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这日王彦正带人清点青州府库,却突然有人来报,说是赵应元紧急招他回去。

    王彦便放下手上的事情,随着来人迅速回到州衙,却见赵应元与扬王休一脸阴沉的端坐在前,他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不祥之感。

    八月十日杨王休南下,寻李化熙商讨归顺大明,乞要援兵之事。八月十四日,赵应元与王彦诈取青州,诛杀王鳌永。今日是八月二十九日,杨王休历经十九天时间,才返回青州。

    这些日子以来,赵应元一直春风得意,如果事态进展顺利,二人不会这般脸色,难道南方诸臣真的要坐视山东沦丧。

    “士衡既然到了,那扬大人就将事态说于他听听吧!”待王彦进来,让其座定后,赵应元阴沉着脸说道。

    “吾也没有想到,事情果然如同赵将军所言。”扬王休亦是面色沉重,慢慢的将此次南下发生的事道了出来。“吾八月二十日遇李化熙,言明归降之事,乞要援兵不得,随于八月二十二寻史都师于江北,苦苦哀求,亦不得支援。南方诸臣奉行联虏平寇之策,怕得罪清庭,根本不会支援山东,吾等已成弃民。”

    “什么联虏平寇”王彦大惊失色,心中猛然冒起一阵邪火。“腐儒误国!宋朝之谏犹在眼前,诸臣如此,岂不是坐看国土沦丧!他们不怕千夫所指吗”

    自弘光登极,史公督师,山东之民无不踊跃思郊,南望王师,如盼时雨。而南方君臣却以大顺为贼,视清方为友,不顾民族大义,顿兵不进,千里河山拱手相让,陷遗民于胡尘,却自以为得计,能够坐山观虎斗,能够避免引火烧身,一味退让,实在愚不可及。

    “唉!吾也没有想到,南方诸臣,目光如此短浅,如此迂腐。”扬王休一声长叹,三人不由得陷入沉默。

    片刻后赵应元才开口道:“事已至此,本将前无所依,后无所凭,只靠营中孤军,恐难以面对清庭反扑,二位可能教吾啊”

    赵军占领青州后,虽然扩充了不少实力,可一旦清兵南下,就凭手中一千多人马,无论如何也没有保住青州的可能。

    王彦在经过刚才的气愤后,已经慢慢冷静下来,夺取青州向南方请援是他的谋划,如今事败,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想出补救之法,以赵应元的为人,必然不会在相信他,山东抗清之事说不定就彻底败坏了,而王彦是绝对不允许这一切发生地。

    可是如何来解决眼前困境,赵应元又是十分有主见之人,王彦却需要技巧。“将军!晚生有上中下三策,可供参考!”

    “既有对策,士衡可速速道来。”




第10章 平青州,虏兵南下
    青州事变后,在济南的山东巡抚方大猷惶惶不安,他手头只有一营人马,防守省城都嫌不够,自然无法发兵剿灭赵应元。

    这时刚刚归附的山东各地,也因为王鳌永被杀,而变得不稳。

    一时间方大猷连济南都不敢出,更别提安抚诸地,招降义军了。眼看山东局势就要崩坏,他这条清庭老狗,只好向主子摇尾乞援,求清庭速发真满洲官兵,星夜南迟。

    多尔衮听闻他的奏报,知道事态严重,虽然清军正与山西顺军激战,但还是决定立马派兵支援。

    在京的梅勒章京和托、梅勒额真李率泰火速率领一万大军赶赴山东,平定青州赵应元。

    等消息传入青州,时间已是九月十日,而清兵在九月初六已经抵达济南。

    清庭反应如此迅速,让赵应元等人大吃一惊,他一边命令王彦尽快招募训练人马,一边命令骑兵出城探查敌情,收拢城外百姓,坚壁清野以抗清兵。

    这一切都让王彦倍感忧心,如果再给他一些时日,他定能练出一支能战之兵,可现在清庭来的实在太快,时至今日他也不过才招募三千人马。

    自从奴首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大明便是败多胜少,孙承宗、卢象升、祖大寿、何可纲、李摔教,甚至洪承畴都或死或败或降于满清之手,与这些朝廷大员,久经沙场的大将相比,王彦不过是个没中进士的落第举人,他实在没有信心,面对即将到来的近万满洲军。

