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可是将近一个月的围攻以来,各部好处没看见什么,但每个部落却大多死了几百到一千人不等。

    这点人以前不算多,但是蒙古在中原丢了五六万人之后,青壮男丁稀少,哪怕损失一百人,也足够部落首领们心疼一阵了。

    他们原本是想过来轻松的抢点东西,可现在却成了苦战,这让跟来的蒙古诸部大为不满,很是失望。

    这其中让他们最不高兴的事是,科尔沁人马最多,但是在第一次进攻碰壁之后,吴克善就不再用科尔沁的士卒攻城,都是让其他各部冲锋,自己明显在保存实力,却让他们拼命。

    这些蒙古部落大多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必须要团结,才能与明朝抗衡,要不然恐怕已经有人拔营回草原了。

    吴克善也察觉到了这种气氛,所以他心中十分不安。

    这次如果损兵折将,连明朝在关外的一座孤城都打不下来,那他这个蒙古大汗就没法干了,整个联盟必然会瓦解。

    联盟要是瓦解了,以科尔沁一部的能力,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明朝相抗的。

    这些部落中,明朝或许会饶恕一

    些,但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科尔沁。

    前些日子,在第一次攻击中,科尔沁损失了两千人,吴克善在随后的攻城中,便起了私心,想要保存自身的实力,让其他部落去攻城。

    这样攻下城池之后,其他部落兵力也有所损耗,他这个蒙古大汗的地位,便更加难以动摇了。

    只是他算盘虽好,这些部落首领也不傻,如果损失大于收益,他们难免不会起别的心思。

    吴克善见情况如此,只能赶紧召集诸部首领,决定使出全力,务必拿下沈阳,以此来稳定人心。

    这时汗帐内各部首领已经聚集在大帐中,相熟的人




第1258章 千年未变的游牧
    凄厉的号角声传达大地,蒙古人扣城在即,巴善等人骑着马儿,带着护卫,在方阵前打转,四处鼓动士卒。

    大清的灭亡,也是蒙古人的惨败,新生的蒙古汗国,迫切期望获得一场胜利,才能激励起士气,蒙古贵族们才能保持他们的利益。

    对于普通的牧民而言,他们投靠明朝,一般而言,照样是苦哈哈的放牧,但对于蒙古上层贵族而言,明朝是不可能再让他们掌控部落。

    如果不能掌控部落,不能剥削牧民,享有特权,满足他们的,这就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必然与明朝相抗到底。

    大多数战争都是因为少数人的贪欲,再煽动一部分人,最后将无辜的人被动卷入战争,对于普通人而言,并非什么好事。

    这一战对于科尔沁重要,对于吐默特部的首领而言,也同样如此。

    巴善骑马鼓动士气,弼尔塔哈尔也加入其中,开始许诺拿下沈阳之后,重重有赏,要金银,要绸缎,要粮食,美女都不会少。

    蒙古人打听得很清楚,明朝准备迁民填辽,在关外重修大宁河、锦州、抚顺等城,向沈阳运送了大批的粮食和物资,用来安置迁徒而来的汉民,所以吴克善说打沈阳,才有这么多部落首领愿意跟随。

    这些蒙古部落首领大多是抱着抢一次的心理,不过布木布泰在建议吴克善攻沈阳时,心里其实想的是阻止明朝向关外移民。

    号角声此起彼伏,听了许诺的科尔沁勇士士气高涨,呐喊一浪高过一浪,似乎是准备要大干一场。

    城墙上,明军士卒严阵以待,谢迁按着刀柄领着一队将官走在城墙上,盔甲哗哗作响。

    “督镇,开始了!”一名将官给谢迁让出一个位置,指着城外向前推进的蒙古人,急声说道。

    蒙古人的号角仍在继续,谢迁忙走到城墙边上看向城外,蒙古人的砲群这次走在前面,他当即扭头道:“让敌台和马面上的兄弟,先退回来,再令炮队瞄准蒙古人的砲群!”

