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这时同清庭何谈的可能已经断绝,史可法只能转变策略抗清,能得一镇兵马为后盾,将来清兵南下,无论是攻,还是守,计划都会容易施展很多。

    这时王彦又见邢夫人一脸担忧,稍微一想便明白了她的顾虑,王彦心中不由得心生一策,即可帮助史可法控制大军,也可以使得高杰部众心安,继续为大明效力。

    “阁部、邢夫人!”王彦得一良计,心中兴奋,当下便从一旁走到客厅中间,向座于厅上的诸人行了一礼,而后道:“末将心中有一想法,不知当不当讲!”

    “汝是何人”对于王彦的唐突,史可法明显不喜,当下微微皱眉道。

    “此乃诛杀许賊的英雄,王彦,王士衡!”邢夫人对王彦的印象还不错,当下便说道:“士衡,有话尽可直说。”

    许定国坏了史可法大事,史可法深恨之,听闻王彦是击破许军,诛杀许定国之人,当下也不在言语。

    “末将听闻阁部膝下至今无子,何不收世子为义子,以安众军之心呢!”王彦向史可法再行一礼,道出了心中想法。

    那邢夫人听了当下便是一喜,大明朝党争激烈,若无人关照,兴平伯府将来必然要受到许多掣肘,能让高元照认史可法为义父,那他母子在朝中便有了依靠,而且也能凭借史可法的身份,来压服李成栋等人。

    众多高部将领听了,心里也暗觉有理。

    高杰身死,使得徐州镇成为他人眼中的肥肉,众人自然不愿意,其他势力进入徐州,来抢夺他们的利益。

    如今史阁部已经立高元照为世子,那他们也不好再争,内部问题解决了,可外部问题还在。

    如果史阁部能成为自家主公的义父,那其它三镇必然不敢再来找他们麻烦,从而也可以保证他们的利益不被侵犯,李成栋等人恨不得立马为王彦的谋划叫好。

    &nbs




第24章 来南京,夜行秦淮
    自从甲申国难,王彦逃出京师,便听从刘理顺之言,速速南归,欲重整旧河山。

    王彦心中也坚信,只要到达还在大明控制下的南方,一切都会好转。

    南逃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经历了青州之败,又被清军一路追杀,可是每当他感到绝望之时,他都会想起只要逃到南方,一切就都会好起来,所以王彦转战千里,冲破清军的围堵,来到了大明控制下的土地。

    王彦以为他真的会如同老师称赞的那样,成为辅国之才,王彦以为他真的能一展胸中所长,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能与南方诸公一起,将满清赶出关外,光复旧河山。

    如今他以身处南方,可事情的发展却使他大失所望,几次谏言,都不被史可法所采纳,而且南方诸公也没有收复河山的意思,这与他心中所想南辕北辙。

    在送走史可法后,王彦失魂落魄的返回徐州。

    因为高元照拜史可法为义父不成,反被羞辱,徐州诸将对他这个始作俑者也没有好脸色看。

    忠义营在徐州待不下去,便移兵城外,在大河边扎下营塞。好在邢夫人通情达理,知道王彦也是好心,没有加以为难,粮草和军饷都没有克扣,让王彦得以占时安定下来。

    不久后,睢州之战的封赏也传达下来,王彦升为五品泗州守备,领德武将军,忠义营也从徐州调往泗州。

    临行前,王彦又去拜会李成栋,希望提醒他防备清兵南下,可李成栋却态度冷淡,王彦无奈只得作罢。

    大军进驻泗州后,王彦收编了原来镇守泗州的千户李泰祯,忠义营从一千人扩充到了两千二百来人。

    多次抗击清军的机会被轻易放弃,多次柬言不被采纳,让王彦非常渴望能够掌握一只强大的武力,因此对于忠义营便十分看中。

    来到泗州后,他再次打起精神,一边操练兵马,一边等待朝廷的指示,可是时间一晃已经进入二月中旬,却没有一条军令传来,他不由得就有些焦急起来。

    这时清军已完全控制陕西,李自成被一路追至河南西南的邓州一带,而多铎部清兵已经进入河南。

    清兵随时可能南下,而史阁部自归扬州后,却没有军令传来,该如何应对清兵,诸将之间该如何配合,全然没有指示。

    时间流逝,王彦越是焦急,他无法安心待在泗州,便将军务交给王威同李泰祯打理,而他则带着刘顺、钱一枫等人,赶往南京,欲求见左懋第,言明局势之急切。

    王彦等人快马南行,几日间便渡江到了南京。

    同江北之地民生凋零不同,江南之地一直未曾遭受兵祸,是以完全是两幅场景。

    王彦入城时,天以将黑,但城中却人声鼎沸,来往之人络绎不绝,街道两旁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一家家酒楼与客栈分立两侧,好一派繁华的景象。