    事实上王彦得到的消息并不准确,杀奔山东的清兵远不只万人,除了真满洲,多尔衮还从北直隶、山东、豫北招来一万绿营兵助战,意图一举荡平山东。

    和托与李率泰九月初六到达济南后,便在方大猷的推荐下,带着熟悉青州情况的降臣前大明青州守备李士元一起,已经于九月初九往青州进发。

    如今以到九月十一日,清军旦夕可至,而赵军却还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

    王彦只得打起精神,尽量做好手中的事情,完善城防,使得赵军能有一战之力。

    这时他在腰间挂着一柄长剑,在城上巡视。

    城墙上被征调的民夫同士卒们一起将一条条滚木、巨石抬上城墙,损坏的墙朵也有匠人正在加固,一口口大缸、大锅被立了起来,整个城上仿佛工地一般热火朝天,这让王彦心中的忧郁减轻不少,百姓和士卒的支持,让他看见了一丝守住青州的希望。

    来到城楼处,下面是一队队推着小车,携家带口涌入城内的百姓。

    王鳌永死在青州,人们害怕清军报复,加之赵应元派遣骑兵驱赶,城外百姓为躲避即将到来的清军,一部分举家南逃,一部分则选择躲入青州。

    王彦握着腰间宝剑,看着城下场景,心里想的确实另一福画面,“会失败吗吾绝不能让青州陷于清军之手!”

    他收回思绪,却看见远处官道上,两名骑士绝尘而来,而在他们在身后几里处,更是扬起大片尘埃,王彦顿时大惊失色。

    “跟吾下去,速速疏通成门,迎他们进城!”这时他已经看清那两名骑士,正是赵应元派出城外打探清军,驱赶百姓的骑兵。

    王彦领着护卫匆匆下城,可城门处已经被几辆大车堵死,却是有人不顾赵应元之令,想要逃出这个是非之地。

    “怎么回事速速把车推开!”王彦见此顿时大怒。

    守为城门的兵卒听了,却是一脸为难,他身后的护卫见此,则立马上前,要将堵住城门的车辆推回来,可是推车的家丁却是不干,一白面无须的阴悔男子突然厉声喝道:“知不知这是谁的东西,咱家到要看看谁敢推动车辆一个个不想活了是吧!尽然敢阻止咱家出城!”

    看那扬起的尘埃,清军离青州不过数里,一刻钟内骑兵就能杀到,可城门处却出现这么个不懂事的东西。

    观其外表,闻其言行,王彦已经猜到他的身份,当下更是愤怒,他一把抽出腰间长剑,怒道:“阉货!敢阻碍大事,是要寻死么”

    “你要做什么~”那太监见王彦怒而拔剑,脸色不由一变,可是长时间作威作福的他,已经嚣张跋扈惯了,听了王彦骂他,顿觉丢了面子,因而仗着主子身份硬顶道。“咱家可是衡王近臣,得最了咱家,就是得罪了王府,尔是要以下犯上么”

    两名骑士一路狂奔,回到城下,却被人群挡在城外,入不了城,脸上写满了焦急。王彦见此知道军情紧急,不能再等,再看阉货厉色的模样,脸色顿时阴沉到了极点。

    太监见他脸色变化,却自以为得计,认为王彦被他的王府身份吓住,一时间下不来台,满脸轻蔑的说道:“哼~什么东西,还不给咱家开路,要是??”

