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响木
朱平槿认真倾听了工匠们的理由,又征求了随行的跛子英雄何承峻的意见,立即爽快地批准了这项计划。但他强调,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便绕道而行。
钻管这个工艺是铳管制造的难点,一定要想法突破。资源不够就加大投入,效率不高就进行管理改良,形成一种各专业既有分工和又有协作的格局。如将生产车床的与操作车床的人分开,成立单独的车床作和铳管作;生产包括钻头和各类量具、工具的工匠成立单独的刃具作等等。
此外,朱平槿再次强调了学习班的重要性,要求工匠们必须每晚识字读书。有了知识,就可以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防止重复犯错。
朱平槿告诉王昆山和李立,他这次来火器局,专门带来了几十名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都是经过了一两轮蜀考的穷苦读书人,通过了严格政审,祖上三代清白,本人自愿到火器局为工。他们有文化底子,能够读书写字,学习能力强,以前也吃过苦。既要让他们下基层锻炼,不能搞特殊化,又要发挥他们的长项,使他们能够带动工匠的文化水平提高。
“是,师傅!徒儿一定牢记师傅教导,搞好‘三结合’!”年纪比朱平槿大一倍多的王昆山佝腰佞笑道。
王昆山人品不怎样,但朱平槿是用其长。朱平槿还自信,自己能够完全控制住这个出卖老子投靠儿子的举人。
“走吧!去靶场,看看你们新铸的大炮!”朱平槿说完摆摆手,脚步轻快地向靶场走去。
所谓靶场,就是在收租院外不远处一片低洼的农田。农田后有个自然隆起的土堆,经过人工加高后,可以挡住炮弹,也以挡住声音。
在一块清除了稻梗和灌木的平地上,一门犹如黄金铸造的大炮摆在正中。
这是一门黄铜炮。炮身前细后粗,没有官军炮身上常见的一圈圈炮箍,显得异常整洁光滑。但相对炮身,外观的主要区别在炮架。新炮摒弃了常见的四轮炮车,改用了方便调整方向射角的两轮炮架。
不等朱平槿开口发问,李立便说起大炮的生产过程。亲自干的人看别人干的人就是不一样,他张口便细细道来:
“徒儿备料,足足用了五百贯崇祯通宝,私钱一个都没用!可朝廷的制钱同样不堪,大小不等,铜铅比不均。北地的老钱一钱三分,新钱只有一钱。南地的钱只有八分,川地的钱只有六分。徒儿融了制钱,又往里面加了许多紫铜精料和锌、锡精料,这样才能勉强达到师傅提出的成分配比。徒儿算过,这次备的料,至少可铸大炮十五门!”
“性能诸元和试射情况”
李立娴熟地向朱平槿介绍:“徒儿按照师傅画的图样制作,炮尾有尾珠,两侧有耳轴,另有可拆卸托运的车架和炮架。炮膛用专用车床
第二百四十七章 排雷工兵
后世曾用土地赎买的办法,和平解决土地过度兼并问题。但目前这是不可行的。岂不说朱平槿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来进行赎买,士绅肯不肯卖也是问题。赎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背后强大的国家机器。目前粮价贵至三两一石,种田大有赚头,士绅们怎肯出卖土地
利用土匪或者流贼,当然可行。但这种方式政治上有污点,并且机会稍纵即逝,很难把握。孙洪之所以坚决反对,还因为这种方式副作用太大,正所谓“玉石俱焚”。一旦失控蔓延,就可能造成长期的动乱!
孙洪匍匐在地,手心冒汗。世子在门口与魏辰的对话,孙洪听得清清楚楚。世子明显是对那些土豪劣绅失去了耐心,意欲大开杀戒。可如此一来,士绅阶层就会立即转向王府的对立面,成为世子将来进取天下的障碍!
而这,就是孙洪最担心的事情!
想起“文死谏,武死战”这句话,孙洪不由得心生勇气:
“世子,请听臣一言!”
