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就是!”一名武士不满道。“好多老兄弟都还只是什长,将军如此器重你,你怎能忘恩负义呢”

    “哼!你们知道什么不就是一死吗老子瞎了眼,恨不早死!”刘顺被人压着,听着他们的抱怨,却似乎很不服气。

    王彦和刘顺有过节,但时间已经过去太久,他也没有在放在心上,现在看着两人将刘顺押走,自然也不会在意,毕竟这些天被杀的逃兵又不只他一人,因此他只是微微皱眉,便向营帐走去。

    值哨的卫士连忙通报,在赵应元应允后,他正准备挑帘进去,可身后的声音却让他愣住了。

    “世人皆知我刘顺是个泼皮,都看不起我,可我也有我的底线,山东已经落入建奴之手,大军一个劲的向青州赶,是要做什么要老子降建奴,老子当然要跑!将军对我有恩,我不骂他,但是我也不会跟他投降建奴!现在被擒,老子无话可说,只求速死!”

    “唉!你个倔驴子!算了,狗子你去让伙房给刘顺准备碗断头饭,明早送他上路吧!”

    待武士压着刘顺走远,王彦才进了大帐。

    “天色已晚,士衡来寻吾有何事啊”见王彦进来,赵应元正了正身子,跪坐在案台前道。

    “正有事,欲与将军商量!”王彦抛开刚才听到的话语,行了一礼道。

    “哦,士衡尽可直言。”赵应元点点头。“来,坐下说。”

    “晚生觉得诈降之事,还需商量个具体方案。”王彦也跪坐下了。“而且大军的行进速度也要加快。”

    “吾也正为这两件事烦恼,士衡来寻吾,想必已经有了腹案,快快与吾道来。”身为武将,赵应元的举止言谈皆不粗鲁,在农民军中算是个奇葩。

    “那晚生就妄言了!”王彦正了正身子,认真的道。“先说容易办道的,老弱留于此处,留少数人马照应,精锐多带口粮急行,两日应该能赶到青州。”

    “嗯,吾可以照做。”赵应元点点头,这也是他的想法,只能搏一搏了。“那如何诈城”

    “晚生想拿着将军的降表,率先进城拜会王鳌永,取得他的信任,顺便打探城内虚实。”王彦沉思道。“到时候将军可先在城外等候,若事成,晚生便让人迎大军入城,若是事败,将军便立即带兵南下投两淮史阁部!”




第7章 王鳌永,招抚山东
    自六月底济王无奈降清,山东本可一战而定,但是因为在晋北发动反顺叛乱的姜瓖,倒向清庭,与顺军大战,急需支援,而多尔衮也意识到,入主中原最大的对手乃是大顺军,所以在六月二十九日觉罗巴哈纳、石廷柱奏报平定霸州、沧州、德州、临清之后,他便调其北返,会同叶臣所部,大同姜瓖所部合攻太原。

    清军主力撤离山东,可是山东局势却没有好转,各地抗清义军虽然此起彼伏,然而却没有得到支援,他们或忠于顺,或忠于大明,互不统属,各自为战,不少义军由于势单力孤,最后只得无奈降清。

    如距离济南不过三百里的新泰县,大顺县令周作鼎,便六次拒绝王鳌永、方大猷的招降,最后在清兵追缴下无奈弃城。

    曾经击破十万土寇,解胶州之围的大明登州防抚曾化龙,也在听闻清军占领京畿后,顿感大势已去,同胶州知州郭文祥一道航海南逃。

    弘光君臣偏安江左,毫无进取之意,使得王鳌永、方大猷顺利接受了不少州县,但是毕竟清军主力北返,山东空虚,各路义军压力大减,因此直到八月,乐昌、寿光等县依然还有赵慎宽、秦尚行、郭把牌、翟五和尚等数股武装坚持抗清。

