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骑士飞速穿过街道,惊得人群连忙躲闪,议论纷纷,待骑士奔至宫门,只见人影一晃,骑士跳将下马,大声急呼道:“八百里加急!阻者死,逆者亡!”
随即便见那骑士一路飞奔,手上举着军报,直入朝堂,面见弘光,匆匆拜道:“陛下,江防水师,镇海将军郑鸿逵,加急奏报!”
争吵的朝臣闻之顿时一愣,朝堂随着骑士的禀报,陷入一片死寂。
弘光这时也脸色大变,难道清军已经开始渡江呢“承上来,朕亲观之!”
太监连忙将奏报承到御案之前,弘光有些颤抖的拿起奏报,打开观看。
群臣们皆以为,又是什么不好的消息传来,有甚者已经考虑谏言皇帝出逃,暂避清军锋芒。
大臣们暗中观察弘光面色,确见他脸色通红,而手中的奏本抖得更加厉
第52章为存续,王彦立心
“强大之中华”李泰祯有些不懂了,他疑惑的问道:“何为中华”
“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是中华!”王彦肃声道:“礼乐教化是中华,肤色衣冠是中华,唐诗宋词亦是中华,祖宗崇拜也是中华,自强不息,内圣外王是中华,秦汉唐宋,历朝历代都是中华!中华是吾等头上这片天,是吾等脚下这片地,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吾等同服色,共礼仪,认同华夏文化的万万汉民!”
李泰祯等人听王彦之言,心中似有所悟,脸色不由一阵凝重。
中华是万民之习俗,是几千年来的整体认同,是华夷之辩的骄傲,是中央之国的开阔和博大。
“礼仪衣冠,文化浩瀚,这是整个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的自信,是四方藩属对中华的向往。无论蛮夷武力多么强悍,在中华文明面前,都只有自卑和崇拜。”王彦看着众人,接着说道:“满清入主中原,却是要毁掉吾等深以为傲的一切,是要斩断吾辈的脊梁,是要断吾文化,毁吾衣冠,坏吾礼节,是要亡天,亡地,亡中华!”
李泰祯从未想过这样的问题,现在听王彦的诉说,他不禁思考起来。
事情真如王彦所言,满清武力虽盛,却并不令他向往,甚至从骨子里蔑视这群残暴的野蛮人。
那一条条金钱鼠尾,那一声声奴才、主子,那弯曲的脊梁,李泰祯都不能接受,都不能想象,满清统治下的汉民,在失去那份骄傲后,会变得何其死沉。
中华在,则民风博大,知礼而明义,谦逊而自信,整个民族便不会没落太久,迟早要昂扬向上。
“未有吾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吾之后,家国仍永存。”王彦接着说道:“中华便是值得吾等去拼命守卫的东西,只要吾等能唤醒万万汉民对于中华的认同,那大明就是强大之中华!”
众人从王彦言中,体会到一股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感情每个心中都有,只是以前不曾触及,现在被王彦的话唤起,心中顿时一阵激荡,对整个汉民族和大明生出一股别样的情感,慢慢形成一股凝聚力。
大明的中华文化,衣冠礼仪,就是这股凝聚力。
大明如果能将这股凝聚力唤醒起来,便可以将万万汉民团结起来,发挥出汹涌澎湃的力量,令四方夷狄不敢窥视!
王彦麾下的军队如果有了凝聚力,知道为何而战,便可万众一心,无论面对何种艰难困苦,也能百战不溃!
只是眼下的大明,却没有利用这股凝聚力,也没得到普通百姓和士卒的认同,官绅阶层重私利而轻社稷,空有民万万众,财万万两,却不能转化为战力,被区区满族欺凌!
王彦与李泰祯诉说这么多,实在是心有所感,被满清屠戮的扬州百姓,让他心中愤恨,“堂堂,何至于此!”
