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焦急的等待中,王彦在营房内来回走动,他的反常让众人感觉到事不寻常,纷纷安静下来,肃然的站在一起。
赵军将校都去赴宴,片刻后留守大营的军官才被那士卒带来,王彦一看还是老熟人王威,他因为之前负伤,无法赴宴,便被留下来看守大营。
王彦连忙将自己的推测说与他听,可是才讲到一半,却被一声突然传来的炮响打断。
只听闻“轰隆”一声,诸人俱是一愣,而王彦则颓废的靠在墙上,仿佛虚脱般没气力的自言自语道:“完了!迟了!”
城楼上,李士元摆下二十余桌,赵应元与前来的和托等人推杯换盏,正相谈甚欢之间,号炮之声突发,赴宴的清军顺势发乱,抽刀便砍,赵云应元顿时便被同桌的和托砍城重伤。
和托带来的一百名清军,都是镶黄精锐,货真价实的真满洲,而赵应元则觉的在自己地盘,并没安排多少人马赴宴,大队赵军人马都在城楼之外护卫。
以有心算无心,容易,以无心防有心,难!
猝不及防之间,赴宴的赵军将校就被捅死大半,赵应元等人顿时大惊失色,拖着受伤的身体就想逃跑,可这时从城下突然涌上一只兵马,对着他们挥刀便砍,确是已经投清的城门守将周勇,带着麾下步军前来为清兵助战。
见是赵军冲上来,赵应元等人起初还是一喜,可随着几名跑在前面的赵军将校被迎面砍倒,才猛然反应过来。
一时间,赵应元与赵军诸多将校,便被堵在城楼之内,他是又惊又怒,指着上来的周勇破口大骂。“贼子!吾待汝不薄,为何叛吾!”
当初赵应元进青州,见周勇机灵,便将他留下重用,提拔为北门守将。
那周勇自知理亏,不敢回答,只是闷头砍杀赵军。
片刻间,赴宴的赵军便死伤大半,扬王休一介文臣,岂是如狼似虎的清兵的对手,他狼狈不堪的躲避着劈来的刀剑,但还是被逼入绝境,他自知必死,便不再闪躲,而是突然指着赵应元道:“将军害吾!今死,名节亦不保矣!”
说完他就一头撞破门窗,从城楼跳下,坠城而亡。
此时城门早已被周勇手下打开,城外埋伏的清军一拥而进,瞬间就冲入城内。
“嘭~嘭~嘭~”
一排鸟统声响起,刚冲进城的清兵便被迎面撞来的一直赵军放倒数十人。
关押王彦等人的大营就位于城北,他们听见号炮之声,随后青州城外顿时鼎沸,而后又听见阵阵喊杀声,惊呼声,便知清军已经进城。
王彦虽然心里丧气,可现在却不是颓废的时候,“清军已经进城”的惊呼在城内四处响起,城内赵军已经大乱,如果此时在不想办法杀出去,等清军控制青州,那他们就彻底全完了。
赵军军官被清军一锅端了,营内赵军士卒群龙无首,明知清军进城,赵应元危急,却无人做主,不知应该如何才好。
王威知道事态严重,也顾不得赵应元之命,便将王彦等人放了出来。
那日一战,王彦在赵军中建立了不少威望,在军官尽失的情况下,士卒也都服他。
当下他便让刘顺、王威等几个还在的小军官,简单的整顿了一下营内士卒,随得可战之兵一千五百余人。
他带着人马出了营门,王威等人想直奔南门逃出青州,却被王彦拉着。
清军围城三面,独留南门,今夜既然用计诈城,自然知道混乱之中的赵军,本能的就会向南门逃去,清军肯定早有准备。
听了王彦的解释,王威等人也觉得有理,便安着王彦的指引,随着他直奔北门而去,没想到才出营门,就迎面撞上了入城的清军。
&n
第16章 城以破,誓死不降
城楼上的赵军被清军清理干净,和托便令周勇带领手下,猛冲台阶,支援城门处阻挡王彦出城的绿营兵。
控制城楼后,城上的清兵又不断射下羽箭,让已经冲进门洞赵军攻势一滞,尽被城下的绿营兵挡了下来,出不了城。
这时的北门,王彦领着一千多名赵军,猛冲挡在门洞处绿营兵,城上的清军又往下猛冲王彦的赵军,局面顿时陷入焦灼之态。
如果这是平时,赵军能与同等数量的清兵战个平手,王彦肯定会倍感振奋,但现在他心里却是十分焦急。
城内赵军大乱,将校全失,清军很快就会从其它方向入城,如果不能早点杀出去,他们必然会腹背受敌,最后全死在北门之下。
两军混战,短兵相接,王彦拿手鸟统战法,也失去了发挥的空间,只能勉强压制一下城上的箭雨。
时间慢慢流逝,局势对王彦越来越不利,他已经底牌尽失,没有别的力量可以用来扭转战局。
城楼上,和托默默注视着城下的战斗,不由得对王彦提起了几分兴趣,他原以为王士衡不过一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是善于出谋划策的谋士,没想到他统领兵马的本事也不差,满洲人敬畏强者,今赵应元已死,他便对王彦生出了招降之心。
王彦等人在城下苦战,却冲不垮挡路得清兵,内心正焦急之间,身后赵军却又突然大哗,原来是从其他城门进城的清军,赶来支援。
一时间,赵军腹背受敌,失败已在眼前。
以前的王彦会觉得自己战死,也是无关紧要的,可是现在的王彦却不会那么想。
他让定自己是汉族历代先贤选中的人,他肩负着常人无法理解的使命,所以觉不能轻易的死在这里。
一瞬间,他心里的不甘,化作满腔悲愤,使他双目通红,使他疯狂的砍杀身前清军,他的揭斯底里,使得清军都一阵动容。
“王士衡!降了吧!”看着不停挥刀乱战的王彦,和托脸上露出惜才之色。“你们汉人不是有言,识时务者为俊杰吗战到此时,汝已经尽力了!”
