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响木
“那张继孟的血书你可是看了!若他日蜀藩真的谋反,你可有知情不举之罪!”
“老大人放心,小爷去了蜀地,便按圣旨所言,把陈士奇、傅崇奇、刘尽忠,还有那对禽兽不如的富顺王父子提回京师,交给骆帅一审,这个中隐秘不都出来了老大人,读圣贤书是你的本事。这审犯人吗,就是我们锦衣卫的手艺了!届时,参不参蜀藩,那是骆帅之事。治不治蜀藩,那是皇帝之事,都不干小爷半点干系!”
再攀谈下去,从这个年轻勋贵嘴里还不知道会冒出多少大逆不道之言!
老者对这个华服少年毫无办法,只好摇头叹息道:“好好!本官就依李大人!”
……
马车上的老者,名叫黄锦,字孚元。他前年是礼部侍郎,今年初转吏部侍郎,任职刚半年,又转南京礼部尚书。四川宣旨事了,他便去金陵接替去年这个时候去职的南京礼部尚书朱继祚。
黄锦五十岁登第(注二),二十年在朝。皇帝三次让他入阁预机务,他都拒绝了。自己的本事几斤几两,他还是知道的。如说谈经论史,他不弱任何人。如说公书善画,他的作品虽不如董其昌有名,在京师也可论尺卖银子。可要说到剿贼御虏甲兵钱粮,他便袖手无策。从一名新晋的翰林庶常做到二品的南京礼部尚书,他见过了皇帝昏庸,也见过了权奸当道,更知道了大明朝的国运:什么叫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当年魏忠贤权势滔天,佞者皆建生祠。唯有他黄锦,敢在国学馆门口哈哈大笑曰:“彼竖阉也,吾史官也,吾安能以好官预阉事而贻万世笑端乎!”
不畏强权,不惧生死,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可如今,天下事事事不顺。皇帝动辄拿大臣出气,早晨拿下一对,晚上廷杖一双。而大臣们呢,更不是东西!结党营私,卖官鬻(yu)爵,化国事为私事,又将私事当作国事!
天下糜烂如此,再不从京师那个臭泥潭抽身,恐怕自己的一世清名也要被玷污了!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如今总算回到南方了!
四川虽据广东尚有数千里。可过了秦岭,立即便有了浓郁的南方气息。等把这里的公务料理完毕,自己就到南京那个清闲的衙门再当一年半载的朝廷命官,然后就向皇帝奏乞病归,回故乡去著书立说!
黄锦想到这儿,嘴角不由微微翘起,露出了一点
第二百五十四章 天使驾到(三)
虽然廖大亨的同年于劼借着打前站的机会,提前将这次钦差的真实来意告知了四川官场。但众多锦衣卫和京营官兵一同前来,还是让向来谨慎的朱平槿不敢有一丝马虎。
早晨出发前,他在老婆的亲自监督下,在孝服里套了件又薄又细的锁子甲。
这件锁子甲是王府工正所首饰作的作品,只有七八斤。工正所首饰作将拉制金丝编织凤冠的手艺,运用到了钢丝拉制上。锁子甲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无数小铁环编织成的铁布,铁环有“一穿四”、“二穿四”等若干种编织方式。编得越密,防护效果就越好,重量也越大。
锁子甲透气舒适,对刀斧等砍击兵器的防护效果最好,但是对矛箭等尖锐的刺击兵器以及锤、棍等重兵器的防护效果极差。所以当首饰作的工匠献宝之后,朱平槿虽然赏了他们,并让他们开始批量生产钢丝,但并没有准许大规模生产这种费工费力的锁子甲。
除在衣服里套了甲衣,朱平槿还随身配带藏式唐刀。此外,他还调集了两个骑兵训练排、左护卫学兵连以及王府警卫连一部共计三百骑兵随身护卫。
一色的黑盔红甲,一水的川藏战马,一般的丈二红樱骑枪。
当这支临时组成的骑兵队纵马奔跑起来,铁蹄隆隆,长枪如林,气吞山河如虎。
……
哇!蜀府的铁骑!看到骑兵宛如赤龙一般过来,马背上的李存良眼冒火花,大叫起来。如果大明朝便有“帅呆了!”“酷毙了!”此类表达激动或羡慕的流行语,李存良一定会毫不犹豫喊出来。
除蜀藩世子之外,此地不会有第二人敢在抚按一级的高官之前肆无忌惮地奔马,还让他们站在路边吃灰闻土!