    如果不是王彦等人,从北方而来,见此场景,真要以为又一个盛世已经到来。

    自崇祯朝以来,北方诸地,农民起义不断,加之建奴不断入冦,经济民生早已破败,而南方则未经战火,还是一片富足景象。

    王彦生于南方大族,曾也随族兄四处游历,多少见过这般繁华景象,但刘顺与钱一枫却第一次看见如此繁华之景,顿时两人便激动不已。

    天色以黑,王彦也不知左懋第府邸位于何处,便让刘顺先找间客栈住下,然后便带着二人于城中转悠,了解一下南京的风土人情。

    待走得乏了,王彦便选了一家看上去不错的酒楼,来犒劳一下这两位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

    说来也是可怜,自从他们跟随王彦以来,便是一路奔波,好不容易得了泗州这么个安稳的驻地,可还没来得及享受,又被王彦拉了出来。

    小半年来,两人不要说大鱼大肉,干的都比希的少,这次来到南京,自然要补回来一些。

    三人寻了一间名叫山海楼的酒楼,进去便见里面几乎坐满了食客,一个个小斯端着一盘盘酒菜,穿行在食客之间,香味蔓延,让人食欲大增。

    王彦这次来南京,手中并未带多少银钱,他的收入除了军饷,便几乎没有了其他来源,要不是睢州一战,他斩杀许定国有功,得了兴平伯府的赏赐,恐怕这次南京之行,他们连店都成了大问题。

    想着手中只有一百两银子,王彦便没有上二楼包间,直接在小斯的带领下,来到窗边的空桌坐下。

    当下他们便点了两只板鸭、一份炖生敲,几个小菜,几笼小笼包,在三人面前摆满了满满一桌。

    以前刘顺与钱一枫吃饭,就图一个字,“饱!”

    那是什么填肚子,什么经得住饿,就吃什么,从来不要求什么好吃,什么美味。

    现在面对一桌美食,那真是能吃出一脸眼泪,王彦见他们吃相奔放,引来临桌之人频频侧目,心里即是心酸,又是好笑。“刘顺吃相难看就算了,子允可是读书人,怎么能跟他学咧。”

    听到王彦调笑自己吃相难看,刘顺也不反驳,一手抓一只肥的流油的鸭腿,一手往嘴里塞着包子,只是边吃边呵呵傻笑。

     



第25章 大名士,复社子龙
    歌声从楼台内传出,王彦情不自禁的驻足下来,他静静站在院墙之外,一曲歌罢,才微微回过神来。

    “这就是公子所著的梁祝么”钱一枫毕竟是个秀才,对王彦之前的事迹多有耳闻。“凄美婉转,余音绕梁,吾不能忘也!”

    “什么”刘顺惊讶道:“这是公子写的词曲”

    王彦在忠义营中与士卒同吃同住,连训练也在一起,这让刘顺慢慢忘记了他的举人老爷的身份,忘记了他曾是名扬京师的大才子。

    那歌声让刘顺如痴如醉,他虽然不通音律,但其包涵的情感,他一样能够感觉出来,心中满的震撼,对王彦无比崇拜。

    王彦也没有想到,这首梁祝尽然已经传到南京,也没有想到能有人,将着段化蝶唱的如此之好。

    这与他当初在北京时,听到的感觉完全不同,不仅是因为歌者的吴侬软语,让人觉得更加动情,而是词曲中的情感,那种凄美和对爱恋至死不渝的坚持,都被唱了出来。

    若是有机会,王彦到是很想见见这位大家,可惜他心中之事太多,听罢,也就算了。

    这时见刘顺与钱一枫二人还在那里惊叹,一副意犹未的样子,王彦不由得摇了摇头,往回走去。

    秦淮河畔人来人往,王彦却不知刘顺与钱一枫的感叹,正好落入了一旁的一中年男子和一十三四岁的少年耳中。

    两人也都是一身文人打扮,被歌声吸引便驻足下来。那少年听了刘顺与钱一枫的惊叹,眼睛不由一亮,指着王彦三人,与身边的中年男子说道起来。

    这时见王彦离开,刘顺与钱一枫只得一脸不舍的跟上,似乎要不了多久,歌声又会响起一般。

    那少年见三人离开,也急忙追了上来,在王彦后面喊道:“这位兄台,请等一下。”

    王彦闻声,诧异的回过身来。

    “这位兄台,在下夏完淳!”那少年见王彦停下,连忙作揖问道:“适才听闻你们谈论院内词曲,乃是兄台所著,不知兄台可是王彦,王士衡!”

    对于这个突然出现,并且还知道他名讳的少年,王彦也不禁生出一丝好奇,不过转念一想,既然梁祝能传来南京,而他刚才又听见了他们的话语,一切也就不怎么稀奇了。

    “让小兄台见笑了,在下长沙王彦,字士衡。”当下王彦也不隐瞒,大方承认道。

    那少年闻言顿时欣喜,脸上约带得意之色的转身对不远处的中年男子喊道:“恩师,是真的哩,真是王士衡!”

    中年男子对少年的大呼小叫感到不满,但脸上还是微笑的走了过来。“在下陈子龙,王士衡的名声,吾是如雷贯耳啊!”