如果大明再不奋起,扬州便只是开始,之后还会有更多城池,更多的百姓遭受屠戮。王彦迫切的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便从身边之人,从这扬州开始,去凝聚每一份力量。
李泰祯在忠义营有些时日,但他与王彦的关系却一直平淡,只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谈不上什么忠心,也没有什么归属感。
李泰祯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报达邢夫人对他的恩惠,如今徐州镇已经倒向清庭,他心中也是一阵茫然。
现在听了王彦之述说,他心中却生出了另一种情怀,一种比之私情,更加伟大和澎湃的情感。
王彦见李泰祯若有所思,便真诚的开口说道:“李将军可愿与吾一同,救国救民,
第53章整军民,手握重兵
轰隆,轰隆的炮声不曾停歇,西北角的城墙,白天塌了,晚上又被重新堆砌起来。
自从二十五日,王彦夺回扬州以来,清军的进攻就未曾停止,明军与清军反复的在城上拉锯,特别是西北角坍塌之处,几乎已成尸山血海。
多铎知道仅靠投诚的汉军,是很难攻破扬州,但他又不能给城内明军喘息的时间,真满州打不了这种死伤惨重的消耗战,便只有敦促着汉军绿营每日攻城。
绿营兵意志不坚定,多铎又不能逼迫太紧,虽然连日攻打,丢下近万具尸体,确始终无法攻入扬州,士气开始一天天懈怠。
扬州城内的守军则不同,他们从最初的慌忙应对,慢慢有了配合,反而在连日的战斗中得到磨炼,从乡勇民壮向一只军队转变,防守也越发纯熟,使得绿营清兵很难登上城墙。
连日的大战,让王彦根本没有时间训练扬州青壮,但战争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在付出血的代价后,在清兵的进攻中,王彦终于完成了对扬州城内的官员和军队的整编。
清军二十五日破城之时,扬州城内的朝廷高官,一部分战死,一部分被俘虏,一部分逃出扬州。
扬州乃是江北防御的指挥所在,朝廷官员众多,可是经历这一番劫难,武官与文官却所剩无几。
史可法不屈而死,总兵刘肇基和其麾下的参将,也统统战死,文官中自杀投井者也不在少数。
如今城中最高品级的朝廷官员,却成了入城救援的正三品参将王彦。文官方面,连个三四品大员都不剩,最高品级只是兵部职方郎中何刚,杨州同知曲从直和王缵爵,三位正五品的官员。
自宋以来,中原王朝重文轻武,然乱世之时,武将的地位却有所提升,加之王彦有举人功名在身,又有重夺扬州之功,扬州城内的文武自然唯他马首是瞻。
经历一场浩劫后,扬州城中还有民众近七十五万,其中大多是清军南下时,从城外躲入城中的百姓。
七十五万百姓中,青壮有近十万,王彦从中挑选三万五千名可战之士,在加上五千官军,整编为四万扬州守军,剩下的青壮则作为协助防守的预备队。
这时王彦虽是一参将,可手中掌握的兵马,却已经比一般总兵还要多,堪比藩镇。
如今王彦除了少一个名分,其地位已经是堪比镇臣的存在,只是他的地位只在这扬州城中算数,出了扬州,他依然还是一个参将。
四万兵马,王彦分为五军,每军八千人,李泰祯、何刚、曲从直、王缵爵各领一军,分守四门,王彦则带着另一军居中,随时策应。
为了掌控这只大军,王彦带进城的一千骑兵,几乎都得到提拔,但即便如此,军官依然十分缺乏。
城内的一些诸生,有能力的乡勇民壮也被提拔起来。
如戴之藩,张有德,高孝缵、王士琇、王绩、王续等人都被委以重任,武艺高强的胡为宗甚至被直接提拔到王彦身边统领千人。
这些人,少则统领十人百人,多则统领千人,只是都是王彦安排,朝廷目前还不会承认。
为了名正言顺,王彦一边让人编制名册,一边写下奏报,向朝廷索要扬州之权,他相信这样的时刻,朝廷定然会满足他的要求。
在政务方面,七十五万军民困于扬州城中,粮草消耗,银钱器械,每天都是天文数子,处理起来无比繁杂。
&nb
第54章风云变,天下时局
王威同王彦分开后,便催着忠义营的四千步军往扬州赶,但是因为携带炮队和辎重,加上连日阴雨,所以行进的十分缓慢。
王威一路冒雨拖泥,奔至镇江时,却已经是五月一日,扬州城内王彦已经坚守了六天。
在王威到达之际,刘良佐部也赶至扬州城外。
刘良佐是山西大同左卫人,崇祯年间统兵在宿松、庐州、六安一带同农民军作战,升为总兵官,北都覆亡时,他驻军河南正阳附近,便不曾勤王。
甲申之变后,凤阳总督马士英为了防备顺军攻打江淮,招刘良佐率部入卫南直隶,他便一路烧杀抢掠,进入江淮地带。
刘良佐兵至临淮时,百姓闻他军纪极差,沿途都被他麾下兵马淫劫,不敢让他入城。
刘良佐见百姓固守城池,顿时大怒,发兵攻之,却久攻不下,马士英连忙出面调停,让他移住寿县一带。
福潞之争时,刘良佐觉得拥福有利可图,得封广昌伯,划分驻地后,便一直以武力要挟朝廷,要钱要粮。
左部东下时,他也未尽全力,虽然刘良佐名义上是大明之臣,本质却是一投机军阀,根本没有什么忠义之心。
刘良佐降清并非偶然,除了他本是投机之人,趋利避害之外,他的弟弟刘良臣也起来很大作用。
崇祯四年(1631年),大凌河之役时,刘良臣是祖大寿麾下的游击将军,战败后,就投降了清廷。
清军南下,兵围扬州,刘良佐觉得大明大势已去,适逢清庭派遣其弟刘良臣前来说降,许以抬旗封爵之利。
刘良佐本就欲另寻出路,逃离大明这艘破船,双方顿时一拍即合,他出了池州不过几日,就写下降表,投了多铎。
