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响木
朱平槿打了舒老儿一巴掌,又赏给了他一颗糖——送了一幅亲笔题字给他,感动得老同志热泪盈眶。
八月末,朱平槿像往常一样,迎着晨曦锻炼后便回到他的蜘蛛网中心呆着,感受四面八方传来的细微震动,评估近期的得失,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
朝廷那边没有什么新消息。通过官方渠道到达朱平槿这里,新消息一般也是两月前的旧消息了。
秦督傅宗龙与李自成开打没有蓟辽总督洪承畴与黄台吉生死拉锯怎么样所有朱平槿关心的问题,无论是邸报还是四川官府都没有一丝讯息。
身处信息真空的感觉很不好。就像在浓雾中飙车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猛烈追尾。
省里的大形势还是稳定的。
首先是今年秋粮丰收了,粮价大跌,今明两年饿死的川人应该不会多。饿死的人少了,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也会少很多。
从各地传回来的消息都表明,由于年初民乱被迅速平定,“除五蠹”这一波及全川的重大事件对今年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对农业生产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天爷,今年风调雨顺,去年大旱的情况没有出现,这才是丰收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陈士奇倒了,刘之勃也转移了工作重点,把盯住朱平槿的眼睛移到了那些贪官身上。他把盐道衙门的账目清完,立即向朝廷弹劾了几个属官。没等朝廷下旨,他便将弹劾官员的家给抄了。据官场传闻,他还秘密派了监纪同知方尧相到贡井和自流井去查访。
廖大亨赢得了与陈士奇的政治争斗,声望大涨,难免有些得意忘形。他派李师爷暗示灌县知县浙江人赵嘉炜(注一)弹劾蚕崖关巡司官员贪赃。谁知那个赵嘉炜虽是举贡(监生)出身,却是一个强项令。赵嘉炜态度强硬地把游说他的李师爷赶出了县衙,然后当着满街的百姓痛骂了李师爷一顿,甚至语涉抚台。
李师爷阴沟里翻船,灰头土脸之下,为免牵连东翁,只好辞了巡抚衙门差事。他不待出城,立即便前往蜀王府遵义门投了一封求职信。很快,李师爷就被朱平槿分派到了泸州,即将成为浩浩荡荡南下移民大军中的一员。
除了这些狗屁倒灶的烂事,官府那边真正让朱平槿牵挂的,是都指挥同知鲁印昌和四川总镇坐营参将曹勋在成都北校场新近编练的官军。
鲁印昌在民户中募了一千五,又要从成都五卫军士中挑选一千,勉强凑齐官军编制的一个营。可成都五卫的军士太不给上官面子了。听到抽兵消息,那些可能被抽到的精壮瞬间便跑了个七七八八。不出几天,左护卫地盘上便多出了三千多人。除了数百军士外,还有他们的家属亲人。
成都五卫的将主们无可奈何,便跑到左护卫去找管事的尹家麟叫喊。他们拿够了王府的补偿银子,又跑到城外去抓人顶数。
秋收季节的流民本来就少,而且最近城外的流民多被王府组织到了金堂县、双流县、新津县和彭山县等靠近岷江和沱江的渡口城市,等待船运泸州。这样一来,连东门人市里也变得空空荡荡。这些将主不敢到王府和士绅的庄田里去撒野,只好回来向都司衙门叫苦,报了个“军士逃籍、查无踪迹”就算了事。
卫所士卒不足为虑。但没有什么安全感的朱平槿两口子仍然采取了极为谨慎的应对手段。情通局在成都东北角的昭忠祠附近设了一个永久观察点,从此处可以全程监控北较场的练兵调动情况。朱平槿还决定,一旦下批护商队士兵练成,立即再往王府悄悄调动几百人。
……
外部形势总体可控,内部形势更是一片大好。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好消息仍然是农业丰收。
以前预估,今年蜀王府的秋粮收成约为一百五十万石。但等罗雨虹送来初步汇总表,朱平槿大吃一惊。因为各地王庄报上来的数字总和,竟然比他预估数高了整整三成,已经达到了二百万石(注一)!
