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金国想要训练更多的精兵,就必须让农兵脱离生产,但是受粮食产量,特别是土地的限制,金国不可能有太多的粮食,来训练脱产的精兵,也不可能有太多人,去开矿,从事商业。
粮食的问题,限制了金国的发展,而当金国知道明朝有这些能在旱地种植的高产作物之后,怎么会不动心呢
这时在广元境内,可以看见许多带着斗笠的百姓,正在开垦旱地,收获果实。
傅有春与傅有年两人,扮成小伤人,牵着两头驮着货物的骡子,在道路上缓慢前行,不时用目光打量着道路两边劳作的百姓。
两人见他们顺着番薯的藤子,
第1277章 金缅结盟
公元1655年,金国永章八年,豪格称帝以有八年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金国整体而言,还是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不是有明朝这么个强劲的对手在,金国在政治、军事以及民生上,都可以算得上一个很不错的新兴国家了。
不过这也并非全是豪格和金国官僚的功劳,从历史可以看出,腐朽的旧利益集团被推翻之后,新的政权总是会展现出朝气蓬勃的一面,新贵族有足够的利益可以瓜分,百姓也能分得一些,能够得到修养声息,国家自然蓬勃向上,而等到新贵族膨胀为老贵族,数目变得无比庞大,开始侵夺百姓的利益时,那么国家又必会走向衰亡。
这时的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上升的时期,只要政策稍好,金国朝廷正常一点,那么金国的国势都会一路往上走。
金国立国八载,如果不是豪格中间失策,同明朝在四川打了一仗,并且惨遭失败,金国现在至少会强上一倍。
三月间,明朝击败吴克善之后,金国在潼关和蒲津关袭扰的人马便立刻缩回关中,不敢在招惹明军。
七月间,密谍来报,明朝在南洋的战事,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
虽说金国细作传回来的消息,河南和四川方面的明军都没有异动,也未见明朝出现大规模的物资调动,但金国上下还是警惕起来。
金秋十月,长安城,金国皇宫御花园外,几位相国与六部的官员,大概二十余聚在一起。
这时吴三桂、孟乔芳与韩朝宣等人,在御花园门**谈,过了一会儿,一名宦官从里面出来,行礼道,“两位王爷,诸位相国,陛下让大伙儿进去。”
众人闻语,韩朝宣随即一侧身,“两位王爷先请!”
吴三桂和孟乔芳没有推辞,率先进入。
他们一进院子,便见一身黄袍的豪格站着在等候,一群人当即风风火火的走到他身前,行礼道:“臣等参见万岁!”
“不必多礼!”豪格笑着抬了抬手,等众人都直起身来,他才笑道:“今日召众卿前来,不是为了赏花,而是请众卿与朕来见证一物!好了,吴、孟二卿随朕左右,众臣与朕一起去看看吧!”
当下吴三桂同孟乔芳一起上前,落后豪格半个身子,领着众臣一起向御花园深处走去。
这么看来,金国上下似乎是一团和谐,可实际情况去并非如此。
金国其实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还都是历代王朝的老问题,比如吴三桂在汉中,基本就是个藩镇的状态,内阁方面阁臣的实力太强,豪格想将任何一个宰相,像明朝那样下放到地方,提拔新人上来都不行,因为这些宰相掌握太多的资源。
金国明面上是学明朝的内阁制,但实际上是士绅大族政治,若是废了科举,立刻就可以回到世家政治。
这些地方与中央,皇帝与大臣的矛盾,可以说非常尖锐,只是因为有明金之间这个更大的矛盾,所以金国内部的矛盾,看起来才不那么明显。
豪格与吴三桂和孟乔芳在前走着,他主要是与吴三桂说话,问一些在汉中练兵的问题。
金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是主弱臣强,而豪格这个外来的君主,又不像大明朝的皇帝,有名分和大义,所以他明知道吴三桂也是个大威胁,但还是要与他亲近,用外镇来制衡孟桥芳、韩朝宣等人,使得他在朝中的决策更有分量。
不过他同时也十分清楚吴三桂的危险,藩镇可以推翻他,但是内阁却不会,因而他也要用内阁,来牵制藩镇。
做皇帝八年,豪格现在已经很善于运用帝王之术,来保持他帝位的稳定。
这时他们边走边说,忽然到了之处,众人便见眼前出现一块与周围花草极不和谐的旱地。
中国的园林艺术讲究移步换景,整个园林应该浑然天成,这块旱地一下破坏了御花园的美感,但众多金国官员看到,上面几垄地长着像高粱一样的植物,却特别的兴奋。
“万岁,这是苞谷”韩朝宣惊呼一声道。
这正是傅有春塞进里,带回来的玉米种子,种出来的一片苞谷地。
豪格对此事非常重视,所以直接让人种在了御花园内,并命专人照顾,而他也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御花园看看这些苞谷。
傅有春带回的种子一共只发了二十根小苗,期间工部的官员,对这些小苗,分别对待,以了解苞谷的生产习性,并记录在案,最终二十株幼苗,被弄死一半,只有十株长大,并且长出了苞谷。
豪格点点头,“不错,这就是苞谷,十分耐旱,一般能长一到两个棒子,可要是施肥多也有长三四个的,一亩的产量估计还要超过麦子。它一年能种两季,假使能推广开来,关中能够出粮食的土地至少翻几倍!”
