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当官那些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惊年渡
“……中国与外国的贸易难以禁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因为海上巨大的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海禁却禁止百姓通商贸易,甚至片板不下海,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连百姓捕鱼都不允许,更是将百姓逼上落草为寇的道路。”陈惇道。
陈惇的一番抽丝剥茧的话,像是在大殿中徐徐展开一副图画一般,让嘉靖帝看得头头是道条理分明。
当然还有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李默冷哼一声,道:“倭难是禁海的缘故,说得倒好,我且问你,洪武时候禁海,片板不下海,怎么没有倭难”
“大人博闻强记,怎么会不知道洪武时候倭寇也十分猖獗,光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陈惇当即如同念书一般历历数出:“洪武二年,倭寇进犯温州中界山,永嘉、玉环皆被剽掠;洪武三年,倭寇掠山东,被击退后转掠温、台、明三州;四年寇即墨、诸城……”
他这边侃侃而谈,却忽然看到李默脸上闪过一丝狡猾而得意的微笑:“……既然洪武时期也有倭患,为什么没有造成大规模军事战斗,没有像今天一样靡费天下之兵,天下之财呢”
妈的,陈惇险些要破口大骂这个老狐狸了,原来在这里给自己挖了个巨坑啊。
为什么洪武时期倭患也很严重,而明太祖只是依靠浙江千户所、镇抚官兵去抵抗倭寇,最多的一次不过是派遣国公汤和在沿海筑城加巡逻,而汤和在沿海筑城一年多,也没有碰上倭寇入侵。
而如今倭寇肆虐,嘉靖帝又是调兵遣将,又将江南财政大权尽付,怎么反而倭患愈演愈烈了呢——
这就是开国之主和守成之君的区别了,陈惇和李默都心知肚明,今上嘉靖帝雄才大略比不上太祖,眼光长远比不上成祖,宽仁贤明又比不上宪宗、孝宗,但多疑猜忍和自私自利的聪明倒是能排在前几名中去。
一个朱纨,一个仇鸾,该信用的人被几句浮言逼得自杀身亡;该杀的人反而手握大权深得信任。
若不是朱纨在厉行海禁之后,又复归海禁松弛,从此之后倭患炽烈,又怎么会覆水难收呢朱纨在福建的铁腕其实已经将海商遏制住了,如果再假以时日,海商就不能作祟,这未尝不是一力降十会的办法——可惜,打虎不死反为祸,朱纨被害死之后,这些人再也没有顾忌,更加肆无忌惮了。
陈惇要怎么说,能把这些真心话说出来吗他能说,今上嘉靖帝就是比不过太祖,这国家也不是洪武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时候吗
陈惇暗道这老狐狸一个个地都坏地流脓呢,在政坛上想要跟他们玩一玩,自己果然是还缺乏斗争经验啊,稍不留神就被人挖坑坑住了。
看着嘉靖帝越来越暗沉的神色,陈惇才缓缓道:“如李大人所言……因为太祖皇帝英明,已经认识到倭患根本上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嘉靖帝和李默一愣:“什么是政治问题”
陈惇深吸一口气,道:“太祖皇帝关于禁海的谕令,总共有六道——洪武四年,‘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十四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第一百一十二章 抓重点
“……七分政治,三分军事,”陈惇道:“永乐二十二年里,对倭寇的战役其实只有望海埚一仗,而海洋平静,倭寇不敢来犯,其实归功于成祖对海洋的经营。这经营之中,最根本的就是开放海禁,设立市舶司,招抚海洋,这是政治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
