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荷兰人在远东人少,许多工作土著又做不了,所以他们还是很依靠明人。

    那军官点了点头,便让人将站出来的几人带走,然后挥手道:“你们留下来筑城!”

    吩咐完,那军官遍又坐在监工棚内,靠在椅子上,打开了酒瓶。

    一个月后,一座破烂的工棚内,四五名汉子聚在一起,那胡升也在其中。

    为首的一人,便是一个月前被抓来的一行人的首领,名叫周岱,是南京武学分配到明军的一个百户。

    他们奉命冒充商队,深入爪哇西部收购香料,在淡目被马卡蓝和荷兰人的联军抓获,送来巴达维亚,作为筹码。

    一个月来,周岱与胡升联系上,还在苦役中发展了许多人手,并让苦役停止暴乱,不要做无谓的牺牲,等待大军来救援。

    这时几人聚集在一起,工棚外有人盯着荷兰人,他们可以安心交谈。

    周岱先开口道:“胡小旗,你们在苦役中发展了多少人呢”

    “有三百多人,都是精壮的汉子。”胡升回道。

    周岱点了点头,“很好,继续发展,但是也不用太快,不求多,只求可靠,明白吗”

    “明白!”胡升点了点头,然后忽然问道:“不过,我们没有兵器,也没法子进堡,可怎么办”

    周岱笑了笑,“兵器你可以放心,打铁的兄弟,已经悄悄多打了十多把短刀还有枪头,这个月还会多弄些出来。”

    马六甲之战时,巴达维亚的士卒,大多去了马六甲支援,现在巴达维亚主要是些商人和水手。

    西方人可以说就是海上的游牧,商人、水手都是亡命之徒,全民皆兵,都干过杀人掠货的勾当,战力都不弱,但他们毕竟不是士卒,在装备上远没有士卒那么精良。

    有见于此,科尔瑞便只能让人加紧锻造板甲,火枪,还有刀剑。

    荷兰人自己人手不足,便只能让明人帮着铸造,原来在巴达维亚从事铁匠工作,以及




第1273章 里应外合
    明军在泗水建立据点之后,爪哇岛上的荷兰人就寝食难安,一直想将明军赶出泗水。

    马打蓝苏丹的军队同一百多名荷兰士兵,便在离泗水不远的淡目盘踞,寻击攻击泗水,不过明军太过强大,马打蓝并没有实力收复泗水,而当李定国率领两个营的明军到了泗水之后,他们便更加没了机会。

    这几个月来,淡目的马荷联军,其实只是起到了一个监视泗水的作用。

    李定国让水师抽出人手佯动,就是为了迷惑荷兰人,认为明军主力还在泗水,短时间内没有攻击巴达维亚的意图。

    海面上,因为荷兰的战船大多在马六甲覆灭,所以明军的战船掌握了巴达维亚外海的控制权。

    这里时常有从泗水和马六甲过来的明军战船游弋,荷兰仅剩下的几艘商船,便不敢出海,怕遇见明军战船,所以为李定国的行动,提供了很好的掩护。

    七月初一,明军船只绕了半圈,从东面绕到了巴达维亚的西面二十里处,李定国从此上岸。

    泗水在巴达维亚的东面,在荷兰人看来,明军要进攻也只会从东面而来,但是不想李定国却绕到了巴达维亚的西面。

    之所以如此,除了出其不意之外,主要还是孙安民告诉他,在荷夷堡垒的西面有一大片的树林,离堡垒只有一里左右,可以为大军提供掩护,所以他才选择从西边上岸。

    上岸以后,李定国并没有立刻前往巴达维亚,他先派斥候打探,摸清地形,并制造登城梯和长杆,于七月二日的夜晚,才摸到堡垒西侧的树林中隐蔽。

    七月三日,整个白天,六千明军都趴在树林里,李定国从树枝的缝隙间,观察不远处的荷兰堡垒,它也是波浪形,三层墙从外向内,依次拔高。

    城下有大片的棚户区,因该是给苦役居住的,城上有士卒巡视,城内则是三千荷夷居住之所。

    整个白天,都未有异动,荷兰人并没有从淡目收到明军主力离开的消息,所以他们照常催促着苦役,加固东面的石墙,并准备在堡外再筑造一座小堡,与主堡互为犄角。

    时间过得很慢,明军啃着干粮,咬牙熬到天黑,但还是没有看到运输队过来,周围的将校不禁有些焦急起来。

    不过李定国却很镇定,周岱原来是斥候出身,后来被送到南京三年,回到军中直接做了试百户,并且很快就得以转正,李定国既然选他,自然是对他有信心。

    而正在这时,远处忽然出现一条火龙,有大队的人马,从南面向堡垒而来。

    “从运输



第1274章 拿下堡垒
    黑夜中点点火炬点缀的巴达维亚,片刻间就被火光和喊杀声所笼罩,无数火炬,将这座堡垒照得闪闪发亮。

    大队的明军,通过长梯爬上第一道墙,明军将厚重的堡门打开,无数明军拥进堡垒。

    也就在这时,退到第二道墙的荷兰人,开始居高临下的射杀第一道墙上的明军。

    荷兰人筑造的堡垒,很有特点,第二道墙要高于第一道墙,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第一道堡墙,并且两道墙的距离,刚好在火枪的射程内。

