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但是现在问题没有解决,而且钱粮也是个答案问题,正在他躺着休息身体,顺便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外间的小太监通传户部尚书毕自严到了在外间等候,崇祯赶忙回到座位上,下令通传其来觐见。
不一会儿,户部尚书毕自严便在小太监的引领下进来了,他是个貌不惊人的老人,五十出头,身材矮小干瘦,双肩几乎撑不起宽大的官袍,毕自严刚拜了一拜,性急的崇祯便伸手虚托道“毕爱卿免礼,来人,给毕先生搬张椅子来,坐下说话!”
毕自严没有推让,坐下后沉声道“陛下今日招老臣,所为何事莫非是为了今日朝堂上的争论”
崇祯摇了摇头,缓缓的说道“与今日的事情也有些关系,但不大,今天上午宋贤确实闹得有些过了,把朕逼得没有法子了,若非如此朕也不会对他行刑的。
&
第225章 粮换盐引
尽管对崇祯的背书没放在心上,但是毕自严还是想崇祯保证道“老臣一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尽快将被侵占的军屯军田清理出来,为陛下筹措粮饷御敌。
至于老臣所说的盐引,就是粮换盐引!”
崇祯有些不明所以,只得虚心请教“那这粮换盐引又是个什么章程还望毕爱卿为朕解惑!”
毕自严依然是那副荣辱不惊的模样“陛下,这就是字面意思,恢复旧制,让那些商人们用粮食换取盐引。
陛下也知道,永乐年间,成祖陛下为了九边戍守之需,行‘开中法’,商人必须把政府需要的实物(如粮、茶、马、豆、麦、帛、铁等)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才能取得盐引,贩卖食盐。
祖宗设立盐引之政为的不是聚敛民财,而是为了边关将士有粮有马、天下百姓有盐可食,天子富有四海,所求者无非国泰民安,岂能如商贾之徒,逐利而生
孝宗之后,叶淇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运粮司,再分与九边,看似没什么变化,然银与粮不同,粮价时刻在变动,若是粮价上涨,则盐引所得银两仍是定额,但所得粮食却大为缩减,而且银两容易被人上下其手,中饱私囊,最后所得粮食远远不足。”
毕自严顿了顿,接着说道“所以,老臣认为,可以恢复旧制,以粮换盐引,无论粮价如何,必须要定量的粮食才可换取相应的盐引,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有充足的军粮。
至于军屯就更不用说了,西北之乱之所以能闹得这么大,便是因为军屯为被侵占,军中壮士无以聊生,只得从贼,而成大患。
所有,老臣认为,只要清理被侵占的军屯,而后恢复先制,以粮换盐引,钱粮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听完毕自严的解说,崇祯正在一条一条的分析毕自严的话语,来判断这样可不可行。
当然,毕自严也只是说说,并不准备花大力气推行这些政策,因为他也知道,这样只是治标之策罢了,短时期内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时间长了依旧没什么效果。
至于治本之策,他有些头绪,但是还是弄不懂其中的关键问题所在,也不准备花那个力气去研究,只要安心把税收提上来,他的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事实上,大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是税收这一个问题,却占了很大一部分,当一个国家收取的税赋没法满足国家需求之时,很多事情都没法去做。
大明朝的税收问题,其实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从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就埋下了祸根。
在大部分封建王朝,政府征税的形式都不可能全部以银钱的形式收取,而是多种多样的:铅笔,粮食,布匹,盐,各种特产,甚至匠户们把火铳当做税交上来。
