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响木
既然是天家贵人,宋浩便老老实实跪下来磕头回话:“小民觉得,河南官军就是一群打着官家旗号抢劫的流贼!小民新蔡老家的几个庄子,都被官军祸害惨了!流贼打流贼,半斤对八两,比的便是谁的人多,谁的马壮!官军哪有流贼多流贼一来几十万,官军也就几千几万……”
这保安队长不仅个子高、力气大,而且还很会说话。他在回话中特意加上了“河南”官军这样的限定语,既表明了态度,也避免了误会。朱至瀚非常满意地点点头,表示他认可了宋浩的说辞。
“我主仁慈,救人活命,故天下流民无不争先恐后归附之!本公子方才得到消息,这几日在夷陵的流民越聚越多,各省都有。再不赶紧疏散入川,恐有生变之虞。适才本公子与几位大人商量过了,定下了百姓入川的大致路线来:一路从野三关经建始县去夔州、云阳;一路从野三关经施州卫去万县,是故野三关乃是入川要点!”
看着宋浩清澈专注的眼睛,朱至瀚缓和了说话的语气:“所以啊,以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经过野三关!你知道野三关最缺什么吗”
“最缺粮食!”宋浩毫不犹豫地回答。在皮岛缺粮食,在山东缺粮食,到了河南,还是缺粮食!大明朝哪个地方不缺粮食
“你很能干!也很聪明!”朱至瀚哈哈大笑。
“本公子给你讲了这许多,就是让你专管粮食输送,保证野三关任何时候都不缺粮!你在一、五两队和以后过境之诸队中挑选精壮,组成一个五百人的运粮队,专门向野三关运粮。这位文大人曾是朝廷重臣,这位唐大人则是水浕土司长官。运粮队由你指挥,水烬司唐总旗领兵护卫,文大人和唐长官则坐镇野三关运筹帷幄。你明白否”
从保安队长升为运粮大队长,意料之中的升官变成一个干活的苦差,这让宋浩有一点失落。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上官对他的重用。一个保安队长只能盯着手下四五百老弱病残的吃喝拉撒,而一个运粮队长却掌管着过境野三关数十万百姓的生死。可是,宋浩的追求并不是止步于一个辅兵兵头。他决定为自己的前程和乡亲们的实惠搏一搏。
“小民遵命,只是……乡亲们都急着到蜀地分田。他们道,去得晚了,便只剩下瘠田山田……小民也是再三劝慰,他们这才跟着小民……”
“无妨,本公子自会呈报世子殿下,为尔等留出上等好田!”朱至瀚不以为然道。
宋浩一拱手,给朱至瀚毕恭毕敬地行了大礼,然后道:“小民代乡亲们多谢公子赏赐!只是运粮之事,小民以为安排不妥!”
……
文安之微笑着,手捋长须。有趣,更加有趣了。蜀世子用人有趣,蜀考科目有趣,连这招揽垦荒的流民也有趣,有趣得让蜀地的宗室灰头土脸,颜面丧尽!
这个流民算得对。
五百人的运粮大队,两人一组,最多只能起运二百五十辆独轮车。在这重重大山里,一辆独轮车顶天载粮六石。八十多里山路,来回起码四天。也就是说,每四天只能运粮一千五百石。而过境野三关的流民有多少呢,就按一天十队五千人计,每人补给十五斤粮,四天便是三千石。
运力只有需求量的一半!
如果过境的流民人数如朱至瀚所说达到“上万”,那粮食的缺口也就更大!
“依你之见该如何”吕三及时插话,算是替尴尬的朱至瀚解了围。
“小民不敢放肆!”