说着,豪格又回头对身边的太监道:“将煮好的苞谷拿上来,分与众卿家尝尝。”
在一种大臣围着苞谷转,观察之时,太监端着盘子出来,几根苞谷棒子,被切城几段,每个大臣都只能拿起金黄的苞谷吃上一截,尝尝鲜。
这是御厨烹饪,众人又吃个新鲜,都觉得十分美味。
产量高,又还比较好吃,吴三桂当即开口道:“万岁,此物必须要在汉中推广啊!”
豪格点点头,不过却道:“只要种子充足,汉中肯定要种的。不过
第1278章 经营西域
东吁国与金国走到一起,很大的原因,其实与明朝在南洋扩张有关。
前不久,东吁国趁着南洋混乱,入侵暹罗,大军攻到了暹罗首都大城,眼看着就要攻破城池,但是明朝占城督,纠结了郑主、阮主、高平莫氏和真腊四国大军,陈兵于暹罗与真腊边境,要求东吁国退兵,东吁迫于压力,不得不撤了大城之围。
暹罗国正好在明朝的势力范围和东吁之间,明朝自然不想东吁的势力进入暹罗湾,并且威胁真腊等属国。
明朝的举动,让暹罗国逃过一劫,也是保证属国的安全,稳明朝的势力范围。
这件事让东吁国上下,却十分愤慨,毕竟到嘴的鸭子飞了,东吁上下肯定有巨大的怨气。
不过明朝毕竟强大,连荷兰人都击败了,南洋小霸王也是敢怒不敢言。
一方的崛起,总是伴随着一方的没落,明朝的势力范围,只会随着国力的增强,进一步向外扩张,而南洋传统的小霸王,便只能一步步的向后收缩。
其实不只是东吁国,对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或者明朝周边的其他势力而言,只要他们不退缩,就避不了与明朝一战。
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如此,像明朝这样从新崛起的大国,他的势力范围必然要持续扩张。
如果东吁不退,那矛盾必然会有个爆发的时候。
东吁从暹罗退兵,是一次退让,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而以,东吁与明朝的另一个矛盾又爆发出来。
不过这次不是明朝去挑事,而是广南属国,郑主与阮主在暹罗事件中,看见了东吁国的软弱一面,所以不久之后,便将势力向臣服于东吁国的南掌国渗透,于边境制造摩擦,显然有控制南掌之意,这便让东吁国大怒了。
这时金国找上门来,东吁国怎么会不答应这个联盟呢。
不过两国之间虽有联盟,但是毕竟通讯不便,能起多大作用,还真的是个未知数,但对于金国而言,能在南面找到一个带甲十万的盟友,总归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在灭掉叶尔羌之后,金国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金国现在的国策,就是尽量团结大明周边的势力,来牵制明朝。
准格尔曾是金国的敌人,不过现在大金需要的是盟友,万一明朝跃过金国去联系准格尔夹击金国,这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金国在通过商议之后,很快便答应了准格尔的要求,并且提出让蒙古人用牲畜和羊毛来交换。
在决定之后,前期三千条鸟铳,便从长安西运,后来觉得成本有些高,金国索性派匠人入安西都督府,直接在西域开炉,冶炼铸造。
孙可望在莎车城建立安西王府之后,利用西域黑山派和白山派的矛盾,逐渐站稳了脚跟。
他的策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黑山派强,他就拉着白山派打压黑山派,白山派强他就拉着黑山派打压白山派。
他不断的挑起两派之间的矛盾,在拉一派打一派时,也是幕后操纵,不主动出面,让两派厮杀,使得两派积怨太深,始终不能和解,而等两派反应过来之时,西域的势力对比已然发生变化,迁入天山南麓的金国人占稳了脚跟后,就算两派联合,也没了反抗的机会。
跟随孙可望进入西域的金人有五十万,想要站稳脚根并不容易,其中最关键一点就是粮食的问题。
虽说金国在此屯田,但是效果其实并不理想,为此孙可望想了许多办法,其中
第1280章 金帐汗国失败
公元1655年,明共治六年,金永章八年,日本明历元年。
这三个年号,代表着东亚地区,最具有影响力的三个政权。
而在这一年里,三个政权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独居海外的日本国,同明朝签订通商条约以来,迫于贸易逆差,白银外流的巨大压力,国内为了从明朝换回白银,各种产业也开始大量发展。
日本的制刀、冶炼技术进一步加强,是销往明朝最多的产品,明军也采购了不少日本刀。
另外日本的折扇制造和漆器等手工作坊也大量涌现,南部几藩甚至还出现了纺织作坊。
江户幕府的锁国令,基本名存实亡。
