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其他的工匠同样如此保证。

    孔有德满意的点点头,然后拿出了那把只用过几次的原始版燧发枪,向大家说道:“这是自生铳,大家之前应该都没有见过吧如果让你们仿制,你们能不能仿制出来”

    叶成凯结果燧发枪,仔细的研究一番,然后将燧发枪交给包凯强。

    包凯强接过这把燧发枪,研究了一会,递给下一个工匠,这把




第174章 大炮都是钱砸出来的
    忙活完火铳的事情,接下来就是火炮的事情了,登州的火器技术在大明首屈一指,除了比澳门的葡萄牙人差一点之外,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

    火铳制作难度并不大,耗费也不多,所以这方面主要是工匠们自己负责,但是火炮的技术难度高很多,以前铸炮的总负责人是葡萄牙人公沙的西劳,但是当初攻入登州的时候,这货誓死反抗,给李九成部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直接就被李九成干死了。

    除了他之外,还有一批葡萄牙人死在了李九成手下,但是以陆若汉为首的另外一批葡萄牙人,已经不知所踪了,可能是趁着混乱从什么地方逃跑了。

    但是这都无关紧要,反正铸炮工匠们把该学的都学会了,就算有什么没学到位的,到不了等稳定之后,在花点钱请一些葡萄牙人来教就好了。

    来到东亚的西方人不少,他们之中除了传教士是为了传教这项对于他们来说特别伟大的事业,不辞辛劳来到大明之外,其他人来大明不外乎是为了一个东西--银子。

    只要给足钱,他们是不会拒绝为自己所用的,如果不愿意,那就是钱给少了。

    孔有德来到火炮工坊,这里的管事是丁文,和张立德一样,都是忠心可靠之人。

    再看孔有德的吩咐下,他把几个技术好的铸炮工匠叫了过来,为首之人是李忠诚,已经是一个接近五十岁的人了。

    几人过来之后,都给孔有德行礼一番,然后李忠诚说道“敢问大人,是有何事要吩咐我等”

    孔有德打量了几人一番,看他们的精神气就要比那帮做鸟铳的要好一些,想想也是,孙元化喜欢火器,但是相比于火铳,他还是更喜欢火炮。

    因为他太知道火炮的威力了,当初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买了四门红衣大炮,朝廷又拨款买了二十六门葡萄牙人从沉没的英国战舰上捞上来的舰炮,孙元化上书崇祯,说北京城有十八门就足够了,其余的应该调往关外,对付鞑子。

    后来崇祯同意了他凑请,除了一门炮在试炮的时候炸膛了,其余的十一门都被他带到了山海关,随后又运到宁远城。

    当时恰逢努尔哈赤带领六万鞑子攻打宁远城,孙元化就带着一班熟练地炮手,操纵着那十一门红衣大炮,从宁远城头向下轰击,大量杀伤建奴,宁远城最终能守住,这十一门红衣大炮功不可没。

    虽然大部分的功劳被圆嘟嘟分去了,但是孙元化自此以后,更加喜爱大炮了,这一年多光红衣大炮就铸造了接近三十门,除了一部分运到莱州城,其余的都在登州城和水城。

    孔有德说道“李忠诚,听说你是铸炮这个行业的行家,你给本官说说,这铸炮的事情吧,本官对这方面不是很懂。”

    他虽然来自现代,但是对大炮的铸造完全是个门外汉,哪怕是红衣大炮这种相对简陋的前装滑膛炮。

    李忠诚说道“大人,我等负责的是红衣大炮的铸造,对这方面擅长一些。这红衣大炮,乃是红毛夷所创,我等虽然技术精湛,但是比他们制造的还是有些欠缺。

    红衣大炮一般重三千斤到四千斤,炮身长九尺到十尺,弹丸重十斤到十一斤不等,每次发射需要用两斤火药。

    小人负责的这个工坊,每个月能铸造三门红衣大炮,但是不知为何,自从去年六月开始,孙军门就不在让我们继续铸造红衣大炮了,据说是所耗银两太多,而且已经红



第175章 铁炮和铜炮
    “不能用钢铁铸炮吗”孔有德有些疑惑地问道。

    根据他的印象,后世火炮的炮管好想都是用的钢或者铁啊,射程更远不说,而且也更为轻便,铁的价格也很便宜,只有铜的两成不到,如果用铁的话,材料方面的成本能减少许多。

    李忠诚摇摇头:“大人有所不知,在现有的冶金技术下,得到大量的钢材几乎不可能,用来铸炮是不现实的,而用铁铸炮存在诸多缺陷,所以铜炮是更好的选择。

    铜的延展性要比铁好,铸造起来工艺更简单,抗拉性也好,不容易炸膛;而铁炮虽然更硬,但是也更脆,炸膛的几率更高,更危险,铸炮难度也更大。”