黄锦脸色铁青。朱平槿这是在**裸地向他本人、向他身后的皇权进行武力示威!好在二十年的宦海生涯,已让黄锦养成了遇变不惊的性格。他在仆从扶持下出车落地,好整以暇正了正衣冠,准备迎接这位不速之客。
蜀王府骑兵的出现,也让廖大亨、刘之勃一班文官吃惊不已。
剧情中没有这一出啊!廖大亨有些担心。世子这出先声夺人的下马威,会不会激怒了钦差,让效果适得其反
巡抚在评估利弊,巡按却在暗自惊心。幸而听了廖大亨的劝告,没有对朱平槿做出什么过激举动。若是真逼反了这位少年世子,单看这群如狼似虎的骑兵,怕是北较场一千五百精锐全部拉出来,也未必是他们对手!刘之勃在心中再次告诫自己,蜀地为官,必须更加谨慎。也不知文郁在护商队干得怎样,出去这么久了,竟没有一丝消息传来!
抚按两位大人心事纷纭,省里其他高官的心思就更复杂了。有决心从此向朱某人靠拢的,也有悄悄怒骂朱某人飞扬跋扈的。更多的官员,却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安全感。
世子虽然强横,但生财有道,而且好处从来不独吞。更要紧的是,他姓朱。不像那姓李的、姓张的,抓到带着乌纱帽的脑壳便要大刀片子伺候!
……
朱平槿骑在马上,很远就看见一位胡须细长的干瘦老者,穿着一身大红官袍立在领头的车前。他身旁有个牵马的少年,身着有爪有角、破云吐水的所谓“飞鱼”服。
这两人之后,还有二三十名官员、儒生和锦衣卫以及百十名官兵。这些官兵见骑兵冲来,人人面带惧色。既没有摆开阵势戒备,也没有护住主要官员,依然傻傻地站在原地,等待上官命令。
仅凭这一点,就让朱平槿对京营战斗力评价再度降低三分。带刀的奴仆和不带刀的军人,骤遇危险都会反抗。一靠本能,一靠训练,这就是区别。京营编制五十余万,单单锦衣一卫十七所,最高时在籍兵力便达六万。然而这么多的军队,面对李闯和鞑子,连城墙高大的首都也没信心守住。
为什么因为这些纸面上的军队,或是勋贵家的奴仆,或是王庄里的农夫,或是连刀枪都拿不稳的市井流氓!
无知产生臆想,臆想又导致恐惧。
朱平槿看清了这些锦衣卫的真面目,突然信心倍增,或者叫做:野心大涨。
……
飞奔的战马距离黄锦不到一丈远,这才被生生勒住。
朱平槿跳下嘶鸣扬蹄的战马,故作亲切地大声呼唤。
“前头可是黄锦黄大人”
“正是下官!”黄锦一掀衣袍,便要跪进尘土,“下官叩见世子!”
“万万使不得!”
朱平槿早在下马时,便提防着礼部尚书利用专业知识来这一招。他一个健步,赶在黄锦双膝着地之前,把脚尖塞进了他膝盖和地面间的缝隙,同时伸出双手抵住了他的肩膀。
“黄大人乃是钦差,见钦差如见天子。黄大人跪拜本世子,欲使朝廷治本世子违礼之罪乎”
黄锦的小阴谋被朱平槿一语道穿,他顿时有些耳热。好在旁边的少年及时说话,化解了他的尴尬。
“世子,本官名叫李存良!锦衣卫北镇抚司副千户,武清侯家的!”