迫于赚回白银,减少逆差的压力,日本的商船也开始到达明朝、朝鲜,甚至是南洋一带,而对此幕府也只能视而不见。
不过与明朝的飞速发展不同,日本因为白银外流,造成日本民间资金缺乏,使得这些作坊发展比较缓慢,拍马也难以追上明朝。
但是这些作坊的出现,贸易的发展,也使整个日本的经济总量,每年创造的价值,上升了许多,江户幕府在贸易中,也通过收取关税,财政上了一个台阶。
他们虽然没有改变贸易的逆差,但是却也稳定了逆差,没有继续扩大。
明朝在这一年,就更加顺利了,不仅重回东亚老大哥的地位,解决了南北两个方向的边患,商船突破马六甲,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印度地区,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已经突破四千万。
明朝之前的赋税缴纳方式,比较复杂,有劳役,有实物税,之后才慢慢改用银子交税,而平均下来,一年也就是两千万左右,而明朝现在已经翻了一翻,接近宋朝的四成了。
现今的明朝,文化鼎盛,胸怀博大,商业发达,物产丰富,手中有蜀中天府,湖广、南洋多个粮仓,可以说是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当之无愧的东亚霸主。
金国这一年,内政和国力上,也是蒸蒸日上。
在粮食方面,虽然结余不多,但是每年存一点,也有了一些储备。
除了成立不久的安西都护府,因为百姓刚刚迁徒过去,粮食还需要关中下拨,成为了吃粮大户之外,关中各大族士绅的庄园,以及关中各地的军屯,每年都能给金国交手一大笔粮来,而坐拥富饶的汉中盆地的吴三桂,则当起了阔佬。
总的来说,金国缺粮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只要不打大仗,吃喝还是不愁的。
如果金国能将番薯、玉米、土豆等物推广,种植几年,那就是连着打个一两年,也是不怕的。
在银子和财政收入方面,因为商路的凿通,金国在贸易上也保持着大的顺差,虽说不及明朝,但是税收也有一千万两左右。
当然这与金国灭了叶尔羌,从叶尔羌上层的搜刮,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看见,东亚的国家,因为明朝的崛起,受到明朝的刺激,都在发生一定的变化。
时间一转眼,公元1655年就已经结束,步入了公元1656年。
这一年初,明朝在新年预议,通过了兵部,重建北方边军的提议,建议扩军十万到二十万,使明朝的兵力扩张到七十万。
另外因为南方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明朝推行没有多久的府兵制,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兵部还提议了新的律令,要求地方上年过十五的男子,都需接受各府屯军千户一个月到三个月的训练。
朝廷在战事紧张时,可以抽调任何一名成年男子,加入官军之中。
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为国效力的义务,不过朝廷并不会真的让每个人都加入官军,只是有这个权利而已,而使不使用这个权利则在朝廷。
明朝的举动自然又狠狠刺激了金国一把,不过明朝这次扩军,虽然有争对金国的意思,但是金国从中也看到了一点,明朝扩军之后,需要一段时间训练,那这段时间,金国还算安全。
&nb
第1281章 两线受敌
这队人马正是孙可望派往金帐汗国观察战事的张胜和李企晨一行人,近千人的队伍,很快就引起了顿多城的金军注意。
不多时,便城门大开,杀出近千骑兵,他们蹄声大作,尘土飞扬,很快就到了队伍之前勒住战马,大声喝道:“哪里的人马”
骑在马上的张胜解下遮挡风沙的面巾,漏出一张粗狂的脸,“是本将!”
迎上来的将领见是张胜,连忙领着身后士卒翻身下马,惊喜道:“军门可回来了!”
张胜摆了把手,问道:“王爷可在城中”
“王爷并不在顿多,前几天去龟兹看屯田去了!”
几日后,天山南麓,金军屯田的重镇龟兹城,张胜与李企晨将大队留在顿多,快马赶来龟兹,面见在此视察屯田的安西王孙可望。
城池初建,还是以大营和帐篷为主,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沙土垒起的屋子,大多都是官员和将官居住。
这时孙可望正在一副地图前观看,他准备恢复唐朝的安西四镇,加强对西域的控制,不过原来的地方都以荒废,许多地区都城了荒漠,他正琢磨着,该将新的四镇设于何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