各地王庄报的数字,最后都要变成实实在在的粮食交上来,所以这个数字只会低不会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统计出了问题他老婆一语道破玄机。原因三样:
原有土地面积登记不实;
通过开荒扩大了耕地面积;
旱作高产作物的逐渐推广。
他老婆举仁寿为例,给他讲了今秋农业大幅增产的缘由。
土地面积登记不实,实际上就是隐田(注二)。隐匿田土逃税,是隐田的主要原因。但地瘠折亩,以种子数折亩,或者估产数折亩,也会因为折算偏差而产生隐田。仁寿县官方登记了二十八万亩田地,但隐田到底有多少没有精确测量谁也不知道,但肯定存在大量的隐田。
如李崇文的同学郭世喻家在龙泉山西边有田九百一十六亩水田。王府代他耕种,皮六骨四,即变相投献。最近郭家庄收了谷子,发现单产偏高,便拿弓尺对田地面积进行了测量。一测才发现,郭家的田土实有一千三百二十七亩,比官府登记的面积多了三分之一强!像郭家这种隐匿田土逃匿税收的做法,在大明很普遍。按田亩数征税可以隐田漏税,但按实物征收立刻原形毕露。
&nb
第二百四十二章 丰收之忧(二)
包谷磨成细粒,舔入面粉,可以蒸馒头烤锅盔,一样可以吃饱肚子;一人一袋红苕干,士兵可以边行军边吃,连生火做饭的时间都省了,这就是农作物多样化种植的好处。当然最大的好处,是用同样多的田养活更多的人。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民心的向背,意味着天下的归属!
蜀王府,大明天下的众多藩王之一。地处西南边陲,治下汉夷杂处。仅仅秋粮一季,王庄粮食收入便高达二百万石,接近大明中央财政正常年收入的一半。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果是太平盛世,作为蜀藩世子的朱平槿,一定是个花天酒地、到处炫富的富n代,可惜在国家民族、还有他自己和老婆生死存亡的王朝末世,他不是嫌粮食多了,而是嫌太少。因为粮食收得多,去得也快,四面八方都在张嘴伸手要饭吃!
……
粮食第一消耗大户,是泸州移民。
从奢安之乱起算,泸州已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战乱。编户齐民逃散严重,急需新的人口补充。王府完全控制着泸州的一州一县,合江和江安两县正在着手拿下。
前去考察的李崇文与高登泰联名奏报,因为人少地多,泸州现有大量的荒地,尤其在与川南土司的交界处,地域广大而且荒蛮,丘陵山谷间和江河两岸边未开垦的生地相当多,农业发展潜力十足。这些荒地中,还有正经的朝廷税田、卫所军田与马应试、任之才等泸州官绅被没收的土地,共计大约四十万亩左右。这些所谓的荒地都是熟地,很多土地上还有庄稼,只等人前去收割而已,这与年初仁寿的情况极为相似。
朱平槿目前不缺人,缺的是地。李崇文的报告让朱平槿立即做出了“四川填泸州”的重大战略决策。
“四川填泸州”,就是组织四川各地流民和无地贫苦农民移民到泸州,用充足的物资保障使这些新移民留下来安心扎根,用优惠的租税政策使这些新移民迸发出生产积极性,用严密的组织体系使这些新移民成为兵民一体的屯垦大军。
朱平槿的旨意一发出,王府各单位顿时行动起来,招徕(lai)移民、调拨物资、征用船只、配备干部,各项事务井井有条。
移民工作最重要的对象当然还是可移之民。这次泸州移民的主体是川中、川北躲避战乱苛税而背井离乡的流民。这些人断粮日久,身体虚弱,路途中不能太久耽搁,所以他们被列为第一批出发,运输方式采用的也是最快最省力的水运。
龙泉山脉以西的流民主要在汉州和金堂县、德阳县上船,经过沱江上游的干流和几条支流直达泸州。龙泉山脉以东的流民主要在金堂县、简州、资阳县、资县(今资中市)等沱江两岸的城市或渡口上船,这里距离泸州并不远。
除了各地的流民,成都、嘉定、邛州、眉州等地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也不少。他们在王庄公开或秘密的动员组织下,在长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等江河渡口附近的王庄聚集,等待后继船只把他们运走。因为这些贫苦农民大多是士绅家的长年或者家奴,这些人的大规模逃亡,立即就在当地士绅中激发起强烈反应,而尤以邛州、眉州为剧。
浑水才能摸鱼。朱平槿不怕士绅反应,就怕他们不反应,再说这点反应距离朱平槿的希望值还有很大距离。朱平槿对士绅们的暗潮涌动视而不见,连发数旨督促人员和粮食尽快到位,把泸州田里剩下的粮食收了,然后赶快组织下种,争取夏粮能收获一些,减少口粮和种子粮的运输和消耗量。
“四川填泸州”,听起来十分壮丽,但计划的始作俑者朱平槿和罗雨虹两口子才知道,这实际上是对蜀王府资源动员能力的一次大考。他们算过,到达泸州的移民人数最终可能会达到十万至十五万。那么这些人需要多少粮食呢
以十万人计,加上运输途中的损耗,每年至少需要口粮三十五万石。按一石四亩或五亩的下种量,需要种子粮十万石,两者相加就是四十五万石!
