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明朝这些年来,拿大量的布匹、茶叶、瓷器,换成了白花花的白银,但如果不从外界获得物产的话,那国内的物资就会紧缺,而白银增多又会导致物价飞涨。

    这一减少,一增多,必然会出现大的问题,明朝历史上禁海,并不是一拍老门就下决定的,他就是面临了这样一个问题。

    特别是西班牙在美洲发现了银矿,整船整船的银子拉来远东,购买明朝的东西,就跟印了钱来扫货一样。

    在明朝以及历代中国王朝的贸易体系之中,根本就没有欧洲人的事儿,但是在十六世纪欧洲人忽然加入其中,而在美洲的银矿,等于突然就增发了无数货币,自然会导致原来的贸易体系出问题。

    明朝缺少银和铜,虽然从来都是只进不出,但是却也一下吃不了那么多白银,禁海在当时也算是个无奈之举。

    正常的贸易方式,应该一匹布,换一只羊或者一石米,而不是我出布,你每次都印钱来买。

    陈子龙的话的意思,就是要多够些物资回来,这点王彦是赞同的。

    苏观生点了点头,也开口道:“这点陈阁部其实不用太过担心,其实周边的各国正在这么做。去岁一年,朝鲜输入我朝的山参,就价值五十万两,比去年增加了五倍。另外,日本输入的物品,价值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万两,比去年增加了两成,南洋诸国,输入我朝的粮食、水果也增长了三成,几乎都是有什么便卖什么,以此来换回白银。”

    因为明朝通过贸易,从这些国家赚取了大量的白银,造成这些国家银钱紧缺,越来越穷,那他们再要明朝的东西该怎么办,这就逼着他们将本国的东西运到明朝来,赚取白银之后,再购买明朝的货物。

    像朝鲜就只能拼命的挖山参,日本则输出刀剑、折扇还有漆器,南洋和天竺原来输送象牙和犀角这类奢侈品,但这些东西就那么多,杀完就没了,不像明朝弄块泥巴捏几下,烧了就能卖出去,他们就只能种植稻米、甘蔗、香料来换钱,力求缩小贸易逆差。

    后世英国与清之间的贸易,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大英帝国为了减少逆差,将流入中国的白银赚回去,便开始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陈子龙点了点,“苏阁老说的情况,我也注意到了,不过这些国家目前输送的物资还是太少。我朝去岁出口之物,价值在三千万两左右,但输入之物的价值还不到五百万两,差距实在太大了。”

    开海以前明朝很难从海外获得粮食等物资,现在依然难以获得,这就需要明朝对这些地区进行改造,帮助他们多生产一些生产原料出口明朝。

    这事实上就是慢慢的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贸易网络,实行经济上的殖民。

    明朝是要打造一个,以明朝为中心的贸易网络,其中明朝负责高端的产品生产,而周边负责各种原料,形成一个循环的网络。

    当然要实现这些,那么之前五德号所提,以明朝的银币为贸易的结算货币,将明朝的货币,变成世界货币,便至关重要了。

    王彦点了点头,说道:“陈阁部说的没有错,贸易因该给百姓带来好处。之前钱秉镫上折子说,要帮着真腊国新修水利,能治理出数万顷良田出来,孤看这事可行。南洋的良田多,粮食和瓜果就多,水利修好,那也是我朝百姓之福。工部可派几员干吏去真腊,帮助他们规划规划。”

    方逢年起身拱手道:“监国放心,臣以派遣工部一名主事带队前行。”

    王彦点了点头,又道:“南洋的战事绵延日久,虽然商路基本通畅,但对于海上贸易还是有所影响,所以对于战事,兵部还是要多关注。”

    陈邦彦点点头道,“回禀殿下,据最新的揍报,马六甲之敌被困近七个月,已有投降之态,相信不久便有消息传来。”

    “那好!”王彦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说道,“那谈谈蒙古的事情吧!”

