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这次明军进攻蒙古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大同,那里集结了一万义从和五千多山西的骑兵,负责扫荡漠南诸部,一部是从沈阳出发,攻击科尔沁蒙古,主力是三万横冲马军。

    军队的行动,由将领们负责,张家玉主要是负责安置迁入辽宁的百姓。

    到三月中旬,辽河两岸的平原上,已经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第一批填辽的三十万百姓,将被安置在这里。

    这日,他先在辽河口的码头边,迎接了从天津卫坐船到此的王夫之,然后便领着他一路巡视,迁辽百姓的安置情况。

    辽河平原十分肥沃,努尔哈赤造反之前,这里至少生活了两百多万人,一度十分繁荣,但是现今以成为荒芜的原野。

    此时辽河的冰面已经融化,两岸的冰雪也以消融,远处不时看见有滚滚的浓烟升起,那是官府组织百姓烧毁树林,准备建屋和开垦土地。

    “中堂大人,这次入辽的三十万百姓,下官准备沿着辽河安置,设立三个县,每县十万人。一设在辽河口,就叫营口,然后再恢复辽中和辽阳两城。”张家玉与王夫之打马而行,他一边走一边说道:“如今我朝海运发达,将这些百姓安置在辽河两边的平原上,生产出来的物资可以通过河道,便捷的运到营口,再从此转海路运到江南,江南的物资也可到此再通过河道运往各地。这比走陆地运输,要省时省力许多!”

    “芷园的规划很好,辽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只要将这批百姓安顿好,那关内的百姓就会自发前来,你的责任很重呀!”王夫之微笑道。

    一个地方要好,除了要有丰富的物产之外,交通还得便利。按照张家玉的规划,辽河平原怕只要二三十年,就能发展起来。

    这时,一行人在数十名骑兵的护卫下,进入了一片安置百姓的营地。

    他们在一顶顶帐篷中穿行,孩子们不懂长辈的苦恼,在帐

    篷间穿梭玩耍,大人们见一群官兵进了营区,则站在远处观看。

    “现在辽宁官府的问题是缺少官吏,特别是底层的官吏来管理百姓。”张家玉继续王夫之介绍道:“下官,现在只能让百姓自己管理自己。还好这些百姓大多是举家举族的前来,都是乡里乡亲,又有族里的长者调节矛盾,所以没有出现什么治安问题。”

    “官吏的问题,我已经向监国上书,给你抽调一百名监生到辽宁任职,至于衙役可以从百姓中招募一些,捕头则从退役士卒中挑选一些人,他们很快就会调到辽宁来,芷园不必心急!”王夫之随口说道,看得出来,他对




第1262章 北击蒙古
    明朝要统一天下,攻取关中是迟早的事情,只是金国并非那么好攻取。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得一,就能割据一方。金国在国力上虽然比不上明朝,但是他占了关中的地利,且国内比较安定,百姓基本归心,三者有二,明军想要灭之,却也并非易事。

    不过统一的大势,也是不可逆转,明朝与金一战,迟早会来。

    在沈阳西北面的开城附近,一座军营坐落于此,中军大帐内,高一功站在地图前,注视着科尔沁蒙古。

    这次北击蒙古,除了为保障北疆的安宁,使得迁民填辽的计划顺利进行,打击科尔沁,使得蒙古诸部不得统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进攻金国,一同统天下做准备。

    这也是金国突然在潼关和蒲津关挑起事端的原因。

    明朝要攻打金国,必须要肃清北面的威胁,否则蒙古就像一把利刃,抵在明朝的脊背上,如果不先将他清除,迫使蒙古诸部臣服,那明军向西进攻金国,就会被蒙古人牵制。

    再者,如今蒙古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力的核心,诸部正一盘散沙,如果明朝放任不管,科尔沁或者是其他蒙古部落,肯定会在重新完成草原的统一,再次成长为参天大树。

    “大帅,科尔沁蒙古的放牧之地,地处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姜有光指着地图,划了个圈道。

