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有毒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第十个名字

    以上是国家层面的交往,有关两国的商业贸易记载多见于唐朝。根据日本寺庙里的书籍记载,延喜年间日本的王公大臣经常私下和唐朝商人交易,先用高价把好货物都买走,等日本政府来收购的时候货物十不存三。

    于是日本政府颁布了一条法律叫做“类聚三代格”,禁止任何人未经官方定价就与唐朝海商交易,有点物价局制定指导价的意思,民间称为延喜禁令。

    这份禁令在中日商业交往活动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标志着日本对外政策从此走向了闭关锁国时期。

    公元911年日本政府又颁布了渡海制和年纪制,限制宋朝海商到日本的次数间隔最少两年,还禁止日本商人、僧人、官员随便出国。

    按照这些律法的规定,宋朝海商的船只抵达日本港口之后必须要提交包括申文、货物目录和市舶司颁发的商人容貌、衣裳束装绘图等材料。然后入住有资格接待外宾的旅店或者鸿胪馆,并由大宰府派人接待。

    这一点日本政府采用了拿来主义,全完学习了宋朝的禁榷、合买、抽解制度,用来控制不同种类货物的售价和输入量。但也有不同,日本没有市舶司,而是由一个叫大宰府的机构全权负责海关出入检查登记。

    当外国商船抵达之后,要接受大宰府官员的“存问”,类似后世的海关检查,船只什么时候抵达、船上有多少人、叫什么名字、带了什么货物都要明确记录。

    存问之后,如果货物比较多,大宰府就得把这件事儿上报给京都的日本朝廷进行“阵定”。大概意思就是相关的几位大臣一起合议,把结果批复给大宰府,最终决定让这些外国商船在日本港口停留多少时

    间。

    那要是外国商船对阵定结果不满意或者有意见咋办呢还可以上诉,在日本称作“廻却”。

    接到廻却请求之后,大宰府要立刻上报太政官,由朝廷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再把审核结果发还大宰府。

    当然了,也不是谁有意见都可以提出廻却请求的,必须是大事儿。多大才算大呢,王雄在信里说明了一下,就是




713 不一样的日本2
    去明州、温州、福州、泉州、广州这些宋朝大港口随便找个去过日本高丽的纲首问问,他们的回答必须都是一致的。

    想去日本只能每年二月初、八月初从明州出航,掌握好航行方向,一旬之内季风就会把船只吹到九州岛去。

    不见得特别准确是博多和肥前港,但**不离十,剩下的工作由有经验的纲首导航,顺着九州岛近海看着岸上的标志物慢慢摸到博多港去。

    回来的时候也是一样,趁着三月中旬和九月中旬刮起的季风从博多港出发,一路顺风又被吹回东南沿海一带了。到底是哪儿没谱儿,也无所谓,多几天少几天回家的区别。

    错过季风季节千万别乱跑,指不定会跑到哪儿去呢,搞不好连日本列岛都也不到,想当流民都不给机会,直接进入北太平洋,有多少条命也回不来。

    王浩和蒋二郎的船队没去博多和肥前港凑热闹,既然是开辟新航线就得从头到尾都是新的,怎么能吃人嚼过的馍呢。

    其实理由没这么好听,博多和肥前是大宋海商云集的港口,王浩根本就没有大宋市舶司的官凭,去了立马就会被当做走私犯抓起来,最少也得没收货物。

    就算日本政府官员特别不开眼,接受贿赂之后网开一面不没收货物,还让你合法售卖,然后呢毕竟还得回来,一旦让同行告到市舶司去,依旧是吃不了兜着走。

    该去哪儿停靠呢洪涛也不清楚,所以才有开创新航线和新商业据点之说,也才需要蒋二郎带着两船新军护卫。

    不过他在海图上大致标记了和南宋有贸易关系的日本港口,第一个就是大轮田泊,也就是后世的神户。南宋的海商除了继续去博多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去大轮田泊的。

