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大雪肆虐了三天三夜才停止下来,整个北国已经成为一片冰雪茫茫的世界,原野、树木、城池、山峦都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王彦在商丘休息几日,天气稍好,他才乘坐一辆由五匹白马拉拽的巨大的红木马车前行,后面锦衣力士打着黄罗伞盖和各种旗幡,在大军的护卫下继续西行,队伍绵延二三十里。
就这阵仗,自倒霉蛋英宗之后,大明的皇帝也没这么风光过。从商丘到开封,一路上引起无数百姓的观望。
光复北方两年多,经过刚开始的清算和圈地之后,失地的百姓被迁走,剩下的便很快安定下来。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混乱之后完成统一,只要地方恢复安定,官府不是太混蛋,那地方的经济和民生,就会迅速恢复和发展。
中州河南也是如此,两年来没有战事,地方太平,生产迅速恢复,河南的粮价降到一银元每石,猪肉两个小铜元(二十文)每斤,羊肉三个小铜元每斤,五斤大的鲜鱼只要一个大铜元(一百文),生产恢复带来物产充足,河南百姓的生活逐渐安定,仿佛置身于盛世。
当然这主要是大量人口被迁徒之后,竞争减小,北方的人口远没有南方密集,造成的一种短暂的繁荣,就如每个王朝开始的时候,因为前代末期损失了大量的人口,等到新王朝建立,总会迅速迎来盛世一样。
百姓不管这些,也不知道这些深层的原因,他们只知道这两年来的日子好过了,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便开始感激起王彦起来。
中州的百姓第一次看见楚王监国的车架,虽然寒风冷冽,但是有不少民众围观。
士子们就像几十年前,将王阳明视为偶像一样,如今也将王彦视为了榜样,他们见车架过来,纷纷躬身长揖,给楚王监国行礼。
人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首先发心就要正,如果心术不正,还能得到人的尊敬,那怕是整个社会都出了问题。
儒家说“立言、立功、立德”为三不朽,王阳明为一代偶像,就是因为基本做到了这三点。王彦立功没得说,立言也勉强,现在就看在德行方面守不守得住了。
几日后,王彦到达开封,或许官员知道王彦的喜好,队伍进城时街道两侧都站满了百姓,王彦从车窗外往看,密密麻麻都是人影,远处还可以看见有人爬到了树上、屋顶上,更看西洋景一样,弄到护卫的士卒十分紧张。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是王彦重点考察之地,不过看完之后,却比较失望,没多久便继续西行。途中他拜祭了宋陵,并吩咐户部拨一笔白银,用于陵园的修复,派专人看护。
十一月初,离开南京将近两个月的王彦,终于来到了中都洛阳。要说明朝的中都是凤阳,不过那地方与洛阳相比,无疑有些名不副实。
王彦是考虑过迁都的,这除了历史原因外,南京坐落于繁华的江南,是明朝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士绅大族和日益崛起的商贾力量太强大容易影响政治,很容和朝中官员勾结,形成严重的**,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放在一起,官商勾结只会愈演愈烈,整个大明的发展也会严重失衡。
不过王彦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是却找不到可以替代南京的存在。
毕竟明朝的势力扩展到南洋后,传统意义上的天下已经发生变化。这时的天下比以前更大,那天下的中心,也随着版图的扩大,发生了变化。
王彦可以感受到这一点,随着明朝在海外的扩张,他可以感觉到整个天下的中心,正在往沿海移动。
以前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天下就是汉地十八省的范围,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海洋贸易的兴起,天下的范围扩大之后,南京又无疑很适合建都。
不过随着对金国开战,南京很难顾及西北的劣势又呈现出来,这让王彦很是纠结,所以他沿途考察开封,现在又考察洛阳,准备再选一地多设一京。
王彦到洛阳时,河南布政使游友伦等三司官员出城三十里迎接,他入城之后,则将尚可喜的王府设为行辕。
在与河南的官员见面寒暄之后,王彦便招来在主持战事
第1342章 攻城臼炮
天降大雪,确实限制了明军的行动,无论是军队的调动和物资的运输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潼关、武关、卢灵关等入关的险要关隘前,都有大批的明军驻扎着,裹足不前。
通常情况下,明军不会在冬天开战,不过随着明军收复北方,招募了不少北方士卒,特别是对姜襄的大同军,以及山西的义军完成了整编,使得北军实力大增,有了冬季开战的胆子,不过最后还是被天气阻拦。
十一月中旬,犹豫天气寒冷,前线的各部明军大多窝在营中,有的已经退后到各州县,暂避寒流。天气变了,对明军的士气有一定打击,王彦为了鼓舞士气,便离开洛阳,到前线各营走了一遍,然后有去了新安县附近的冶炼和铸炮工坊。
这个时代限制生产力的最大问题之一,在于运输,特别是各种矿山的开采,全靠人力用框背,用独轮车推,下山一趟十多里,一天下来一个人最多能运三四百斤矿石。
这三四百斤矿石除去水分含量,除去矿石含有的杂质,再除去耗费,剩下就没多少了。所以不解决运输的问题,产铁量不会有太显著的提升。煤的开采比铁还麻烦,得深入矿井,难度就更大了。