    敌台和马面给攻城的蒙古人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这次蒙古准备先用砲车轰击一阵城墙,击毁城上的工事后,再进行大举的进攻。

    此时,蒙古人的跑群前端,已经进入了明军佛良机炮的射程之内,这些蒙古人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将砲车组装好了,直接用马匹拖过来,可以在遭受炮击后不久,便给予城头轰击,减少了组装的时间。

    城头的佛郎机炮,开始轰鸣,数十枚铁弹呼啸着打向蒙古跑群,拉动砲车的战马被打得翻滚,血肉横飞,嘶鸣声响彻原野,一辆砲车被炮弹击中,巨大的砲车忽然炸开,木屑乱飞,周边的士卒纷纷被刺伤倒地。

    一枚枚炮弹射入人群中,打得雪花飞溅,凄厉的惨叫声不断传来,但蒙古人并未退怯,很快他们的砲群就接近了射击距离。

    蒙古人开始将抛杆拉下,在皮兜内装上巨石,只见活钩脱落,抛杆猛然弹起,数十斤的砲石便腾空而起。

    一枚砲石砸中马面,立刻就砖石碎裂,城墙上瞬间就被砲石砸出一块块的凹陷。

    当年蒙古人的祖宗们,就是靠着这种抛石机,攻下金国和南宋的一座座城池,成为天下的霸主。

    时至今日,这种武器威力依然巨大,不过明军的轰击,却很快让这些砲车一架接着一架的瘫痪。

    这些庞然大物,目标巨大,又是木制结构,在火炮出现之后,已经没了什么用武之地。

    三百多年前,蒙古人用这种武器,三百多年后,他们依然是快马弯刀,用这种武器,并未有什么进步和发展。

    眼看着砲车被毁的差不多,蒙古人士卒开始向前推进,谢迁一挥手,躲避砲石袭击的明军又纷纷回到了工事内。

    大队的明军回到墙边,端起了自生火铳,瞄准了成下的冲来的敌军。

    明军从城头观望,将士们可以看见,铺天盖地的蒙古人,像决堤的河水一般涌上来,蒙古人推着云梯,洞屋,盾车,身子前倾,奋力推动器械,向城墙压来。

    谢迁看着一座座器械,被拥着前进,不禁皱了下眉头,蒙古人这回下了本钱,也学乖了,制造了大量的器械掩护,以免士卒大批暴露在明军的火器之下。

    这些木质的盾车可能会被明军的火枪击穿,但是佛郎机打出的散弹,特别是铁砂,却能被挡住大半。

    蒙古大军在进攻的号角声中前进,科尔沁的勇士这次一马当先,还冲在了吐默特部的士卒前面。

    城墙

    上“砰砰砰”的铳声,响成一片,成片的弹雨呼啸而来,盾车的木板都被铳丸击穿,后面的士卒身上绽开一朵猩红的血花,便被一铳放倒。

    前排的蒙古人,不停的倒地,巨大的云梯,被炮弹击中,忽然折断,下面的士卒立刻惊慌死散。

    科尔沁的勇士尝到了厉害,不过后面有大汗亲自督战,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锋。

    随着蒙古大军向前推进,蒙古人进入了弓箭射程的范围,终于可以不用一直被动挨打,他们在城墙五十步外,挺住脚步,躲在盾车后,向城头射击。

    明军则从城墙垛口两边向下放铳,不过蒙古的箭射不穿城墙,但明军火铳却时常击穿木



第1260章 长久之策
    共治六年二月十日,天刚刚方亮,沈阳城墙上却忽然警钟大作,睡意朦胧的明军士卒,只以为蒙古人突袭,纷纷抄起兵器便冲上城头,但他们却根本没见到蒙古人攻城,反而发现远处的蒙古营地,已经人去营空。