“武清侯家的原来是一家人!哎呀!外兄前来,也不派个小厮提前知会!”朱平槿立即丢开黄锦,转而与李存良攀谈。
“这些骑兵,都是蜀王府的兵”朱平槿言语亲切,让李存良对他顿生好感。只是朱平槿身上没有他感兴趣的东西,他立即拉着朱平槿,要研究警卫连长李明史的铠甲和长枪。几位锦衣卫见领导与世子自来熟,也凑过来增情添趣。
李明史见几个锦衣卫围着世子,有点紧张。他的手已经按住了刀柄。
朱平槿看出了李明史的顾虑,他走过去轻拍李明史的肩臂,让他放松,“这是武清侯家的,锦衣卫副千户,自家兄弟!”
朱平槿的不拘礼节让李存良格外舒坦。他走过去锤锤李明史的胸甲,听听声音,然后用指甲尖刮开朱漆仔细瞧瞧,问道:“大个,皮甲吧”
“正是!”
“牛皮的!但不是水牛皮,也不是黄牛皮,难道是蜀地出产的野牛皮”
“末将只管穿戴,什么皮子不知道!”李明史大声回答。
知音难觅啊!李存良怅然摇头。
“牦牛皮。”朱平槿轻声回答,“乌斯藏那边换来的。”
“牦牛皮哇!这可是稀罕东西,难怪我在京师没见过!”
“这牦牛耐寒,全身长毛,故称牦牛。《吕氏春秋本味》中道,肉之美者,牦(旄)象之约!就是说牦牛的尾巴和大象的鼻子特别好吃。大象鼻子本世子这里没有,改日本世子请外兄一同
第二百五十五章 天使驾到(四)
大路尘土飞扬,当然不好宣旨。可既然宣旨和迎旨的人都急不可耐,宣旨仪式便在官道旁的接官亭内举行。
这个接官亭很大,十六角双层庑殿,不远处便是官方的驿站,必要时可以操办迎来送往的宴席。可惜在张献忠经过成都时,被放了一把火,烧掉了半边。廖大亨知道这亭舍是外来官员对四川官府的第一印象,在省府两级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东挪西凑依然把这组建筑恢复了,今天正好派上用场。
香案火烛早就准备妥帖。正副两位钦差一字排开,而那些充作天家门面的锦衣卫则雁翅两行,样子颇为威武。
听到黄锦让他接旨,朱平槿趋前几步,在绣墩上跪下叩头,所有在场的官员陪跪。老黄头展开黄缎锦帛,开始用怪异的岭南正音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圣旨很长,除去其中必要的文字填料,主要有这样几层意思:
一、深切表达了皇帝对蜀王不幸罹难的沉痛哀悼,对蜀王家属的慰问,对四川人民失去了这样一位贤明、睿智、仁义、爱民好藩王的极大惋惜。
根据蜀王朱至澍身前对大明朝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皇帝亲自关心下,经朝廷集体研究,决定赐谥(si)号为“愍(min)”。也就是说,朱平槿的老子已经被朝廷盖棺定论,以后将以“蜀愍王”的称号永远留在历史记忆之中了。
“愍”在谥法中,是“在国遭忧”或“在国逢难”的意思,大体上属于中谥。第七代楚王朱显榕,嘉靖二十四年被自己的法定继承人楚世子朱英燿(yao)所弑,谥号也是“愍”。但“愍”的谥号,在历代蜀王之中,可以说是最差的谥法。朱平槿的爷爷朱奉铨的谥号是“恭”,意思是尊贤敬让、爱民长弟;祖爷爷朱宣圻的谥号是“端”,意思是守礼执义、严恭莅下,都是上谥。
二、令蜀世子朱平槿依祖制管蜀王府事。待三年除服,依制请封蜀王。
三、对朱平槿在遭逢国难之际的表现予以高度肯定。圣旨指出,朱平槿率蜀藩宗室、士绅为国分忧,劳军助饷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蜀王府贤王辈出,不愧是太祖高皇帝亲自树立的、三百年来一贯保持的大明藩王中的老先进、老模范。皇帝希望朱平槿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再接再厉,掏出更多的真金白银,为大明朝的剿贼御虏大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皇帝完全支持朱平槿对德阳王等违法蜀地宗室以及王府属官的处理意见。而且皇帝希望,蜀王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蜀地宗室和属官的管理,坚决杜绝“不忠不孝、犯上作乱”等严重刑事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五、针对蜀王府提出的蜀地宗室吃饭困难问题。鉴于目前朝廷财政困难,用度极为紧张,而四川战乱频繁,土地抛荒严重,皇帝特许蜀王府召集蜀地宗室,组织各处流民开垦荒地。不等不靠,不拿不要,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蜀王府作为大宗,也有义务向小宗提供必要的襄助,经商、办学,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钱拿、有书读,“勿损天家体面”。