河南新安、师堰、安阳都有铁矿,山西有煤,明军为了便于运输,在河南建造了许多冶炼高炉,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工部直接派五百多名工匠,来河南铸炮。
明朝对于火炮似乎是有一种偏执,从天启年间开始,就十分热衷于造炮,现在的明朝显然也继承了这种基因。
历史有时候,就是人心和人性来决定的,人在一方面取得优势后,往往就会热衷于扩大和保持这一优势,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被人弯道超越。
明朝在火炮方面取得优势后,也陷入这种情况之中,毕竟大炮能够解决,那还整其他东西作甚。
明朝在河南造的炮,并不是十八磅的红衣大炮,而是制造徐州之战时,使用过的巨炮。而除了传统的长管炮外,明军也开始铸造短管粗孔的攻城臼炮。
王彦在视察军营,安抚军心之后,领着一群人来到新安县,隔着老远便见几个巨大的高炉耸立在城外,一道道的烟柱,从高炉上面滚滚冒出。
“监国,那是新安县的冶铁作坊,铸炮坊就在作坊北面,监国是先进城歇息,还是现在就去看看。”游友伦骑马来到王彦身边问道。
这次巡视王彦没有做他的马车,将士们在前线挨冻,他坐在舒服温暖的马车内去慰问,有些不太像话。他很懂得收卖人心,分得清情况。他对百姓时,要适当的保持威严和一丝神秘感,但对待军队的时,却要亲近一些,与他们同甘共苦。
一路驰骋,王彦浑身舒爽,对于他这种一年大半数时间,都坐在殿内处理政务的人来说,偶尔这样纵马驰骋,心情也会变得十分舒爽,让他想起苏轼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时王彦正兴奋,他勒住马缰,哈着白气道:“先去铸炮坊看看!”
说完他便一拔马缰,双腿夹了下马腹,胯下火炭马,便“咻”的一下冲出。身后数千骑兵,趋之如骛,紧随其后,向远处冒着浓烟的作坊而去。
不多时,众人绕过冶炼的高炉,便到了铸炮坊。
整个铸炮坊包括粗铁和黄铜的冶炼提纯,火炮的铸造,炮弹的制造,还有试炮的靶场,占地极广。
王彦在铸炮坊外勒住战马,身后的骑兵也纷纷停下,而铸炮坊的官员已经在外等候。
“卑职夏文斌,参见监国!”一名不到三十岁的短须官员,领着十多名小吏,兴奋又恭敬的行礼。
王彦从马上跳下来,将马鞭丢给亲卫,笑道:“孤来看看你们新铸的火炮,你们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不要紧张,留下夏主事陪孤观摩,就可以了。”
当下大护卫的大军留在外面,王彦领着十多名官员,近百名侍卫在夏文斌的陪同下,进入铸炮坊。
“夏主事是工部学堂第一期吧”王彦随口问道。
夏文斌领着众人在铸炮坊内参观,他听了王彦的话,带着丝激动的行礼道:“回禀监国,臣共治元年科举失利,之后进入工部学堂,那时监国长来工部学堂和旁边的武学,臣未想到监国居然还记得臣。”
王彦微微颔首,“自是有些印象的,夏主事的表字是”
“臣表字元杰!”
王彦见他兴奋,回一句行一次礼,笑道,“哦,元杰,你不必拘谨,先带孤看看铸炮坊。”
&
第1343章 拒绝和谈
碗口铳的铳口为了方便装填,炮口是个喇叭形状,但眼前的臼炮,炮口却收得更窄,显然是吸收西方的经验。这种结构的改变,火药爆炸起来,对弹丸的推力无疑会大一些。
夏文斌听了王彦的话,连忙叫来几人先装填发射火药,再搬来一组杠杆,将硕大的铁球放在一端,最后吊起来放入炮膛之中。
装填的炮弹是开花弹,明朝对于木管引信的制造,已经颇具心得,中原大战时开花弹已经大展神威,现在技术更加娴熟了。
臼炮是抛射炮弹,炮弹的速度慢,射程短,作用跟抛石机差不多,他的炮弹引信比起出膛速度快的炮弹,还好控制一些。
“监国,几位阁部,还请退一退,马上就要试炮了。”见装填完毕,夏文斌躬身行礼,提醒了一句。
虽说这炮已经试过几次,但是就怕万一出事,要是王彦和一众内阁成员,试炮时被炸死,那玩笑就开大了。
王彦自是不会拿自己性命开玩笑,他看见炮手装的火药可不少,炮弹是红衣大炮的炮弹四五倍大,赶紧后退离开了这个大家伙。
王彦是有多远退多远,一直到夏文斌说可以了,他才同众人停下脚步,然后伸手从陆士逵那里要来千里镜进行观看。
这时夏文斌令旗一挥,试炮的人员,得了命令,先将炮弹的引信点燃,紧接着点燃火炮的引线,然后纷纷捂住耳朵蹲在地上。
炮身上引线闪着火花,咻咻的钻入药室,“轰”的一声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臼炮炮身猛地一抖,一团白烟瞬间将臼炮弥漫遮蔽。
王彦只觉的地面一抖,一枚黑色的巨弹,便从火焰和烟雾中冲出,划出一道抛物线,落到了城墙的背后。
紧接着一声比方才还要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王彦只觉得一阵气流从头顶猛然刮过,心头一惊之间,便见城墙后面火光一闪,浓烟滚滚,遮蔽了大半个天空。
王彦微微一愣,这个跟虎蹲炮的打法差不多,但这个威力也太大了些,惊得他的千里镜差点脱手掉地上。
当下王彦将手里的千里镜丢给亲兵,便往城墙后面走去,被惊着的几位阁部,却有些迟疑,走到了后面。
城墙后面,扎了很多草人,还有木头人作为靶子。
王彦绕道城墙后面,只见在爆炸的中心,出现在一个大坑,中间的草人一片狼藉,大多被掀翻,草人身上还燃烧着火焰,边缘的也被炸得东倒西歪,不少草靶和木人身上,还钉着铁片。
这东西要是落入人群中,那效果不知道有多惨烈,简直可以说是凶残,太不人道。
看到这种力量,一行人都感到一丝恐惧,不过王彦却十分高兴,找到了新玩具,喜道:“好!”他伸手招来夏文斌,高兴的吩咐道:“这种炮,要多造,要大造!”