    姜家世镇大同,常年与蒙古人作战,对于蒙古的了解,要比高一功等人清楚的多。

    当年大顺占据北京,完全就没想过关外的问题,眼光十分有限。

    高一功看着他划出来得区域,有半个北直那么大,不禁皱眉道:“这么广大的区域,科尔沁蒙古主要聚集在哪里”

    在半个北直大小的区域内,去找十多万人的踪迹,不知道确切的位置,大军很难找到目标。

    “当年皇太极将东蒙古编成了十旗,科尔沁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分为前、后、中三旗,共计六旗,每旗都有各自的牧场。吴克善称汗之后,建立了蒙古王庭,但是保留了科尔沁的六旗,所以位置都还好找。”

    说话的是满将,钮钴禄谭泰,不过他现在改了汉姓,在新的户籍制度中,也没有满这个称呼,明朝只有明人和归义两种身份。

    他比将有光更加了解蒙古,高一功听后,不禁问道:“谭将军知道科尔沁各部的具体位置,还有吴克善的汗帐所在吗”

    姜有光见此,有些不太高兴的将手里的木条递给他,把位置让给了谭泰。

    虽说明朝推行新的民族政策,想将国内的少民与汉族,拧在一起,不强调各个名族,而强调大家都是明朝人,或者说中国人,但实际上,汉人对于降将的歧视一然存在。

    要彻底融合,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谭泰习惯了这一点,他没有在意将有光的不快,他讨好汉将作用也不大,也不会给他机会升迁,始终有隔阂在,那他不如自己抓住机会,来赚取功劳,一步步往上爬。

    这时他站在地图旁边,画圈道,“整个科尔沁蒙古,大概有十七万人左右,主要的牧区,在吴克善的王帐附近,位于辽河边上,辽松平原西端。各旗则分布在王庭周围。”

    谭泰用木杆在地图上接连点了几处,最后又点回王庭,大概是今天的辽通附近,接着说道:“科尔沁人平时放牧,战时为兵。虽说他们在中原大概损失了两万多青壮,在沈阳又损失了四千多人,但如果将十五岁的男子全部动员起来,应该还有两万多人可用。”

    谭泰将他所知道的信息,全部说了出来,高一功再通过他命人收集的信息,心中已经有数。

    这时他沉默了一阵,开口说道:“吴克善攻打沈阳之后,手里的近两万士卒,应该还未遣散到各旗。大军准备一下,我们立刻突击。”

    在沈阳一战后,吴克善本来就不多的威望,一下跌入谷底。

    原本就松散的部落联盟,几乎瓦解。损兵折将,没讨到好处的漠南蒙古,已经返回各部,一些部落收到明军在大同集结的消息,害怕被报复,便开始西迁进入金国控制的河套地区。

    东蒙古十旗中,郭尔罗斯前后两旗,也开始向北迁,躲避明军的报复。

    吴克善有心暂避明军的锋芒,不过科尔沁六旗有十多万人,并不是像那些小部落,说迁就迁,找到一小块牧场就能生存。

    冬季刚过,羊群和马儿都需要新鲜的牧草来补膘,十多万人迁徒需要准备大量的草料,毕竟草原上不是处处有牧草,而且十多万人想要找个地方安定也不容易。

    这么多年来,草原的人口,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只能维持在一百多万,就是因为只能养那么多人。

    人口一多,部落之间要么为了牧场而征伐,要么就南侵抢

    掠。

    科尔沁草原是一块上好的草原,当年鲜卑、契丹都发迹于此,并一步步壮大。他往西迁,草原大多有主,往北迁入西伯利亚,生存条件太恶劣,他又不想学漠南的小部落进入金国给豪格当附庸,所以便在科尔沁待下来。