如果成祖的战略思想和政治手段一直延续下来,就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靡费天下之兵,天下之财去打一场局部战争,现在的大明应该是整个海洋的主人,远远将欧罗巴抛下一百年。
但可惜就可惜在宣宗之后,大明海禁时断时续,海商冒着政策转变的风险,没有得到官方足够的保护和重视,货物销售不规范,引发了巨大矛盾也得不到解决,于是大家都不愿意做个良民,干脆盘踞海岛,落草为寇了。
嘉靖帝脸上露出愉悦的光来:“……说得好。”
嘉靖帝既然一锤定音,李默只好道:“就算禁海政策有争议,禁海不是抵御倭难的办法,但也要分一个合不合时宜……天下太平时可开放海禁,百姓可以捕鱼,商人可以贸易;但如今是战时,外敌在侧,如果开放海禁,国中宵小之辈、心怀叵测之人趁乱投敌,里应外合,岂不是贻害万端”
这一点他算是一针见血说到了点子上,因为朱纨和张经的禁海,都是这个原因。
嘉靖帝的神色一顿,顿时又恢复了面若冰霜的模样,他看向陈惇,道:“是这个意思么””
陈惇点头道:“李大人说的不错。”
李默露出了谅你也没有理由反驳的神情。
“不过,”陈惇微微一笑道:“学生说的开海,不是让沿海百姓和外藩私通的意思,而是由官方来控制海洋贸易。”
“这不就是市舶司吗”李默道。
“不错,但市舶司是官方贸易,没有百姓的参与,”陈惇道:“学生说的是吃肉喝汤,必须要把百姓也纳入贸易中来。”
这些市舶司负责的是朝贡体系下的来华使团——注意法律规定是只能朝贡,而不准私自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又那么多冒充朝贡的,因为这样才能贸易,而正经的使团差不多是三年一次两年一次这样来到大明,而且贸易必须要在官方设定的牙行里举行。
那这算什么贸易,百姓的商船又出不去,外国的船只还限制入境,贸易也大都由官方垄断,百姓在这上面简直是怨气满满。
所以陈惇为什么觉得十几年后隆庆开关才是海禁开放的开端:因为月港开港后,民间商船能够领到船引后自由贸易,即不需要再有官方限制了——当然,目的地和货物等都有严格规定,但是不需要再通过朝贡了,国内的货物可以直接通过月港出海贸易,国外的也可以不需要三年一次两年一次这样跟着自己国家的使团朝贡才来贸易了。
这才是开放海禁。
“就像你在苏州做的那样,私自招徕西洋的商人,”嘉靖帝分不清是喜是怒:“推销织染局的绸缎”
陈惇小心翼翼地觑着嘉靖帝的神色,做出一副胆寒畏惧的样子:“学生是在苏州府尹的批准下……”
当然苏州府这一次也玩的大,因为市舶司仅在广东福建浙江开了三处,而苏州竟敢绕过市舶司,私自将西洋南洋的商人召来苏州,若不是最后上缴了四百万两银子,得了嘉靖帝和内阁的欢心,怕是朝中光是维护祖制的言官就能用唾沫淹死他们。
“苏州府尹也是胆大包天,”嘉靖帝哼了一声,“听说苏州百姓也被允许同洋商贸易了”
陈惇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是……那些洋商是真的有钱,我们把几十万匹绸缎都卖给他们,他们还能吃下民间的绸缎,吃了十几万匹……官方和百姓,腰包都鼓了。”
这才是陈惇要说的,他希望市舶司的港口能多建一些,更开放一些,官民互利,像苏州做的那样——
“学生觉得,市舶司可以放开一些限制,”陈惇道:“比如不须要在官方设定的牙行里贸易,比如这种贸易也不必由官方指定的商人也就是官商承包,可以适当放开民间同外商的贸易,这样的话,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才是真的好,大家共同致富嘛……”
这大好的想法却被李默毫不留情地打断了:“让百姓和外商贸易,不就是私通外国——谁知道他们中谁是真的贸易,谁是夹带情报,甚至走私禁物呢”
陈惇就道:“沿海所有对外贸易的商船,都必须在指定地点办理完善的手续,并从这里装货出港、入港验货。所有船只都必须申领船籍证书,有营业执照才能出海。这个营业执照不是轻易给与的,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从船主到船员,所有人都需登记在册;然后所有船只必须经过检查,防止夹带兵器﹑铜钱等等违禁物品。出海后逾期未归者,即使证件齐全,仍以通倭罪论处。”
