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王介之亦道:“何督急于拼凑一帮心腹班底,不用闯军,而是派遣下属前往广西、贵州等地招募兵将,凑齐了一只三万人的督标、抚标亲军,但新募之兵,哪能与闯军相比,其结果除了让闯军离心,就是加重三湘四水的负担。今岁朝廷所征之税,每亩已经是往昔的六倍以上,湘民恨腾蛟,不下于恨土寇也!”

    王彦听两人之语,随知招抚顺军之事,并非像朝廷邸报上所言的那么顺利,而湖南的局势也并非他之前想的那么乐观。

    这时王彦不禁庆幸,他带足了银饷,不然只凭那三十万两白银来到楚地的话,不知道面临多少麻烦。

    此时他得知楚地真实情况之后,心中又有了一丝忧郁,明军内部如此离心离得,那何腾蛟同堵胤锡发动的攻伐湖北之役,恐怕将不会那么顺利,甚至还将有失败之危险。

    彼时国朝与清廷做战,除了他在扬州大胜一场之外,几乎每战皆败,如此之下明军士气已经跌至谷底,若此次又败,那必然动摇朝廷在西南的根基,而王彦是绝对不会允许




第185章 文人士子齐从军
    王彦在书院内作歌一曲,引得书院内诸多学子心中一片共鸣,纷纷欲投笔从戎,从军报国。

    王朝聘在听完王彦唱第一段词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他与王介之相视苦笑,或许他们很快就无徒可授矣。

    古语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书院中两百名学子寒窗苦读,本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考取功名,报效朝廷。

    如今胡虏南侵,家国危亡,他们弃文从武,有何不可呢

    王彦位居楚国公,官居极品,学子投到他的麾下,远比在书院中读书,然后再走一步一步的科举之路,要更加容易进入官场,实现抱负,所以王朝聘与王介之都没有出言阻止。

    古人尊师重教,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奉于中堂,《国语》有云,“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所以,师生关系,乃是最为可靠的关系之一。

    王彦位居高位,掌握一方,但其毕竟为官之日上短,身边缺乏心腹人才,王朝聘同王介之乃在座两百名学子的恩师,他们两人因为年岁的关系,不能辅助王彦,但这两百名弟子却可以成为王彦值得信奈的一大助力。

    离开衡阳时,书院中两百名学子,有近一百八十人相随,正好于王氏的二十名子弟编在一起。

    这些学子,对于王彦来说,可是难得的人才,明时武人地位不高,能识文断字的简直是凤毛菱角,而现在军中许多事物都需要文士来处理。

    如操炮之事,如后勤管理又如军功赏罚,都需要文人,所以现在有这样一群文人士子的加入,对王彦而言,却可以使得许多工作,更容易胜任起来。

    对于这批士子,王彦决定好好培养,但邝露与武院都留在广州,并没有随王彦出征,所以他便只有先将这两百名士子编为亲卫,留在身边亲自教导。

    因为学子之事,王彦在衡阳多留了一日,于二十八日才启程北上。

    自衡阳往长沙的路上,因为有湘水之便,王彦便弃马上船,顺江而下。

    这时立于他身边的谢旷终于有了机会,他向王彦作揖一礼后,诚恳道:“国公,在下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国公成全。”

    王彦本注视着湘水两岸的风采,闻语不由回过头来,他这几日与谢旷相谈甚多,自然知道他的一些想法,“道武可是想要从军”

    谢旷微微一愣,随即一抱拳,“还望国公成全。”

    王彦却沉吟片刻后才道:“道武乃谢文正公之孙,世代书香,又有举人功名在身,只需在为本督幕僚期间,积累一些经验,不需几年就可为封疆之吏,而此时从军,却要为士林之人不耻,而且还要历经战阵凶险,尚不知前途何在,道武觉得值否”

    大明重文轻武之风由来日久,文臣地位远高于武将,虽说如今已是乱世,但观念的转变,却要一定时间,而且王彦确实看到了谢旷的才华,准备将他培养成管理地方的人才,所以将心中想法说了出来,希望他能看清自己的选择,走一条稳妥的道路。

