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这时一部分人在忙碌的打扫战场,一部分人在砍伐树木,在河边围一个简易的栅栏,用来圈住牛羊和俘虏,剩下的人则宰杀牛羊,点起篝火,准备晚饭。
谭泰等人,来到栅栏边上,明军不断的将牛羊赶入,一队队的俘虏也被战时关押在里面。片刻间,赶来的羊群,就已经挤满了栅栏,绿色的草地上完全被绵羊遮蔽,后来赶来的牛羊和马匹,便只能放在栅栏外,两万多明军骑兵,在外边围了个圈,将这些牲畜放在里面。
看着这么多的牛羊,众多明将都有些振奋,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至少有二十多万头绵羊吧!”秦尚行看了一眼,他真的是头一次见这么多羊。
吴克善的王庭本来是没有这么多羊的,许多都是出征沈阳时,各部带的军粮,现在基本都在明军这儿了。
中国说当官的为肉食者,百姓为素食者,由此可见明朝肉类十分缺乏,这批牛羊赶回关内,几人都能得到大大的奖赏。
赵慎宽看了看,忽然说道:“我们得谨慎些,到嘴的鸭子,不能飞了。”
“赵将军是担心吴克善杀个回马枪”谭泰问道。
赵慎宽点了点头,“吴克善还有一万多人,又没了粮草,我估计今天晚上,他可能杀回来!”
秦尚行一听,觉得很有道理,“牛羊就是蒙古人的粮食,吴克善没了军粮,只能饿死,他还真有可能杀个回马枪。我差点就得意忘形了,幸好有老赵提醒!”
“这四下一马平川,也不好埋伏,黑夜里被吴克善冲入,反而会形成大乱。”谭泰随即道:“不如两位带着部署先休息,我守前半夜,后半夜两位防备。”
赵慎宽与秦尚行闻语,点了点头,然后一抱拳,“那好,我们这就去让弟兄们先吃饭,然后立刻休息。”
两人说完,就转身离去,将属下调到内圈,谭泰查看一阵后,便道外圈寻一块大石坐下,并吩咐斥候在周围警惕蒙古人突袭。
随着天黑,赶着牛羊和俘虏的回来的明军士卒,便越来越少了起来。
这时忽然一名千户上前来禀报,“将军,好像抓住了一条大鱼!”
好像谭泰回头望去,只见十几名士兵押着一名衣衫褴褛的女人走来,这名女人三十余岁,身材丰满,面容较好,正是坠下马车的布木布泰。
那千户也是个满人,但他以前是个牛录,级别不够,只是曾经远远的看见过布木布泰一回,所以不敢确定,但谭泰一见,却立时高兴的站了起来。
他原来以为,福临和布木布泰又跑了,心中还有些懊悔,但不想却被手下抓到了。
谭泰当即走了过来,笑道:“哈哈哈~这是大清的太后啊!快说,福临小儿呢”
太后虽然值钱,但福临的身份明显更重一些,谭泰一把捏着布木布泰,并没有一丝尊敬,直接进行逼问。
布木布泰一看是舒穆禄谭泰,心理十分厌恶这个败类,在北京城外就是他紧追不放,杀了数千福临的护卫,还刺死了安郡王岳乐。
落在明军手中,布木布泰知道自己就算再有智慧,也会落得凄惨的下场。
她忽然睁开谭泰的手,怒声道:“你这个叛贼,杀害了那么多忠良,还想对皇上不利么哀家告诉你,大清的列祖列
第1266章巡视苏松上
南京城外,当初因为唐鲁之乱,而受到严重破化的作坊,如今在新的资金的注入下,大多已经恢复过来,但是论明朝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还是属苏松一带。
整个明朝疆域广大,其他不少地区也有作坊出现,像湖广原本是赋税第二的大省,有不少作坊,可是在光复江南之后,便又马上被甩在了后面。
有些地区,朝廷即便投入很大,刺激商业,但发展依然缓慢,而有的地区只要政策稍好,商业立刻就会蓬勃发展。
有时候王彦对此也比较疑惑,只是从表面上以为是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但后来听陈永华说起另一件事,才知道并非他想的那么简单。
像是在苏松、福建的漳泉等地,即便是亲朋之间借贷,也是要立子据,标明每年的利息的,可以说是白纸黑字,并且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但要是在湖广、四川等地,找亲朋借贷,对方要收利息,那就会让人觉得有些不是人,太不近人情。
这其中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大多是因为两地社会的差异,苏松、漳泉这些地方已经有数百年的商业传统,这里的人琢磨的就是怎么赚钱,他们精于此路,逐渐进化成了商业社会,而湖广等地还是传统的农业人情社会,所以才会存在差异。
在这些有商业传统的地区,有人要办作坊,那么立时就可以招来账房、工匠、掌柜等等人才,马上就能办起来,他们知道该如何运作,但其它地区,便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玩转,劣势显而易见。
中国历代以来,经济发达之地,就那么几处,除了他们占据地方的便利之外,主要是这些地方已有了几百年的商业上的传统,基因被深深埋在当地的土壤中,而其他地区想要形成这种基因,怕至少需要两三代人。
苏松重新成为大明的棉纺和丝织中心,上缴的赋税,比西南几省还多,是让王彦比较震惊的。
