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张家玉随即挥了挥手,直接走进大院,便正好看见谢迁坐在一个石凳上,与几明将官说话,他看见张家玉进院,连忙起身,拱手急道:“张抚台,您可算来了。蒙古人顺着辽河南下,三司的官员赶快避一避吧!”
“蒙古人还敢进犯我大明”张家玉有些意外,“来了多少人,现在到哪儿呢”
“我也没想到他们这么大的胆子,我朝大军未去扫灭他们,他们居然来进攻我们了,真是胆大包天。”谢迁道。
他顿了下,接着说道,“不过军情不会有假,北面监视科尔沁的庆云堡、正西堡已经被蒙古人攻下,并且洗劫一空,他们现在正朝沈阳而来,大概有四万多人。”
四万大军,这让张佳玉有些心惊,身边的不少官员,纷纷有些惊慌起来。
谢迁当初在朝鲜损失了大半兵力,因为他是鲁王派系,所以人马一直没有补充,只有不到万人。
虽说明朝光复北方之后,准备重新招募北兵训练,补充他的军队,但是时间尚短,还没有实行。
眼下他一万人,沈阳只有四千人,其他以局为单位,分布在北线、辽西走廊、还有朝鲜边境。
他虽然不怕蒙古人,但万一守不住,他容易突围,可是有群文官在,他顾忌就多了,所以他希望张家玉等人趁着蒙古人未至,先撤回关内。
谢迁接着道,“从距离来看,蒙古人顺着结冰的辽河而下,从十方寺改道直扑沈阳,最早三天后就能兵临城下。张抚台,三司官员先撤吧!”
张家玉却摇了摇头,“本抚不走。朝廷既然派本官前来,本官就有责任守护一方,况且辽宁刚有起色,这里有本官的心血,我不会走!”
说着他看了谢迁一眼,忽然道:“本抚劝说高苑候也不要轻易放弃沈阳,以免耽搁朝廷迁民填辽的计划,受到朝廷责备。”
前不久,明朝将原来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的区域合并为辽宁省,这两个地方人口以空,户口不及江南一县,但是王彦坚持设行省,是因为明朝之后的填辽政策,至少要迁民二百万,巩固边疆,所以先将架子搭起来。
谢迁听了张家玉的话,微微一愣,没想他居然看穿了他的心思。
谢迁是武将,考虑的并不是很多,他原本想守不住,便放弃沈阳也没什么关系,来年夺回来就可以了,但是经张家玉提醒,他才反应过来,明朝迁徒的河南百姓,已经在关内做好了准备,只等冰雪消融便要迁到辽宁安置,如果他丢了沈阳,那无疑就影响朝廷的国策了。
到时候监国肯定不快,就算不会责怪,也会怀疑他的能力,影响他的升迁。
一时间,谢迁不禁注视了张家玉片刻,然后点了点头,“既然抚台已经打定主意,那本将就与抚台一起守城,让蒙古人撞个头破血流。”
张家玉随即拱手,“那好,高苑候布置城防,本抚这就迁民入城!”
明朝在消灭满清之后,对于蒙古部落,并没立刻出兵打击,而且在北方的防守也并不是特别完善,没想到却给了蒙古可乘之机。
明军刚光复北方,还没来得及重建北方边军,再加上明军北兵少,南军不适应北方的天气大量南调,造成北方兵力相对空虚,便使得明朝出现了这次失误。
不过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还是王彦本人和南京朝廷轻敌骄傲了。
在与满清的战斗中,明军消灭了大量的蒙古兵,这让王彦觉得蒙古人,已经不成气候,对大明不构成威胁,但是蒙古只要有男丁就有军队,凑个四五万人还是没问题的。
况且从宣大逃走的蒙古人就有两万多人,北京也有大几千蒙古人逃回草原,蒙古其实还有些实力。
这时蒙古人扑来,张家玉便连忙下令,让城外的青壮进城躲避,老弱妇孺则往锦州方向撤退,那里还有谢迁部的一两千人接应,蒙古暂时应该不会攻向锦州方向。
官府命令虽然下达了,但是进城躲避和逃向锦州的人却并不多。
因为天气实在太冷,大多村落都没有通知到,而通知到的人,许多也不准备逃离,他们在满清手下都能活,蒙古人来了也一样,总得有人种地。
几十年的奴役,
第1254章 一触即发
蒙古人以前攻城拔寨,往往都是用庞大的骑兵,冲过去骑射一波,以铺天盖地的箭雨来杀伤敌人,震慑敌军,但这一次却撞在铁板上了。
其实随着火器的发展,火铳的射程和射速提高,骑射袭扰的战术,必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火枪射两百步,骑弓的有效射程,普遍在七十步以内,火枪比骑弓的射程远太多,而排成三列的火枪手,形成的连续火力也比弓箭猛烈的多。
这样射程不如人,连续性和威力不如人,骑兵绕着骑射,不是死催的给火枪手当靶子么
这时的骑兵除了直接突袭,尽快接近搏杀,包抄炮阵,以密集的阵型撞击敌军之外,骑射的威力可以说已经大大缩水了。
城下骑兵连连栽倒,冲到一半的骑兵,仓皇的拔马撤回。
吴克善看见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吃一惊,众人面面相觑,一脸懵逼。
中原一战,长年为大清作战的蒙古八旗,大多覆灭在了孟津渡口。
明军还没打到北京,北方剩下的蒙古兵便先逃回了草原。
这也就是说,现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并没有多少人熟悉明军的战法,也不了解现在明军的兵器变化。
同吴克善一样,他带来的大多数蒙古王公们,都是在草原享福的主,并不知道时代已然进步了。
这也是游牧的悲哀,大约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曾经让东西方世界,感到颤抖的游牧民族,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内走向没落。