    王鳌永为了招抚或是逼降这些抗清义军,便进驻青州,与身在济南的清庭巡抚方大猷,一南一北,统筹山东。

    因为兵力不足,王鳌永并未带大军前来,不过他也并不担心自身安全。青州乃是大城,古九州之一,是山东排的上号的坚城,以义军的战力,没有万人不可能攻破,但山东显然已经没有近万的义军队伍,加之老朱家的济王被逼投降后,山东招抚之事颇为顺利,是以他是稳坐钓鱼台,只等各路义军来降。

    这日王鳌永正端坐州衙中,忽然听闻下人来报。“流串于鲁豫之间的赵应元所部,派遣使者来降。”

    作为清庭委派的山东、河南招抚大员,王鳌永对赵应元所部的情况很是了解,自然也明白其尴尬处境,或降明或降清,那是迟早的事。

    现在听其要降,他心中不由一喜。

    能为他的主子再立一功,他的仕途必然更加顺风顺水,压过济南的方大猷是没有问题。

    当下他便让人将来降使者领来,他则放下手中之事,整整官袍,端坐等候。

    王彦与刘顺、赵四三人一路快吗加鞭,在当日下午便到了青州城外。

    见城池高两丈,宽一丈,可谓少有的坚城。

    这样一座大城,若是兵马充足,防守得当,怕是十万大军也攻不下来。

    “不知城中有多少清兵”

    王彦不由有些担心起来,若是城内驻扎个几千人马,那赵军诈城也是白诈啊!缺少情报,他心里不由得有些没底了。

    先帝一朝,撤了东厂番子,锦衣卫也不得重用,王彦虽然也不喜这些特务组织,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在情报方面的用处,他日王彦若掌大权,少不得建立一个完善的情报系统。

    “赵四哥,我不通兵事,你跟随赵将军多年,城中防守如何兵力几何就交给你来探查了。”三人在离城门不远处慢慢停了下来。

    “刘顺你以前混迹于市井,打探消息应该擅长,你也去帮赵四哥摸清青州情况,以备不时之需。”看着坚城和城门处盘查的清兵,王彦脸色有些沉重,“进城后,我去州衙拜会王鳌永,你二人寻间客栈住下,然后见机行事,不能引起清兵的疑心,知道吗”

    “诺!公子放心!”两人见他面色沉重,知道事情严重,不能大意,抱拳齐应道。

    吩咐完毕,三人打马上前,慢慢向城门走去。

    这个时代,能骑马的必然非富即贵,可不是一般小老百姓能骑的起,卫兵早已注意三人,只是看其身后没有大队人马,道也不担心是什么安全问题。

    待三人行至跟前,一名清兵小头目便将他们拦住,道也不敢勒索,而是询问来意。

    当王彦道明来意,知道这是王鳌永大人重点关注,亲自主持的大事,小头目不敢轻慢,便立马放行,还亲自领着王彦往州衙而去。

    一路王彦也没多问,怕其起疑,只是聊了些青州的风土人情,他让刘顺与赵四牵着马去住店,他便跟着小头目到了州衙外。

    这时自有人去禀报,他给了小头目一些碎银,便站在州衙前一边思索说辞,一边静静等候。

    不多时,便有衙役出来接引王彦进去,将他带到王鳌永面前。

    如今多尔衮的第一次剃发令已经被迫取消,可投靠清庭的诸多汉族大员,为了讨好清庭,大多都主动剃发,王鳌永便是其中之一。

    一条金钱鼠尾顶在头上,那时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与王彦一身深衣,头带四方巾的书生模样相比,王鳌永不由得有些自惭形秽。

    如今的时代,普通百姓还没国家的概念,天下突变,对这些普通百姓而言,不过是王权更替,换个皇帝而已,但对于士大夫阶层而言,确是考验品行的关键时刻,



第8章 入青州,应元诈城
    王鳌永招抚山东期间,明宗室泰安王朱由弼,山东掌印都司苏邦政,济南推官钟性朴,工部主事余连跃,青州通判李懋学,推官彭钦,纷纷投清。

