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盐是人的生活必需品!人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盐,而他们获得卖盐的资格后,从盐检司手中获取食盐之后,就可以大幅度提价销售,而且这些盐商们都会联合起来,垄断经营,导致卖盐的利润非常之高,其他产业根本达不到这地步。

    孔有德也想将食盐产业抓到自己手上,不过眼前还有一个小问题,如果继续采用这种煮盐的方式生产,产量非常有限,而且费时费力,很不划算,所以有必要改进一下生产方式了。

    建造盐场,就是不错的选择,孔有德前世去青岛游玩的时候,曾经远远看过青岛的盐场,占地几千亩的场地,分了许多池子,里面有海水,也有已经接近成品的盐,还有堆起来像一座座小山一般的盐堆,格外的壮观。

    而且,他也很奇怪,盐场也不是个什么高技术含量的东西,为什么大明的盐检司不建造盐场,而是继续采取煮盐这么原始的方式呢这些问题孔有德不懂,也懒得去弄懂。

    在孔有德的指挥下,海边修建起来了一块占地只有三亩的小盐场,划分了几个池子,分别是盐池、卤水池、结晶池,四周用青条石砌筑,然后雇佣盐户们挑海水到盐池,利用太阳的热量来蒸发水分。

    由于现在是冬天,太阳的入射角度偏低,而且温度也低,所以效率很慢,整整一天一夜的时间,才产出了不到三百斤的盐,质量和盐户们煮出来的盐差不多。

    对此,孔有德并没有感觉很意外,这些盐全卖了也才两千多文铜钱,明末是钱少银多,这些铜钱算起来也就五两银子左右。

    不过这倒是让谭伦惊喜不已“总兵大人真乃神人啊,这么小一块场地,只需要一天一夜就能产出这




第152章 以工代赈
    孔有德对这个谭伦还是有些不放心,如果任由他一个人来干,鬼知道会搞成什么样子,这张荣是老管家福伯的儿子,从出生就在孔家,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绝对不会背叛自己。

    把他安排进去,一是为了监视谭伦,而是为了培养他,以后需要用人的地方会越来越多,手头忠心又有能力的人手不多,只能慢慢的培养。

    谭伦自然也知道孔有德这么安排的目的,不过他也不敢反对,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

    安排完这些,孔有德就回到了登州城中,安排了人手招募难民,然后由他们去扩建盐场。

    拿下登州之后,城中的辽东难民将近有六万人,后来孔有德下令分发粮食赈济难民,差不多又涌进来了两三万人,而且还不断地有辽东难民赶来。

    孔有德虽然分发了一些粮食赈济他们,但是一直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他也养活不起这么多张嘴,‘以工代赈‘’才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最长远的办法。

    孔有德从中招募六千青壮年,编入新军,李九成和耿仲明也从中挑选了不少人,编入军队,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处于无业状态。

    根据孔有德的规划,之后一段时间,需要建设的东西很多,这些无依无靠的辽东难民,自然就是上好的选择。

    对于这样的安排,难民们自然是喜闻乐见的,毕竟虽然不工作也有赈济的粮食,但是不可能让他们敞开了吃。

    听过去干活的饭都是管够的,而且干得好、干的卖力的人还有一些银钱的奖励,或者是一些肉食奖励,这些难民都踊跃的要报名参加。

    这些事情安排下去,就不需要孔有德亲自过问了,他只需要负责掌控大局即可,因为还有更大的财源等着他。

    之前在盐检司看到的盐,都是最原始的盐巴,只是把海水中的水分蒸发干净了,盐里面依旧有着其他的杂质,表面带着黄黄的颜色,非常的难看。

    而且味道是涩涩的,甚至还带一点苦味,盐巴颗粒很大,也不均匀,这样的海盐,用来炒菜的话,孔有德感觉自己是吃不下去的。

    他前世吃的碘盐,都是粉末状的,细细的,白白的,看起来感觉很好。

    孔有德了解过,精盐都是富贵人家才用的,颜色洁白,粉末状,很均匀,摸起来手感很好,做出来的菜味道也均匀。

    比较高档的酒楼什么的,采用的也是精盐,所以菜价都很昂贵,而每斤精盐的市场零售价至少在五六十文以上,而且供货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至于青盐,那就更贵了,产地在西北,也就是甘肃镇,宁夏镇,固原镇,也就是陕西行都司一代,非常的名贵,运到山东的青盐数量,数量很少,价格昂贵。

    而且崇祯年间,陕西流贼四起,河南也有民乱,导致青盐根本运不过来,青盐的价格也就一路攀升,现在每斤青盐的售价都在一百文以上,换算到后世的价格,那就是二百多人民币一斤了,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天价。

