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有毒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第十个名字

    不过许东来并不满意,他觉得有些事儿光用语言说无法表达清楚,受到福州日报的启发,决定再配上图画。这样即便比马百顷文化水平还低的人,依旧能猜对**不离十。

    洪涛对许东来的建议深以为然,然后又发挥了一下,建议许东来干脆把农经弄成连环画,书页的上半部分是图画,下半部分和背面是文字注解。

    这样一来的话,除了出版之外,还可以发给福州日报每期登出两页,既丰富了报纸的内容,又能让更多买不起书的穷人接触到新技术,一举两得。

    许东来并没嫌把自己的工作成果放到日报上免费给不识字的穷人看丢人,正相反,他对这个建议欣然采纳,加班加点的画上了连环画。

    经过两年多的经营,福州日报已经褪去了最初的商报外衣,成了一份综合性旬报。虽然发行次数减少,但版面城北增加到了八个。

    商业信息、评话连载、诗词歌赋、国家大事、时事评论、农经、广告、寻人寻物,内容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成熟的不仅仅是报纸编辑模式,还有读者的阅读习惯。日报刚刚发行时全年订阅的客户并不多,以官吏和商户为主,阅读目的性很强。

    现在福州日报社在福州本地有了三千多个长期客户,算上剑州、莆田、泉州各地的常年订阅者,数量还会增倍。这也是把原本五天一版改成十天一版的主要原因,信息量太多来不及编辑。

    王二半年前就提出要在杭州开分社,这样可以减少福州总社的刊印数量,更容易扩大发行范围,但被洪涛否了。

    目前朝廷对福州日报还没正式表态,这种新事物远在福州也不会太触动朝廷的神经。一旦杭州也有分社,出版量立刻就会翻倍,很快就能把影响力扩散到开封城去。

    到那时再在日报上随便议论朝廷政策得失,保不齐就会遭到打击。现在还不是动用舆论武器的时候,过早发力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容易提醒敌人防备。

    舆论武器也不能单独使用,宋朝即便再开明也是个中央集权政府,真把它惹急了,嘴皮子永远斗不过大棒子。

    不过洪涛允许王二把日报社开到四川去,岭南、福建、川陕这些地区不管经济商业如何发达,在古代都属于边远偏穷,本来中央的控制力度就相对弱,稍微有点闲言碎语也不会太引人注目。

    但这种闲言碎语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慢慢引起民众思想上的转变。洪涛打算先把这些地区的思想改造改造,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点向北方扩散。

    等到朝廷觉出不对时,再想扑灭这些火苗就为时已晚了。到时候火苗也不再是星星之火,它们的温度很高、可燃物很多,扑灭时一旦处理不善就等于提供了更多氧气,会发生爆燃。

    不管王二在四川的分社效果如何,反正许东来的工作量徒然猛增,不光把农经弄成了连环画,还着手改编算经、钱经和炼经,打算一股脑全放到福州日报上连载。

    这可不是洪涛的主意,许东来被王二给忽悠了。他知道王二是谁,但不知道秋实先生是谁。这位经常在福州日报上发表时事评论的神秘人物,不光在福建路很有名气了,还被很多朝臣知晓,比如苏轼。

    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秋实先生已经有了第一批忠实读者,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粉丝。

    许东来并不是秋实先生的粉丝,正相反,他在很多问题上不完全同意福州日报的观点,但苦于没机会说出来,说了别人也听不见。

    当秋实先生亲自给他回信,答应在福州日报上连载农经时,许东来立马就来了劲儿。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开始一封一封的给秋实先生写信阐述自己的见解,殊不知这些信全被山川督查院誊写之后转给了洪涛。