    王鳌永在七月十二日写给多尔衮的奏报中言:“臣于六月二十九日在德州拜疏后,七月初一日行至平原,值恩县土贼猖獗,恩,平两县相聚二十余里,臣因留住平原二日,遣官安抚。旋以省城土贼告急,人心汹汹,历城县知县朱廷翰络绎遣人催臣入省。臣随于初四至禹城,初五至济南,土贼闻臣至,各望风解散。臣亦分头遣官宣布圣朝德意。即有一二顽梗,地方官自足制之,可以不烦大兵。”

    由此可见,自济王无奈降清后,山东诸地,招抚都颇为顺利,王鳌永也生了轻慢之心,这也是王彦之计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二人商量赵应元入城拜会的时间,许以粮草后,王鳌永又透露出拉拢王彦之意,却被王彦巧言含糊过去。

    王鳌永也是不急,再他想来,以后来日方长嘛!

    王彦退出州衙,刘顺早已在外等候,当下二人便一起回到寻好的客栈。

    待天黑时,打探消息的赵四才回来,匆忙喝了口水,便开口道:“都打听清楚了,城内有一个千总,四个把总,一个一共一千二百来人。”

    “一千二百人!”王彦不待赵四说完,便皱眉打断道:“可有真满州”

    不怪他如此紧张,赵军如今可战之人不过四五百,虽然都是老卒,但是多是几个月都没吃饱过的主,瘦不拉几的,遇见满洲兵,他是真没什么信心。

    “呃,没有真满州!都是降兵改编的绿营,战力不强。”见王彦面色沉重,赵四连忙说得道。

    “如此还好。”王彦微微点头,“只要能诈开城门,制造混乱,取青州当不在话下。”

    “后天将军应该能抵达青州,王鳌永答应我为大军准备几日粮草,以解燃眉之急,到时可诓骗他一队人马押粮出去,在大营下手,减少守军人手,而后迅速以拜会名义,带兵抢城!”摸清城中情况,王彦思考着道。“大家先休息,待将军到了,我们在看情况行动,但这两日也不得松懈,城内情报还要继续打探,明白吗”

    “公子放心,我们晓得!”刘顺与李四连忙抱拳保证道。

    赵应元留下老弱妇孺,带够三日干粮,领着四百多精兵,在王彦出发后不久,也向着青州进发。

    不过他军中少马,速度自然缓慢,待粮食吃尽,才走到青州城外。

    好在带来的人马都是跟随赵应元多年的老卒,忠诚度不必担心,现在又都明白自身的处境,是以从上到下,都报着攻取青州的决心。

    王彦在得知大军已到城外,便令赵四与赵应元取得联系,言明计划,而他则向王鳌永讨来说好的粮草,让赵顺带着借来清军和大车,推到城外去。

    为免起疑,王彦则一直留在城内。

    押送粮草的清军有一百多人,为首的是个把总,他们不疑有它,被刘顺带到赵军大营。

    而赵应元在与赵四联系后,便在营中埋伏好人手,当那些清军将大车推入大营,立马便被围了起来。

    这些人都不是什么精锐,大多是收编过来的义军,拿起刀枪的时间尚短,更没打过硬仗,哪里是赵军对手。

    赵应元的手下,可是当过明军,跟过左革五营,又随过李闯的老行伍,身经百战都不是吹嘘。

    这一交手,那把总便被赵四一刀削了脑袋,清军一方瞬间就被砍翻十几人,剩下的清军一看,老大都死了,哪里还有勇气再战,再说他们也没必要为清庭效死,立马便跪地乞降了。

    收服了压粮的一百名多清军,赵应元立马一边让人准备伙食,一边从清兵中拉出几名小头目,一边又挑选士卒换上清兵的衣服,当安排妥当,时间已经过了半个时辰。

    这时伙食也已做好,赵军也不坐下开饭,而是每人拿上起一点吃食,便随着赵应元出来大营,往青州而去。

    同赵军上下散发的肃杀之气不同,城内的清军对这一切浑然不觉,除了值哨之人,大多都在营中赌钱打屁,军官也多不在营中,而是与家中小妾如胶似漆。

    城门处一哨清兵向往日一样,盘查着进出青州的人,只是因为战乱,商贾不通,让原本颇具油水之事,变得收益甚微,值哨之人自然索然无味,一个个没精打采的处在那里。

    这时远处一队人马向城门走来,直到距城五百步时,值哨清兵的才引起注意,他不由得一惊,连忙向坐在身后,闭目养神的小军官道:“王头!有四五百人朝这里过来,您看是不是先把城门关起来!”