作为监国,王彦很关心百姓的生活状态,只有百姓富足安康,他作为大明的实际掌控人,内心才有成就之感,才会愉快。
有的人爱财,有的人爱美色,有的人喜欢权利,而王彦就喜欢天下对他的拥戴,好个好名声。
三月间,王彦为了整个大明的商业发展,领着众多官员,巡视苏松两府,来学习经验。
苏松两府位于长江下游的出海口,属于冲击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千料以上的大海船,都能直接驶来,还有大运河穿过,交通十分方便。
从宋代开始,苏松就是中国的纺织中心,明代以来,苏松的赋税更有半天下之说。
现今苏松的赋税也极高,不过主要来自纺织作坊带来的商业赋税。
苏州在明朝时的地位与今日相比,是大不同的,他是明朝最大的商业中心,鼎盛时期人口有六十余万户,人口近三百多万。
苏州在宋代时人口就过百万,而同时期的巴黎、伦敦不过是个五万多人的乡村小镇而已,而在明朝苏州依然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之一。
明朝《苏州府志》记载:“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这言明了明代江南地区,高度的城市化,而明朝记载的“苏郡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则是在向后人炫耀他的繁华。
市场绵延二十里,这在今日都不敢想象,以至于许多人,不敢相信明朝时的中国就这么发达,反而盲目崇拜近几百年才靠掠夺崛起的西方。
如果说有人怀疑这一点的话,那西方的资料中也有对明朝地区的记载,如《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五卷第18章《郭居静神父和徐宝禄在上海》中有一段话,提到了明代上海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数量。
“本城的名字是因位置靠海而得,‘上海’的意思就是靠近海上。城的四周有两英里长的城墙,郊区的房屋和城内的一样多,共有四万家,通常都以炉灶数来计算。中国人的城市有这么大量的人数,听了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即使乡村也是人口过分拥挤。城市周围是一片平坦的高地,看起来与其说是农村,不如说是一座大花园城市,塔和农村小屋、农田一望无际。在这一片外围有两万多户人家,与城市和近郊人口加在一起共达三十多万人,都属同一片城市管理”
上海城与近郊,人口就有三十万,整个县的人口其实在洪武二十四年,就已经有五十万人,而上海在江南还不算是特别重要的城市。
苏州是江南大城,他在明清战争中,受到的波及相对较小,并没有如昆山、江阴、嘉定那样举城相抗。
这可能是有产阶级软弱性的一种体现,城内没有被大规模的迫害,不过受战争的影响,人口还是减少一半,特别是城外的商户,还有近郊的居民基本逃散。
明朝光复江南之后,除了唐鲁叛乱外,近些年可以说十分太平,许多人有迁回了苏州,城外的商铺酒楼又多了起来。
如今江南地区的新生人口虽然快速增加,不过想要恢复到鼎盛时期,怕至少还要十年,要等到那时,人口才会出现一次爆炸。
苏州的知府姓薛,名宗周,是个抗清义士
第1267章巡视苏松下
路上不好商谈,王彦对于三寸金莲并没这方面的癖好,所以如果放足对于大明有利,他肯定是会支持的。
只是这脚裹了怕是有几百年了,也不是说想放就会放的,得先把势造出来,改变风气才行,否则就是朝廷有令也禁止不住。
此事王彦决定稍后在议,当下他与众人先去查看苏州城外的纺织作坊,毕竟这才是他们此行的目的。
薛宗周领着王彦到了城外的一处区域,这里遍布着成排成排的房屋,样子都差不多,但没有什么美感,估计就是作坊和仓库所在。
在这些房屋间还有数百到烟柱,从屋顶升起来,那是雇工在煮茧。
整个情景会让人有些不舒服,没有美感,与传统的社会有些格格不入。
一行人来到一家作坊前,从外面看院子内,里面晾晒着许多丝线,还有布匹,杂乱的很。
门口一个拱形的门牌上,写着“沈记布庄”,一名穿着锦缎的商人,站在门前恭候。
沈记布庄,主人自然姓沈,名叫元胜,原来是卖布的,后来自己也开了作坊,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也不怕没货可拿。
他给王彦行礼后,领着众人进入作坊内。
整个作坊十分巨大,有七八十间屋子,还有十多个仓库,面积快赶上半个楚王府,而这还不是最大的作坊,据说松紧那边还有雇工三千人以上的棉纺作坊。
“监国千岁,这里是茧房!”沈元胜领着王彦进入一个房间,躬身说道。
王彦一行进入其中,便见整个工坊内的木架上,装满了用簸箕装着的蚕茧,堆得满屋都是。
“这样茧屋,有多少,苏州府的蚕茧够你们用吗”整个屋子长十丈,宽三丈,高两丈,全都放满了蚕茧,王彦有些震惊的问道。
“回禀监国,像这样的茧屋,小民有十座。”沈元胜行礼回道:“苏州的苏织大户不只小民一家,苏松的蚕茧甚至南直隶的都不够分。这里大部分的蚕茧都是小人从浙江买来,那里有种桑大户同小人签有契约,专门为小人提供蚕茧!”