    对于学生忽悠




717 理不辨不明(1100票加更)
    这么做就不怕朝廷责难吗洪涛觉得吧,朝廷不光不会责难,说不定还要大大的褒奖。

    这话说的就有点过了,凭啥王二办报纸有可能引来朝廷不快,你办报纸朝廷就会嘉奖。要是论名声,王二应该比你好,王二是没名声,但你的名声在朝廷里是负的。

    其实洪涛真没吹牛,报纸和报纸是不一样的。王二的报纸主要以议论朝政、批评挑错为主,目的是唤醒民众的思想、开阔国民的眼界。

    自己让许东来办的这份报纸正好和王二的出发点相反,是要站在朝廷立场上,做为保守思想的喉舌与福州日报打擂台用的。

    有人帮自己摇旗呐喊朝廷还会不高兴要是民间都这么懂事儿,想当官做皇帝的人还得多,随便放个屁都有人说是香的,多滋润啊。

    但洪涛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真是抬杠瘾犯了,有多大损失都不管不顾,非要痛快痛快嘴不成

    肯定不是这样滴,表面上看两家报纸观点对立、阵营分明、互不相让、争论不休,等于让外人占了便宜。实际上吧,越这样对朝廷越不利。

    古人不是云了嘛,理不辨不明。往常福州日报说啥,朝廷还能采用冷处理假装看不见,拖些日子就没人关注了。

    但有了两份互相对立的报纸之后,朝廷就别打算消停了。我批评你,你装死不吱声是吧得嘞,有人帮你说,必须和福州日报吵得不可开交,从各个方面论证此事的真伪、对错。

    论证过程就是带领百姓进行逻辑思维、理性论证的过程,人世间的每件只要有这种抽丝剥茧般的辩论,就没一件能隐瞒真像的。然后洪涛的目的就达到了,不管两家报社谁输谁赢,最终输的都是朝廷。

    要不说坏人就得坏人来磨呢,你让个道德君子来,他能想出这么不要脸的左右手互博之法能舍得下脸在辩论中认输,让全国百姓和所有同僚耻笑洪涛就能!

    同时许东来也得跟着能,在这件事儿里的受害者除了朝廷之外,还有他,很受伤。不过现在他还体会不到,正怀着满腔被洪涛扇呼起来的热情准备投入到报纸的筹建工作中去,同时还不能误了画连环画的工作,真是累并快乐着。

    “他们是倭人!”在前院见到四排整整齐齐的人才储备之后,许东来的热情好像有点低落。

    没这么坑人的,好歹给几个听得懂人话的吧,这玩意都没法交流,弄一群外国人卖报纸,扔到城里能找到回家的路不难不成自己还要每天赶着马车去城里收拢迷路的报童

    “你只管去挑帮手、安排宝绘堂的印刷机和排版工坊,发行的事情本王替你照应。”倭人有倭人的优点,可惜和许东来讲这些是对牛弹琴。

    赶走了许东来,洪涛才算第一次仔仔细细的打量了一遍自己的奴隶或者叫家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和一群古代日本人聊什么合同工的事儿,只能让他们迷惑外加特别不安。

    整体上讲此时的日本人确实比宋人瘦小一些,穿着越得体的人越瘦弱,这可能和长期吃素有关。现在没有太多副食品,有些身体必须的营养只能从肉类中获得,一点不吃的话除了营养不良就是贫血。

    反倒是衣衫褴褛的人更相对更健壮点,看肤色估计都是渔民。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哪儿还顾得上荣誉不荣誉,没有肉吃点鱼也是好的。

    四十八个日本人里四分之三是女性,女性里百分之八十是年轻姑娘,只有三个穿着破破烂烂的渔家女岁数稍大。

    想来她们就是在濑户内海被顺手抓上船的,所以来不及挑选。看来王浩和蒋二郎对自己的喜好已经心知肚明了,这肯定不是巧合。

    相貌嘛……比较惨,后世的日本女人肤色还算白,可古代日本女人真差远了,即便穿着很整齐的几个也谈不上皮肤白皙。

    其中有三个还算面容姣好且看上去比较年轻,洪涛打算送给长公主当贴身丫鬟。再挑十个左右在府里当杂役,反正活儿也不累。

    渔民们也不浪费,不管老少一律交给水手训练。自己不能总驾着训练舰出海,早晚会有大海船的,到时候就不用再去向别人伸手索要人员了,且忠诚度也有保证。

    倒是有三四个青壮年男人有点不好安排,看



718 真理报(催票加更)
    “别跪别跪,地上怪脏的,把尘土带进屋就不美了。平七海小娘子就归你了,好好教啊!”除了贵族身份之外,洪涛觉得平七海这个名字起得也挺给力的,好大口气,很有大航海时代的气息。

