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就近年来说,随着明军在草原站稳了脚跟,明朝对归义蒙古的统治,还真有一定成效,明朝控制下的长城沿线,近两年以来,可以说十分安宁。
不过有得就有失,安宁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归义蒙古自然也会逐渐丧失野性,战争**随之降低。
毕竟人始终还是渴望秩序,抢劫风险太高,如果能好好生活,人生安全有个保障,即便是游牧,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共治八年十月底,草原的雪下得又早又大,蒙古草原白雪皑皑,要是以往必然是个大灾之年,没法活下去的蒙古人又得南下打劫,不过今年的情况,却有所改变。
这时在一片白雪覆盖的大草原上,十多个归义蒙古,穿着臃肿的棉衣,带着羊皮毡帽,正赶着六七百头牛羊,往东面的定北堡赶去。
领队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蒙古汉子,他是定北堡西面赤赫部的副千户,领着部落内的十多个汉子,准备赶着牛羊去你关内换些粮食、盐巴和棉布。
今年雪大,天气又冷,部落里的牛羊已经开始冻死,牧民照看不了太多的牛羊,所以决定赶一批到关内出售。
现在已经是年底,关内早就开始准备过节,牛羊肉的价格上涨的一些,他们正好出售之后,换些粮食、茶叶等草原上需要的东西回去。
要是往年遇到这种雪灾,那他们只能看着牛羊一头头的冻死、饿死,然后烂掉。
来年他们就不得不把那些剩下的牛羊也宰杀吃掉,等没了牛羊,整个部落就会发生饥荒,他们就只能拼命去抢别人的粮食和牛羊。
今年他们可以将牛羊赶入关中出售,换一批粮食回去,来年多吃粮食,少吃肉,让挨过冬天的牛羊可以继续繁衍,生出更多的羊羔。
在为首的汉子身后,一个十多岁的少年,骑在马上跟着,他鼻子被冻得通红,不停的流着清鼻涕,他忙用袖子擦了擦,哈着白气问道:“阿巴大叔,还有多远要走啊!”
明朝给归义蒙古赐了八个汉姓,为首蒙的古汉子有汉名,不过才取没多久,自己都叫不顺,少年还是习惯叫他阿巴大叔。
“不远了,再走十多里就是定北堡,等交了税,拿了通关文碟,我们就南下去关内的市场。”汉子笑着回道。
归义蒙古要去关内贸易,得先到附近的军堡交税,留下一些牛羊作为军堡的口粮,然后军堡的官吏会给他们通关文书,标明货物的数量和种类以及随行人员,他们便可以通关,进入长城以内的市场交易。
这两年漠南平静,没有打打杀杀,也没有人来抢夺牧场,关内和辽东的商人也愿意过来,带来的商品价格也低了些,归义蒙古的日子普遍好了许多。
以前因为不太平,各部纷争,商人也不敢来,所以一个铁锅,一斤茶叶,就能换他们一头牛羊,现在商路通了,来的商人一多,货物也多,价格降下来,他们能换到跟多的物品,日子自然好过。
今年来,部落光是
1345章灭金方略
洛阳城,临近新年,城中逐渐热闹起来。
河南的士绅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说监国这次来洛阳,除了要亲自指挥灭金之战,还有考察迁都的意思。
据说监国来的时候特意考察了开封,不太满意,最近又在巡视洛阳周边,估计也是想看看洛阳是否适合建都。
如果都城能够建在洛阳,那对于河南的士绅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可以更加靠近帝国的权力中心,就连地价也会飞涨几倍。
有鉴于此,河南有头有脸的士绅,便聚集在了一起,一面托河南籍的官员打听,说确实有这么个风声,一面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希望监国能迁都洛阳。
这些人为了给王彦留个好的印象,不仅掏钱在城内张灯结彩,疏通暗道,出钱修整街道,铺上青石板,各个店铺的货物也逆市降价,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购买。
临近年关,各种物品的价格,应该有所上涨,但是洛阳城里却不涨反跌,引得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城中采购一些年货。街道和城中也因为人流增加,而便得格外的热闹,制造出了一副繁华的景象。
如果他们知道王彦只是想设个西京,然后派一员大学士轮流坐镇,加强朝廷对于西北地区的掌控,他们一定会感到失望。
事实上,即便是西京,王彦考察一藩后,也没有打算放在洛阳,而是准备放在长安。
明朝在关中的形象并不太好,即便灭了金国,短时间关中的士绅百姓对于明朝,或许也会存在一定的敌视心态,所以明朝必须要加强对关中的控制,而把长安设为西京,派大员镇守,就十分必要了。
不过眼下金国还生龙活虎,王彦虽然有很大把握击败金国,但是战争的胜负谁能说的准,所以王彦并没有对人提起心中的想法。
这日天刚亮,洛阳驿馆内,从前线赶过来的将领,洗漱完,换上公服,吃了点早餐后,便往监国的行辕而去。
刘顺、刘芳亮等人,一起从驿馆出来,待到去行宫的街道上时,又正好遇见主持五军都督府的戴之藩。
他随王彦的车架一同到的洛阳,被安排在了城东的一间豪宅。
“殿下!”刘顺看见他,有些意外,打马赶过来,抱拳行礼。
戴之藩见是刘顺不禁愣了一下,反应过来才笑道:“子明还跟我客气啥,什么时候到的,我怎么没听到消息。”
“昨天晚上进的城,刚好赶上今天的议事。”刘顺笑道。
戴之藩上下打量了他一眼,发现两年没见,这厮白净了许多,肚腩将官服撑得鼓起,脸上油腻,还浮肿的厉害,不禁呵呵道:“听说你又纳了四房小妾,在山西的日子过的不错啊。”
这色还真是刮骨的钢刀,不到两年时间,这厮在地方上没了约束,就**成这样了。
“这,这个我也没办法,姜襄那厮硬是要把侄女塞给我,我怕他多心,不好推辞,就只能接受了!”