    第二个叫越前港,具体位置在后世日本的啥地方洪涛也不清楚,大概就是京都北面面临日本海的大海湾。这里只是备用港口,大轮田泊不成再去,日本海的风浪可比濑户内海大多了。

    结果王雄小哥三还真听话,引导着船队一猛子就扎进了濑户内海,沿途还抓了人家两艘小渔船上的七八个人严刑拷打,让随船的通译好一顿审,得知前方确实没啥大危险后才继续向着大轮田泊前进。

    那几个渔民眼下就在凉王府的码头上站着呢,合算他们在濑户内海里走了一路抓了一路,全关在船舱里养着,愣是养了半年之久。再加上在大轮田泊抓的、招募的、忽悠的日本各阶层人士一起用海船给送了回来。

    用王雄的话讲,如果不送回来,这些人里多一半全得成了蒋二郎的刀下鬼。所以王浩觉得与其让他们白白送命不如废物利用,驸马不是喜欢抓奴隶嘛,干脆送回来当奴隶算了。

    既然能在大轮田泊买人、招募人、忽悠人,那王浩他们肯定就是到了,还混的不错。可是按照前面说的规则,日本政府能允许这近千人的庞大队伍带着兵甲武器上岸吗

    按照规定肯定是不让的,此时的大轮田泊只是个小港口,根本不是外贸港,也没指望有大海船从此靠岸贸易,全完没准备。

    整个港口全部士兵和青壮加起来也没三百人,哪儿拦得住蒋二郎的新军和下海就是海盗、上岸就是盗匪的王家水手。

    也没人上来拦,看到这么多大海船靠上来时已经跑了一半人,等全副武装的新军穿着甲、端着弩、排着队、吹着铜哨登陆,剩下一半也跑了。

    这个年代的日本人哪儿见过全身甲啊,以为是天神发怒派天兵天将下凡来惩罚他们了呢。

    但也有没跑的,据说是几个正要坐船出海的日本和尚。王雄没在信里说他们为啥没跑,洪涛估计不是不想跑,而是腿软跑不动,反倒成了大英雄。

    日本和尚和中国和尚不太一样,中国和尚都是在俗世混得不如意才出家,日本和尚基本都是有文化、有地位、有钱的三有社会精英。

    在这个年代敢说有文化的日本精英,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技能,会写汉字,要是能说几句,再做点诗词歌赋,就是大文化人了。

    幸亏是王浩在,要是让蒋二郎自己去,这几位日本和尚估计连展现文化技能机会都没有就得去见他们的神。

    此时商人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王浩和几个和尚直接用汉语在纸上沟通的挺顺畅。当搞清

    楚对方的身份之后,蒋二郎也聪明了一次,把他带的私货从船舱里搬了出来,打算问问和尚买不买。

    几十箱经书,全是宝绘堂出品的精装本,油墨里加过香料的。日本和尚当时就晕了,抱着箱子哇哇哭啊。

    几百年来无数代日本高僧坐着小破船九死一生的往大隋、大唐、大宋划,不就是想多带点书籍回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嘛。可惜很少能得到正版,好不容易带回来一些,还被当做宝贝藏了起来,身份不够的只能看手抄本。

    &



714 不一样的日本3
    后面几页的内容大多都是对奈良寺庙、日本社会风土人情的描写,西迪读的格外慢,还断断续续,洪涛干脆拿过来自己看,看到有意思的地方还会和西迪讨论讨论。

    不想听都不成,洪涛说这才叫灵与肉的融合。白日宣淫也得充满知识性,工作生活两不误。信读完之后还得考试,让西迪说出日本贵族女人穿什么。

    “她们……她们穿什么都没用,我在前院看到了,一个个又瘦又矮,就算什么都不穿官人也不会多看一眼!”西迪已经快到极限了,还不肯服输,咬着牙顶嘴。

    “不妨,待本王也照着信上所讲做一套十二单让你穿上,看你还嘴硬!”