    他想来想去,就只有去漠西,准格尔部西迁后,那里的牧场被满清分给漠西的几个小部落,还有一部分给了漠北蒙古。

    只是从东到西,路途遥远,他准备等羊儿和马儿养肥一些,牧民储存一定的牧草之后,再冲破沿途蒙古部落的阻拦,前往准格尔盆地,将那里的辉特部击败,把牧场抢过来。

    只是吴克善想法虽好,但明朝却没有给他时间。



第1264章 墙式冲锋
    眼见着身后的明军骑兵冲杀过来,蒙古人无法逃脱。

    吴克善虽心里不愿意,但是只能勒住马缰,停下来迎敌,否则整个科尔沁就会全部完蛋。

    “噌”的一下,吴克善猛然拔出弯刀,看了看身后的蒙古勇士,没有废话,只是朗声道:“为了大蒙古!”

    众多蒙古勇士闻语,明白大汗的意思,也纷纷举起了弯刀,但是却未说话,只是凝目望着吴克善。

    后者目光缓缓扫视,看到一张张稚嫩和苍老的面庞,心中百感交集,他将刀往冲来的明军一指,嘴中便是一声大喝,“迎敌!”

    说完,他就一拔马缰,向队伍后面奔去,蒙古勇士们也知道现在只能一拼,要是让明人夺了他们的牛羊,他们会饿死在北地的荒原中。

    呜呜呜~的号角声吹响,在科尔沁草原上,上演了一副壮丽的战争画面。

    明军马军如同洪水,向蒙古人冲刷而来,马上就要将草原上逃命的科尔沁人淹没,而这时随着号角声,科尔沁的男人们,纷纷跨上战马,向着与队伍迁徒的反方向汇集,对明军发动迎头冲锋。

    在两边护卫着牧民和牛羊的蒙古汉子,纷纷调转马头,举起弯刀,放声怒吼,“长生天在上!保佑草原的儿女!”

    随着吴克善往回奔,迎击明军,他身后的蒙古人越来越多,等脱离牧民和羊群时,在他的汗旗之后,已经有两万科尔沁的勇士。

    蒙古的妇孺们,赶着车辆,回头张望,看见男人们纷纷转身迎敌,将与强大的明朝人决战,为她们争取逃脱的时间,不禁泪眼朦胧。

    不过这种事情,草原上时有发生,蒙古的女人,坚强无比,她们急挥马鞭,赶着车辆,不能让汉子们的付出白费。

    车上坐着脸上长满褶皱的老妇人,则将年幼的孩子,搂入怀中,抱紧了他们的头。

    脱离了牧民之后,吴克善勒住马缰,身后的蒙古骑兵,立刻在汗旗后面汇集,片刻间就出现了一个前少后多的锋矢阵形。

    此时明军如墙而进,每面墙的骑兵,紧紧挨在一起,同排骑兵间只隔三尺的距离,也就是说,这次对冲没有交错而过,想要破墙,就必须杀掉迎面撞来的明军,否则就会被明军撞飞。

    而这样的墙,不只一道,一共有二十道墙,每到墙之间相隔大概十步的距离。

    “死战!”眼看着明军就到眼前,相距不过两里,吴克善将刀一指,身后的蒙古勇士纷纷举起兵器,跟随着怒吼起来,“死战!”

    两万蒙古骑兵,立刻开始前冲,战马从慢跑,慢慢加速,最后到达极致。

    明军骑兵见此,也纷纷提速,第一排的骑兵,身上穿着胸甲,脸上戴着鬼面,战马的头部,也有甲片包裹。

    骑兵的身躯随战马起伏,融为一体,前排的骑兵马头并进,锋利的马槊、三眼铳也在同一条线上。

    谭泰等明将,见蒙古骑兵加快了速度,他冷笑一声,不觉双腿夹紧马腹,挥鞭提速。

    蒙古人列成矢阵,纵马疾奔,向明军迎击而来。这种阵型,能将蒙古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恰似一枚锋利的箭头,将明军冲散。