此外,大规模的移民还需要大量的农具和耕牛。耕牛可不像农具,可以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现有王庄的耕牛存栏量远远不够,必须要到市场上购买,还不一定买得到,这些都是银子。根据仁寿县的经验,这十万人种四十万亩熟地,再开垦二十至三十万亩生地,至少两年以后才能把前期投入的粮食和银子赚回来。也就是说,在两年之内,无论是粮食还是银子,蜀王府都需要进行持续的投入。
相对而言,运输和干部问题的解决反而轻松许多。沱江沿线被张献忠洗劫,船少人多货少,主要运人;岷江、长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沿线,船多人少货多,主要运货。
陶先圣和邱大管事提前在沱江上游征集了两三百条船只,沱江上游的船只为之一空。船只顺江而下,速度很快。先运人,后运货,采用最大装载量,一次便是上万人。这些流民去了泸州,先吃马应试等官绅留下的粮仓和田里成熟的庄稼,然后等到王府的粮船从长江上过来。
至于干部配备,李崇文在仁寿县的副手尤喜贵担任了泸州王庄的大庄头,他管过流民,分过田地,懂农事,资格老,还带着百姓逃过命,李崇文对他的评价不错,所以让他扶正。
纳溪的大庄头由署印知县舒国信兼任,全权处理纳溪之事。纳溪县是长江与发源于川滇边境的纳溪水(永宁河)交汇处,连通叙永,商业发达,山货尤多,但已开发田土较少,农业并不发达。中庄的庄头以及其他庄里的下吏,刚刚录用的蜀考学子和王府的一些小太监正好送去锻炼。
粮食的第二消耗大户,是军队与脱产半脱产人员。
护商队四个营和正在训练的学兵部队,加上成都和泸州天全土司兵,兵力已经超过六千人。粮食年消耗三万五千石。
护庄队兵力增加更快,成都护庄总队增加了一个金堂县护庄大队,总兵力约三千五。邛眉护庄总队正在组建简州两县和资县的护庄队,总兵力大约一千五。雅嘉护庄总队增加较
第二百四十三章 金融之惑(一)
朱平槿口中的五百两,那是相当有出处的。
身为蜀藩的世子,却管不了自家的银子,这是朱平槿心中的隐痛,也是他手下文武大臣的笑点。舒师傅有次与他闲谈,趁机含沙射影提醒他要学习某赳赳武夫:“一展雄风!”
