便立马抽到一千步军,顺着城墙直奔城墙西北角,去支援李泰祯。
清军今日破城后,西城外高坡上的炮营却没有撤下来,李棲凤四千兵马尚未杀至缺口,高坡上的清军炮队便率先开火。
李泰祯与众军刚刚垒起的土墙,便被轰得稀烂。
火炮这种中原王朝对抗北方民族的利器,随着不断的汉军投诚,被满清掌握在手中,使他们有了不逊于中原王朝的操炮技术,而大明凭城用炮的优势,则荡然无存。
“列阵!”土墙被毁,已经失去防御的作用,看着即将从废墟上翻越下来的李棲凤部清军,李泰祯脸色不禁一寒,满是沉重的抽出战刀大声呼道。
五百明军闻令,随在土墙后站好队形,长枪直挺挺的人刺向即将杀来的清军。
在喊杀声中,两军飞快的撞击在一起,刀枪相击,发出阵阵声响,收割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两边倒下的都是汉人,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李棲凤兵多,李泰祯兵少,虽然明军都有决死之心,无奈实力悬殊,加上又没有地利的优势,慢慢的变被李棲凤部清兵冲开,分割包围起来。
这时李棲凤已经在清兵的簇拥之下,站在坍塌的废墟上,他环视战场,脸上满是喜色:“儿郎们,加把劲!杀光这支明军,随本将直扑西门,迎豫亲王进城,吾等必然得受重赏,返回甘肃老家,亦不在话下!”
明军一个个倒下,李棲凤似乎有留下少量人马继续围杀,而调遣大部清军入城,去进攻西城的意思。
一旦李棲凤部清军入城,从背面攻打西门,同多铎两面夹击王彦,那扬州城定然会被清军再次攻破。
这让李泰祯焦急不已,但却无能为力,唯有挥刀死战。
“杀啊!”
正当李棲凤欲领兵,沿着城墙直扑西门时,远处忽然传来震天都喊啥声。
只听那喊杀声,李棲凤就能估计,至少有近万之众向西北角杀来,这让他脸色一变,心里顿时一寒。
李泰祯闻之,心里却是一喜,连忙高声呼道:“兄弟们援兵将至,随吾死战啊!”
这一变化,使得李棲凤欲与多铎两面夹击西门的计划落空,而他同时也万分心惊,扬州城内官军不过万人,哪里突然冒出这样一支兵马。
不多时,援兵的面貌便在李棲凤眼中展现出来,回答了他的疑惑。
只见一队队操着各种兵器,甚至是木棍、扁担的百姓大喊着向缺口杀来,很快便同清军撞击在一起。
李棲凤起初还被援兵声势所吓,但待其漏出本来面貌,心里顿时一松,甚至带着一丝轻蔑,“一群乌合之众,本将能一万打十万!”
援军的卖相确实不好,像是一群刚拿起武器的农夫,没有什么战力,可是一交手,李棲凤却被惊住了。
这群人是百姓不假,但他们多是在漕运上讨生活的青壮,汇集了扬州城中的三教九流,特别是地痞无赖和亡命之徒。
这些靠漕运生活之人,又分成大小数十个帮派,为了争夺漕运,特别是北方陷入战乱以来,漕运几乎断绝,使得原本就为利益而不断冲突的各个漕运帮派,为了争夺仅剩不多的业务和资源大打出手。
虽说这些帮派间的争斗只能算打架斗殴,不能算经历战阵,但他们毕竟战斗过,毕竟组织起来比一般百姓的纪律要强上太多!