“我看你这个身形,没看出你有啥不乐意啊!”戴之藩给他一个表情,让他自己体会,然后又提醒道:“你夫人和两位王妃的关系可是好得很,家里的事情,你可得注意些,我在南京时,可是听说你夫人时常往王府跑,连监国都问过你的事了。”
“这个婆姨,以前把家里弄得井井有条,怎么现在竟给我找麻烦,还去王府告我的状”
戴之藩不礼他,同老搭档刘芳亮寒暄了几句,见又有几名将领从驿馆出来,随即开口道:“时间不早了,咱们先去参加议事吧。”
当下三人便一起往监国行宫而去,一路上又说了些前线的事情,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宫门前。他们翻身下马,把守宫门的侍卫立刻迎上来,将马匹牵走,由小吏迎着进宫。
三人被引进宫中,进入了一间富丽堂皇的大殿,这到不是王彦奢侈,而是尚可喜建的确实好,并没损坏。
此时在大殿内,已经来了不少人,除了河南和山西的将领外,湖广的郝摇旗也赶了过来。
大殿内,众人正三三两两的站在一起窃窃私语,说着金国的事情,中央七八个官吏则正在拼装一个巨大的沙盘。这时,有侍卫高喊:“监国驾到!”
组装沙盘的小官,顿时退下,将领们则连忙站到两边,齐齐躬身行礼,“臣等恭迎监国。”
王彦在几名带刀侍卫的簇拥下,快步走进来,他没有去大殿上就坐,而是直接走到了沙盘前,低头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才摆手道:“大家不必多礼,都围过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怎么灭了金国!”
众人闻语,才纷纷直起身子,然后围到沙盘边。
沙盘上小吏已经根据两军的分布,插满了各色的小旗,让众人可以对局势一目了然。
王彦看了下,大致没有问题,不过蒙古方面却有新的情况,“除了漠北蒙古入寇长城一线这个意外,其他基本就是眼下的局势了。”
王彦抬头看了下戴之藩,
第1346章训练屯军
军事商议很快完成,基本的策略很早就制定,这次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调整,只是再次强调各路人马的作用和肩负的任务。
在会议结束后,王彦在行宫宴请了诸将,慰问了他们,便让众将尽快赶回去准备,鼓舞士气,等开春后会猎关中。
对于刘顺近来沉迷女色,王彦也没有多说什么,他也管不到属下纳妾的事情。
毕竟地位上升,权力和财富都增长后,又没了危机,在精神上还没追求,可不就沉迷于享受。
贵族的精神追求,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并不是说来就来,得有个培养的过程。
王彦虽然没有说他什么,但是心里已经决定,等对金战事一完,便提前结束他在地方的任期,调回五军都督府养起来。
在决定了攻金的策略之后,明军能做的事情,就只剩下等待冰雪融化,王彦手头的事情也少了起来。
十二月中旬,闲了有几天的王彦,终于迎来了一件事情,金国使者韩朝宣,始终未见到王彦,知道明朝不可能同意和谈,于是决定西归长安。
既然和谈以无希望,明朝执意灭金,那他必须尽快赶回去,让金国朝廷准备全力一战,不要对和谈再有幻想。
值得一说的是,王彦暗示陈子龙、钱秉镫挖一挖豪格的墙角,对韩朝宣抛出橄榄枝,但是韩朝宣再察觉到和谈已无可能之后,居然并没有理会明朝释放出来的善意,而是十分决绝的要西归长安。
明朝毕竟是个文明的大国,扣押使者不太像话,所以王彦并没有阻止韩朝宣离开洛阳,反而出面亲自相送。
就这样,在洛阳待了两个多月的韩朝宣,苦苦等待接见的韩朝宣终于在将要离开时,见到了王彦。
洛阳城驿馆外白雪皑皑,王彦坐着他那五匹白马拉着的大马车,在依仗的护卫下,停在驿站外。
刚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的韩朝宣,正准备登上他的马车,便见王彦踩着凳子从巨大的马车上笑呵呵的下来。
“韩相,孤王最近一直忙碌,没来得及与故人一见,今日得知韩相要走,所以特意相送。”
韩朝宣看见王彦笑着向他走来,脸色立时沉了下来,他现在却着实不想看见王彦这张脸。