    在山东地界,只有大富大贵的人家,才买得起青盐。毕竟买一斤青盐的钱,足够买上十斤海盐了,普通人家可没有这么奢侈。

    这个时代,山东的海盐其实在整个大明根本排不上号,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

    在山东的北面,是长芦盐场,在山东的南面,是江淮盐场,产量都很大,盐的产量也比较好。

    但是,全国最好的盐,依然是出自陕西都司宁夏镇盐池城、惠安堡、花马池,以及陕西行都司(即甘肃)西海(即青海湖)周边的盐。因为这些盐带有些许的青色,故名青盐。

    一直以来,青盐都有咸、寒、凉血、名目等药用功



第153章 制取精盐
    粗盐提纯,忘了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老师做过的试验项目,大概步骤还是知道的,他还隐约记得,当初的还不是直接用盐提纯,而是用一块盐碱地的土壤来做的,先将土壤弄碎兑水,沉淀之后拿到含盐的水,比这海盐都要脏上许多。

    提纯需要用到的蒸馏水显然是没有的,在这个时代制作起来很麻烦,而且也太奢侈了,但是泉水是有的,泉水里面的杂质一般不多,完全可以替代蒸馏水。

    粗盐提纯的基本操作,是先过滤,重点是去除粗盐中的杂质,也就是泥沙和其他的不溶物。

    过滤所需要的滤纸可以用棉布代替,孔府里就有不少,直接让人拿了一批新的棉布出来,然后对折三次,差不多有了足够的厚度。

    过滤需要反复进行,尽可能的将全部的杂质去掉。

    孔有德的身份自然是不用亲自动手,他只需要负责指挥,具体的操作,都是下人们来的,管家张大福和张华都站在一旁,看看粗盐到底能不能变成精盐,或者是怎么样变成精盐的。

    因为是初次试验,要尽快的看到效果,因此,孔有德让人在水桶里面放入的是二十斤左右的泉水,然后将粗盐不断的倒进去,然后用木棒搅动,待全部溶解后,就继续加粗盐进去,重复这些工作,直到盐再也无法融化为止。

    孔有德依稀记得,盐水的饱和浓度差不多是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这水桶里面,差不多溶解了六斤半的盐。

    待粗盐全部溶解以后,用折叠了三层的的棉布,将水桶口封死,然后倒转过来,让盐水自然的下滴,一直到全部的盐水都滴完。

    等盐水滴完之后,棉布上留下了很多的杂质,有的黄黄的,有的黑黑的,不一而足,然后让下人们将这些脏东西清洗掉。

    但是一次的过滤还不够,还要反复的过滤,一直到干净的棉布上再也看不到杂质为止。

    经过差不多五次这样的过滤,盐水基本上已经是极为清澈了,而且棉布上面也没有肉眼可见的杂质了,可以说第一步工作已经算是完成了。

    然后便是第二道工序了,将盐水从木炭中滤过,木炭的过滤效果很强,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的肉眼不可见杂质,范府几次过滤之后,这一桶盐水基本上就算是处理干净了。

    随后,这些反复溶解过滤后的盐水,如同盐户们煮盐一样,全部倒入大锅,蒙上棉布,在下面烧火猛煮,将水分完全蒸发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用清洁的棍棒搅拌,直到完全的将水分蒸发干净。继续搅拌,避免盐巴凝结。水分完全蒸发完毕,白色的精盐,基本上就出来了。

    “好了!”

    孔有德欣然说道。

    旁边看着的管家也是一脸的欣喜,因为看色泽和状态,就知道这不是普通的粗盐了。

    仔细观看提纯过的海盐,不再是颗粒状,不再带有黄色,而是白色的粉末状。

    用手轻轻滑过,能够感觉到一种很细的很清爽的感觉。就算不用手摸,只是用眼睛看,也能感觉到,比原来的粗盐,质量要好得多了。

    张大福作为管家,自然是对这些了如指掌,粗盐,精盐,青盐等几类不同得盐,都是分的清清楚楚。

    他捻起一小撮盐,让入口中,细细品尝,不禁赞叹道“大人,真的是精盐,这盐已经没有了粗盐那种涩涩的,微苦的味道。

     



第154章 挥师西征
    崇祯五年正月初九。

    拿下登州城之后的几天时间里,不光孔有德在忙活,李九成和耿仲明同样没有闲着,他们都在趁着这个时间收编降兵,这些降兵孔有德都看不上,就都让给他们了。

    然后他们觉得麾下兵力还有些不足,就从登州城的辽东难民中,挑选了一部分青壮,编入军中,准备西征。

    这天一大早,李九成和耿仲明,率领全部人马,携带十门红衣大炮,以及四十门佛郎机,准备挥师向西进发了,而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七十里外的黄县。

    他们粮草,武器,士兵,攻城的大炮都很充足,估计一路打到莱州都没什么大问题,所以孔有德对此并不是很担心,只要他们能够顺利的抵达莱州,自己的谋划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孔有德今天起了个大早,专程来为西征的大军送行了。

    “九成大哥,耿大哥,小弟在这里,祝二位大哥一路顺风,一举拿下莱州!”孔有德抱拳对二人说道。

    耿仲明向着东北方向看了看,然后说道“孔老弟,承你吉言,不过如果能抓到尚可喜和黄龙两个狗贼,还请一定给兄弟我送过来!”