王彦冲在众人之前,左右砍杀,可他毕竟不是战将,不善搏杀,若不是刘顺等人拼死护着,恐怕早已身赴黄泉,对于和托招降之语,他充耳不闻,只是用手中战刀猛烈挥击,倾诉着他的选择。
那青州秀才钱一枫身中一箭,鲜血染红了他的长衫,听闻和托之语,又见王彦漠然回应,却突然耻笑道。“尔等蛮夷,岂能理解吾中土英雄,只闻识时务者为俊杰,却不闻舍生取义,杀生成仁乎”
和托闻言,顿时脸色一寒,清军入关以来,汉族大员降者无数,整个北直隶、山东,都没有遇见像样的抵抗,一个青州却已经折损了他两三千人马。
他好意招降,王彦不予理睬也罢!
城下一小卒居然还敢耻笑于他!
若汉人,人人如此,他大清岂敢窥视中华。
一时间,他思绪复杂,也不在言语,皱眉看着城下厮杀。
随着入城的清军前来支援,王彦的处境越发艰难,他带了的一千五百多名士卒,已经死伤大半,而剩下的兵士又被清军分割,他自身也已身中数刀,无力再战。
可赵军虽然处于绝境,却无一人乞降,中华从来不缺乏汉奸,可也从未缺少过敢于死战的勇士。
城上,韩昭宣看见这等场面,看着一个个倒下的赵军士卒,心里却没有得胜的喜悦,他不禁问自己,富贵荣华是否就真的那么重要,是否现在的一切,就真是他想要的一切。
不觉之间,韩昭宣内心生出了一丝愧疚,居然让他鬼使神差般扶着墙朵,带着一丝哭腔向下喊道:“王士衡,吾两榜进士,朝中大员,吾都降了,汝一介举人,何苦丢了性命!”
“吾与尔,道不同不相为谋!”王彦被众人护在中间,听闻城上有人喊话,一脸决然的回道。“大明朝有投降的首辅,有投降的进士,有投降的将军,却不会有投降的举人王彦。”
悲壮之气随着王彦的回答,在众人中迅速蔓延。
“吾青州秀才钱一枫,不降满清!”
“吾青州霍士杰,不降满清!”
“吾沧州刘顺,誓死不降!”
“吾陕西王威,于尔等建奴决一死战!”
“吾等愿随公子共赴黄泉!”
??
一声声呐喊从城下赵军口中呼出,汇聚成一道洪流,震撼着周围的清军,也让王彦泪流满面。
赵军没有因为陷于清兵重围而一蹶不振,反而因为王彦之言,变得悍不畏死!
城上的韩昭宣、李士元、李率泰等汉员见此,脸上说不出的难看。
和托知道招降已经没有看能,便也收起惜才之心,决定痛下杀手,然而他身后的清军却突然一阵混乱。
“看!大营起火了!”
“不好!有骑兵向这里冲来。”
和托听见身后清兵惊呼,连忙回头望去,却见北门外清军主营陷于一片火光中,满天遍野的喊杀声随之而来,不知有多少人马往青州杀来。
“赵军兄弟莫慌,乐昌赵慎宽领三千人马,前来助战!”