“这不叫放肆。世子曾敦敦教导我们,这是为了共同的事业一起
第四百五十七章 龙脉之山(一)
进入二月中旬,一直战火纷飞的川北前线突然沉寂下来。护和官军联手将战线推进到了广元到巴州、达州一线之北,就此停下了前进的脚步。一是他们急需补充修整;二是部分官军需要进行整编。
伤亡惨重的张奏凯部、贾登联、王祥三部,率先撤下前线修整。
张奏凯所领残部数百人撤到苍溪以东的大获城地区,与留守的部分张营官兵会合,暂归苍溪县大队指挥,其能战之兵所剩不足七百。伤兵经东河转运到了保宁府就医,其中就包括手臂骨折的主将张奏凯和侥幸跳入枯井,从火海中死里逃生的都司李祥春。
从张奏凯部中分裂出来的一支数百人的部队,在兵备副使马乾和监纪同知杨明时的指挥下进驻了巴州。
巴州守军王祥所部,原计划撤到百丈关整补改编,但主将王祥以伤亡不大为理由再三请求留驻巴州,以便能在下一波的攻势中参战。
面对参战热情高涨的王祥,马乾只好以嘉许应之,只是修整的地点由巴州改到了巴州以南的恩阳镇,以便依托恩阳河进行补给。在川北攻势发起之时,恩阳镇便是几路官军的合击点。这里是个水陆码头,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只是没了居民。一个都没有,完全是座死城。
贾登联部总伤亡超过三千,比张奏凯部还大,但撤下来时全军欢天喜地,与张奏凯部的灰头土脸完全两样。他们撤到南部县以东的禹迹山、碑院寺地区,老实地坐等整编命令。贾登联则扔下部属,与中军杨维栋一起跑到保宁府,递牌子巴巴等着朱平槿的召见。
可惜朱平槿现在没空。传旨的小太监道,世子让贾将军“静候佳音”,喜得贾登联抓耳挠腮。杨维栋也没闲着,他趁此机会,认了贺家四将的主母孔氏为干妈,并应干舅爷孔尚学之邀,领着一向厌恶文士的将主贾登联跑到锦屏学院去与书生们大吹特吹,开了个“铜城寨英雄事迹报告会”。
在报告会上,贾登联重点阐述了岳王庙坚守成功与岳王爷天地正气之间的必然联系,博得了书生们的一直好评。
……
张、贾、王三部进入修整后,百丈关以东的巴州沿线的官军和护做如下攻势部署:
川北官军主力刘镇藩部和护第十八营王省吾部约六千人进驻吴垭镇,主要作战方向为南江方向和米仓古道;
护贺仇寇率第五团团部进驻巴州,指挥巴州城里的杨明时部和曾口古城的护特遣部队冯如豹部约两千余人,任务是守备巴州,并策应刘镇藩部;
护鲁印昌、罗景云率第四团团部进驻江口镇,指挥驻江口镇的戴东壁第三营;驻铁山关、石桥、石梯等地的第十七营和蓬州护庄大队;驻三汇镇的第八营及所辖骑兵、炮兵、辎重等部队共计约四千余人。闪舞www
上述部队以巴河为链,以沿岸重要城镇为锁,将巴山地区分割成南北两块,构成了一道重兵防守且横亘东西的防线。
巴河以北是继续坚守南江、通江两县城的杨展、涂龙部。
巴河以南则是新近赶到金城寨的谭思贵第三团团部所率五个营。
谭思贵姗姗来迟,没有捞到大仗可打,于是该部的任务转为就地区域清剿,负责将巴河、嘉陵江三角区域内的残匪余贼清理干净。该部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那便是落实朱平槿“一村一堡,武装屯垦;严肃黄册,清查身份”的指示。
于是,第一线战火平息了,第二线反而热闹起来。
“一村一堡,武装屯垦;完善黄册,清查身份”,是朱平槿在李长祥“联村并乡,大办团练;巩固里甲,严肃黄册”和王省吾之“移乡并村、武装村落”的建议基础上的改进版。
朱平槿认为,乡村是否合并,目前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点有二。
一是乡村的全面军事化。
乡村要在土暴子的连续袭击下,站得住,站得稳,必须将生活生产区域筑垒化、碉堡化。乡村的农民必须严密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拿起锄头是民,放下锄头就是军。这就是“一村一堡,武装屯垦”的内涵;