这等于已经是跨地域的协作了,王彦点了点头,继续随他前行,出了茧屋便到了一处热气腾腾的房间。
这个房间里架着许多大锅,一自排开,每口锅有两人,一人烧火,一人正那木棍搅动着大锅。
沈元胜当即指着那一口大锅道:“监国,这是煮茧房。烧的主要是收来的稻梗,还有木炭,以及一部分石炭,不过石炭要从浙江运来,而且价格太高,一般是不烧的。”
石炭王彦知道,和金银铜铁矿一样,都开采不易,不过它开采出来就能用,不用冶炼,所以价值便宜得多,但却又比木炭要贵一些。
这时王彦走到那一口大锅边,阻止了雇工们行礼,见他们将从茧房里取来的蚕茧,放进水中熬煮。
沈元胜便接着介绍道:“监国,这煮茧很有讲究,首先是时间一定要掌握好,煮太烂不牢,太生则影响加工,成品上也会有生块,另外加入的配料也要定量。”
“这些蚕茧煮软化之后,就可以抽丝了。小民这边采用的是冷缫法,不用边煮茧边缫丝,而是先煮茧,然后将煮好的茧盛在加有少量温水的盆内,再进行缫丝。此法缫出的丝比热釜缫丝,更有精神,更坚韧,还可防止煮茧太熟、丝胶脱净、丝纤维软弱无力弱点。”
接下来,王彦一行便进了缫丝坊,他们隔着老远便听见吱吱呀呀的声响,进了房间便看见数百人脚踩缫丝机,忙个不停。
按沈元胜的说法,缫丝工可以把八个蚕茧的丝并在一起,并且根据不同需要,生产出不同长度的生丝,有的甚至长达千丈,其中却没有拼接的痕迹。
王彦与众人观察了如何缫丝,但并不太懂,不过他到发现,缫丝工确实九成的男工,但也有几名女工在。
看她们是天足,就知道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妇人,不然也不会抛头露面。
王彦见她们动作比男工快上不少,便问她们的工钱多少,结果却只有男工大七成。
王彦闻言皱了下眉头,但也没说什么,毕竟是男权社会,七成已经算良心了。
在抽丝以后,就是将丝晒干,再进行纺织,最后是用模板染色印花。
最后几道工序,都是上百人进行,作坊内有五百张织机,日夜不停的赶工,完成官府的订单。
王彦在转了一圈之后,感受颇深,除了军队打仗之外,他还从未见过这么多人一起协作完成一件事情。
“你们的生产,现在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王彦在转了一圈之后,开口问道。
“回禀监国,主要是缫丝和织机的速度跟不上。”沈元胜回道。
王彦原本以为是蚕茧跟不上,毕竟方才看见桑田里,劳力似乎有些不足,却不想居然是缫丝和织机跟不上。
王彦沉吟了一下,“孤方才看了一遍,觉得你这个缫丝是不是可以和纺织、染布分开啊。你的蚕蛹不是从浙江收购买么,为何不将缫丝作坊开在浙江,那里石炭和木炭的价格也便宜一些,你抽好生丝再运过来,总比运蚕蛹要方便些。”
&nbs
第1268章分化蒙古
在苏州短暂停留之后,王彦又在松江上海等地转了一圈,才回到南京城。
这时已是四月时节,北京方面关于北征蒙古的详细军报早已送到兵部。
这次明军出动大概七万多人,扫荡长城一线,以及科尔沁草原的东蒙古部落,杀人无数,夺取牛羊马匹近百万,而且还铲除了满清的余孽,可以说收获颇丰。
不过北击蒙古之后,随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明朝去解决。
在回到南京之后,王彦随即在内革政事堂专门考虑这一系列的问题。
清早,王彦吃过早饭之后,便骑马来到内阁,众多阁臣先在部中坐了会儿,才陆陆续续来到议政堂。
王彦见众人都到齐之后,才停止与陈子龙的交谈,轻轻咳嗽一声,然后开口说道:“这次巡视苏松,想必各位也所获颇丰,我们先来一个总结,然后再谈蒙古的事情!”说着,他看着众人道,“几位谁先说一说。”
在王彦看来蒙古已然不是大明的敌手,他知道明朝能够解决,所以并不着急,现在的关键是内修政理了。
如果从努尔哈赤叛乱,以及陕西土贼风起算起,明朝已经打了快三十多年,是该注意一下民生了。
“臣先说吧!”陈子龙站起来,先说道:“贸易的关键,在于互通有无。我朝历年来向海外输送之物颇多,但输入之物,除了大量的白银外,其他却可以说很少。如今百姓手中也有不少银钱,但能够买的东西,还是那几样,臣以为朝廷应该从海外多运些物品回来,以丰富国内的物产,像香料、蔗糖、水果、日本的折扇、朝鲜的高丽参都需要大量的进口,让普通的百姓也能买到才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