    太监话还没说完,王彦却突然提着宝剑刺了过来,老阉货原本自得脸上,瞬间变得煞白。

    “啊~”王彦虽是书生,可自从主持招募兵卒以来,他时常跟随军士演练,那太监岂是他的对手,来不及发出一声惨叫,便被一剑刺穿。

    众人看着王



第11章 北虏至,大兵围城
    城楼上的赵应元目睹着城外的两千清军扎下营盘,片刻后又目送着一只黄甲和蓝甲组成的骑兵进入大营,就当他以为攻打青州的清军就只有城下的六七千人马时,远处一只绵延数里的步军却彻底击垮了赵应元的信心。

    围城的清军足有两万之众,其中真满洲镶黄精骑一千五百人,汉军正蓝旗四千五百人,剩下的就是一万四千余人的绿营兵,而赵军算上刚刚招募的新卒,也不过四千余人。

    兵法有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清军是赵军五倍不止,而赵军却不能避之,座困青州,如果得不到支援,那几乎就是死境。

    这时随着绿营赶来,清军便将青州围去三面,只留南面城门,赵应元虽然对守住青州缺乏信心,可如今骑兵尽失,围三缺一,这样的老把戏,他岂会上当。

    见清军扎下营塞,并没有夜战的打算,赵应元便与王彦等人一同退回州衙,商量对策。

    今夜的青州内外火光连天,城外清军帅帐里,四位清庭大员同样正在商量着攻破青州之法。

    帐中四人,并非都是满人,只有为首的噶布什贤甲喇章京和托是真满州,另外三人都是投清的汉人。然而四人虽然以和托为主,可攻城的主力却是临沂总兵王国栋的绿营兵和李率泰的汉军正蓝旗人马。

    城内,州衙中。

    青州官员与乡绅们也悉数到齐。

    端坐在首位的乃是明朝宗室衡王殿下,其次才是青州的真正主宰,威武将军赵应元与扬王休大人。

    青州诸多官员与赵军将领,以及刘氏、冯氏、翟氏等大族士绅则分坐两侧。

    堂上诸人,衡王完全只是个牌面,他没有抗清之心,只求能保住自身性命,他肥硕的身躯座在那里,就同个雕塑一般。

    官绅们对于赵应元也是不喜,流寇出身的他,自然也得不到他们的真正支持。

    只有赵军上下,还算可用,他们跟随赵应元多年,且王鳌永死于赵军之手,清军破城后必然会对他们展开报复,可他们虽然想尽力,却缺乏见识和谋略,根本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环视堂中诸人,王彦已经看出每个人的心态,大战将起,人心却是各异,他心里不由得更加苦涩了。

    赵应元端坐着,等待诸人提出对守城的看法,可时间慢慢过去,堂上却是一阵沉默,他原本就不好的脸色,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加难看。

    王彦见此只得硬着头皮站立出来,他走到大堂中央,向端坐在前的衡王、赵应元、杨王休各行一礼,而后提声说道:“奴势虽凶,可守而挫之,晚生有三策,将军若纳,当保青州不失。”

    见王彦打破沉默,赵应元心里一喜,同时心又平添几分愧疚,当初如果听他之言,今日岂会坐困青州。

    这时赵应元心中又燃起一丝希望,他看着王彦道:“士衡三策,具体何解”

    “晚生三策,其一曰练兵,府库中尚有银三十万两,城外躲入城中的青壮不下万人,各大族中亦有可战子弟数千,将军可提出重赏,招募新卒,以战练兵!”王彦思索着道。

    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赵应元不由微微点头,示意王彦继续往下说。

    “其二,便是明间谍,严密巡查城中可疑人等,严防清庭细作。”王彦微微停顿,整理思绪后接着说道。“其三便是请援,满洲毕竟不过二十万,既要对付山西顺军,又要守卫京畿,不可能再向山东曾兵,而如今山东清军尽聚于此,济南、德州、胶东等地必然空虚,有道是唇亡齿寒,将军可派遣使者,联络诸路义军,或令其攻打济南等地,或袭扰清军粮道,或招其前来助战,使得清军疲于奔命,将军则凭城而守,不与其野外浪战,待清军粮尽,其自退也!”