    张家玉同谢迁急忙赶上城来,心中还有些焦急,因为昨日打退蒙古人进攻之后,他们都有些松懈,所以真有点担心蒙古人偷城。

    等来到城墙上,一名百户立刻上前禀报,“抚台,军门,蒙古人好像撤走了。”

    谢迁微微一愣,急步走到城墙边,扶着墙垛向外张望。

    因为沈阳城上没有重炮,所以蒙古人的营寨离城很近,这时原本人头攒动的大营,已经没了一个人影,只剩下一些没制造完成的云梯和抛石机,以及没来得及拆除的帐篷,留在空地上。

    “这怎么回事”张家玉与几名官员面面相觑,昨天还在攻城,怎么今早忽然就不见人影呢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同样的疑问,蒙古人就这么撤走呢

    谢迁皱了下眉头,他心里也总觉这仗还没打完,就这么突然结束,有点儿突兀,不过想到蒙古人的习性,也就不奇怪了。

    当下,他笑了笑,谓张家玉等人道:“我看蒙古人撤军,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们损失惨重,见攻城无望,无利可图,所以退军,另一种便是收到了我朝援军的消息,所以仓皇而逃。”

    对于人口稀少的蒙古人来说,他们确实不适合打攻坚战。因为消耗太大,一次死的太多,怕是十多年才能恢复元气,所以他们最好是能打就打,不能打便以骑兵的优势,绕开坚固的堡垒,去攻击明军的薄弱之处。

    只是这次辽河平原上,明军就沈阳这么一个有价值的据点,他们没得选择,只能攻打,但是进攻那么多次不能下,理智些的,应该早就退了。

    张家玉听了不禁点了点头,但是明军也没有大意,谢迁让士卒打开城门,派遣近百人马,分成几队前去查看,追踪蒙古人的踪迹,以确定蒙古人确实撤离。

    到了中午时分,派出去追踪蒙古人的士卒没有回来,但南城外却忽然出现大队的人马,为首几名骑兵奔驰到城下。

    守军早就发现了他们,数百名士卒忙登上城墙,一名副千户探出头来,看见大军打着明旗,顿时急呼道:“你们是哪部人马”

    到了城门下的骑兵,稳住喷着白气的战马,举起一截竹筒,大声回答:“我部乃忠贞镇虎捷营,奉王中堂、高国公之命,驰援张抚台、谢军门!”

    城上士卒忙坠下竹篮,将竹筒取了上来,这时接到禀报的张家玉、谢迁已经匆匆赶来。

    张家玉拿过竹筒,将里面的文书倒出来,展开查看,确实是北直总督的印信,于是忙一挥手,“开城门,放大军入城!”

    先锋部队进城不久,刘体纯、姜有光、扬彦昌等人便领着主力到来。

    这时谢迁等人才知道是因为援军到了,蒙古人才仓皇撤退。

    其实以蒙古人现在的实力,就算打下了沈阳,也难以站稳脚跟,不过如果每年冬季,蒙古人都入寇一次辽河平原,那明朝填辽的策略,也将无法执行。

    一万五千明军援军,浩浩荡荡的开进城内,张家玉等人亲自迎接,将刘体纯等人迎入城中。

    大军在城内扎营,众人则在巡抚衙门相聚一堂,张家玉先抱拳道:“诸位远道而来,就我沈阳城,实在是心苦了。今晚本抚摆宴,给诸位将军接风,但条件有限,还请几位将军不要嫌弃。”

    “岂敢!”刘体纯拱手道:“我们也没帮上什么忙,一仗未打,蒙古人就跑了。”

    蒙古人虽退,但是有这么个隐患在,辽宁便一日不安。

    明代原来在辽东其实有一条长城,但现在早就费了,蒙古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之后迁民填辽,辽宁的官员也会提心吊胆,就怕幸苦了一年,刚有点成绩,蒙古人又来破坏。