刘良佐一镇除了从池州带出四万兵马外,其江北驻地寿州一带还有兵近六万,合计十万人马,全部归了清庭。
王威兵至镇江,刘良佐也带着四万人马赶至扬州,听候新主子多铎的调遣。
扬州久攻不下,多铎担心南岸明军过江支援,正焦急之际,刘良佐就领兵到来,让他平添四万战兵,使得多铎心中大喜。
刘良佐的四万人马被布置于江北沿岸,而镇江城中的大明援军,却仅仅只有王威带来的四千忠义营步军,守为南岸还嫌不足,哪里还有能渡江支援。
自郑鸿逵上报朝廷请发援兵以来,镇江城内除了王威部外,便在无一兵支援,反观扬州城外的清军实力却在不断增强。
自多铎上奏多尔衮,请发山东援兵,南下攻扬之后,清庭便全速运转起来。
五月二日,多尔衮令山东的固山额真准塔统领偏师由山东南下,收李成栋等高部将领。
四镇之一的东平候刘泽清,在听闻清兵直逼淮阳,也没有抵抗之心,匆匆将淮阳十四州县的土地、百姓、兵马、钱粮交给麾下总兵柏永馥,本人却同山东总督王永吉,总漕都御史田仰等一批文武乘船逃往海上。
王彦被困于扬州,消息闭塞,不知大明面临的局势,并没有因为他占据扬州,而改变多少,依然的风雨飘摇,依然的危如累卵。
这时他正在西城上,看着炮队,同西城高坡上的清军炮阵,进行炮战。
清军火炮,摆放在西城外的高坡上,可以俯视城内,指哪打哪,对于西城守军十分不利,特别是西北缺口,至今尚未修复,每天拉锯都会战死成百上千的守军,比其他方向战死的
第55章自成死,大顺崩塌
葵未年(1643年),李自成于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击败大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随乘胜进占西安。
甲申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古都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不久后,大顺军便席卷天下,逼得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二百多年基业的老大帝国,被打得落花流水,李自成大有改朝换代之势。
新生的大顺政权,兵威之盛,占据整个黄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一带,令南方残明势力赫赫发抖,偏安江左,顿兵不进。
一个老帝国倒下,一个新帝国将在他的尸体上建立起来,取代他的地位,成为中华正统,傲世天下,李自成同他的大顺朝,顿时不可一世,蔑视天下。
一时间,他们意气风发,座龙床,睡宫阙,山珍海味,美酒佳肴,美人相拥,歌舞不绝,一朝登极,天下俱有。
老婆孩子热炕头,家中再有几亩好田,这时普通百姓的向往,然而李自成这样的英雄,却也不能幸免,一朝乍富,控制不住,他的雄心被眼前的成就所蒙蔽,身边又缺少能直言进谏的文臣,使他迷失在大国天子的美梦中。
大明朝一直两线作战,大顺在占据北京后,却没有重视大明留下来的问题,中原大地王朝更替,关外胡虏却虎视眈眈,窥视神器,而李自成大对此尽然全无防备。
繁华落尽,温柔之乡,东虏一来,梦碎了。
一片石之役,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平西伯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
大顺军一战而溃,大好局势,毁于一旦,李自成匆匆退出京师,而后率军一路败退,葵未甲申以来的基业,丢失一空。
神器易手,天子梦碎。
京师、太原、西安、襄阳、武昌,李自成被清军一路追至江西九江,他立于江边,看着麾下十几万残兵,心中不由一叹。
他不是没败过,他一生经历风雨,先后被曹文昭,卢象升,杨嗣昌,洪承畴等人逼入绝境,数万大军鸟作兽散不是一次两次,最惨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十几人而已。
李自成几次起伏,经历不知多少失败,最后都在逆境中再次崛起,他本应该是位百折不饶之人,如今他身边还有大军十多万,比之当年商洛山中时,强上千倍万倍,但此时的他,却似乎已经没了当年的雄心。
他未到英雄迟暮时,头上却布满了白丝。
这位在崇祯年间,搅动风云,欲夺神器的农民领袖,这位曾短暂的登上天子之位的大顺皇帝,已经锐气尽失。
九江附近,联营十里,战船无数,这是李自成最后的希望,他已经不再想争霸天下,而只求取一地偏安。
天下大势,此消彼长,大顺军一路败退,清军一路高歌猛进,李自成欲偏安,却不得矣。
四月下旬,就在这九江城边,清军再次尾随而至,攻破大顺军的老营,大顺军久历战阵的武将之首,汝候刘宗敏,文官之首宋陷策,大批随军将领的家属,也被清军俘获。
李自成的两位叔父赵候和襄南候,被虏至清军大营,阿济格曰:“降吾圣朝,不失高官厚禄。”赵候怒斥曰:“化外蛮夷,岂可枉自称圣。”襄南候曰:“吾侄乃中土天子,吾不降虏。”阿济格闻之大怒,随杀之。
刘宗敏被俘获,亦是破口大骂,阿济格将他转送于吴三桂,三桂大喜。
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顿时涌上心头,三桂亲自操刀,将刘宗敏凌迟,宗敏大骂不止,血尽而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