如此错综复杂的税收体系不但很难征收、运输和存储收上来的钱物,也很难根据预算来决定要征收税收的总额。
但这个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人类产生智慧开始,世界各地的人刚开始的时候选择了各种不同的东西作为
第226章 旅顺
纸币,现代社会的人再熟悉不过了,一般人都会人能为这是货币,其实不然,货币并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
这只不过是一种货币符号罢了,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一张纸质凭证,如果国家信誉和统治力削弱,纸币也会迅速贬值,物价飞涨,津巴布韦币就是典型的例子。
反观黄金和白银,本身不光具有实际价值,还有使用价值,就像很多精密仪器需要镀黄金防腐一样,哪怕黄金不作为货币,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金银的价值无需国家信誉的保证,哪怕国家支离破碎,战火纷飞,依旧不影响金银的购买力,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就是这么个意思。
在这个年代,朝廷无理论是发军饷,铸造兵器,购买战马,亦或是给官员发工资,赈灾等等,都需要用到白银,如果想要发行新的货币,除了将更多的白银熔铸为官银,没有其他的法子。
然而,大明帝国白银的来源,基本上都没有掌控在政府手中,自隆庆开关以后,流入市场的白银超过九成的都是源自于西方国家的贸易和对日本的贸易,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来自于国内银矿的开采。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通过海外贸易掌握了绝大多数白银流入渠道的商人们,不仅仅是贩卖货物的商人,他们还掌握了大明帝国法定货币来源,是他们而不是大明政府决定每年有多少白银流入货币市场,换句话说,这些商人掌握了大明的‘央行’。
明朝末年,正常的税收也才二三百万两,但是东南进行茶叶、丝绸、瓷器海贸的那些海商们,山西和建奴和北虏做生意发国难财的晋商,以及江淮的盐商们,基本家家都是几十万两白银起步,家资百万两很多,家产千万两也不稀奇。
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明朝末年,国家穷,百姓穷,但是这些商人们却更富得流油,偏偏他们还不需要交税,原本三十税一的商税也被取消了,至于为什么取消,就是因为这些富商都有着官方背景。
你皇帝敢收商税,就是与民争利,至于这个‘民’是谁,当然由我们这些文官算说了算。
其实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财政问题算是主要问题之一,但是崇祯皇帝看不到这样的高度,即使看出了问题提所在,也没有那个魄力来一次彻底的整顿,当然,他更没有这个能力。
崇祯皇帝理解清楚了毕自严的意思,顿时欣喜不已“这两件事情就有劳毕爱卿了,相信有朕的支持,毕爱卿一定能为朕办好此事!”
毕自严赶忙行礼道“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老臣一定不个股福陛下的期望,尽心尽力为陛下办好此事!”
“毕爱卿,今日朝堂之上的争论,你虽然没有参与,但全程都有目睹,不知对此事有何看法”
今日的争论没有什么结果,两种意见的人争论不休,谁也无法说过谁,最后不了了之,搞得崇祯也郁闷不已,所以他很想得到一些重臣的支持,从而可以让招抚之策得以实施,毕自严作为户部尚书,他的态度也很重要。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毕自严的想法,当然选择剿灭叛军,不光如此,他甚至还想过向皇帝申请自降为山东巡抚,去平定叛乱,如果不是因为他没有掌过兵,对于战阵指挥毫无经验,对此有自知之明,而且登州乱兵的战斗力
第227章 崇祯的纠结
感谢书友朱尚炳的秦国100起点币打赏,流星雨a、一点rayd的月票,感谢支持。