    辽宁虽设一省,但靠自身实力,显然无法对付蒙古人,所以要仰仗北直,甚至是山东、山西的支援。

    张家玉当即笑道:“没有王中堂、高国公发兵,几位将军渡海而来,蒙古人岂会轻易撤退了。”

    说完,他看着刘体纯,忙问道,“刘军门,不知道大军这次在沈阳驻扎多久”

    这个问题是张家玉担心的问题,他们毕竟不是辽宁的军队,是它省的人马,要是住不久,不解决蒙古的问题,那他们一走,辽宁还会比较危险。

    “张抚台放心,暂时应该不会走,要驻扎一段时间,或许不久之后,还会有其他

    大军过来。”

    张家玉听他这么说,心中放心了一些,辽宁的官员也都松了口气。

    这时刘体纯忽然想起一事,忙从胸口掏出一封信,交给张家玉道:“这是中堂大人托我带给张抚台的,还请抚台过目。”

    张家玉忙拿过来,取出信纸观看,王夫之的字写得十分好看,很清晰,片刻间他就将上面的内容看完。

    王夫之在信上说,将在二月底开关放百姓出关,让他做好安置的准备,另外为了保证安置百姓的事宜顺利进行,他会说服朝廷,对关外的蒙古进行一次扫荡。

     



第1261章 迁民填辽
    时间到共治六年之后,原来年年大战的共治朝廷,终于从大规模的战事之中解放出来。

    这使得明朝开始有精力规划起国内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内政起来,让战争逐渐沦为次要的地位。

    虽说最近,明军与金军在蒲津关和潼关打了一仗,明军又准备攻击蒙古,南洋的战事也还没有结束,但是这些战斗都只是局部的战斗,并不需要明朝全力应对了。

    南洋那边,荷兰人在马六甲的棱堡被围困四五个月,还在死撑。

    前不久,港内的荷兰战船,基本被明军击沉,陷入绝望的荷兰人才开始寻求谈判,他放了近千明人,但是并不愿意放弃马六甲这座堡垒,可能还需要再围几个月,这群荷兰人才会无条件投降。

    另外再明军水师到达巴达维亚,也遇见了这种棱堡,因为陆师没有过来,水师一时没有办法,便拿下附近的泗水,于此建立简易的港口,并铸造堡垒同荷兰人对持。

    抓哇一地,许多躲入山林的明人,得到消息,纷纷向泗水汇集,近有万人之多,一下就帮助明军站稳了脚跟。

    南洋的战事,或许还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明军已经占据了主动,而且明军将荷兰人困在马六甲后,明朝的商船早已重新驶向天竺。

    当然,这存在危险,毕竟天竺南端有荷兰人的据点,荷兰人的武装商船会于此出没,但是海上贸易就是因为风险巨大,所以收益才让人眼红,驱使着人们前扑后继的进行贸易,而且明朝的海上商船,也配了火炮,并非任人宰割之辈。

    南洋的事一时未决,可并不影响明朝的大局,北疆的事情也是一样。

    金国突然出兵,可能是想拉吴克善一把,但是金国也并未有挑起大战的意思,只是在潼关和蒲津关,同明军发生了几场不到万人的战斗。

    王彦估计金军的意图,一是牵制一下明军,为他的新盟友吴克善减轻压力,同时也有摸清明军战法、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意图。

    金军没有大打的意图,怕真的引火烧身,所以掌握的分寸很到位,而明朝也只是将这次冲突定义为边境摩擦,只需河南和山西的驻军就能应对,不需要朝廷增派兵马,也影响不到明军扫荡蒙古,开拓关外的计划。

    从二月底开始,关外的积雪逐渐融化,山海关开关,第一批入辽的三十多万百姓,从此出关,向辽河平原进发,于此同时明军也开始大举出关,一部集结于大同,一部集结于辽宁。

    在辽西走廊上,前行的队伍足有数十里长,渤海上也有大批的海船穿梭,将大量的农具以及粮食,送到辽河口。
1...312313314315316...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