    陈子龙是江南有名的诗词大家,名声远播于外,王彦还在岳麓书院求学时,便已经拜读过他的大作,现在能在秦淮河边相遇,心中也十分高兴。

    “原来是大樽先生,晚生有理了!”,对于陈子龙,王彦还是十分敬佩的,他是南京官员中,少有的清醒之人,被弘光朝征召后,连上三十余本直言国事,是难得的德才兼备的能臣。

    王彦见他师徒二人,仪表堂堂,又同为圣人门徒,就生了结交之心,当下便又指着身边二人介绍道:“这是刘顺,沧州人士,这是钱一枫,字子允,青州人。”

    当下几人便重新见礼。

    几人站在河边一番交谈,王彦才知道陈子龙因为评击朝廷不思进取,偏安江南的国策,与马士英、阮大铖交恶,被迫辞官归隐,心情郁闷,才被弟子夏完淳带来河边散心,不想与他相遇。

    夏完淳之所以对王彦如此上心,却是因为他从小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且喜欢钻研兵事,王彦的事迹正好与之吻合,少年心中便生出了一丝崇拜。

    “去岁吾看朝中邸报,青州之变后便没了士衡消息,吾还一阵叹息,以为世间又少了一位仁人志士。”陈子龙感叹道:“不想士衡居然转战千里,出现在睢州,还斩杀了叛贼许定国,真乃国士也。今日能偶遇士衡,实乃一大幸事。”

    陈子龙的经历与王彦有些相似,同样郁郁不得志,多次谏言都不被采纳,如今辞去官职,心情更是难受,夏完淳本就是拉他出来散心,现在见他与王彦相谈甚欢,心里自然高兴,便立马提议道:“恩师,不如我们找个地方同王大哥坐下畅谈,可好”

    “吾正有此意!”王彦点点头,而刘顺与钱一枫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

    “既然如此,那不如就去这媚香楼如何”陈子龙笑着指着院内道。

    这媚香楼乃是秦淮河畔有明的青楼,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便居于此中,只不过如今她以定情江南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不在轻易见人。

    媚香楼与一般青楼也不同,其主人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客人多是文人墨客。

    身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大名士,陈子龙曾也是这些风月场所的常客,而名妓也愿意与他们这些大名士交往,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名气。

    但是自从大明朝局势恶化,陈子龙忧心国事,便已经很久未出现在秦淮河边,李贞丽听闻他带着友人前来,顿时欣喜不已,放下大堂里的其他客人不顾,立马便亲自前来迎接。

    李贞丽是李香君的义母,但实际只比她大十岁,她年轻时也是名动秦淮的大名妓,如今刚好三十来岁,



第26章 表才艺,琴棋书画
    陈子龙与王彦都是心事颇重之人,因为洞察实局,在众人皆睡中独醒,欲力王狂澜却无力改变大势,心里苦闷无比。

    夏完淳人小鬼大,对于恩师陈子龙整日郁郁寡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一直想让老师能轻松一些。

    见媚香楼今日有新人出来表演,他立马便答应下来,陈子龙见此心里颇为无奈,但他也知道夏完淳是一心为他好,而且对于李贞丽的邀请他也是盛情难却,便默认下来。

    王彦见时间还早,又见才华横溢的小小少年,热情十足,当下也就留了下来。

    众人随着李贞丽来到大堂,里面已经座了不少人,且都是江南之地有名的富贵公子和文人。

    诸人见几人进来,起初还不以为意,自顾自的交谈,但看见诗词绝佳的大名士陈子龙也在其中,便一改之前之态,纷纷侧目过来。

    陈子龙向认识之人微微点了点,便带着一行人在众人目光中,走到一旁安排好的桌椅前坐下。

    王彦一番四下打量,发现这媚香楼真是与他处全然不同,不似青楼,更似文人墨客相聚之所。

    党中坐的诸人都是长衫方巾,锦缎华服,仪表不凡,到是王彦与刘顺、钱一枫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不过他并不在意,他只是凑个热闹而已。

    大堂被一卷纱帘分隔成两间独立的存在,外间坐着王彦等人,而里间则是佳人演奏之所。

    王彦与众人坐了一阵后,那纱帘之后才看见一阵人影晃动,而后一阵灵透的筝声响起。

    只是一开始,王彦便被琴声所吸引,外堂里原本轻声交谈的诸多文人,也顿时随着跳动的音符安静下来。

    王彦在北京时对于音律有所研究,筝声一响,他便知道了演奏者的不凡,随着空灵之声,王彦不由得慢慢陷入了筝声的世界。

    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筝的声音就是自然。

    演奏之人的技巧十分高超,没有一丝匠气,每一抹,都清脆撩人如深谷幽林,每一刮,都自由优扬如行云如水,每一摇,都惊骇滂沱如狂风暴骤雨,筝声尽是自然。

    不觉间,王彦便忘却了心中烦恼,随着筝声,他乎见高山之巅,云雾环绕,飘忽不定,又乎见盈盈流水,悠远清长。

    一曲高山流水,不觉间已经到了尾声,王彦又从中体会到淡淡的哀愁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凉。
1...7891011...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