    也别送给长公主当贴身丫鬟了,干脆给西迪吧。里里外外就她一个人忙活,家里的下人碍于黄头发绿眼珠子也不愿意多搭理,估计平七海不会嫌弃。

    “我可不那么傻,教好了又给你增加一位夫人……我要天天虐待她,让她恨你!”这事儿换成任何一位妻妾也不会明说,但西迪就这么直爽彪悍,当着特种兵们也不收敛。

    “那还是给你换个稻仓小娘子吧,我看叫仓鼠更合适,平七海小娘子留着给本王当翻译官。”被人戳穿了心思洪涛也不恼,又拿过一张纸,上面只写了两个字,看来是个平民。

    不过平民会写汉字更值得鼓励,保不齐是个有想法又肯努力的人。也别去伺候人了,跟着西迪学点东西,将来说不定能用上。

    对于这位稻仓姑娘洪涛真没啥想法,她长得小鼻子小嘴圆眼睛,腮帮子还鼓鼓的,怎么看怎么像只仓鼠,还是嘴里塞满了稻谷的仓鼠。

    “稻仓……她姓什么”西迪也觉得这个女孩长相挺特别,特意捏着人家下颌仔细看了看。

    “没姓,在日本平民都没有姓氏,只有个名字。对了,你好像也没姓,正好凑一对儿。要不你们都跟我姓得了,叫王西迪、王仓鼠,嘿嘿嘿……”

    一说起姓氏洪涛马上想起了犹太人也是没有姓氏的,而且和日本人差不多,都是在很短时间内仓促弄了个姓凑合。

    但和日本人不同的是,家人是奉了天皇的命令,大部分出于自愿。而犹太人则是被各国政府强迫,随便给安了个姓氏,很多还故意挑难听的词汇。

    “走,我们离开这里,让这个魔鬼下地狱去吧!”这话说的就有点重了,事关西迪的宗教信仰,几即便知道是开玩笑也不会客气。稻仓对于西迪的长相也有点畏惧,再加上对方是个女人,即便搞明白了洪涛意思也不敢走。

    “跟着魔鬼的情人去吧,她以后就是你的……主人!”洪涛干脆拿过纸笔写明了西迪的身份,还真管用,西迪立刻获得了一个跪伏在地的属下。

    此时大部分日本人洪涛都有了安排,唯独不确定那几个中青年男人的身份。他们好像不识字,没法直接交流,正好拿平七海试试,看看会不会揭发同伴。

    “……用心棒。”平七海都没和那几个人交流,就在纸上写下了三个汉字。

    “”每个字洪涛都认识,但凑到一起愣是想象不出含义。斜着眼盯着平七海,又冲着纸上努努嘴,示意她再检查检查,是不是写错了。

    “嗨!咔咔咔……”

    平七海挺聪明,看出这位宋朝大人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可三个字都没写错,咋办呢她有招儿,把宽大的袍袖往腰带里一塞蹲了个马步,双臂高举做出向下用力挥的动作,嘴里还伴随着配音。

    “武士”拍着良心讲,平七海学的真不伦不类,但配音和表情很给力。

    洪涛好像理解了,伸手要过特种兵佩戴的短刀往自己腰间一插,又要过一把插在另一边,然后把双手插在胸前的衣襟里模仿着电影里日本武士的模样。

    “藤原氏……没有主人……用心棒!”看来洪涛学的很像,平七海一顿鞠躬之后又在纸上写出了几个单词。合算她的汉语造诣也仅仅是词汇,短句都不会,更谈不上语法。

    “呦西……浪人的给!贡齐,这四个男的交给你了。他们善于用倭刀打斗,多练练近身缠斗和手弩的使用。刚开始别太大量,身子骨吃不消,补几个月再说。”