对于老婆的暴 政,朱平槿当然反抗过。但他老婆一句杀伤力颇大的语言:“男人有钱就变坏!”,宛如核爆冲击波,瞬间横扫了一切。最近几个月下来,朱平槿不仅完全丧失了王府财政的管理权,就连他自己想花点银子,也要受制于他老婆。
朱平槿口中的五百两,正是由此而来。
两个月前,因为物价飞涨,朱平槿为了解决郑安民等王府官们的衣食温饱,也为了笼络官心,特地对他们按新规矩发饷。这事他老婆当然心知肚明。
不久以后两人在一次闲谈中,罗雨虹偶然问起朱平槿身为藩王世子,官品几何,俸禄多少。
朱平槿当时不在状态,对他老婆的居心叵测没有足够的警惕,便随口回答他爹亲王是一品,他叔叔郡王们是二品,那他这位世子就是从一品,副国级。但作为宗室,他的俸禄比同品级的官员高得多。他爹是正一品,但俸禄年入万石,是朝廷一品官员俸禄的近十倍。他作为世子,俸禄与已封郡王相同,都是二千石。
朱平槿刚说完,悲剧便发生了。
他老婆立即拍了大腿决定,既然你的俸禄比官员高这么多,根本花不完,以后你的零花钱就参照新标准来发放。二千石是年薪,折银三千两。但作为应该养家养老婆的工资男人,工资只能发六分之一,即五百两作为朱平槿的零花钱!
可怜啊!朱平槿万万没有想到,好容易穿越一趟,他每个月的零花钱只有区区四十两银子!
四十两银子在成都顶级高端消费圈子里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他族兄内江王府的老八朱平榭最近转任《复兴报》娱乐版总编辑兼头号狗仔队,在上面发了个署名专刊,纪念在东门踩踏事件中不幸香消玉殒的天香楼头牌芜蘅姑娘。专刊里有篇对老鸨的采访。老鸨披露了芜蘅姑娘过去的身价:要与她共度良宵一宿,起槛便是三十两!
朱平槿被老婆管住了钱包。好在他十岁封世子,在找到女朋友之前,当了五年领高薪的单身狗。作为蜀藩的世子和王府的嫡长子,他不仅没有什么花销,还经常在他妈邱王妃那里打秋风。这些存下的银子都由当时的世子府大太监曹三保看管,足足有上万两,它们自然就沦为了朱平槿个人的私房钱。
罗雨虹听到风声提审朱平槿,可是朱平槿坚定而沉着地回答:不要说还没结婚。就算结婚了,那也是婚前个人财产!
……
“到处缺粮食,也不知道缺不缺银子!”朱平槿哀叹一声,先来个引蛇出洞。
女人的心思远比男人更细腻,更不用说他老婆对朱平槿的花花肠子早就看穿了一切。
“缺!怎么不缺,你以为你朱家真有仙术,能炼出真金白银”
“还缺多少军费和工农业预算能不能保证”朱平槿仍然贼心不死,“打仗的事情万万不能耽误,那是要死人的!”
“这我知道。银子吗……”他老婆的长指甲在她白皙的手背上勒出了一根细线.
“不要紧,有困难我们大家克服嘛!”朱平槿很大度地表示。可他没有表演完,他老婆扑哧一声笑了,“我进你办公室干啥你都不知道,还和我一起克服!”
计划又完了,这女人就是我的克星!
朱平槿悄悄瞟了一眼压在一叠文件下面的最新版《复兴报》,那里露出来了一个报角,他的族兄很用心地在这里配上了一个线描美女。印画只能用雕版,用一次就丢了成本太高,所以《复兴报》的印制中,在角落留了个尺寸一致的豆腐块,专门用来印画打广告。每次更换,只需这换掉一小块雕版就行。
……
罗雨虹这位商界女强人到他老公的办公室,肯定不会是因为**高涨,打情骂俏一番退退火。她来一定有她的目的。
罗雨虹问道:“上次田骞不是建议你包揽政府税收,然后用粮食到江浙换银子,再用银子抵税吗”
“对呀!有什么问题”
“我要顺道把汇通钱庄开到南京。北京太危险了,若是李自成张献忠或者其他土匪把我们的银库抢了……”
“行了,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钱庄金库我也没进去,就站在铁栏外看了眼,里面真有多少银子我也不知道。”
或许刚才说话伤了老公脸面,他说话明显有些情绪。可是罗雨虹不是一个轻易退缩的人,她假装没有听出来,反而笑道:“我想了个好主意,一举数得,立即解决我们的银子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