二是对剿匪区内的百姓实行严格的户口和身份证管理,尤其是对流动人口实施严密的监控,防止土暴子渗入其间。
黄册便是大明朝的户口本。之所以称为“黄册”,是因为户口本使用了添加草药的黄纸,可以防止虫蛀。
朱平槿改进和完善黄册制度,在官府留存的黄册之外,增加可随身携带的黄卡,即大明版的身份证。
有了黄卡,黄册制度也才能真正管理到具体的人头。黄卡上除了编号、年龄、父母、住址和颁发单位,还载有保人等具有大明特色的事项。但因为没有照片,所以朱平槿在黄卡上增加了特殊的一栏信息以便核对身份:指纹。
……
正是因为严格的户口与身份证管理,才在蜀明的历史记载中引出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
二月上旬,负责清查新政坝户口的李氏父子联名上奏,引起了朱平槿的高度重视。www
李氏父子道,据他们所知,仪陇和苍溪部分偏远地区的山寨,亦匪亦民。不仅同时向官匪两边提供消息,而且还经常冒充土暴子出寨抢劫。朱平槿就此专门召见苍溪知县许绍勳和新署阆中知县文九如。
许绍勳和文九如承认李氏父子反映的情况属实,而且还坦承这种“王法不至”的情况已经在当地持续了数十年,一直可以上溯到万历朝。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人当土暴子是有传统的,这便是土暴子中“土”字的由来。
应朱平槿的严令,两人很快提供出一份苍溪、阆中两县有通匪嫌疑的山寨名单。拿到这封黑名单,朱平槿并没有大发雷霆,他只是冷静命令谭思贵,两县所有残存的山寨都要提供两成丁壮为护服务,其中必须包括寨主、族长、乡老及士绅的儿子。凡是抗拒者,俱以土暴子论处。
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往不咎,给了这些山寨一条生路。他们在护大胜的声浪中,还敢于发出反抗的声音,那无异是鸡蛋碰石头!
朱平槿的判断很准确,这些巴山里大大小小的山寨能够生存到现在,哪个不是黑白通吃他们正恐惧于护的清算,有了世子这道缴纳人质的旨意,那就意味着暂时过关。
谭思贵奏报称,除了苍溪县城东北百五十里的玛瑙山寨群(注一)负隅抗拒,其余大小山寨均已降伏。
这玛瑙山寨建在一片中山土坪之上,虽说地形不是太险,但此地正处于苍溪县、百丈关和巴州三地的中心地带。距离遥远,补给困难。以此寨为中心,附近有龙山、运山、栓子(注二)、文家、云台等山寨群,百年来一直目无王法。
谭思贵预备以主力第四营和两个新兵营的兵力,加强炮兵、工兵、骑兵和辎重兵,对该地区进行彻底扫荡。第五、十六营继续清扫金城寨附近区域。
谭思贵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距离三庙驿最近的龙山寨。
很快,朱平槿批准了该扫荡计划。
可无论是谭思贵还是朱平槿,都没有想到一场惨烈的血战即将发生。甚至朱平槿本人,也将与死神携手数日。
……
川北战局波澜不惊,同步进行的保宁重臣会议则初时激烈胶着,后来平淡顺畅。
会议初始,闹得最厉害的是刘之勃。
第四百五十八章 龙脉之山(二)
站在阆中城寿王府颓圮(tuipi)的承运殿平台上北望,一道青色山脊线此起彼伏地环绕着整个阆中城北。这座山脉,便是蟠龙山(又名盘龙山,注一)。
蟠龙山夹在u字型的嘉陵江河道中间,向北屏蔽了阆中城,因此,蟠龙山与江南的锦屏山、白塔山一样,成为阆中城外围的天然屏障。
山上有保宁千户所的筑垒,也有许多名胜。随着川北战事的胜利以及战局的稳定,重臣会议逐渐形成共识,放松下来的朱平槿接受了老婆的强烈建议,离开了喧闹争吵的保宁城,来到了清雅幽静的蟠龙山度假。下榻之所,便是蟠龙山下的著名景点——盘龙池馆。