    明朝收到了北面的捷报,已经有




第1269章马六甲降了
    在内阁议定之后,便开始下令执行,明军俘虏的近四万蒙古人,还有投降的六万蒙古人,被明朝编成了二十个卫,分布于漠南和科尔沁草原。

    不过因为只剩下十万多人,实力远远弱于漠北蒙古,为了避免被漠北诸多部落兼并,所以这些个卫所只能在靠近长城和辽宁一带分布,并不能控制整个漠南和东蒙古草原,许多原来的牧场,都成为了无人地带。

    明朝收获的百万头牛羊,有四十万只绵羊被兵部留下,二十万只羊和一万头牛拿到民间出售,另外的则交给各蒙古卫所放养。

    兵部的四十万头,只拿走十万头分配各镇,另外三十多万头,也交给了蒙古各卫放养,但此后三年内,各卫所需要每年向兵部输送十万头牛羊,三年后兵部按着市价,每年够买十万只牛羊供军队消耗,只是羊肉其实并不适合给士卒吃,不过兵部今后会鼓励各卫多养肉牛。

    这个办法如果实行的好,不仅明军的战马不用愁,骑兵能加强,士卒在体质上也会有所提升。

    在对各部落和俘虏进行整编时,蒙古部落中的几个台吉还有比较重要的贵族,都被送到南京,赐予宅子和田产恩养,被选为卫所千户的蒙古人,则须送一子或者兄弟到南京学习汉字、汉话还有军事,即是当做人质,也是对他们进行培养。

    毕竟归附大明的蒙古人只是少数,在草原上属于弱势的一方,加上被分成若干卫所,力量就更加分散,很容易被其他大的部落盯上,所以需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自保。

    不然明朝花功夫培养之后,被其他未臣服的部落吞并,没有起到为大明屏障的作用,那就白费功夫了。

    在编成卫所,划分牧场之后,朝廷便下令所有归附的蒙古人都赐归义的身份,然后视表现再赐予明籍。

    这时按着命令,福临的首级,首先就是在这些蒙古卫所中传递一遍,并就努尔哈赤本为家奴,却叛乱弑主的不耻行径,进行宣传,以警醒蒙古各卫。

    在蒙古传递之后,首级传到了正在筑锦州城的满族俘虏手中,让他们绝了反抗之心,老实赎罪,今后像归义伯谭泰一样,挣个好身份,从新做人。

    这些每日没夜劳作的俘虏,其实对于大清曾经的辉煌,多少还存在一丝幻想,可是当他们看到福临等人的首级之时,便彻底绝望了。

    大明在国破家亡之时,有忠贞之士,泣血痛苦,其他的民族其实也有,不少满人看见他们皇帝的头颅,便有人忍不住痛哭起来,甚至有人为此自杀,但绝大多数人在神伤之后,很快就恢复正常,接着干活。

    毕竟与福临的死相比,他们眼下自己的处境还是要重要些,不能完成每日的任务,是没有饭可吃的。

    人头传递到关内,就喜庆许多,就跟过节一样,一个个城的传递,从北方慢慢传到江南地区。

    此时,明朝也给了吴克善回信,允许他率部南归科尔沁,但是他本人以及科尔沁的贵族必须前往南京居住,部众将交给明朝进行改编。

    进入南京,等于软禁,交出部众就失去了权力,这点吴克善无法接受,而且他毕竟是福临的舅舅,再加上满清的皇后、王妃都是她的亲戚,他不敢确定明朝是否会真的放过他。

    如果生活在南京,他必然寝食难安,一日都不会安心,所以南京他是不会去的。

    不过他们已经到了杀马充饥的地步,最后经过商议,聚集于捕鱼儿海附近的两万多科尔沁人,留下大部分物资,有一万五千人随着吴克善之弟,接受明朝的条件,迁回科尔沁,使得臣服于明朝的蒙古人达到十二万人。