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滚滚向前,火器的兴起,注定游牧将要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父汗,一定是自生火铳!”吴克善的第三子弼尔塔哈尔忽然开口道。
他奉命出使金国,在长安见识过着种火器。
大清灭亡之后,一部分原来为清国效力的官员和细作,害怕明朝的亲算,逃入了金国,为金国带去了不少东西。
清军占据北方,为满清效力的汉人不在少数,他们不可能出关去投寄人篱下的顺治,只能改投金国,躲避明朝的清算。
比如自生火铳的图纸,就是傅上瑞之子傅有春带入金国,他甚至还说服了十多名工匠一前前往长安。
傅有春为沾杆处做事,北京被明军攻占后,明军抄出了大量密探的资料,不过因为当时明朝内部政治动荡,所以抓捕不及时,让许多清廷细作逃入了金国。
傅有春不仅逃去,年在南京活动的傅有年也丢了发展不错的商号,卷款逃入了金国。
这些人的加入,实际上使得金国继承了部分清国的遗产。
豪格能豪气的赠科尔沁五千杆鸟铳,也是因为金国的兵器,取得了突破,正逐步淘汰鸟铳。
弼尔塔哈尔曾经在金国的兵器工坊内,看见了这种射速快,射程远的火铳,当时他便非常震惊,想要购买这种火器来装备科尔沁,但是金国也才刚生产不久,自己都没有装备,自然不会给科尔沁,不过豪格先赠送五千杆鸟铳,表示等以后多了,可以卖给他们一些。
 
;吴克善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生火铳,不过骑射绕城的计划失败却是事实,现在骑兵绕城等于送死,他只能寒着脸,挥手道:“大军先扎营寨,打造器械,准备攻城!”
他身后的弼尔塔哈尔闻令,忙挥手道:“退后下营!”
当下四万五千蒙古大军,便开始在原野上扎营,无数白色的蒙古包开始出现在沈阳城外。
蒙古人远来,并没有什么攻城器械,也没有攻城
第1254章一触即发
蒙古人以前攻城拔寨,往往都是用庞大的骑兵,冲过去骑射一波,以铺天盖地的箭雨来杀伤敌人,震慑敌军,但这一次却撞在铁板上了。m手机最省流量,无广告的站点。
其实随着火器的发展,火铳的射程和射速提高,骑射袭扰的战术,必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火枪射两百步,骑弓的有效射程,普遍在七十步以内,火枪比骑弓的射程远太多,而排成三列的火枪手,形成的连续火力也比弓箭猛烈的多。
这样射程不如人,连续性和威力不如人,骑兵绕着骑射,不是死催的给火枪手当靶子么
这时的骑兵除了直接突袭,尽快接近搏杀,包抄炮阵,以密集的阵型撞击敌军之外,骑射的威力可以说已经大大缩水了。
城下骑兵连连栽倒,冲到一半的骑兵,仓皇的拔马撤回。
吴克善看见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吃一惊,众人面面相觑,一脸懵逼。
中原一战,长年为大清作战的蒙古八旗,大多覆灭在了孟津渡口。
明军还没打到北京,北方剩下的蒙古兵便先逃回了草原。
这也就是说,现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并没有多少人熟悉明军的战法,也不了解现在明军的兵器变化。
同吴克善一样,他带来的大多数蒙古王公们,都是在草原享福的主,并不知道时代已然进步了。
这也是游牧的悲哀,大约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曾经让东西方世界,感到颤抖的游牧民族,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内走向没落。
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滚滚向前,火器的兴起,注定游牧将要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父汗,一定是自生火铳!”吴克善的第三子弼尔塔哈尔忽然开口道。
他奉命出使金国,在长安见识过着种火器。
大清灭亡之后,一部分原来为清国效力的官员和细作,害怕明朝的亲算,逃入了金国,为金国带去了不少东西。
清军占据北方,为满清效力的汉人不在少数,他们不可能出关去投寄人篱下的顺治,只能改投金国,躲避明朝的清算。
比如自生火铳的图纸,就是傅上瑞之子傅有春带入金国,他甚至还说服了十多名工匠一前前往长安。
傅有春为沾杆处做事,北京被明军攻占后,明军抄出了大量密探的资料,不过因为当时明朝内部政治动荡,所以抓捕不及时,让许多清廷细作逃入了金国。
傅有春不仅逃去,年在南京活动的傅有年也丢了发展不错的商号,卷款逃入了金国。
这些人的加入,实际上使得金国继承了部分清国的遗产。
豪格能豪气的赠科尔沁五千杆鸟铳,也是因为金国的兵器,取得了突破,正逐步淘汰鸟铳。
弼尔塔哈尔曾经在金国的兵器工坊内,看见了这种射速快,射程远的火铳,当时他便非常震惊,想要购买这种火器来装备科尔沁,但是金国也才刚生产不久,自己都没有装备,自然不会给科尔沁,不过豪格先赠送五千杆鸟铳,表示等以后多了,可以卖给他们一些。
吴克善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生火铳,不过骑射绕城的计划失败却是事实,现在骑兵绕城等于送死,他只能寒着脸,挥手道:“大军先扎营寨,打造器械,准备攻城!”