“乐昌秦尚行一千人马在
第17章 王士衡,救左懋第
弘光朝热衷于联虏平寇之策,派出使团与清庭和谈就成了当务之急。
前都督同知总兵官陈洪范便自告奋勇,请奏北使,随后又招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检都御使左懋第,太仆少卿马绍愉,三人组成北使团。
弘光朝廷派出北使团与清庭和谈,本应该有个明确的方案,作为讨价还价的基础,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左懋第出发前,弘光朝还没拿出个具体方案。
弘光帝令诸部长官商议,或言“以两淮为界。”高辅宏图曰:“山东百二山河决不可弃,逼不得已,当界河间耳。”马辅士英曰:“彼主尚幼,与陛下为叔侄可也。”
八月初一,马绍愉致吴三桂信中言,讲定和好之后,便以叔侄之君,两家一家,同心杀灭李贼,共享太平。
弘光君臣意图明、清分境而治,弘光为叔,福临为侄,多少要给老大帝国留些面子,可此等想法又是何其幼稚。
不说其它,北京乃国之故都,陵寝皆在北,成祖文皇帝,列宗之弓剑已藏,先帝先后之梓宫未奠,庶民尚依坟墓,岂天子可弃陵园
再说弘光君臣将希望全压在清军一方,自身却不编练兵马,不思北进讨贼,却希望满清消灭李闯,而后与之和平相处,简直一厢情愿。
北使团主使左懋第出使前,便觉得事情不妥,于是又上书,欲沿途收拾山东,结连吴镇,以待将来有变,然而史可法、马士英等朝廷重臣却联虏心切,听不进他的意见。
左懋第路过泗州时,与史可法相见,欲再行劝说,史可法却言:“经理,具文耳;通和,诏旨也。公宜急行毋留。”
左懋第只能违心地踏上了北行之路,途径山东时,赵应元等诸路义军都愿意为弘光朝效命,可他畏于朝中压力,都不敢用,只能好言勉励而已。
行至京师,北使团捧弘光御书,从正阳门入城,清庭将他们安置在鸿胪寺居住,派兵严加防范。
隔日清庭礼部官员来鸿胪寺问:“南来诸公有何事至我国”
使臣答道:“我朝天子问贵国借兵破贼,复为先帝发丧成服,今吾等赍御书来致谢。”
清朝官员说:“有书可付吾门。”
使臣告以御书应面递清庭最高统治者,不能交给礼部,清官蛮横道:“凡进贡文书,俱到礼部转启。”
左懋第等人不由得大怒,言所持为国书,不是进贡文书,清庭官员却不予理会,双方坚持不下,遂不了了之。
随后几日,清庭又想方设法侮辱北使团诸人,欲使其屈服,清内院学士刚林蛮横无比,甚至威胁要发大军攻取江南,左懋第内心恼怒,以“江南尚大,兵马甚多,莫便小窥了”回敬于他,双方又不欢而散。
随后清庭又派兵收缴了北使团带来北京的财物,并欲将使团驱除出京,令其南返,扬言随后便发兵南下。
左懋第见清庭毫无和谈之意,便退而求其次,欲拜祭崇祯皇帝,可刚林却断然拒绝道:“我朝已替你们哭过了,祭过了,葬过了。你们哭甚么,祭甚么,葬甚么烈皇帝活时,贼来不发兵,烈皇帝死后,拥兵不讨贼。烈皇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奠。”
随后刚林又取出一道檄文,当场宣读,指责南京诸臣,“不救皇帝为罪一,擅立弘光为罪二,各镇拥兵虐民为罪三,旦夕发兵讨罪。”
事已至此,北使团使命彻底失败。
次日,清庭便派员领兵三百,压送使团南返。
十一初一时,使团被押送至天津,队伍中的陈洪范却起了别的心思。
弘光朝派陈洪范为北使要员,本意是考虑到他久经行伍,且与吴三桂有旧,便于联系,却不知他早已有了投降清庭之意。
早在六月十六日时,降清的明朝参将唐虞时,便上奏多尔滚,“若虑张献忠、左良玉首鼠两端,则有原任镇臣陈洪范可以招抚。臣子起龙乃洪范婿,曾为史可法标下参将,彼中将领多所亲识,乞令其赍谕往招,则近悦远来,一统之功可成矣。”
多尔衮很快同意了对陈洪范实施招抚,便令降将唐起龙于北使团必经之路等候,偷偷与陈洪范相见。
北使团使命失败,使得陈洪范下定决心倒向清庭,为了将自己买个好价钱,他暗中写下奏报,让多尔衮留下同行的左懋第、马绍愉等北使团成员,只让他一人南返,好于途中替清庭招降四镇人马。
多尔衮得了他的密奏,顿时大喜,随派遣大学士詹霸带领四五十名骑兵星夜南下,在十一月初四时,终于在沧州南,将使团队伍赶上。
左懋第见清军要将北使团诸人拘回北京,却独让陈洪范南下,心里顿时一沉,已经猜到成洪范可能降清,不由得万分焦急。
陈洪范离开队伍一路南下,北使团则在清兵的押送下往北行走,默默赶路中,左懋第沉着脸思考着清庭的意图。
无需其他诡计,那陈洪范只需到了南京后,大肆散布和平的信息,谎报清庭已经接受和谈,让南方诸臣疏于防范,后果便不堪设想。
一路间,左懋第忧心忡忡,食物也难以下咽,脸色难看的他已经形同花甲。
队伍行进在北直隶境内,这里是清军控制的地区,不用担心安全,领队的詹霸便让队伍休息下来。
可是他却不会想到,就在离他们几百米外的树林里,却藏着一支足有一千来人的人马,他们服饰混乱,看不出旗号,也不知是义军还是马贼。
看着清兵翻身下马,躺在路边休息,一名约微显得有些痞气的探子,丢下嘴中叼着的杂草,慢慢的爬起来,而后悄然退回树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