&
第一百一十三章 救火队员
很不幸叫陈惇言中了,嘉靖帝那只爱猫霜眉真的死了,在金井亭后面的老柏树下卧着死了。
嘉靖帝爱猫,也带动了宫中的养猫风潮,宫廷之中专门设立了“猫儿房”,有太监专门侍候御猫。而且这些猫还有名号,公猫称为“某小厮”,母猫称为“某丫头”。猫是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宫人太监的爱物,在宫廷太受宠了,甚至有人专门写诗描绘宫廷御猫的“尊贵”:“红罽无尘白昼长,丫头日日侍君王。御厨余沥分沾惯,不羡人间婆萝香。”当然这“丫头”不是宫人,而是御猫了。
嘉靖帝为什么如此喜欢猫呢,很简单,猫有九条命,象征着长寿,这正符合嘉靖帝毕生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为了迎合皇帝喜好,太监们从民间搜集和培育了很多漂亮的猫进献,霜眉就是这样到了嘉靖帝的跟前,加之霜眉和其他猫儿不同,此猫十分地乖巧贴心,在御前众多宫猫中最是善解人意,平日里总是追随在皇帝左右,皇帝要去哪儿,它就在前面开路;皇帝要睡觉,它就守在旁边一动也不动,“目逐之即逃匿,呼其名则疾至,为舞蹈状”,就更让嘉靖帝吸猫不能停了。
猫死了自然要难过一下的,但陈惇是想不到嘉靖帝不仅为此减了一顿膳食,居然还下旨令翰林词臣等官为爱猫拟写祭文超度。
嘉靖帝选中的两个写祭文的人就是李春芳和袁炜。
这俩人是写青词的老手了,但被要求写祭文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而且这祭文还不是给人的,是给一只猫的。
祭文这东西,大致格式就是表彰和悼念,表彰这个人的生平和突出贡献,没有突出贡献就提他的道德高尚,人品高贵。最后表达一下深切怀念,说你的精神永存天地,完事。
但一只猫有什么突出贡献,有什么道德品质
李春芳明显因“题窘”而无从下笔,一时间一张素来端默的脸上,难得露出了不知所措的神色,唯有礼部侍郎袁炜不假思索,当即动笔,妙笔生花,不消一时半刻,就有洋洋洒洒一片文章出来。
嘉靖帝一看,不由得十分满意。因为袁炜这文章里,说霜眉这只猫忠心护主,勤恳任事,最后寿终,提前一步登天去了。而且最为点睛的是“化狮为龙”一句。嘉靖帝一看那叫一个心怀大悦,霜眉成龙了,那就叫虬龙吧。于是大手一挥,命人为霜眉打造了一副金棺,让这只猫葬在万寿山,还修建了坟墓,名曰“虬龙冢”。
如此大张旗鼓还以金棺为葬,自然惊动了言官们,他们纷纷上疏,认为此举深为不妥,一只猫平日里无所事事,唯伺君颜色,博君一笑,这样的猫儿死就死了,居然还让嘉靖帝深为哀悼,超乎礼节来安葬他,岂不是让天下人以为嘉靖帝是“爱物”而不“重人”
这话其实没错,叫陈惇看,绝对是有道理的,但你们这一个个的语气能不能委婉点,就差指着皇帝鼻子说你是个不爱人的皇帝了,还拿赵简子杀骡救士的故事作比较,岂不是明晃晃地说嘉靖帝连赵简子都比不上
而且叫陈惇看,嘉靖帝未尝不知道自己这一行为不妥,其实等这难过劲儿过去了,他自己就会命人把这坟墓扒拉掉,根本不用别人说——但现在这帮言官跳起来了,嘉靖帝就恼恨起来,不仅厚葬了霜眉,而且追赠五品,覆以蟒袍玉带。
传旨的黄锦都惊得目瞪口呆。为一只猫儿追赠五品的官衔,古今未闻!而且这简直狠狠地打了外廷言官的脸面啊。
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们多大的官衔都是六七品罢了。官身低,但权力大,任谁都可以弹劾。如今望而不得的五品官衔、蟒袍玉带,却都被一只猫儿得了。
他哪敢去传旨,一面用别的话题岔开,一面又示意陈惇赶紧劝说。
怎么又让我来救火,我长得很像救火队员吗陈惇摸了摸鼻子,道:“陛下。”
嘉靖帝正怒气上头,瞪了他一眼,陈惇只好道:“陛下,学生记得嘉靖九年的时候,陛下与众位大臣商议,将少师姚广孝的灵位从太庙移到了大兴隆寺。”
嘉靖帝皱眉道:“你要说什么”