孙洪匍匐前趋,伏在朱平槿脚下:“那些士绅当罪,但罪不至死。臣以为,其罪有三:
其罪一,侵吞赋税,致兵士无粮。
其罪二,暴虐乡民,致乡民作乱。
其罪三,勾结官府,致法纪无存!”
“既然有此三罪,以我大明律法,如何罪不至死!”朱平槿严词追问。
“罪不至死,非为其罪大小,乃上位者审时度势而已!”孙洪再叩。
“汉光武英明神武,如何不知士绅兼并之害!然终其一朝,仅一旨抑制兼并!然仅此一旨,士绅便四处叛乱!光武帝无何,只得收回旨意,改行度田之法。
非光武生性软弱,实因士绅势大而已。建武(注一)度田,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增加税收,却不抑制兼并。如此一来,造反之人便少了许多。纵有大司徒欧阳歙(xi,同翕)、郡守张伋(ji)等少数官员与郡国大姓狼狈为奸,甚至发动叛乱,可天下又有多少士绅敢反!于是度田之法大行,这才有了‘明章之治’!
宋太祖为众将所推,亦不抑兼并,不杀功臣,不杀谏臣,并立为祖宗成法。终宋一朝,士绅并未成害,反而富庶及于庶民。
如今天下士绅之势大,一如汉光武宋太祖!故臣以为,世子只能顺势而为!”
孙洪拼死谏言,希望制止朱平槿焦躁情绪带来的冒进思想。
他进一步向朱平槿解释道,在士绅之中,土豪劣绅总是少数。对于那些极少数借着自己或家族地位的士绅,可以清除,以便震慑他人,但最好借助官府或流贼土匪之手,王府不能出面。
对于大多数知礼守法的士绅,则要拉拢。这些人之所以对朱平槿不买账,主要原因是王府享禄而不治民,对这些士绅没有法定权利,所以被士绅轻视。要拉拢士绅,一是名位;二是利禄;三是强化王府的地位。要让他们感到,投靠王府,物有所值;反对王府,身家不保!
……
刚才对孙洪严厉的态度,更多是朱平槿装出来的。他要通过给与手下压力,来观察他们的表现,测试他们的忠诚。
孙洪的表现让他很满意,于是他叫起孙洪,泄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对于士绅,既要用,也要防;既要拉拢,也要打击;既要晓以大义,争取开明士绅,也要无情打击,铲除土豪劣绅。这就叫:一手软,一手硬!
投献之策照旧,还要给其出路,许其利益。
田土之利,本在粮食。然工商之利,十倍于田土。本世子与罗姑娘商议过了,要开一家蜀地最大的钱庄。取汇通全蜀之意,名曰‘汇通钱庄’。汇通钱庄公开招股。若那些士绅有意,本世子准其以银子或粮食入股,共享钱利。
临行前本世子还请舒师傅出面,要在蜀地做件文坛盛事。无论其有无功名,是否会写八股文章,只要能读书写字,均可参加。本世子将借此量才录用为王府幕僚。一旦录用,即可授予待遇,本世子将以师友待之。如为我王府立下功劳,我王府即可推荐入仕,一如高先生、贺先生之例。料想以蜀王府文源之名,也能招收不少人才。王府人才充盈,又给了士绅入仕之出路,两全其美。本世子还要办份报纸,宣传本世子护国安民之主张,揭露不法士绅偷漏税款诸事、褒扬开明士绅行善乐捐义举……”
朱平槿说到粮食,突然想到在去永兴场的路上与廖大亨的秘密协议。那协议只规定了朱平槿收受投献的土地数量与廖大亨银子的多少挂钩,却
二百四十八章 排雷工兵二
后世曾用土地赎买的办法,和平解决土地过度兼并问题。但目前这是不可行的。岂不说朱平槿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来进行赎买,士绅肯不肯卖也是问题。赎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背后强大的国家机器。目前粮价贵至三两一石,种田大有赚头,士绅们怎肯出卖土地
利用土匪或者流贼,当然可行。但这种方式政治上有污点,并且机会稍纵即逝,很难把握。孙洪之所以坚决反对,还因为这种方式副作用太大,正所谓“玉石俱焚”。一旦失控蔓延,就可能造成长期的动乱!