    这个数目,再加上青海地区臣服的蒙古部落,那么至少有十五万人,成为归义。

    吴克善最终没有接受明朝的条件,但是他却也为一万五千多将要绝粮的科尔沁人换取了一条生路。

    在主力迁回科尔沁后,吴克善带着不到五千人,北走至呼伦湖一带,洗劫了北山女真的一个村落,但却招致北山女真的反击。

    吴克善无法立足,只能继续北迁到尼布楚一带。

    这段时间里,他五千人与北山女真的争斗中死了三四百,之后又有两千多人陆续脱离队伍回到科尔沁向明朝投降,剩下的人在尼布楚又饿死近千人,最后只剩一千五百人于此建立村落,开始渔猎生活。

    &nbs



第1270章抵达泗水
    泗水位于婆罗洲之南的爪哇岛上,岛的西侧是荷兰人在远东最重要的据点巴达维亚,而岛的东面就是泗水。

    这里原来是荒凉的沼泽,名叫“泗里木“,但是汉人来此之后,将名称雅化,变成了地道的汉名“泗水“。

    此地原来属于淡目苏丹国的领土,之后又先后归属于巴章和马打蓝苏丹国,但是荷兰人到了爪哇岛后,马打蓝苏丹国几次攻击荷兰都以失败告终,逐渐丧失海运控制权,导致贸易递减,生产下降,国势衰落,最后被荷兰控制。

    这次明荷之战,马打蓝苏丹国也出动了五千多军队,结果一人未回,国力便更加衰落了,许多地区其实都处于无力控制之态。

    泗水因为距离巴达维亚较远,荷兰人对此的控制力也不太强,所以从很早以前,就被汉人占领,甚至可以说就是被汉人建立和开发出来的城市。

    这里原来是沼泽地带,生存条件恶劣,汉人并不算多,不过在明清战争中,特别是福建之变,清军杀入福建之后,导致大批的福建人远走南洋躲避战祸,他们以乡党宗族为单位的向南洋迁徒,四洲一地,便来了数千漳州府龙溪县移民。

    中国的宗法社会有个特点,族里的人只要在外面站稳了脚跟,闯出了一条出路,那必然会有众多族人和乡党前来投靠。

    在南洋,除了四洲之外,两广和福建的汉人移民,还遍布于婆罗洲、爪哇和南洋各地。

    历史上汉人于南洋建国就有陈祖义的渤泥邦国,张琏的飞龙国,林阿凤的班诗兰王国,还有被推举为三佛齐王的梁道明等,此外还有流亡于南洋的陆自立等等人。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文明本身就有增长和扩张的需求,这是天性。

    智人从非洲走出,像亚欧大陆扩张,消灭了利安德特人等几种其他人种,才统治了这个世界。

    中国虽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但是整个文明的扩张,其实并没有停止,他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又扩展到了岭南地区。

    明朝开拓西南和移民辽东也是一种扩张,但其实还有下南洋,百姓已经走到了朝廷政策的前面,只是固有的陆地思维,加上北京远离南洋,明朝的作为一个大陆文明,并没有习惯这种海洋的扩张。

    西方的概念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扩张特别是殖民扩张,都是贬义多于褒义,以西方现今的价值关来看,这是很罪恶的一件事情,而他们也确实没干什么好事。

    西方世界以一种非常贪婪和丑恶的行态,打破了原来世界的规则,从世界的边缘成为世界的中心。

    他们再成为既得利益者之后,再来宣传而今西方的价值观,其实与努尔哈赤造反起家,以血腥和杀戮夺取中原后,满清著《贰臣传》讽刺汉奸,降调忠义一样,只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而西方也只是在维护他们打造的世界规则而已。

    西方的殖民扩张,那是鲜血淋漓的历史,充满杀戮和资源的掠夺,但是中国的扩张,却与西方不同,我们是温和的拓殖,是给当地带去发展,带去更好的生活。

    我们的文明,从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虽然同样伴随着杀戮,但主流却是建设,我们走到哪里,就建设到哪里,这点直到今天依然在体现。