    荷兰人从特有的坑道,退回第二道墙内,明军刚占据外面的堡墙,就遇见“砰砰砰”的火枪声响起,几名城墙上的明军,就被火枪打中,惨叫着跌倒。

    旁边的明军反应过来,立刻单膝跪地,抬起火铳射击,一名荷兰人中弹,哀嚎一声跌下堡墙,但大多数弹丸,还是都打到了堡墙上。

    放完一铳,明军急忙装弹,可这时荷兰人,却又是一轮排枪打来,明军没有东西遮蔽,立时又被打死数人。

    这时城下的苦役被发动起来,把搭建棚户的木板,还有床板,全都拆除,然后吊上城墙,给明军当做盾牌。

    这虽然比不上石墙,但是也有一定的防御力,明军凭着人数的优势,在墙上与荷夷对射,双方不停的交换着死亡,荷兰人占了地利,不断有明军士卒刚抬铳就被打倒。

    战斗最激烈的不是两道城墙上的对射,而是在第二道堡门处。

    这里李定国连续投入了三个局的兵力,可是伤亡惨重,他立刻又调来三个局加入进攻。

    得道命令的振威营乙部千户官军旗挥动,第四、五、六局的士卒,马上又抗着梯子投入攻击。

    两道堡墙之间距离很短,明军兵力无法展开,每次只能投入三四百人进攻。

    这时,三个局,每个局一百多人,分别攻击堡门的正面和两翼,士卒们踩着壕桥,到第二道堡墙下,然后竖起梯子向上攀爬,不时就有人被击中,滚入壕沟之中。

    两道壕沟之间,明军蹭蹭的穿过,在他们的头顶是交织的弹雨。

    明军火铳手,站在第一道堡墙上,躲在木板后,列队射击,战况十分激烈。

    此时城堡内已是火光冲天,枪声和喊啥声响成了一片,荷兰人内外受敌,但主要的威胁,还是来自汹涌澎湃的明军。

    荷兰总督一时间也乱了方寸,这便给了城中的周岱机会,近三百汉子夺了兵器库后,拿了兵器,留下近百人在仓库放火,周岱则领着两百人向堡门杀来。

    帮助明军进堡,是他们排在第一位的任务。

    这时他们正冲出烟尘滚滚的仓库区,正面便遇上了十多名荷兰人向堡门增援,周岱立时一声大喝,队伍瞬间停下,拿着火枪的汉子把枪伸出来。

    荷兰人没料到会遇见他们,几十杆火枪同时击发,前面的几名荷兰人同时倒地,在地上翻滚惨叫。

    后面的荷兰人队形变得大乱,汉子们这边,火枪后退,周岱领着十多名操持长剑的汉子,便大吼一声,向荷兰人扑去,迅速击溃了乱成一团的荷兰人。

    不过他们还没来的急高兴,很快又被另一队增援荷夷打死数十人。

    因为有周岱等人在堡内牵制,增援堡门的荷兰人变少,明军以人数的优势,在付出极大伤亡之后,终于取得了进展。

    这时一名明军士卒到了堡墙下,点燃了一枚震天雷,当闪着火星的引线将要燃尽时,他猛然向上抛去。

    攀爬到城墙半腰的明军,只听得头顶一声炸响,城头砖石飞溅,几名荷兰人被炸的飞出城墙,尸体从梯子旁边落下,重重砸入壕沟之中。

    一名明军小旗见此,抬头看了一眼,反应过来后,顿时用嘴含住刀背,手脚并用的攀爬上城。

    明军趁势终于占据了一段城墙,上城的士卒,一面向两侧推进,一面冲到堡墙内侧,射杀赶来增援的荷兰人,使得他们无法集结,无法上墙增援。

    连续不绝的爆炸声和铳响中,城上的荷兰人开始纷纷逃下城墙,大股大股的退入营房和仓库中,躲避明军的射杀。

    荷兰人的第三到堡墙,是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总督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办公之处,所以比较小。

    他与第二道堡墙的距离就远了许多,中间也没有壕沟,而是大片的屋宅。

    第二道堡墙内,是荷兰人的居住和生活区域,还有大量的仓库,占据了很大的面积,就像一座小镇。

    明军登上二道墙之后,并不用担心第三道墙上的荷兰人射杀,所以攻破第二道墙便至关重要。

    一个司的明军士卒,再登上城墙后,开始沿着上城的台阶往城下冲击,荷兰人则躲在屋顶、窗户内,向明军射击,冲下台阶的明军被连连击倒。

    明军丢下十多具尸体,又退回城墙,蹲着与荷兰人放枪对射。

    这时又有数百人,从明军占据的地方攀爬上城,城墙上明军的火器,开始密集起来,逐渐压制住了屋顶、房屋内还有街巷中荷兰人的火力。

    这时一个司的明军士卒,再次尝试冲击,士卒被连连打倒,但终于还是冲下台阶,杀入门洞内,将里面的几名荷兰人砍死,然后放下吊桥,打开了城门。

    李定国见吊桥急速放下,堡门被缓缓推开,顿时挥刀一指,怒吼道:“杀!”