    闻言,堂上诸人不禁一阵私语,暗赞有理。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却悄然退了出去。

    城外,清军帅帐里。

    和托,李率泰,王国栋,李士元四人,正研究着攻破青州的方法。

    和托道:“今日前锋一战,斩杀赵军骑兵百人,可谓大功!然而青州毕竟是坚城,河宽城厚,吾等又来的甚急,缺少攻城器械,不知诸位可有破城之法。”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官早已派遣细作,联络城中旧识,只要摸清城内兵力,再有内应接应,料想破城不难。”李士元面带微笑道。

    这时果有卫士禀报,城中来人以至营外,和托便让人将他引进帐来,那人愕然便是悄然退出州衙的青州道韩昭宣。

    他因为献王鳌永有功,被赵应元免除一死,却丢了官位,此时清兵攻来,李士元派人一联络,他便再次决定投降清庭。

    四人连忙询问他城中的情况,得知城内正在招兵买马,诛杀清庭细作,甚至派遣使者油说义军袭扰清军后方和粮道



第12章 战火起,血战绿营
    黎明时分,天空中才出现一丝朝霞,寂静的青州城便活动起来。

    城内,赵军诸多将校,指挥着一队队新卒登上城墙,王彦也套上一件轻甲,带着护卫,来到城楼上。

    能否守住青州,就看今天一战了。

    今过昨夜的商量,青州大族迫于赵应元的压力,同意派遣族中子弟上城作战,他们的加入,使得守城的大军达到六千余人。

    只是随着人马增多,城内的器械却显得有些不足,大明朝军制,两分习刀矛,六分习弓弩,两分习火器,可如今青州城内弓弩却只有两千张,还不占大军的四成,火气更是少的可怜,只有鸟统一百五十杆,而且火药奇缺,这对守城的赵军十分不利。

    不过好在清军来的甚急,多是轻装疾行,昨日并没有看见火炮和大批火器入营,只要顶住了清军今天的猛攻,让新卒们见了血,赵应元便有了一只历经战火的可战之兵,再加上城内上万青壮,胜负将尚未可知。

    城外,清军大营也随着早晨的第一丝朝霞,活动起来,大批绿营兵涌出营盘,将附近树林里的巨木一根根放倒,而后做成攻城的云梯,撞城车,攻守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最后准备。

    时间慢慢流逝,一架架云梯和撞城车,被随军的匠人打造出来,而守卫青州的赵军也终于迎来了这即将面对最后时刻。

    此时太阳已经移至当空,给十月的山东大地带来无限温暖,可守城的士卒却无暇体验它的美好,一个个紧张的流出汗来。

    “呜呜~”

    绵延不觉的号角声响起,一阵阵肃杀之气从清军大营中蔓延而出,使得天地一片肃然。

    伴随着号角和有节奏的鼓点,一队队扛着云梯,推着撞城车,打着绿旗的绿营兵鱼贯而出,足有一万之众。紧随其后的便是李率泰的汉军正蓝旗四千五百名人马,最后出场的则是和托的一千五百人的满洲镶黄精锐。

    “哄~哄~哄~”

    一阵阵整齐的脚步声和马蹄声,震耳欲聋,城下清军出了大营,一步步向青州压来,如排山倒海一般。

    王彦与赵应元等人站在城头,注视清军的行动,城楼上赵军的战鼓也随着清军的移动,而有节奏的响起,鼓舞着城上士卒的士气。

    这些鼓点仿佛每一下都敲打王彦心头,使他情不自禁的握紧了挂在腰间的佩剑。

    随着清军慢慢逼近,巨大的压力不断冲击着守军的心灵,赵军将校只得在城上来回奔走,大声疾呼着赵应元的军令。
123456...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