    如果要进行统计,此时在南洋的汉人,估计已经超过了百万,甚至更多。

    在此之后,于婆罗洲建国的兰芳共和国,人口一百一十万左右,大多数便都是汉人,除此之外,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吕宋先后进行的二次屠杀,汉人的死亡人数便达五万余众,之后1662西班牙人又进行了第三次屠杀,也可以佐证,南洋以有大量的汉人存在。

    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在占领巴达维亚后,便想将这里建设成为可以并肩吕宋和澳门的东方贸易中心,以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没落帝国的在东方的贸易地位。

    澳门和吕宋的繁荣,都离不开明人,巴达维亚在开始时,不仅人口稀少,而且当地土著的懒散,实在是无法让这里逐渐繁华起来。

    为了建设巴达维亚,荷兰东印度公司当局便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绑架、招募了大量东南沿海的明人,才逐渐让巴达维亚繁华起来。

    可以说,荷兰人能将巴达维亚变成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最大贸易据点,有明人的大半功劳。

    在巴达维亚建设好之后,当初被胁迫、利诱而来的明人,以我们民族的勤劳,逐渐掌握了巴达维亚的许多资产,便开始引得明人主动而来。

    大量的明人涌入巴达维亚,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明人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不受控制,加上北方的明朝,逐渐强大,这都让东印度公司没有预想到,让他们深感不安。

    这次明荷之间的交锋中,使得荷兰殖民当局与当地明人的矛盾,提前爆发。

    历史上原本之后才会发生的屠杀事件,因为明朝与荷兰在贸易和势力范围上的冲突,提前发



第1271章安抚难民
    李定国交代部将几句,让他们在港口附近扎营,便领着几近百亲兵,同俞方棋向泗水城而去。

    中国的宗族喜欢结寨自保,到了南洋也不例外,明人到了泗水,难免于当地的土著有冲突,为了保护自身,维护成果,所以也建了寨子。

    泗水在以前是一片沼泽,但经过多年的开发,逐渐可以生存,加上明人又善于耕作,福建来的移民对于经商也有一套,他们辛勤劳作下,生活便好了起来,而生活一好,便有人不爽了。

    这里的明人为了自保,也筑了简易的寨子,不过人力有限,整个泗水的寨墙也就是拦拦牲畜的水平。

    泗水原本算是蛮荒之地,开发之后,居住的明人大概也就是不到五千人,不过因为荷兰人的屠杀,让整个爪哇的明人陷入恐慌之中,有近万的明人扶老携幼的逃到了这里。

    朝廷已经决定在泗水筑堡,将来会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俞方棋对逃来的难民都进行的安置,并派了五百水手下船,保护安置他们。

    虽说明朝已经陆续运送了一批物资过来,粮食目前也还是充足的,但是这些难民突然遭受变故,马打蓝国的士卒又常常来骚扰,难民们还是惊恐未定,就连原来泗水的居民,联想到之前的吕宋屠杀,也惶惶不安,人心混乱。

    李定国与俞方棋领着人士卒来到泗水城外,寨墙围的地方太小,已经住不下难民,加上泗水的宗族也不愿意让难民进来,所以寨墙外便搭满的茅屋和棚户,几乎将整个泗水城又围了一圈。

    听说官军来到泗水的难民,早已在城外等候,寨门处挤满了焦急不安的人群,将道路围困的水泄不通。

    虽说水师也是明军,但是他们说走就走,荷兰人又虎视眈眈,让泗水的明人还是没有安全感,陆师就不一样,他们看到陆师就心安了一些,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当李定国走过来时,四周顿时响起了一片激动的欢呼声,这次明朝为了他们和荷兰人开战,想想之前的吕宋屠杀,他们原本以为没有希望了,可不想朝廷却一改做派,他们心中自然有些激动。

    现在只要有官军在此,他们便觉得有了顶梁柱,便也不怕荷兰人了,他么自然要欢呼。

    这时人群中四五名老者忽然出来,在李定国面前跪下泣道:“恳请将军救救小人们的亲人!”
1...315316317318319...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