    谢旷闻语后,却没有动摇,显然这几日已经仔细权衡过得失,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国公爷的好意,在下心领了,但在下已经决定弃文从武,在沙场上报效大明。”



第186章 勤政殿成功表态
    十一月间,王彦与郑芝龙私下达成协议,在粤海之上得以合解,粤地的船可以安全出海,王彦随命下属将一百万两税银从海路解押至福京。

    一直以来在钱财上被郑氏控制的隆武朝廷,在得到这笔税银后,不禁雄心大震。

    原来许多不能实现的计划,现在却能很轻松的达成了。

    隆武帝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招募兵马,进行北伐,而被左懋第等人推到前台,与郑芝龙对抗的郑成功,很快就成了皇帝依靠的对象。

    皇帝定下两路北伐之策,郑成功作为东路大军的统帅,军务自然繁忙起来。

    这正操练军中新卒,整备早日成军之后,好出仙霞关,配合湖北明军夺取武昌,但却突然有内士前来相招。

    郑成功心中一阵疑惑,但还是立马跟随内侍进宫,而在途中,他则从内侍口中得知,皇帝的心情差到极点。

    “难道又吃败仗呢”郑成功一路担心的来到行宫,皇帝在勤政殿相见。

    他进得殿来,才发现殿内以经站立数人,其中尽然还有一位剃着金钱鼠尾的年轻男子,而皇帝则满脸寒霜的端坐在御案之前。

    这时郑成功不禁一边思索到底发生了何事,一边急步走上前来,行大礼拜见陛下。

    皇帝见他如此,神色稍缓,“爱卿平身,朕急于相招,却是因为得知一件大事,令朕心中不安,所以想听听卿家的意见。”

    郑成功站起身来,感受着店内的气氛,已经知道此事必与那金钱鼠尾男子,甚至与他也有关联,“不知是何事让陛下忧心臣愿为陛下分忧。”

    隆武闻言点了点头,而后却看向立于一旁的金钱鼠尾,“王卿,你可将事情始末,告知于郑卿。”

    郑成功听皇帝唤那剃发男子为卿,不禁眉头一皱,同时也惊讶不已,要知道隆武帝抗清的意志可是比谁都要坚定,多尔衮派到福京招降皇帝的使者,可是直接被皇帝杀掉祭旗了,现在怎么会唤一剃发之人为卿呢

    剃发男子正是自北京南下,准备向王彦通报消息的扬州士子王续,他一路南来,路上不知经历多少波折,才座船到了广州,但彼时王彦却已经率军过了韶关,他本想寻求官府帮助,却又被当做满清细作抓捕入狱。

    王续在狱中,想着能证明他身份的扬州旧人,但随着王彦几次整编,他的族兄王绩、王士琇都被编道督标亲军中随王彦北征,剩下的也都分配到广南诸府,成了折冲都尉,居然无法证明他的身份。

    广东布政使苏观生忠心于隆武帝,他得知有个清廷细作欲见王彦,被抓入狱之后,随心生警惕。

    他不知是王彦已经与清廷有所联络,还是清廷想要招降王彦,而他身为隆武心腹,自然要将事情弄个清楚。

    苏观生想要看看王彦有没有和清廷暗自接触,随亲自提审,却没想到居然是王彦派入清廷内部的生间,于是连忙请来扬州人氏,再次确定身份,而后才将他送来福京,将情报面禀陛下。

    这时王续闻皇帝之言,随出列先向皇帝和众臣行礼,而后谓郑成功道:“国姓爷,十月间,职下从奉命潜伏于清廷内部的清廷内院学士詹霸处得到消息,多尔衮与清廷已经决定派遣使臣招降平国公,而职下出北京时,使者也正准备出发,算时间,现在应该



第187章 郑芝龙密会清使
    福京城平国公府邸,数百甲士戒备森严。

    在府邸后院的书房中,郑芝龙脸上一阵肃然,一名剃发的中年男子正站在他的面前,两眼被肥硕的笑颜挤成一条线,样子猥琐到了极点,此人正是奉命招降郑芝龙的清廷兵部右侍郎黄熙胤。