    “这是一定的,耿大哥还不清楚兄弟我的为人吗”孔有德也是一阵唏嘘,看来耿仲明打开城门,这尚可喜的功劳很大啊,不过孔有德对尚可喜没什么兴趣,如果能够抓到,送给他也无妨。

    “永诗,我们此去西征,也不知道多久才能结束,毕竟这莱州城也是一座坚城,虽然有红衣大炮在手,不是一两天能拿下来的,估计也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才能拿下,后续的火药和炮弹你可得供应上啊!”

    “这事老哥你就放心吧,老哥你在前方安心征战就是,火器方面的问题,你们都不需要担心,不说这库房里面还很充足,这火器工坊还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呢,大哥尽管放心好了!

    老弟我就提前祝贺九成大胜,早日拿下莱州了!”

    孔有德嘴上这么说,心里并不这么想,他希望的是,李九成如同原本历史上一般,被死死的困在莱州,顺便抵挡一波朝廷前期派来的军队,尽可能的为自己争取发展时间。

    李九成也是乐的哈哈大笑,仿佛拿下莱州,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一般了。

    “好,永诗,后面的事情就拜托你了!”

    随后,李九成对着后面的将士大喝一声“出发!”

    两万余人的大军,在李九成的命令下,开始缓缓地移动,然后浩浩荡荡的向西进发了。

    ......

    莱州城,西门外,莱州知府朱万年,同知寇化,莱州参议道宋献,掖县知县洪恩照等人正在寒风中矗立,等待着山东巡抚余大成的到来。

    朱万年是一个极讲实际又求效率的能臣干吏,万历三十七年举人,字鹤南,贵州黎平府人。

    在他金榜题名之时,已近而立之年,放了一任定陶知县,接着出任京师中城兵马司指挥,旋升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员外、郎中。

    崇祯四年年中,九年考满,擢拔莱州知府,朱万年自上任到现在刚好半年。

    相信传朱万年幼时聪慧机敏,好学强记,六七岁时,就以聪明伶俐而名重乡里。

    有一天傍晚,私塾放学,他回家路过龙家门前,遇见了黎平府声名显赫的进士龙起雷出门送客。龙起雷是万历十七年进士,是



第155章 余大成抵达
    看着莱州城外苍凉的大地,冷风吹过,朱万年不由得打了个冷战,对着旁边的同知寇化说道“申之(寇化的字),你说这巡抚大人,该不会还妄想着招抚孔李叛军吧”

    寇化也有些担心道“恐怕,这余巡抚,还是要继续他的老一套了,我就怕咱们莱州,会因为他余巡抚的原因,重蹈登州的覆辙啊!”

    朱万年非常的忧心,正月四日,山东总兵张可大派人来传达消息,说登州成已被攻破,蓬莱水城估计也保不住了,事情的详细经过,莱州府的上层官员们都已经搞清楚了。

    说起来,如果余大成如果继续跟登莱巡抚孙元化一样,还是主张招抚,那么这莱州城被攻破,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如果叛军兵临城下,莱州城面临的局势,肯定比登州城还要艰险。

    想到这一层,朱万年叹了口气“哎!咱们山东布政司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巡抚啊!这叛军一直都是以受抚为由,拖延时间,然后打平叛大军措手不及,还屡屡得手,他怎么还看不开啊。”

    然后又铿锵有力的说道“这余巡抚如果继续这样,老夫即使不要这身官服,为了这莱州的千千万万百姓,也要上书弹劾于他,莱州的命运决不可交到这么一个人手里!”

    “既然鹤南(朱万年的字)你准备这么做,我定当与你一同上书!”寇化对此也表示赞同,他也是主战派的成员,对叛军的想法看的很清楚,所以对招抚根本就不抱什么希望。

    其实早在青州之战刚结束,消息传来的时候,朱万年和连同寇化,做了充足的城防准备,以防叛军膨胀过度,真的前来攻打莱州城。

    当初看到孔有德连破六座县城,又在野战之中击溃余大成的抚标营,以及青州的卫所军,他们就知道这叛军肯定不会诚心诚意接受招抚,所以早早的做好了防备。

    当时为确保万无一失,在贼兵来犯之前,全面加紧府城的兵事布防,而且朱万年下达了几条命令:

    一要督促兵民筑城垣、加挖堑壕,引南阳河水灌满城壕;

    二要调集卫所和各城池火炮进城防守,布列城头;

    三要将备置的滚木石等一应兵械全部上城,加紧拆毁破旧危房,房梁、石块全部运往城上,以充石;

    四要广治军储,买军马,练骑卒,缮甲杖,演火器,坚壁清野。

    五要抽调鳌山卫,灵山卫,雄崖所,浮山所,夏河寨千户所等卫所的青壮,驻守莱州,平度,即墨等地。

    用一句话来概括,坚城深垒以待,至少得确保府城能够坚守半年不破!

    随后,朱万年对府县文武官员做了明确分工:同知寇化负责稽查城内奸细;通判任栋负责军械器材供应;掖县知县洪恩照负责军需的粮草、马、骡、大车、药材等采买供应;四门四角均安排专人值守。
1...3233343536...2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