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这些都是长得丑的,长得帅的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师逵,洪武中,以国子生从御史出按事,为御史所劾,逮至。帝伟其貌,释之,着御史台书案牍。久之,擢御史,迁陕西按察使。

    这个故事说的是明初的户部尚书师逵,在他还是国子监学生的时候,跟着巡按御史出巡,算是逾制了,被其他御史弹劾,被逮到朱元璋面前,“帝伟其貌”也就是被他的帅惊呆了,然后就免罪了,还给升了官。

    在大明朝,长得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谢陛下!”美男子周延儒小心翼翼的坐下,心中却在揣测着崇祯召自己前来的目的。

    周延儒能有如此显赫的政治生涯,除了能力不错,而且长得帅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体帝心,用现代人比较熟悉的语言表述就是善于揣测领导的意图。

    这固然让他的官运亨通,但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缺乏经验。

    仔细研究这位首辅大人历任的官职,不难发现这位大明第一文官,基本都是在翰林院




第230章 剿抚并用
    周延儒能这么快爬到首辅的位置,迎合皇帝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至于替天子、替朝廷、替国家多做一点事情,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在能迎合崇祯的心意的同事做一些好事,他是不会介意的,但如果两者冲突,他会毫不迟疑的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选择前者。

    所以,后来史料中对他的评价:“怀私植党,罔恤国事”

    “陛下,不知这折子是何人所上的”周延儒开始试探性高的询问道,这份奏折是抄件,他无法判断出是何人能所写,只能套取一些信息,在做判断了。

    崇祯有些犹豫,想到刚刚还跟毕自严所说不能让第三人知道,这要是说出来岂不是打了自己的脸么,但看着眼前自己最信任的周延儒,还是决定说实话“这份折子乃是毕尚书所上!”

    听到是毕自严所上的折子,周延儒不由得松了口气,他很清楚毕自严虽然颇得崇祯的信重,但在朝中却没有多少奥援,像放弃宁远诸堡垒,迁徙数十万辽民兵将入关以节省军费这么大的举措,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岂是区区一个毕自严就能搞定的

    也不想想当初毛文龙是怎么死的,明面上是袁崇焕矫诏斩杀的,但真正的原因可是有很多的,要弄死毛文龙的并不单单是一个袁崇焕。

    袁崇焕的确是心高气傲,他短短五年时间就从正七品的知县,坐飞机一般连升十二级,做到正二品蓟辽督师,说他小人得志可能有些过了,但肯定有这样的心态,第一次召见东江诸将的时候,毛文龙不给他面子,加上毛文龙对他的命令一直都是阳奉阴违,未免会让他心生怨恨。

    但这些不足以让袁崇焕冒险私自斩杀毛文龙这么一位手握重兵的正一品武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后援,根本不敢这么做,而他的后援,就是辽西将门以及部分文官集团。

    从天启末年开始,朝廷每年的辽饷都在四百万两以上,大部分用于辽西的防务,但是真正用到防务上面的连一半都没有,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其他的当然是被各级官员瓜分了,这部分文官就和辽西将门组成了利益集团,这叫有福同享。

    但东江不一样啊,这里完全是毛文龙一个人说了算,毛文龙又完全不鸟他们,他们无法从中获取利益,吃独食可不是个好习惯,偏偏怎么示意着毛文龙都不搭理他们,这让他们如何能人。

    既然你毛文龙不愿意做一条听话的狗,那你还是当一条死狗好了,能把你毛文龙解决掉,然后换条听话的好狗坐镇东江,我们这些大明的栋梁自然又可利益可分了,至于东江会不会乱起来,这么一座重镇会不会因此土崩瓦解,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于是,就是这种多方因素的作用下,毛文龙被杀了,他被杀的原因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子虚乌有的‘与后金议和’,而是‘尔**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二当斩。’

    从袁崇焕给毛文龙编的罪名排序都能看出来,你不孝敬我们,还不愿意当条听话的狗,该杀。

    对于毛文龙的死,周延儒没什么同情的,因为当初他也有参与,死了一个毛文龙对大家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就目前这个折子而言,他当然是反对,得罪一个人总比得罪一群人好,而且每年的辽饷他也有份子,犯不着和自己过不去不是。