……
毕自严顿了顿,继续说道“但吴桥兵变以来,局势又有些变化了。黄龙此人,英勇善战,指挥有方,对朝廷和陛下忠心耿耿,但同时也有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毛病,这在以前不算什么,很多武将都有,想必陛下也知道。
黄龙最开始在关宁军效力,当初入镇东江的时候,带了一部分原来的部下过去,这一部分是他统领东江的基础,所以,这被克扣军饷的,大部分就都是原本就在东江的兵马,这些人对黄龙相当不满,而且颇有怨恨。
承平时期他们只能忍着,毕竟黄龙是东江总兵,是他们的顶头上司,他们未必敢犯上作乱,但现在孔李二人拿下登州,那些对黄龙不满的人,自然生出了其他的想法。
孔李二人攻陷登州,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必定有人不甘再忍受黄龙的盘剥,奋起反抗,效仿孔李二人。
由于黄龙坐镇皮岛,距离旅顺较远,掌控不严,老臣听熊本兵(本兵,兵部尚书的简称)说过,这一个月来,旅顺屡屡发生闹饷事件,虽然规模都不大,只有十几二十几人,而且很快都被平息,但是此类事件的数量越来越多,参与的人数也更多,老臣担心,若是不能尽快将登州之乱平息下去,旅顺也会成为下一个登州。
陛下也知道,旅顺位于辽东南部,乃是沟通东江和内地的要道,现在登州已被乱兵占据,发往东江的粮饷只能走旅顺这条路,若是旅顺在发生变故,东江没了粮饷,必定会生出大乱子,到时候又会变成崇祯二年那样的乱局,老臣甚至想到了最坏的可能--整个东江镇投靠建奴。
无论发展到那种地步,只要东江再生变乱,建奴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到时候是攻打辽西还是伺机入寇,都不是朝中诸臣可以决定的了。”
毕自严这番话,确实让崇祯吃了一惊,没想到局势已经凶险到了这个地步,之前他并未朝这方面考虑。
但崇祯还是细细的推敲了一番,分析事情会不会真如毕自严所说这般,旅顺其实早在天启元年就已经被建奴攻陷,随后建奴大将刘兴祚深受努尔哈赤器重,受命管理海州卫,盖州卫,金州卫,复州卫这辽南四卫。
然而建奴对汉民的残酷压迫和奴役,汉人的惨遭蹂躏,震动了他未泯的良知,于是他采取对抗行动,希望挽救一部分辽民,时任第二任登莱巡抚袁可立得知此事后,积极派人联络,试图策反刘兴祚,刘兴祚也想反正归明,但是几次行动都以失败告终。
努尔哈赤非常器重刘兴祚,而且关系颇为亲密,主观上不相信刘兴祚会背叛他,所以并未发兵消灭他,只是将他由总兵降为参将,并予以警告,希望他不再如此行事。
但刘兴祚仍旧心系大明,宁远之战和广宁之战,刘兴祚“俱遣人先报”,使之“得以为备”,算是给大明当了一段时间的内应,这两次作战的成功,刘兴祚算是立了不小的功劳。
崇祯元年,刘兴祚终于下定决心,率领麾下将士反正归明,他镇守的旅顺也重新归大明掌控,大明算是在辽南重新获得了一个战略支撑
第228章 攘外必先安内
崇祯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也是,大明也不是朕一个人,说到底藩王与朕都是太祖、成祖的子孙,藩王们出点钱也是理所当然。
但问题就在于,这事没有先例,他们肯不肯还不一定呢。”
没想到毕自严却没说话,而是从袖中取出了一份折子,双手呈上“陛下,藩王们兴许不乐意捐助粮饷,但老臣有一个快速获取钱粮的法子,都在这折子之中,若是陛下认同了老臣的提议,这法子还能减轻朝廷不少负担。”
崇祯将折子重新拿了起来,刚刚看了几行眉头便皱了起来,不过还是继续看了下去。终于,当崇祯看完折子后,神情不悦的说道“毕爱卿,这恐怕不是你该说的吧。”
面对崇祯的责难,毕自严毫不畏惧,反驳道“陛下,老夫虽未领兵打仗,但这天下兵马所食所衣、军饷药械都要从老臣手里走一遭,对于各种耗费,老臣基本上都是了如指掌。
老夫虽然不知兵,但也知道若是这般维持下去,恐怕东虏未灭,我大明恐怕先撑不下去了。”
崇祯冷笑道“我大明富有四海,百姓亿万,建奴口不过百万,兵士不足十万,怎么会建奴未灭,我大明却先撑不住”
“陛下,天启二年,老臣便受先帝说托付,督理辽地诸军饷事。由北直隶至辽镇诸道中,以登莱海路最为便捷,然由登莱至觉华岛,再转运至宁远,运一石粮便费银一两,先帝征辽饷,四年时间也不过征饷五百万,天下怨声载道。