    郑芝龙并没有想到清廷会这么快就派人招降于他,当然他也没有想过,要这么快投降清廷。

    郑芝龙乃是海盗商人,比较看重切实利益,现在隆武朝廷还没有到经营不下去的地步,他现在还是奇货可居,自然没有投降的道理,不过他也没有拒绝,而是要看看清廷所出的价钱,是否值得他舍弃大明的国公不做,而去做清廷的奴才。

    看着眼前之人,郑之龙心中还是有些惊讶,黄熙胤与他乃是旧识,曾经位居大明朝礼部尚书的高位,没想到已经投降了清廷,“哦~怎么~是你。”

    “一官兄。”黄熙胤的肥脸上,满是猥琐的笑容,“我黄某是不请自来,这回让你感到突然了吧。黄某这次可是一心寻找旧友,就是~~”

    郑芝龙闻语脸上却有意思紧张,双目不禁瞪了一下,打断了黄熙胤的话语,而后又对一旁的心腹使了一个眼色。

    黄熙胤见那心腹出去关上书房之门,人又守在门外,不禁冷笑一声,“一官兄,你乃是大明朝堂堂的太师爷,因何如此的胆怯耶”

    郑之龙闻言,脸上不禁一阵尴尬,“这个~我是说~关防如此严密,你是怎么到福京的呢”

    “一官兄不必多虑,常言道,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这四海之内,只要我黄某要去,还有去不了的地方么”黄熙胤得意一笑,“黄某来得隐秘,绝对不会暴露行踪被唐王发现,一官兄大可放心耳。”

    郑芝龙闻言,神色稍缓,随意示黄熙胤座下在谈。

    彼时,在平国公府外,刚从行宫中出来的郑成功,神色一阵颓然,他精神恍惚的来到府前,却见甲士紧守府门,严阵以待。

    这时郑成功走上前来,欲入府中,但被甲士拦下,他的脸色顿时阴寒下来,“府中可是来了什么人”

    “启禀国姓爷,说是从北方来了贵客,国公特别交待任何人不得入内,特别是国姓爷。”校尉有些胆怯的道。

    郑成功闻语,便知皇帝所言不差,他的父亲真的与清廷勾结了。

    一时间,郑成功心中不禁一痛,半响后才对那校尉道:“如果本侯一定要进去呢”

    校尉闻言,身体不禁一颤,“还请侯爷不要为难我等,若国姓爷真要硬闯,那我等就只有得罪了。”

    郑成功见几名侍卫,虽然对他怀着畏惧,但还是按着刀柄围了上来,便知他进不了国公府矣,而且他也不想打草惊蛇。

    这时郑成功只得退到府门外一旁,而后对身边的亲兵耳语道:“你赶快出城,去城外御林军大营,告诉右都督王元章,请他带兵入城。”

    亲兵行了一礼,便急忙跑着离开。

    郑成功不想弑父,所以他绝不能看着郑芝龙降清,于是就在他离开行宫到刚才入府被拒绝的这段时间,他已经想出了几条策略,其一,诸杀清使,断绝郑芝龙降清的通道,其二,便是将郑芝龙软禁起来。

    只是要实现着两个计划中的任何一个,都不简单。福京城内,效忠皇帝的兵马,只有守卫行宫的五百御林军,他要动手,就必须将城外的左、右御林军近一万人马调入城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平国公府邸,但福京的城防和四门却掌控在郑芝龙手中。

    现在郑芝龙正与清使商谈,恐怕会屏蔽所有外人,这却给了郑成功夺取城门的时机,于是在亲兵离开后不久,他也离开了府门,往城门而去。

    书房内,郑芝龙与黄熙胤对坐,他手中拿着一封多尔衮写给他的亲笔书信,正在观看,片刻后,他才抬起头来。

    清廷既然只用一个闽粤总督就想招他,而且粤地还在王彦手中,要靠他自



第188章 郑芝龙出走安平城
    城外的王威,没想到郑成功见了皇帝之后,尽然如此决绝,竟然要对平国公府动手。

    他得到了禀报,便立马召集兵马,只是事态仓促,之前也没有准备,他一时间无法集中全部的御林军。

    王威知道郑芝龙在福京的势力远远大于皇帝,所以此事只能兵贵神速,于是他连忙点齐一千兵马,又命指挥使同知霍士杰接应,便急奔城门而去。

    城外突然奔来近千兵马,南门守将见此,立马就要关闭城门,只是郑成功却出来阻止道:“刘将军莫要关门,这是本侯调进城来守卫陛下的御林军。”