孙洪匍匐在地,手心冒汗。世子在门口与魏辰的对话,孙洪听得清清楚楚。世子明显是对那些土豪劣绅失去了耐心,意欲大开杀戒。可如此一来,士绅阶层就会立即转向王府的对立面,成为世子将来进取天下的障碍!
而这,就是孙洪最担心的事情!
想起“文死谏,武死战”这句话,孙洪不由得心生勇气:
“世子,请听臣一言!”
孙洪匍匐前趋,伏在朱平槿脚下:“那些士绅当罪,但罪不至死。臣以为,其罪有三:
其罪一,侵吞赋税,致兵士无粮。
其罪二,暴虐乡民,致乡民作乱。
其罪三,勾结官府,致法纪无存!”
“既然有此三罪,以我大明律法,如何罪不至死!”朱平槿严词追问。
“罪不至死,非为其罪大小,乃上位者审时度势而已!”孙洪再叩。
“汉光武英明神武,如何不知士绅兼并之害!然终其一朝,仅一旨抑制兼并!然仅此一旨,士绅便四处叛乱!光武帝无何,只得收回旨意,改行度田之法。
非光武生性软弱,实因士绅势大而已。建武(注一)度田,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增加税收,却不抑制兼并。如此一来,造反之人便少了许多。纵有大司徒欧阳歙(xi,同翕)、郡守张伋(ji)等少数官员与郡国大姓狼狈为奸,甚至发动叛乱,可天下又有多少士绅敢反!于是度田之法大行,这才有了‘明章之治’!
宋太祖为众将所推,亦不抑兼并,不杀功臣,不杀谏臣,并立为祖宗成法。终宋一朝,士绅并未成害,反而富庶及于庶民。
如今天下士绅之势大,一如汉光武宋太祖!故臣以为,世子只能顺势而为!”
孙洪拼死谏言,希望制止朱平槿焦躁情绪带来的冒进思想。
他进一步向朱平槿解释道,在士绅之中,土豪劣绅总是少数。对于那些极少数借着自己或家族地位的士绅,可以清除,以便震慑他人,但最好借助官府或流贼土匪之手,王府不能出面。
对于大多数知礼守法的士绅,则要拉拢。这些人之所以对朱平槿不买账,主要原因是王府享禄而不治民,对这些士绅没有法定权利,所以被士绅轻视。要拉拢士绅,一是名位;二是利禄;三是强化王府的地位。要让他们感到,投靠王府,物有所值;反对王府,身家不保!
……
刚才对孙洪严厉的态度,更多是朱平槿装出来的。他要通过给与手下压力,来观察他们的表现,测试他们的忠诚。
孙洪的表现让他很满意,于是他叫起孙洪,泄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对于士绅,既要用,也要防;既要拉拢,也要打击;既要晓以大义,争取开明士绅,也要无情打击,铲除土豪劣绅。这就叫:一手软,一手硬!