潼关高大坚固,光有巨炮轰击正面,难以攻破,如果再有这种臼炮轰击城墙和城后的金军,王彦对打破潼关,可以说信心大增。
在观看了火炮的试射后,王彦勉励夏文斌几句,又对铸炮的工匠进行了褒奖,没多久便回到了洛阳城。
楚王监国的行宫内,王彦刚回到洛阳,大学士陈子龙就坐在厅堂内,品茶等候着。
这时,堂外有脚步声传来,旁边的一钱秉镫,低声提醒道:“阁部,监国来了。”
陈子龙忙放下茶杯,一回头只见王彦满脸愉悦,走路生风的进来,他连忙站起来躬身行礼道,“参见监国。”
王彦摆摆手,走到座位上坐下,让两人也坐,然后开口问道:“韩朝宣提出了什么条件,谈的怎么样”
王彦巡视没有带上陈子龙,留他在洛阳坐镇,处理一些南京来的奏折,然后听一听金国的条件。
“启禀监国,韩朝宣带来的条件是称臣、割地、纳贡,以此来换取我朝从陕北罢兵!”
王彦听了眉头一挑,“他们要割让哪里”
“汉中。只要我朝退兵,韩朝宣说金国愿意割让汉中,向我朝称臣,岁岁进贡。”陈子龙说道。
汉中都愿意割让,那可是吴三桂的地方,豪格真是慷他人之慨。
不过汉中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明军得到后,金国对川蜀的威胁将解除,而明军
第1344章 漠北烽烟
一场大风雪影响明朝对金国的作战,山西、河北、辽东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雪灾,大雪压垮房屋者不在少数,官府不得不发动士绅组织救援。
燕山北面的蒙古草原,已经是白雪茫茫的一片,各个臣服于明朝的蒙古归义,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雪灾。
游牧民族抵抗天灾的能力,比中原王朝要弱许多,一场雪灾下来,就足以摧毁一个部落。
不过在长城一线分布的归义蒙古,因为有明朝的支持,他们的日子还算好过。
明朝为他们建立秩序,划定牧场,养的牛、羊、马匹都能卖给明朝,他们为明朝提供的肉食、羊毛、皮革,可以换来许多粮食和盐巴,所以即便是牛羊大量冻死,有之前的储备,来年也能挺过去。
燕山以北,滦河发源地坝上高原,一座堡垒在白雪皑皑的草原上耸立着。
这是定北堡,明朝击败漠南蒙古和漠东蒙古后,在此建立的一座军堡,堡垒的结构参考了南洋荷夷的堡垒,筑成棱形,管理方圆近百里的牧场。
定北堡并不大,主要是军事用途,偶尔也租出一部分,给来往蒙古的商号作为仓库。
为了减少补给的压力,堡内没有平民,只有五百骑兵驻守,他们的职责是禁止各部越界游牧,处理各部族的矛盾,然后收取赋税。
这样的堡垒不只定北堡一座,他们通常深入草原百里,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明朝才能对草原进行管理。
明朝将归顺的蒙古大部落,拆分成千人左右的小部落,让他们接受管理,意图在弱肉强食,部落兼并的草原上,建立一套稳定的秩序。
见堡容易,维持很难,特别是粮食的输送,不过对此明朝以有策略,一方面向各部收取牛羊当做赋税,一方面进行羊毛专卖制度,让牧民将养毛送到堡垒,而商号想要羊毛,就得帮朝廷运输一批粮食到堡垒,然后才有买卖羊毛的权利。
这个灵感来自于明朝早期的盐引制度,而实行起来,确实也减轻了明朝对蒙古的统治成本,不仅减少了付出,还有些余利可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