他身后的弼尔塔哈尔闻令,忙挥手道:“退后下营!”
当下四万五千蒙古大军,便开始在原野上扎营,无数白色的蒙古包开始出现在沈阳城外。
蒙古人远来,并没有什么攻城器械,也没有攻城的
第1257章 最后的疯狂
关外被大雪覆盖,连道路都很难找到,明军决定渡海支援沈阳城。
在做出决定后,明军一面调集船只到天津卫外的海面上,一面从宣大借调了一万北军,赶到天津卫准备上船。
二月初二,在辽河口外海,一只船队慢慢靠近海湾,前头的船只先放下小船,士卒们慢慢划到岸边,然后砍伐树木,从海滩上搭起一座木桥,伸向大海。
当简易的码头搭起后,大船开始靠到桥边,抛锚固定船身,搭好船板,上面穿着臃肿的棉衣,戴着棉帽,踩着皮靴的明军士兵,开始从船上下来。
在一艘福船上,甲板上站着十多名将领,为首的是刘体纯,他身后站着姜有光和杨彦昌等人。
他们是先锋,后面高一功视情况,可能也要率军出关,并会扫荡蒙古诸部,顺便将顺治和布木布泰抓回京师来。
这时看着士卒们从码头上岸,刘体纯心情不错,“许多弟兄都是第一次出海,本将原本还有些担心,不过这次风浪不大,居然让我们这么轻松便渡过了渤海。”
“是呀,出发前我还找郎中配了药,就怕上船了受不了,未想到这出海也并不可怕嘛。”姜有光一辈子没见过海,这次不仅见了,而且还横跨渤海,他有些兴奋的说道。
杨彦昌则抱拳道:“这里距离沈阳还有几日路程,中堂大人交代要二月底开关,我们时间不多了,还是赶快上岸吧!”
刘体纯点了点头,“好,先上岸再说!”
这次出征的先锋,共计有一万五千人,一万是宣大来的军队,比较耐寒,另五千是从忠贞镇选拔的人马。
一万五千人,再多就一下运不过来了,兵力是少了些,但是蒙古人的残兵败将,众将也并未太放在眼里。
他们善于骑射不假,可这样的天气,明军行动不便,蒙古人虽然耐寒,但是也不可能在雪地里飞起来。
大概花了一天时间,一万五千明军包括物资全部被卸下船来,刘体纯虽然不将吴克善这个无名之辈放在眼里,但是还是派出近百名斥候在大军之前探路。
天气严寒,辽河两岸都是到膝的积雪,但是辽河却被冰冻起来,形成了一条光滑的冰道。
蒙古人南下时,也是走的辽河冰面南下,这次明军则踩着冰面北上,不过冰面很滑,明军脚底绑了棉布,河道上还是不时便有人滑倒。
在明军进入辽宁之时,蒙古人已经对沈阳又进行了三次猛攻,但都遭到了明军的顽强抵抗,蒙古累积伤亡七千多人,城池却魏然不动,让蒙古大军遭受了挫败。
此时城中伤亡也有三千多人,但大多是协防的青壮,明军伤亡才一千,城池依然牢牢掌握在明军手中。
说好的来沈阳抢一回,可是没想到踢到了铁板,死了七千人城还没打下,这让蒙古诸部有些气馁,开始军心动荡起来。
蒙古诸部推举相对强大的科尔沁首领吴克善为汗,主要是希望能够团结对抗明朝,他们更多是联盟的关系,并非上下从属,所以吴克善在这些部落中并没有绝对的权威。
茂明窍、乌拉待、喀喇沁、乌珠穆沁、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名义上是吴克善的部下,实际上都是各部首领自己统领军队,他们跟随吴克善出征辽河平原,一是为拔出明朝在关外的钉子,二是想分得一份利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