    洪涛终于明白了,合算这四个人是藤原家的武士。用心棒估计就是日本人称呼浪人的方式,这也解释了他们为啥要背景离乡、远渡重洋。

    武士完全依附于贵族,失去这个身份之后他们没土地、没工作、没地位,要不就去偷抢、要不就得穷苦潦倒,真不如出国闯荡闯荡。

    这倒挺像当年的爱尔兰人,反正在国内待着也没出路,出国试试



719 左右手互搏
    宋人,不管北宋还是南宋,都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不用琢磨,只需上街走走就能马上发现的特点,爱看热闹。

    尤其是当街吵架、打架之类的,赶上有发生,附近的店铺、住户楞有搬着凳子、端着茶水出来打算看到散场的。

    报纸上还能打架吗必须不能,但能吵架,以文字代嘴巴一样吵。而且吵架的双方都很有来头,一方是真理报编辑,镜子先生。一方是福州日报编辑,秋实先生。

    镜子先生是挑事儿的一方,前几期秋实先生在福州日报上写了有关朝廷拖欠淮水修堤款项的事儿,还把盱眙县官员讲排场、抢功劳的嘴脸好好编排了一番。

    结果镜子先生看不过去了,在真理报上写了一篇文章予以驳斥。言辞非常犀利,罗列了很多数据证明朝廷一直都在水利工程上花力气修补,只是由于每处的投资都没有这段河堤大才不太显眼。

    既然想看吵架的,那就必须弄清双方都在说什么,于是真理报刚发行了几天就卖到扬州纸贵了。不光茶肆里有专人诵读两份报纸的相关内容让大家对比,很多酒肆和青楼里也有小规模的辩论了。

    两份报纸还没针锋相对,民间就已经开始战队了,各有各的支持者。别凑在一起,只要碰上三句话还没说完保准又要争论。

    对这件事儿最上心的还不是百姓,而是扬州或者说两淮路的官员。福州日报的秋实先生嘴太损了,把官场里这点事儿全抖搂了出来加以鞭挞。

    说的对不对表面上看挺对的,可太片面,光看到了不足没深究难处。大家都是好不容易爬上来的,谁进入官场都是这样做事的。你敢创新一个我看看,三个月就得被弹劾下台,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是再不乐意也只能忍着,人家有报纸当舞台表演,怎么说都成,咱没机会还嘴啊。突然冒出来的这份真理报简直就是三伏天里的冰露,让人太舒坦了。

    终于有明白人给咱当官的说话了,还说得这么透彻、这么符合实际。也让百姓们明白明白,别以为当官就是整天吆五喝六摇头晃脑不干正事,这个工作一点不比种地轻省,不光脑子累身体也跟着累。

    再一琢磨,还是凉王仁义啊,不忍心看着同僚被小人诋毁,更不愿意看着朝廷和皇家名誉受损,毅然决然的站出来自己花钱办报揭露小人的嘴脸。

    咱们大家没有办报的本事,还没有卖报纸的本事吗赶紧订阅吧,不光自己订,还得号召亲朋好友都订。

    这么好的报纸必须长盛不衰,也就是没有一下订阅十年的规矩,否则就先来几份。钱是小事儿,不能辜负了凉王的这份心思,更不能让凉王赔本还赚不到吆喝!

    没几天,新一期福州日报也送来了,真没让人失望,整整两个版面都是回击。说着说着还把矛盾焦点从河堤转移到了古代律法,引经据典的批判了官场里的一些不良风气。

    这篇文章让原本就支持秋实先生的人神情为之一振,再碰到镜子先生的拥趸,战斗力马上能提高三成。

    镜子先生的粉丝也不用发愁,五天之后新一期真理报又来了,就福州日报的几个论点论据口诛笔伐好一顿批判,批得体无完肤。

    尤其是几个有关古代律法方面的问题,镜子先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解,并且标明了具体出处,全是无可辩驳的铁证。看样子在引古论今的造诣上镜子先生更胜一筹,这一局占了上风。
1...317318319320321...3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