现今,辽西兵十余万,每年仅山海关一地便耗银400万两,长此以往,朝廷恐不堪重负啊。”
听了毕自严这番话,崇祯的脸色越发难看起来,毕自严虽然未曾亲自督兵指挥作战,但却有极其丰富的后勤供给经验,因此他不可能无视对方的谏言。
崇祯二年袁崇焕矫诏杀毛文龙,东江陷入内乱,奴酋黄太吉率军入寇,让大明朝廷脸面尽丢。
但从当时大的战略形势上看,后金在没有彻底解决朝鲜、蒙古等侧后方安全威胁的前提下,还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武器围攻辽西走廊上的一系列要塞,其破口不过是一种在东江内乱,朝鲜和蒙古被暂时稳住的情况下,冒险性和试探性的进攻而已,而明军的野战能力远低于后金军队,也无力反攻辽东。
实际上明与后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种大体平衡的阶段,谁也没有能力占据进攻的主动权。
但是,这个时期,双方都在积攒力量,尽快让己方的力量达到足够高,然后抢占先机,而毕自严的折子,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向崇祯指出问题的关键,假如再这样下去,恐怕不等全面开战,朝廷就会被关宁军的巨额军费拖垮。
“那毕爱卿你以为应当如何行事”
毕自严昂首道“要么与东虏议和,以暂舒天下之弊,要么弃宁远诸镇,将辽西兵民撤回关内,加强宣大诸镇,遣精兵往朝鲜。
无论哪一种,都节省下大量军饷和粮草,用于平定山东乱军和陕西山西的流寇,待到内乱扫除,朝廷便可集中力量,发展对建奴的反击,所以,老臣认为--攘外必先安内!”
崇祯一听毕自严的建议,便冷笑了起来“荒唐,不战而弃数百里之地,祖宗疆土,岂可轻弃再说,若是将宁远诸城尽数丢弃,那岂不是东虏铁骑直逼山海关下”
 
第229章 长得帅,真的以为为所欲为
崇祯叹了口气,苦笑道“也是,这些东西你如何知道。”
“皇爷,不如请内阁的周先生来商议一番吧!”曹化淳低声道。
“也好,那便召请周先生商议一下吧,派人去通传一声。”崇祯点了点头。
没多久,乾清宫。
“臣周延儒,拜见陛下!”
周延儒一丝不苟的按照朝礼行着一拜三叩大礼,头上戴的漆纱幞头的两边的展角随着的身体的起复轻轻的摆动着。
“周先生平身,赐坐!”坐在御案后的崇祯微笑着的抬起手,虚扶一下周延儒,不难看出崇祯对这位中年男子的喜爱和信任。
他便是当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周延儒。
依照大明朝的审美观,周延儒是个颇为英俊的男子,而且是是一个堪比张居正的美男子,加上还还很年轻,只有三十多岁,让人看着格外的赏心悦目,放到后世妥妥的是男神级别。
周延儒是南直隶宜兴人,少年成名,21岁便中了状元,随后沿着翰林院修撰,右中允掌司经籍局,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北京礼部右侍郎的轨迹,一路青云直上,三十七岁便登上了明代文官的政治巅峰——内阁首辅。
周延儒能这么年轻就当上内阁首辅,除了他的能力之外,还有两个其他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他是一个美男子,大明朝也是个看脸的社会,因为长相而得到过高或者过低待遇的,不计其数。
比较典型的是王艮和胡广,建文二年的科举,王艮本来策论第一,基本上面见皇帝之后,状元那是妥妥妥的,但天有不测风云,建文帝朱允炆见到他之后,嫌他长得丑,硬是把状元给了策论第二,但长相帅气的胡广,王艮就因为长相差了那么一点,丢了状元之位。
还有蔡汝楠,历任江西左、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召为兵部右侍郎,从诸大僚祝釐西宫,世宗(嘉靖皇帝)望见其貌寝(就是长得丑),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没过多久就气死了。辛辛苦苦三十年,一丑打回解放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