这时新加入的援兵虽然还是打不过李棲凤部的清兵,但他们人数众多,却足以将李棲凤拖住,使他无法完成对西门的夹攻。
李棲凤见手下人马无法击退眼前的乌合之众,心里的蔑视顿时又化为焦急,他正准令身边亲卫也加入战斗,却忽然见一青壮舞着两把苗刀,融入无人之境,正向他杀来。
中军讲究战阵配合,讲究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并不号召个人武力,但如果有特别高超的武艺,无疑却会更加容易脱颖而出。
那青壮二十多岁,刀法却十分纯熟,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杀伤威力极大,身边居然没有一合之将,每一次出刀,都能砍翻一名清兵。
&nbs
第51章党争烈,弘光朝臣
南京城虎踞东南,六朝胜地,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以此为都城,建立一番基业,然而除了本朝太祖以南伐北,一统天下之外,其余却多为北方政权所灭,沦为短命王朝。
金陵自古帝王州,繁华景胜,却似乎又被天道种下了诅咒,开国于此,亡国于此。
四月时节春雨霏霏,长江同南京城,俱是一片朦胧。
阴沉的天色,似乎预示着老大帝国的将来,也同天色一般阴沉,一般没有光明。
扬州城破,史可法身死的消息,由加急快报送入中枢,犹如当头一棒,使得弘光朝君臣上下猛然清醒。
老大帝国欲偏安江南而不得,江北四镇加上武昌一镇,一叛两降,剩下的黄得功镇要防备左镇叛军,而江北的刘泽清镇,在清军兵峰下,根本不敢一战,降清只是迟早的问题。
堂堂华夏,在面对北方来敌时,尽以无兵可派,弘光朝被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的消息所震撼,但想要重整旗鼓,却已经为时已晚,只能陷入一片混乱。
朝堂上弘光帝端坐于龙座之上,下面立着红袍紫衣近百位臣公。
弘光帝并非雄才之主,但同大明历代先君相比,也不是最糟糕的皇帝。
如果身在盛世,他最多只是一昏聩君王,但他身在衣冠南渡,国如危卵之刻,一个不留神,便要坐实亡国昏君的骂名。
弘光自继位以来,便一直面临东林一党的挑战,他本不是英主,资质只能算平庸,再加上一些羁绊,使得登极以来,毫无建树,甚至留下昏聩之名,但身为一国之君,有谁愿意见自家江山陷于夷狄之手,谁又愿意去做亡国之君,无颜见祖宗于九泉。
“诸位卿家,清兵以破扬淮,史卿殉难,国朝之危,胜于东晋、南宋!”江北传来的噩耗,让弘光心中一阵慌乱,他以无对策,只能问计于大臣。“清军以临长江,诸卿可有谏言教朕,若能助朝廷渡过危机,朕必以国士待之,金银爵位之赏,朕绝不吝啬。”
朝堂诸公闻言,却不发一言。
弘光见朝臣沉默不言,不禁眉头一皱,心中火起。“汝等平日争锋相对,颇有说词,今日朕亲问对策,汝等怎又不言!”
众人见弘光愤怒,头低得更低,仿佛一百多块木头,死气沉沉。
“钱卿!汝可有策教朕!”大臣不言,弘光只得强忍着怒火点名问道。
被问之人乃是东林领袖钱谦益,朝廷礼部尚书,江南大名士,三大案中都有东林身影活跃,就是左部东下,隐约间也有东林之人参与其中,弘光心中暗恨,是以喊着怒气故意点他之名。
“禀陛下。”钱谦益只得手持象牙笏,出列对奏道:“臣以为左部经历池州之败,已然无力东进,而江北尤急,当调靖南侯回师,固守长江防线,严防清军渡江!”
弘光也认为江北清军尤为可怕,但左军要拉他下马,且还有十几万兵马盘踞于安庆一带,又不得不防,他资质平庸,一时间自然拿不定主意。
“禀陛下!”就在弘光犹豫之时,原本沉默的朝臣随着钱谦益之言,而突然沸腾起来,首辅马士英随之出列,抱着象牙笏奏道:“臣以为靖南侯兵马万不能动!”
“江防在于舟师,舟师强,则满清望江兴叹,臣建议许以重利,调福建郑芝龙入援,拱卫南京!”弘光朝党争激烈,就算是如此危机时刻,也不能免,马士英先向皇帝谏言,以否定钱谦益之策,而后愤怒的指着东林朝臣大骂道:“尔等东林,欲放弃池州,纵容左逆入犯耶若左逆至,尔辈任居高位,而独死吾君臣耳!陛下,池州兵马万万调动不得啊!”
左军以奉崇祯太子密诏的名义东下,欲杀马士英一党,废除弘光帝,马士英一党自然要全力反扑,而随着钱谦益与马士英先后发言,朝堂上两党大臣顿时吵成一团。
弘光闻言,本就优柔寡断的他,自然更加拿不定主意,加之朝臣争执,顿使他头脑一片混乱,心头之气,不自一处来。
大臣们吵了半天,却依然没有结果,弘光脸色也越来越差,到了暴怒的边缘。
这时南京城门处,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只见一名骑士背插军旗,匆匆穿过城门。
城门处的守军见那骑士根本不加阻拦,反而迅速搬开据马,放其入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