韩朝宣看了看王彦出行的阵仗,黄罗伞盖,各种旗幡,就知道这厮没安好心,冷脸拱手道,“监国国事繁忙,韩某就不劳烦监国了。”
韩朝宣拱了拱手,说完一挥衣袖,转身就要钻入马车,王彦却疾步上前,一下抓住他的手腕,笑道:“孤与韩相来是旧识,还是要送一送的。”
韩朝宣眉头紧皱,恨不得一口老痰吐在王彦的脸上,他猛的一挥手,想要挣脱,不过王彦却笑着,用力一扯,就把他扯到了身边。
王彦手上使劲,捏得韩朝宣疼的脸上扭曲,“走,乘孤的车架,孤亲自送韩相出城。”
王彦毕竟有过几年行伍的经历,现在也依然坚持舞刀弄剑,身体强健得不下于一般的武将。
他力气大得很,一下就把像个干瘪老头的韩朝宣拉到了身边,几乎是半拖着,将他塞进了马车。
一众韩朝宣的随从,看得瞠目结舌,惊讶还有这样的事情,这厮是明朝的监国。
等上了车架,五匹白马拉着王彦和韩朝宣招摇过市,一直到洛阳城外的十里长亭,才停下来。
这时王彦又让人备了酒水,为韩朝宣饯行,拉着他还要作诗一首,诉说离别之情,似乎两人关系很亲密。
韩朝宣深知王彦的险恶用心,打死也不喝他的酒,不听他的酸诗,始终不发一言,冷脸相对,直到王彦也觉得没趣味,才放他离去。
韩朝宣回到长安,带回了和谈破灭的消息。
这在众人的意料之中,可是还让人有些无法接受,不过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金国也不会束手就擒,剩下的就只有决一雌雄。
此时明军攻入陕北的消息,已经传到了长安附近,虞胤推行的改革因为遭受外部的影响,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金国都快完了,大金银号自然无法获得人们的认可,信誉逐渐崩溃,发行的银票根本无人接受。
如果金国不打一场胜仗,重新给关中百姓竖立信心,那么银号不可能会有任何的起色,也无法完成金国经济的振兴。
大金银号并没有刺激金国商业的恢复,反而加大了人心动荡,连累一些没有参与炒棉的钱庄,也遭到了挤兑。
金国面临灭国的危险,这本身就是国家信誉的一个崩溃,虞胤给出的方案是基于金国能够割据关中,但此时民间对此显然信心不足。
金国制定的许多计划都无法实施,连将布匹运往西域换取牛羊,也因为风雪受到了影响。
走上绝路的金国只能对一些重要的资源,进行直接管理,特别是粮食,进行定量的配给,抛弃已经崩溃的商品经济。
这样一来,除了少数统治阶层,金国的富人和穷人一样,都只能实行配给,有钱也很难买到粮食。
这得罪富人,但是富人毕竟只是少数人,金国这样也是迫不得已。
正文 第1347章 再攻渡口
陕北绥德城外,沟壑纵横,一道道的深壕,将绥德城围的水泄不通。
正月,陕北的大雪依然没有停歇,天空中灰茫茫的一片,雪花不时的飘落下来,落在深红色的地面上,将冰冻住的血迹覆盖。
城池外的壕沟,将绥德围了几圈,半人深的壕沟内,穿着臃肿棉袄,戴着棉帽的金军士卒,和着羊毛毯子,抱着火铳靠着壕沟打盹,躲避着陕北的寒风呼啸。
这时,壕沟内一名金军百户登着木梯,漏出头来,观察着眼前有些残破的城墙。
绥德城被围超过两月,已经被大炮轰的处处碎裂,城墙被轰出许多缺口,不过守军又用沙袋重新堆砌了起来。
隔着一条黄河,明军的重炮运不过来,就只运过来野战的小炮,所以只能被动的被金军火炮轰击。
城墙上几面残缺的军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宣示着城中守军还在抗争,并不打算交出城池的控制权。
军官观察了下城头,除了依然竖在城头的几面旗帜外,少量的守军从城头巡视而过,并没有什么新的情况。
百户迅速从梯子上下来,许多哆嗦着蹲在壕沟中烤火煮汤的金军,抬头看着他躬着腰通过,但很快又把目光落回到汤锅上。
百户穿过壕沟,来到壕沟里挖掘的一间洞屋内,赵良栋正在里面烤火,军官忙禀报道:“军门,城上没有动静,今天应该不会往外冲了!”
赵良栋拿起木杆,拨弄了一下通红的火石,抬头道,“让弟兄们不要放松警惕,另外大炮继续轰击,不要停!”
吴堡县,面临的情况几乎一样,金军在城外挖掘了纵横交错的深沟,将城池围得铁捅一般,而将进攻的主要方向对准了吴堡渡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