六、宣布对王府属官的处罚。长史司左右长史秦文荐、郑安民,对蜀王遇难负有直接责任。但鉴于他们在案发前曾坚决劝阻蜀王朱至澍服用金丹,勉强尽到了臣子责任。还有世子的亲眼目睹奏折以及案件主犯陈恩的证词证明,因此朝廷决定予以从轻处罚。左长史秦文荐削职为民,遗职由朝廷另行委派;右长史郑安民革职留用,并处罚俸三年,以观后效。富顺王父子和左护卫指挥使刘尽忠大逆不道,交钦差槛送京师议罪。喻汝桢升为左护卫指挥使。其余一干从犯,移送地方议罪。长史司、左护卫、承奉司等属官衙门的官佐遗缺,由蜀王府、四川抚按另行具折呈报朝廷认可。
七、皇帝特派南京吏部尚书黄锦和锦衣卫副千户李存良为正副使,操办蜀王的丧葬典仪。但是上述所称的财政问题,丧葬一切费用均由蜀王府自行筹措,希望蜀地宗室能够体谅皇帝的苦心和朝廷的难处,“勿要滋事”、“惊扰地方”,闹出进京上访的丑事。
……
圣旨宣完,朱平槿面无表情,口称“臣谢恩!”。双手举过头顶,接了皇帝诏书。
这封诏书不好不坏,总的来说可以接受。
好的方面,政治上肯定了朱平槿近期所作所为,为他在官绅和百姓中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声望基础。
人事上保住了郑安民,还取得了除左、右长史以外的王府官员的实际任免权。这为下一步整合王府属官和军事统御体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政权基础。
族务上得到了支持,处理了德阳王和一批不听招呼、不谙时务的蜀地宗室,这为朱平槿以蜀世子之尊,将蜀地宗室整体纳入军政商农几大机构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族权基础。
垦荒移民政策和办学经商政策得到了首肯,这为王府势力大规模向川内各州府渗透取得了一个良好的政策借口。
坏的方面,朱平槿的地位原地踏步,除了一道管蜀王府事的正式任命,毫无进步,圣旨上连句早结婚多生子之类的客套话也没有。王府左相之位朝廷要掺沙子。最惨的是银子,助饷要加码,丧葬费用没一文,宗室的生活要负责,一切都要朱平槿自己掏钱,连廖大亨报假帐捞银子的计划也落了空。
朱平槿真正关心的,还不是这些出钱的事。如果用钱能买来更大的政治权利,朱平槿不会吝啬金钱。朱平槿担心的是蜀王府要将富顺王父子和刘尽忠三人移交锦衣卫。这三人对朱平槿建军养士的事情清清楚楚,不能让他们活着离开四川。
……
朱平槿接了旨,然后轮到廖大亨、刘之勃和四川三司的主要官员。
皇帝在圣旨中没有一句客气话,直截了当要求四川官员完成三件任务:
第一是钱粮。必须在明年二月前如期完成今年秋粮的征收。如果不能完成,相关责任官员一律处分。前几年四川的秋粮还差一大截,也要在明年二月前补齐。
第二是剿贼。四川现有一州二县被土
第二百五十六章 天使驾到(五)
大明官员朝堂斗殴,那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早了台湾数百年,便开了议会民主斗殴的先阖。
大明最有名的也最血腥的朝堂集体斗殴事件,发生在土木之变后不久。
五十万京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正统皇帝被俘,功臣宿将一扫而空。消息传回京师,朝官舆论大哗。权宦王振祸国殃民,众臣痛恨到了极点。英宗朱祁镇之异母弟郕(cheng)王朱祁钰(yu,后来的景泰帝)奉孙太后懿旨监国摄政,右都御史陈溢在朝会上请诛王振一族一党。因为事关重大,监国朱祁钰未能及时决断,引发了朝臣的集体沉默抗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