    刘虎陪笑道:“国姓爷!国公大人早有将令,任何兵马入城都要有他的手令,否则绝对不允许进城,您可不要为难末将!”

    他一说完,也不等郑成功再说,便冷脸对守卫的士卒一挥手道,“关门!”

    守将刘虎乃郑芝龙的心腹,郑成功虽然是郑氏的公子,但刘虎却只忠于郑芝龙,他根本不理会郑成功,呵斥着士卒关闭城门。

    郑成功看着巨大的城门,在守军的推动下慢慢合并,顿时大急,只得突然暴起,拔刀从身后杀了不听他号令,企图关闭城门的守将刘虎。

    刘虎对郑氏忠心耿耿,却怎么也想不到,一刻钟前还与他相谈甚欢的国姓爷,会突然痛下杀手,以至于他倒地之时,脸上还是一阵茫然。

    推动城门的士卒,面对着一幕,不禁纷纷停下动作,愕然的望着郑成功,他们虽然也忠于郑氏,但他们身边低微,没能听到郑芝龙的交代,所以虽然主将被杀,但也不敢拿郑成功这个郑氏公子怎么样。

    在守军因为这突然的变故而愣神之间,王威已经手提三尖两刃刀,催动战马冲进门洞来。

    这些小卒门见了威风凌凌的王威,看了他手中闪着寒光的兵器,自然不敢反抗,只当是神仙打架,不要殃及池鱼便好。

    王威与郑成功相会,等来后面一千精锐,让人给郑成功迁来战马,便留两百士卒于城门处,接应后面的御林军,而后便一打马直接往平国公府而去。

    国公府亦有三百余名郑军精锐守候,王威领着五百人直接冲向前门,而郑成功则领五百人马奔向后门。

    书房内,郑芝龙听了心腹的禀报,顿时大怒,将桌边的茶杯,猛然砸在地上,碎砾飞溅,“逆子,又坏老夫大事!”

    黄熙胤闻言,也立马大惊,没了方才指点江山的气概,连忙急道:“一官兄,快掉兵马镇压啊!”

    郑芝龙却怒火难消道:“那逆子熟知兵法,现在估计已经打到门外,老夫就算调兵,也已经来不急了。唉~老夫实在没想到,那个逆子,居然如此忤逆,他难得就不明白老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为了郑氏的子孙后代吗真是气杀老夫也!”

    “一官兄~”黄熙胤闻语更加焦急,“那眼下该怎么办呢”

    郑芝龙方才气急,微微咳嗽几声后,才道:“那逆子一心抗清,定是熙胤兄的踪迹暴露了,他要来擒杀你,以此断绝老夫投清之路。唉~是老夫大意了,锦衣卫同知王子龙是个厉害人物,肯定是他察觉到了什么蛛丝马迹,那个逆子才起了忤逆之心,真是该死呀!”

    黄熙胤听到郑成功要杀他,不禁两股微颤,他能在郑芝龙面前框框而谈,那是因为他了解郑芝龙,知道郑芝龙的秉性,只会将他奉为上宾,而现在将要面对欲杀他而后快的郑成功,他立马方寸大乱,“一官兄,你可得保下我呀!若助我平安回到京师,我必然请摄政王封你坐闽、粤、赣,三省之王,而且还可仿照云南沐王府之例,永镇三省,坐实权之王。”

    郑芝龙闻言,心中顿时一喜,若真能如此,那投降清廷到也不是不可,只是郑芝龙也知道,这是黄熙胤求生一言,不能当真,但他还
1...4748495051...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