    孔有德明白了,说白了还是现在的冶炼技术不过关,没有后世那种质量过硬的钢材,如果真的用铁铸炮,炸膛率直线飙升,相当的危险,估计士兵们也不敢用,而且关键时刻炸膛,很容易扭转战局。

    但是如果继续用铜的话,哪怕他进行细致的管理,保证每一文钱都花到炮上面,成本依旧高昂,最关键的是,登州城储存的铜并不是很多,短时间获取大量的铜也是不现实的。

    他皱眉问道:“有没有折中的办法,既保证炮的性能,又能降低铸炮的成本”

    李忠诚有些无奈的说道“大人,孙军门以前就想过这个问题,属下也也试着用铸造过,但是最后还是只能用铜铸炮。

    若是用铁铸炮,也不是不行,但是起码要用两倍的材料,加厚炮管,减少炸膛的风险。

    不过这样一来,生产时间就要延长许多,而且想要达到和红衣大炮一样的威力,铁质大炮起码要七八千斤,运输更加困难了。”

    孔有德思索了一番,如果真的用铁来铸炮,每一门炮的确是可以减少差不多六七百两的成本银子,也不必担心材料的来源问题,毕竟铁可比铜要常见得多,而且也更容易制备。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三四吨重的大炮,根本就不实用啊。

    当初为了轰击张可大把守水城振扬门,调运了十五门红衣大炮过去,每一门炮至少动用了二十人搬运,而且这些炮大部分原本就在城墙上,还铺设圆木,炮身放在木头上滚过去的。

    这还是只是三四千斤的炮,若是真的铸造这种三四吨的铁炮,光运上城墙就是个天大难题,当做防守的火炮都不行。

    更别说野战了,这么笨重的火炮,根本不具备战场上的机动能力,除了攻城的时候用一下,野战几乎没啥用。

    所以,用铁铸炮的思路被孔有德排除了,那么,现在考虑的就是能不能用钢来铸炮。

    想到这里,孔有德就对丁文说道“带我去看看冶炼坊!”

    丁文应了一声,然后带着孔有德来到了冶炼坊,冶炼坊其实就在火炮坊的旁边,距离并不远。

    “你们谁是铁匠的头目啊!出来回话!”李养性对着忙碌的铁匠们大声说道。

    铁匠头目王江,赵一走了上来,二人施礼后,然后王江恭恭敬敬的回答:“回禀大人,我二人就是,小的王江,旁边的这个事赵一。”

    冶炼坊的坊正吕兴初也急忙从一旁走过来,对孔有德行礼道“属下吕兴初,拜见将军!”

    这吕兴初也和张立德,丁文一样,是孔有德安排的忠心之人担任的,几乎所有重要的位置,人手都被替换了一遍。



第176章 大炼钢铁
    原来如此!孔有德心中暗叫惭愧!自己也犯了一般领导常犯的官僚主义的错误,看来,还是太祖说得对:没有调查研究便没有发言权。

    “咳咳,”他轻轻的嗽了嗽嗓子,努力使自己看上去不那么急躁。“带我去看看你们的炉子。”

    一行人来到了密水河边,赵一,王江等人将炼钢的炉子放置在这里,之所以安排在这里,就是为了取水的便利,无论是炼铁还是炼钢,都是需要水来冷却的。

    这里的炉子是台炉,将炉子筑于专门的炉台上,并有一个较大的加热兼炒炼空间,炉子以砖砌成,状如鸡笼,炉底接近地平面,炒炼室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空间,炉子正面设一炉口,在此进料、操作、出钢。

    “大人,这样的炉子,我们用铁条烧熔百炼,逐渐旋绕成团,每五斤方能炼成一斤。”王江为孔有德解说道

    孔有德嘴里赞叹了一声,“辛苦诸位了。”

    嘴里虽然如此说,但是看着堆积在这里的生铁块子,他也不禁有些发愁,如何能够将这些生铁,变成更加坚硬锐利的钢呢如果全靠他们这样手工打造,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沉思半晌后,孔有德说道:“这些事本将军考虑不周,这样吧,明日一早,赵一,王江,吕兴初你们三人,到总兵府来一趟,有些事情要吩咐你等!”

    说罢,便带着人打道回府了。

    他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大炼钢铁。

    说起钢和铁,其实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都是铁碳合金,只不过是碳含量的高低罢了。

    高中化学就有学过,碳含量低于百分0.02的就是熟铁,碳含量高于百分之2的就是生铁,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钢了。

    但是,就是这么点细微的差别,导致他们之间的性质千差万别。

    熟铁质地软,塑性好,容易变形,强度和硬度均较低,用途不广。

    生铁含碳很多,硬度高,而且很脆,几乎没有塑性。

    钢具有生铁和熟铁两种优点,所以在后世,在人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

    之前与李忠诚商谈的时候,设想的用铁铸炮,其实说的就是生铁,生铁的硬度的确的足够,但是很脆,没有什么延展性,如果膛压超过了生铁的承受极限,就直接炸膛了,加厚膛壁又会使得重量成倍增加。