    “四五百人”那军官也是一惊,慌忙从座椅上站起来,匆匆向城外望去,赵军已经行至离城四百步,如果此时立马关闭城门,那王彦等人可能就要前功尽弃,但是那军官看见走在前面的确是清兵,他不由得微微犹豫,大声的开口问道。“前面可是早上出城送粮的兄弟”

    此时赵应元也十分紧张,听到询问,人马并没停下,而是一边继续走,一边令之前俘获的清军小头目答道:“王哥,是我哩!”

    “孙狗子啊!”那军官见是熟人,不由得放心不少,但还是问道:“你们把总呢你怎么带回来这么多人”

    “把总正与赵将军说话哩!”那小头目按着身边赵军交代的说辞答道:“赵将军要感谢王大人赠粮之恩,要入城拜会王大人哩!”

    这一番交谈下来,赵军离城门更近了,已经失去关门的时机,那军官听了也不怀疑,只是带着几百人进城拜会似乎不妥,



第9章 国朝策,借虏平寇
    城内人声鼎沸,喊杀声不绝于耳,让躲入后院的王鳌永心惊胆战。

    城内有一千多清兵,发现赵军入城,必然会来搭救于他,可左等右等,却不见人马出现,反而喊杀声逐渐减小。

    赵军很快就会搜到后院,王鳌永不敢在等,无奈之下只得翻墙藏入士绅之家。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入城的赵军几乎没碰见任何像样的抵抗,青州被清庭招抚不过一个多月时间,谈不上什么忠心,所以城内清军在得知王鳌永失踪,诸多官员被擒后,立马鸟作兽散,有甚者摇身一变,就成了赵军部下。

    王彦在草草包扎之后,便指挥着士卒打起明旗,贴出安民告示。

    这时青州士绅才知道,青州城再次王旗大变,大家又成大明的子民了。

    见清军在青州已经大势已去,那些原本降清的官绅立马向赵应元表示屈服,王鳌永藏于清庭委派的青州道韩昭宣府中。

    此时面临赵军搜索,为保老命,韩昭宣便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将王鳌永献于赵应元面前。

    隔日赵军便于城外设坛,将王鳌永等剃发投清之人,尽数诛杀!

    一时间山东震动,抗清义军再次蜂起,离青州较近的乐昌,寿光等地的抗清武装首领秦尚行,郭把牌等人纷纷遣使青州,表示愿意听从赵应元号令共同抗清。

    为了扩大影响,赵应元又听从王彦之言,欲扶衡藩座殿,号招远近,然而衡王却是个脓包,早在七月间就已经向清庭献了降书,唯恐赵军拥其抗清,而惹来杀身之祸,只知“哭泣,眼肿如桃”。

    王彦见此气得不行,大家为你老朱家赴汤蹈火,身为太祖后人,却此般做派,着实让人寒心,这为他心上铺上一层阴霾。

    赵应元却不管这些,他只是要个名分,管你衡王愿不愿意,不来与他夺权更好。

    多日所见,也让王彦多少看清赵应元的军阀本性,可是为了山东抗清的大业,也为了梦中的画面不会出现,他还是必须为其出谋划策,一定要将清军挡下来。

    一晃十几日过去,赵军自攻下青州后,除了将滞留于外的老弱接回,就没了新的动作。

    这倒不是赵应元不想作为,而是实力有限,他不过四五百可战之兵,收降城内清兵后也不过一千五人左右,而且新降之兵多于老卒,军中不稳,他根本不敢有所行动。
12345...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