    信看完了,王雄的文笔不错,写得和差不多,把有些事儿描述得绘声绘色,就像亲眼所见。一想起信里所讲的内容,洪涛就忍不住想起了后世里的日本动作片,然后对西迪的进攻就更猛烈了。

    后世里不知有多少宅男想穿越到古代日本去,尤其是喜欢看日本漫画的。很多以古代日本为背景的漫画都把当时描绘得细腻柔美、精致典雅。但是看完王浩的信,洪涛即便没亲眼目睹,也能管中窥豹略知一二了。

    王浩与日本最大的寺庙搭上了关系,被当做贵宾接入招提寺,蒋二郎则信不过这些日本和尚,干脆带着新军驻守码头,看着船和货物。

    王雄和王彬也跟着族叔一起去了,然后就见到了很多令他们瞠目结舌的情景。

    首先就是穷富差距太大,从大轮田泊到奈良也就几十里路,沿途有不下十个小村子。按照王雄的描述,当地日本农民的房子像黄河决口之后灾民们搭的窝棚,村民干脆就是灾民,农具里铁器都不太多,还有用木锄头的呢。

    可到了奈良立马大变样,居然都有石板路了,一座座寺庙占地巨大、建筑雄伟,随处可见金银装饰。

    然后就是服装怪异,日本和尚还算正常,但闻讯赶来的日本官员和富人就很不正常了。越是正式的服装就越宽大复杂,里里外外好几层,圆鼓鼓的和茶壶差不多。

    有几位屁股后面还拖着一丈多的长裾,据说这种衣服相当于宋朝官员上大朝会时穿的朝服,属于最高礼节,平时除了见皇帝都舍不得穿。

    王雄很有洪涛的风采,喜欢说怪话。他认为这是日本皇帝的恶趣,为了省下后宫的仆人才让官员们如此穿着,等官员们在宫里走一圈之后所过之处也就全扫干净了。

    更厉害的还是日本女人,既然男人都把见天皇的朝服穿上了,她们肯定也得盛装出行。王雄生怕靠文字无法让养父看明白,特地手绘了一副日本贵妇人盛装图,叫做十二单。

    其实不用看图洪涛也知道什么叫十二单,他在后世的日本见过这种服装。就是把十二件刺绣单袍一层套一层全穿在身上,颜色和图案还不一样,头上再戴一顶高高的斗笠,四周垂着薄纱绢把脸遮起来。

    十二件单袍,就算用后世夏天穿的薄布料叠起来也和羽绒服差不多厚度了,问题是古代能刺绣的布料通常都很厚。

    一套十二单全算上有多重呢洪涛记得后世见到的有就公斤,但王雄说有三十多斤!估计就是织造技术上的差距。

    三十多斤是个啥概念呢,北宋的重装步兵全套甲胄重四十六斤多点,新军士兵的半身甲连头盔加一起才十八斤出头。

    也就是说日本贵妇小姐们穿的盛装比新军士兵的盔甲还重不少,和拿着弓弩、带着个人给养铺盖,全副武装的新军士兵差不多。

    “你说本王弄一支由日本贵妇组成的步兵方阵如何有这么强的负重能力,稍加训练岂不是刀枪不入了”

    看着王雄画的人物素描,洪涛觉得日本天皇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全民皆兵怕就是从日本兴起的,把军训融于日常生活也是首创。

    敢问没事儿就穿戴几十斤衣服站几个时辰不就是军事训练嘛,这些外表五彩缤纷、雍容华贵的日本女人,在厚重的十二单下面保不齐就是青筋暴起的肌肉,套上全身板甲之后丝毫不会感觉笨重。

    “……奴家死也不穿,日本很冷吗那不如把官人的羽绒服



715 不一样的日本4(1000票加更)
    “真是要钱不要命的典范啊,再给你的女王写信时别往了提醒她,谁的账都能欠,千万别欠王作头的。他挣点钱真不容易,连命都豁出去了。”

    王雄在信的最后终于交待了返航的情况,这也是洪涛最关心的。蒋二郎、王雄、王敦带着各自的船都走了,只把王浩和王彬留在奈良。

    不是日本和尚不让王浩走,而是他舍不得走。赚钱太容易了,生怕自己前脚走后脚就有别的大宋海商过来抢市场,宁可天天吃白米饭就咸菜也得死守在岗位上。

    另外这次停靠大轮田泊在日本法律上并不合法,即便有寺庙袒护名声也不正。王浩正利用招提寺的和尚与日本官员接触,争取能贿赂他们取得合法身份。最好能和日本皇室挂上关系,为之后的贸易往来铺好路。