    其实蒙古人都是轻骑兵,他们更加擅长骑射袭扰,在广阔的草原上游斗,并不适合正面对冲。

    只是此时,他们如果不正面挡住明军骑兵,那明军骑兵跟本不会和他们缠斗,而是会直接扑向蒙古的牛羊和牧民。

    明军在草原上运送粮食比较难,蒙古人失去牛羊,便连运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饿死。

    吴克善别无选择,只能以劣势装备的蒙古轻骑,去与装备精良的明军骑兵对冲。

    “杀光他们!”谭泰见蒙古骑兵迎上来,又见牧民赶着车辆和羊群北去,不禁急吼一声。

    两方骑兵,速度飞快,丝毫没有停下的迹象,笔直地冲向了对方。

    万蹄践踏大地,溅起片片尘土,马军地动山摇的冲击,犹如山洪一般,震动整个科尔沁草原。

    自成祖皇帝北击蒙古之后,明朝再也没有动用如此之多的骑兵,深入蒙古草原。

    “砰砰砰”的铳声响起,一片密集的弹丸,借着火药的威力射出,迎面而来的蒙古骑兵顿时人仰马翻,而明军也在蒙古人的箭矢之下

    ,纷纷坠马。

    不过,明军装备精良,许多箭矢射在身上,但多被弹开,蒙古人的箭矢,不能破开明军的胸甲,只能对一些不重要的部位造成伤害,明军的弹丸却将蒙古打倒一片。

    这一交手,明军就占据了上风,但将士们还未来得及高兴,两军就已经撞在了一起。

    由于明军的阵型太过紧密,战马之间的缝隙太小,双方一碰撞,立时便见士卒被撞击抛飞。

    两道钢铁洪流激烈的碰撞,长矛刺穿,钝器挥打,人的惨叫和战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



第1265章 福临死了
    夕阳西沉,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当落日的余辉洒在草原上时,方圆数十里内,到处都是殷红的斑点,就像绿色的草原染上了什么皮肤病一样。

    此时喧嚣的战场已经安静下来,晚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的血腥味,将草原上的野狼都吸引到战场的边,狼群在残破的军旗和斜插着兵器之间,撕咬着蒙古人的尸体。

    科尔沁的勇士虽然尽力袭扰,但是却阻止不了明军对于牧民的掩杀,他们最终没能保护好牛羊和眷属,只能在傍晚时分,绝望的撤离了战场。

    明军也算是轻骑兵,可与蒙古人比起来,他们至少多了三四十斤的人马装具,所以肯定是追不上要跑的蒙古骑兵,不过蒙古骑兵虽然跑了,但是他们没了牛羊也已经无法在草原上生存。

    明军的掩杀持续三十余里,蒙古的牧民损失大半,还有几乎全部的牛羊,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舍弃了物资,逃出了明军的追杀。

    一路上,入眼的尽是横七竖八,或仰或扑的尸体,无主的马儿在尸体之间,打着响鼻,偶尔抬起头来发出一声悲鸣。

    一名受伤的蒙古人,在地上努力的爬着,拖着受伤的身躯,爬向不远处车辆上的一具女尸,一名明军骑兵提着马槊打马过来,看了一眼,便一槊刺穿他的后背,接着拔出马槊,结束了他的痛苦。

    在战场上的尸体之间,四处都有游走的明军骑兵,不时便一槊刺下,或者跳下战马查看,搜刮战利品,牵走无主的马匹。

    草原上,更多的骑兵,则正将跑散了的牛羊,赶到一起,不时有欢快的笑声传过来。

    天色将黑,明军没有继续向北追击,而是在战场之外,寻了一处靠近小河的地方宿营。

    明军为了不给科尔沁反应的时间,所以一路没有怎么歇息,一场大战结束,士卒们也需要休息。这一战明军伤亡两千多人,有一半是死于蒙古人后来的袭扰,但也创造了辉煌的战绩,蒙古的勇士至少伤亡五六千人,而牧民死伤的更多,并且还俘虏了两三千人。
1...313314315316317...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