追随着朱平槿的脚步来到盘龙池馆的,除了他的老婆,还有他机灵古怪的堂妹太平县主以及蜀藩宗亲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郡王石泉老王。
这个盘龙池馆之所以敢称为“著名景点”,是因为嘉靖朝的著名耍哥、帅哥兼才哥,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人杨瞻为其评了座次,赠了美诗。
时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川北分巡道的杨瞻在公务之余,决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旅游业带动本地的经济转型升级,打造阆中旅游经济的新名片。于是乎,组织官员士绅对阆苑仙葩之地的所有景点盘了一次家底,搞了一次评审,为此得出了阆中的“十大景点”。
其中,“锦屏春色”有幸排名第一,而“盘龙池馆”则排名第六。
评审会结束,评委一起**。酒酣耳热之际,众人一鼓噪,杨瞻一兴起,便给每个景点都写了一首诗。
其中《盘龙池馆》一首云:
蟠龙山下漪灵池,台榭拥苍入望奇。
泉石畅怀偏费酒,风花供兴好题诗。
片云起处飞双阁,万柳丛中梭一鹂。
纵是习
家烟景别,不思撩动少陵思。
景因人而名,人也因人而名。
杨瞻敢于以己名景,那是因为他本人同样非常“著名”。
耍哥、帅哥兼才哥,只是“著名”的基础条件;
仕途通达,后来当到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死了才追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也并非位极人臣,故而只能是“著名”的官场条件。
杨瞻真正的“著名”的原因,是因为他的遗传基因强大无比。
嘉靖、隆情两朝有一名臣,以“出将入相”著称于明史。
其人魁梧丰壮,遇事安闲,有胆有识有度量。入朝四十年,始终以兵事著称。他曾经统帅大明的北部边防军,挡住了蒙古俺达的进攻,促成了隆庆五年“俺达封贡”的实现。
更为时人所称道的,是他人缘极好。他身前让皇帝视为骨耾之臣,让政治对手(严嵩)佩服重用,让同党(徐阶)敬重依赖,让天下士林推崇备至。高拱主政时是他营救徐阶,张居正主政时又是他营救高拱。
天下鬼才严世藩认为:天下之才只有三个,惟有鄙人、陆炳(注二)和他。以“明珠不怕磨”而著称于世的首辅张居正都排不上号。
这位名留青史的大臣,便是杨瞻的儿子,历任宣大总督、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身前封少师兼太子太师,身后赠太傅的杨博。
杨博的儿子杨俊民,虽然没有他爹有名,但也轻松当到了户部尚书,追赠少保。
朱平槿的前世,姓马的都比较厉害:马克思、马化腾、马云、马克龙和马赛克;
朱平槿的今生,姓杨的人都比较牛逼。明初“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四朝元老杨一清,成都府新都县的老子宰相儿状元杨廷和与杨慎。
杨瞻的基因比他们还要厉害。他一门三尚书,三代正一品。作为文臣加衔顶峰的公孤官,他老杨家一抓一大把。
有这样的牛人为阆中的“十大景点”站台呐喊,这些景点想不火都不行。唯独遗憾的是,大明朝没有大小长假,自驾游也不太流行,所以当朱平槿一行人住进“盘龙池馆”时,真是清净得吓死人。好在有一个呱噪不堪的堂妹填充人气,所以他也就没有那么烦闷了。
……
漪灵池边,杨柳依人。青绿的烟波柳影,笼罩着一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