    而铜就不一样,可以依靠轻微的变形缓解这一部分压力,压力消失后就会恢复原状。

    如果用熟铁呢,铸炮是可以,易于切削,铸造起来很方面,也不会发生炸膛,但是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因为熟铁塑性好,所以每开一炮,就会变形一次,炮管增大一圈。

    孔有德估计,用熟铁制造的火炮,可能连十炮都打不了,就会彻底报废掉,非常的不实用。

    最好的选择就是钢了,但是钢的产量极低,冶炼坊的铁匠虽然能打造出钢材,但是那都是纯手工打造的。

    铁匠们打铁也称之为锻造,一般的工序是,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

    要锻打的生铁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徒弟或者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

    师傅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



第177章 皇权不下乡
    但是,问题就出现在这,他们虽然很有干劲,也很有信心,但是他们并不是专业的炼铁工人,也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完全是凭借满腔热血在做事,结果可想而知。

    对于炉温控制,铁矿石选择,煤炭去杂质,操作流程等等一些列的操作,他们都不知道,能炼出来一部分合格的钢铁,已经是一件很奇迹的事情了。

    孔有德的想法,其实就是用这种土高炉来炼钢,结构他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步骤高中化学课本里面有,他也有些印象,建立起那样的高炉完全不是事儿。

    具体操作他也不清楚,但是大概流程还是知道的,大不了让下面的人一直试验就是,他有的是人力物力财力,一次不成功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只要每次做好记录工作,总结经验,总有一次能成功。

    一旦能够炼出第一炉合格的钢材,炼出第二炉,第三炉乃是第一万炉,那都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想清楚了这些,孔有德就开始根据记忆,开始书写炼钢的办法了,包括高炉的结构,炼钢需要的材料,

    当然,只是一个指导思路罢了,并不能够当做具体操作,至于如何炼出钢,还需要赵一,王江这些铁匠们自己去钻研。

    他还是在其中记载了一些,有关提高成功率的方法,比如将铁矿石打碎,不要用大块的铁矿石,用焦炭替代煤炭,宋朝开始就有了制取焦炭的技术,这一点没必要担心,还有其他的一些他能够想到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孔有德刚吃完早饭,赵一,王江,吕兴初就按照昨天的吩咐,来到了总兵府。

    孔有德就将这些东西给了赵一,王江等人,并且开出了赏格,只要他们能够成功的炼出钢材,一共五百两银子的奖赏,由吕兴初负责分配。

    后面的事情,孔有德就不打算参与了,自己知道的也只是不过是理论罢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他也记载了下来,实际操作还是交给下面的人好了。

    炼出钢材几乎是注定的,当然不大可能一次就成功,而且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他也就没必要在冶炼坊里面苦等着,只要练出来通知他一声就行。

    交代了这些事情后,冶炼坊的几个人感恩戴德的户去了,他也准备去登州府学,这里同样是一个对他来说很重要的地方。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魏,蒋沈韩杨。朱秦……”张益达一边背着识字课本,一边偷眼看着在远处同那口铜钟并列悬挂的那几样东西,不由得咽了一下口水。

    “该死,我又忘了!朱秦后面是什么”

    “尤许!”

    一旁用皂角揉搓着衣服的吕小布,笑嘻嘻的提示了他一下。

    “我说老张,你是不是又惦记着那个了”吕小布有些戏谑的指了指高高悬挂在墙上的腊猪腿。

    “去!就好像你不想似的!”张益达黑脸微微发红,啐了一口,继续背书。

    当初拿下登州城之后,白沐霖因为成功的说服了耿仲明打开城门,功劳甚大,孔有德就把他安排到了登州府学,担任副校长一职,至于校长一职,自然是孔有德担任了,虽然他并不怎么管事。

    以前的那些个祭酒,司业,教谕等等职务,孔有德听着不习惯,直接改成后世的名称了,听着舒服多了,反正他也不准备继续在体制内



第178章 战争动员能力
    有趣的是,为了避嫌,知县必须避开祖籍,去外地上任,所以县令上任后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

    这时候官就必须借助常年身处地域社会的地方精英—吏与乡绅的力量。

    官员任期极短,纸面上是三年一换,事实上平均两年左右就会调任。

    官员在任期间,基本只要能保证税收到位,没有动乱的话,其他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由于官对于本地事务一无所知,而且也没有太大兴趣,所以他们的普遍做法是“包办”,把公权力让渡一部分给吏。

    吏大都是本地人,与官不同的是,吏常年呆在同一个衙门,协助不同的官员,吏大都会说官话,能跟官进行交流,他们基本是没有薪水的,只能通过官让渡过来的那部分权力来养活自己。

    举个例子:假设官需要上缴五百两税银,因为他不了解地方状况,不知道谁有钱谁没钱,而且语言不通。他就只能把公权力让渡给熟悉地域社会的吏,让他来包办。
1...3738394041...2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