    拥堵在第一道墙与第二道墙之间的两千多人马,顿时呼号着蜂拥而入,火红的身影,攒动的碟盔,开始冲入堡内的街道。

    第二道墙上的荷



第1276章 粗粮出关
    去岁,公元1654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由以清的覆灭,最为震动天下时局。

    在清覆灭之后,金成为了明朝唯一的对手,也是明朝今后必然征讨的下一个国家。

    自秦皇扫**,统一天下以来,整个华夏民族,就种下了大一统的基因,所以金国上下都知道,最后一战迟早会来。

    今岁,明朝又北击蒙古,南征西夷,解决了牵制手脚的两大隐患,金国便更加紧张起来。

    为了摸清明朝什么时间动手,以及战备的情况,金国花费了大笔的银钱,还有人力物力,用来刺探明朝的情报。

    四川作为明军北上汉中,进攻金国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金国刺探的重中之重。

    去年底,曾经被吴三桂烧毁的金牛道栈道,就被四川官府花大力气修复,四川与汉中的联系便又畅通,随之而来便带来了两国商旅之间的往来。

    虽说明朝禁止向金国输送粮食和精铁等战略物资,但是其他物品却不禁止,双方依然有商业上的往来。

    特别是汉中的人口,大多是川北迁过去,他们与四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说两国敌对,但是民间的联系却并没有斩断。

    金国的密探便时常扮成商旅,到四川以及其他各处,刺探情报,而明朝同样派遣了大批人员,对金国进行渗透。

    四川北面保宁府境内,这里的人口被吴三桂迁走了大半,之后四川布政使司从川南和川东迁来了一些,再加上官府劝说一部分土司下山耕种,所以广元的人口,已经得到一定的恢复。

    这时在广元境内,田间地头,官府的官吏正指导百姓,收获番薯,播种玉米、土豆。

    几年前,王彦在发现福建大量种植番薯,使得福建对外省的粮食依赖减少后,便在西南的山区,大力的推广番薯的种植,为明朝提供了许多粗粮,使得粮食的问题,对明朝而言,不再是个特别严峻的问题。

    粮食历来是王朝稳定的根本,在番薯推广成功之后,王彦便下教旨,追封将番薯带入福建的长乐县商人陈振龙为伯爵,曾经力主推广的巡抚金学曾也被追封为伯爵,给予两家极大的荣耀。

    番薯传入中国以久,许多官员甚至都吃过番薯,可是这些尸位素餐之辈,就是没想过到田间地头瞧一瞧,看一看,等朝廷封下爵来,一个个才后悔莫及,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子。

    在朝廷下旨追封后不久,福建便有官员,以进献祥瑞为名义,又发现了苞谷和土豆等旱地作物。

    祥瑞都是下面的人搞的迷信,不过作为统治者却很享受,这代表着天对统治者的认可,代表国泰民安,王朝鼎盛。

    王彦很享受着种感觉,对进献之人,再次封赏,然后命人试种,结果收成都还可以,随即便让官府在民间推广。

    这些作物的出现,让原本不能耕种的许多旱地,都能产出粮食。

    明朝这些年仓库储备,已经明显增多了许多,就算某一地,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也足有能力赈济。

    早在番薯推广之时,明朝就下令不许任何人将番薯带入北方,之后的苞谷和土豆,也被列入了禁止运送的名单之中。

    各个关隘一旦发现有人私自携带前往金国,官兵将立刻锁拿,经过审问之后便可问斩。

    这条刑罚可谓极重,震慑力很强,不过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两年来因此而死的人,却依然不在少数。

    其实番薯在明朝推广之初,清廷的密探就得到了消息,但是多尔衮更加关心明朝的火器,因而并没有注意此事。

    金国之前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不过在满清灭亡之后,大批清廷的密探,转而效力大金,许多原本不被清廷重视的事情,却被金国翻了出来。

    当然金国能注意此条情报,主要还是因为金国的粮食产量到了一个瓶颈。

    虽然金国大力开荒屯田,但是金国能耕种的土地毕竟不多,而且麦子每亩的产量也很有限。

    金国上下的粮食产量,只是勉强自足,这就扼住了金国发展的命门。

    现在金国采取魏武一样的屯田手段,军屯已有六十多万户,这个数目看似很庞大,军队数量众多,但这种兵农结合,种地多过打仗的农兵,战力实在堪忧。

    这种农兵,在精锐的职业军队面前,就是乌合之众。
1...317318319320321...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