投献之策照旧,还要给其出路,许其利益。
田土之利,本在粮食。然工商之利,十倍于田土。本世子与罗姑娘商议过了,要开一家蜀地最大的钱庄。取汇通全蜀之意,名曰‘汇通钱庄’。汇通钱庄公开招股。若那些士绅有意,本世子准其以银子或粮食入股,共享钱利。
临行前本世子还请舒师傅出面,要在蜀地做件文坛盛事。无论其有无功名,是否会写八股文章,只要能读书写字,均可参加。本世子将借此量才录用为王府幕僚。一旦录用,即可授予待遇,本世子将以师友待之。如为我王府立下功劳,我王府即可推荐入仕,一如高先生、贺先生之例。料想以蜀王府文源之名,也能招收不少人才。王府人才充盈,又给了士绅入仕之出路,两全其美。本世子还要办份报纸,宣传本世子护国安民之主张,揭露不法士绅偷漏税款诸事、褒扬开明士绅行善乐捐义举……”
朱平槿说到粮食,突然想到在去永兴场的路上与廖大亨的秘密协议。那协议只规定了朱平槿收受投献的土地数量与廖大亨银子的多少挂钩,
二百四十九章 排雷工兵三
后世曾用土地赎买的办法,和平解决土地过度兼并问题。但目前这是不可行的。岂不说朱平槿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来进行赎买,士绅肯不肯卖也是问题。赎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背后强大的国家机器。目前粮价贵至三两一石,种田大有赚头,士绅们怎肯出卖土地
利用土匪或者流贼,当然可行。但这种方式政治上有污点,并且机会稍纵即逝,很难把握。孙洪之所以坚决反对,还因为这种方式副作用太大,正所谓“玉石俱焚”。一旦失控蔓延,就可能造成长期的动乱!
孙洪匍匐在地,手心冒汗。世子在门口与魏辰的对话,孙洪听得清清楚楚。世子明显是对那些土豪劣绅失去了耐心,意欲大开杀戒。可如此一来,士绅阶层就会立即转向王府的对立面,成为世子将来进取天下的障碍!
而这,就是孙洪最担心的事情!
想起“文死谏,武死战”这句话,孙洪不由得心生勇气:
“世子,请听臣一言!”
孙洪匍匐前趋,伏在朱平槿脚下:“那些士绅当罪,但罪不至死。臣以为,其罪有三:
其罪一,侵吞赋税,致兵士无粮。
其罪二,暴虐乡民,致乡民作乱。
其罪三,勾结官府,致法纪无存!”
“既然有此三罪,以我大明律法,如何罪不至死!”朱平槿严词追问。
“罪不至死,非为其罪大小,乃上位者审时度势而已!”孙洪再叩。
“汉光武英明神武,如何不知士绅兼并之害!然终其一朝,仅一旨抑制兼并!然仅此一旨,士绅便四处叛乱!光武帝无何,只得收回旨意,改行度田之法。
非光武生性软弱,实因士绅势大而已。建武(注一)度田,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增加税收,却不抑制兼并。如此一来,造反之人便少了许多。纵有大司徒欧阳歙(xi,同翕)、郡守张伋(ji)等少数官员与郡国大姓狼狈为奸,甚至发动叛乱,可天下又有多少士绅敢反!于是度田之法大行,这才有了‘明章之治’!
宋太祖为众将所推,亦不抑兼并,不杀功臣,不杀谏臣,并立为祖宗成法。终宋一朝,士绅并未成害,反而富庶及于庶民。
如今天下士绅之势大,一如汉光武宋太祖!故臣以为,世子只能顺势而为!”
孙洪拼死谏言,希望制止朱平槿焦躁情绪带来的冒进思想。
他进一步向朱平槿解释道,在士绅之中,土豪劣绅总是少数。对于那些极少数借着自己或家族地位的士绅,可以清除,以便震慑他人,但最好借助官府或流贼土匪之手,王府不能出面。
对于大多数知礼守法的士绅,则要拉拢。这些人之所以对朱平槿不买账,主要原因是王府享禄而不治民,对这些士绅没有法定权利,所以被士绅轻视。要拉拢士绅,一是名位;二是利禄;三是强化王府的地位。要让他们感到,投靠王府,物有所值;反对王府,身家不保!
……
刚才对孙洪严厉的态度,更多是朱平槿装出来的。他要通过给与手下压力,来观察他们的表现,测试他们的忠诚。
孙洪的表现让他很满意,于是他叫起孙洪,泄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对于士绅,既要用,也要防;既要拉拢,也要打击;既要晓以大义,争取开明士绅,也要无情打击,铲除土豪劣绅。这就叫:一手软,一手硬!
投献之策照旧,还要给其出路,许其利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