    王雄之所以没跟着船一起来扬子镇,就是怕他族叔真素死在奈良,把蒋二郎送回济州岛之后就一路飞奔往漳州老家跑,争分夺秒组织货源准备下一次东渡。

    下一次准备装什么货物去呢,王雄这部分写得最详细,还罗列出一个表格,把带去的每种货物售价和销售前景注明,不用给结论洪涛自己也能看出来。

    除了经书和各种经史典籍是无价之宝,有价无市,运多少就要多少之外,瓷器、丝绸售价最高。

    日本尤其喜欢吉州窑出产的黑瓷,他们称为唐瓷。还有蜀江锦和吴郡绫,在日本的售价也远远高于他们本地产的和锦、和绫,称作唐锦和唐绫。

    之前说过的十二单,还有日本官员穿的朝服,讲究点的都要用唐锦和唐绫缝制,穿一身和锦、和绫服装属于土鳖。

    但是这两样货物不易带太多,奈良当地的贵族和僧侣消费能力有限,整船整船的运用不了几次就得跌价。还要等与平安京的贵族和皇室搭上关系,再提高出货量。

    第二种好卖的商品就是香料,或者叫香药。日本本土一点都不产这种东西,除了高丽商人之外又没有其它国家来此交易,寺庙、贵族和皇室对香料的需求都很大。

    不过这玩意在大宋是禁榷品,只能从政府手中购买,价格比较贵又不太好保存,也不适合大量长途贩运。

    相对而言最好卖的还是鲸油,这玩意便宜量足,不管寺庙、贵族和皇家都需要光明,富足一些的武士和小地主也乐意买点回去。

    另一个就是纸张,日本人称为唐纸,不过见到鲸鱼皮纸之后就把唐纸忘了,改称宋纸。

    这个民族好像和鲸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不知道鲸油、鲸鱼皮纸产自鲸鱼,也一见如故,再三请求多多益善。

    其他货物就无所谓了,其实从大宋运大部分商品过去都能赚钱,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日本人把来自大陆的货物统称唐货,对待唐货的态度就和后世国人对待欧美商品的态度一样,哪怕贵一些都要买。

    光有货物运过去还不成,总不能空着船回来吧,那日本有什么商品可以运回宋朝售卖呢这一点蒋二郎和王浩意见不太相同,蒋二郎喜欢粗又大……的木头,王浩则更爱砂金和珍珠。

    古代日本产巨木,这一点洪涛不知道,但确实是真的。当地寺庙就采用了很多巨大的木柱,王雄随口问了问没想到有了意外收获,赶紧通知了蒋二郎。

    蒋二郎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带着两个工匠从码头骑马赶来,经过仔细勘察之后得出结论,奈良附近所产的杉木和香楠木不仅材质适合,体量也够大,是造船的上好材料。

    日本和尚非常乐意用木材与大宋商人交换货物,在他们看来南边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大树,砍吧,能省下金砂干嘛不呢。

    至于说环保绿化问题,这时候的日本人真没那些讲究,也没有那么大人口压力,树太多反而影响耕种,就算没有大宋商人要,他们自己也得想尽办法砍树开荒。

    金砂就不用仔细讲了,不光王浩喜欢洪涛也喜欢,谁不喜欢金子啊。日本正好盛产这玩意,没看在码头上人家一拿就是两袋子,好几十斤!

    日本自己没有发行正是流通货币,有少量粗制滥造的金币和银币,但价值太高老百姓没法花,干脆就用中国的铜钱当货



716 驸马系列连环画
    许东来出现的很快,他就住在书房旁边的院子里,平时根本不出门。西迪搬进书房住了三个多月之后,才知道这位湟州的学监大人就住在旁边。

    他在忙什么呢农经已经编纂好了,洪涛特意找来马百顷看过,以那孩子上过几年县学的水平,读起来语句上没问题。
1...316317318319320...3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