自然要替言官说话了,你这行为本来就不对,陈惇就道:“仁宗皇帝命将姚广孝配享成祖庙庭,配享庙庭是古往今来所有为人臣子最大的恩荣……通观太祖、成祖开国两朝配享太庙名单中,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仅有姚广孝一人……而姚广孝是个僧人。”
正是因为姚广孝是个僧人,属于沙门,所以通天的功劳和他的身份不匹配,所以嘉靖帝在身边道士的挑唆下,与群臣商议,将姚广孝的灵位从太庙移到大兴隆寺,命太常寺春秋两次祭祀。
“仁宗如何不知道姚广孝是佛门中人,不足配享太宗庙堂,只不过是感念道衍的功劳罢了,所以给他出格的恩典。而陛下将他移出去,是规范他的位置,所以让学生来看……学生觉得陛下做得对。”陈惇道。
黄锦一听眼睛一亮!这小子莫不是成精了,怎么这么会说话
第一百一十四章 美洲大陆
陈惇手边是一叠厚厚的报纸。
嘉靖帝是苏州报的忠实读者,但看那满纸的勾勾画画就知道了,嘉靖帝在报纸边边角角的空余上,甚至都写满了批注,和他当时以玉熙主人的身份同陈惇通信是一样的,这估计是批奏疏养成的习惯。
但嘉靖帝对报纸的不满意就不满意在这个地方,他觉得报纸字有点小,排版太密,没有多余的空隙让他写字的。陈惇暗道报纸就是用来阅读的,谁像你一样还做阅读理解。但他还是很有耐心地跟嘉靖帝解释了排版和字体的关系。
这些往期的报纸中,用红笔勾出的文章应该是嘉靖帝十分喜欢的,陈惇发现自己的文章有幸被勾中了两篇,一篇是论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有就是论体育之精神,所以嘉靖帝问他还有没有新作的时候,陈惇就把自己还没来得及刊登的《论海权》默写了下来。
嘉靖帝对他文章中的葡萄牙人是有一些了解的,当年把佛郎机使臣驱逐出宫,并且汪太保和佛郎机人的海战也是他下令的,但他并不知道佛郎机人不远万里要来到中国,作为贡使为什么要侵占濠境,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占领满剌加,只能归结为狼子野心,无礼之国。
他对满剌加这地方也算是清楚,知道是南洋的国家,正德年间还有朝贡,在他看来算是比较恭敬的藩属国。但他不知道满剌加在对大明朝贡的时候,每年也要向暹罗缴纳黄金。而且在他听闻了满剌加被佛郎机占领之后,也只不过是斥责了几句佛郎机的不臣罢了。
他对陈惇这一篇文章看得不太满意,估计是因为很多名词他不清楚,看得费力的缘故。他问好望角是什么国家,陈惇告诉他好望角是个地名,他就问好望角在哪儿,陈惇告诉他在非洲南部,又告诉他非洲的位置。
嘉靖帝对着陈惇画出来的非洲地图钻研了半天,陈惇见他看了许久不说话,又把哥伦布发现的北美洲和南美洲标识出来,但这一回嘉靖帝皱起了眉头,“胡说八道,哪儿有这么大的土地,你去过了”
陈惇当然没有去过:“……有阿拉伯商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陈惇心道这不对啊,明明他记得明朝有一幅《坤舆万国全图》,那上头五大洲四大洋标识地清清楚楚地,对佛郎机、尼德兰、英吉利等国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记录,连刚发现的南美洲都得到了非常详细的描述。伯西尔(巴西)这个国家名称就是在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中国人赋予的。
他凝神想了一会儿才想起来,这地图好像是万历年间传教士绘制的,那地图就有浓浓的中西合璧味道……现在因为海禁比较严厉,估计这地图啊海图什么的,没有广泛传播。
“朕看你是道听途说罢了。”嘉靖帝挥挥手道。
“不是,”陈惇辩解道:“阿拉伯人还有泰西人,都去过这地方。”
新大陆都发现多少年了,地图是越发完善了,但中国人对美洲大陆的了解,却几乎空白地像一张白纸。
“这地方都有什么国家,”嘉靖帝就问他:“百姓何以为生风土人情如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