    &n



第231章 变数
    感谢书友朱尚炳的秦国100起点币打赏。

    ……

    “陛下,若是全力剿灭山东乱军,所耗费的粮草以及需要调集的大军都不是个小数目,短时间内很难凑齐,就算是凑齐了,若是短时间内能平定还好,若是时间拖得长了,恐生变故。

    若是单纯招抚,登州那帮乱军必定轻视朝廷,不将朝廷法度放在眼里,而后与朝廷讨价还价,若是再有不满,多半还会再起反心,此法亦不可取。

    故此,微臣认为,可就近调派一部分兵马开赴山东,不用太多,只需两三万即可,但是其中必须要有一支足够精锐的兵马,最好是边军或者关宁军,人数也不需要太多,三千人即可。

    而后,主要作战任务交给这三千精兵,不同叛军进行大规模交战,只需要通过小规模的战斗,将叛军击败几次,叛军定然胆寒,不敢再与朝廷大军交战,如此一来,便可让使者前去招抚,言明陛下心系苍生,不忍太过杀戮,若是接受招抚,可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否则朝廷三万精锐大军必将他们斩杀殆尽。

    如此一来,叛军摄于朝廷大军的威势,登州又是三面环海,他们就算有些小渔船,也无法在登州和东江两支水师的围堵下逃跑,再加上朝廷承诺既往不咎,必定能成功招抚。”

    崇祯细细的揣摩着周延儒的说法,发现这个方法真的是很不错,这其实就是个虚张声势的法子。

    虽然调动三万兵马,但并不需要他们前去作战,担任作战任务只是那几千精锐罢了,他们负责虚张声势,这样一来,所耗费的钱粮并没有多少,如果那一支精锐兵马真的将叛军打怕了,叛军必然心生恐惧,加上还有三万兵马虎视眈眈,他们没地方逃跑,接受招抚是炳然结局。

    最关键的是,今日朝堂之上争执了这么久,两种意见的朝臣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能说服谁,但如果用这种剿抚并用的方略,两边都无话可说,这件事情就可以了解了。

    崇祯眉开眼笑的说道“好,就这么办,周先生果然是聪慧过人,能想到这样两全其美的办法,朕选周先生当首辅果然没有看错!

    还有个问题,这剿和抚的人选该如何分配呢不知周先生有没有好的提议”

    周延儒就等着他这句话,但还是装作沉思片刻,然后抬头说道“陛下,微臣认为,招抚任务就交给兵部主事张国臣吧,他和空李二人一样都是辽东人,对他们肯定比寻常人更为了解,由他来做这件事情,想必做起来会更加的顺利。

    至于这负责带兵之人,倒是有很多合适的人选,不过微臣斗胆举荐两人,兵部右侍郎刘宇烈,他层担任过关宁巡抚,对兵事也颇为了解,由他负责统兵,微臣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还有便是吏部左侍郎谢升,他对兵事也颇为了解,当年在遵化为官之时,层平息过一次兵变,

    当然,微臣提供的仅供陛下参考,最终人选仍由陛下定夺。”

    其实,周延儒提的这两个人选都有私心,虽然他嘴上说的是剿抚并用,内心还是倾向于招抚的。

    这段时间以来,朝廷发生了太多大事,诸如孙承宗因为大凌河之战的失败不被罢免,三边总督杨鹤被革职下狱,他也不希望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发生太大的变故,导致自己的位子受到威



第232章 蔡鹏程兄弟
    感谢书友理念2014的100起点币打赏。

    ......

    这一个月的局势如同孔有德所料想的一样,李九成和耿仲明被死死的钉在莱州城附近,期间组织了不下五次总攻,都以失败告终,而且还折损了不少兵马,莱州城的防御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期。

    二月十八日,李九成看短时间拿不下莱州,就命令魏望侯部进攻招远,意图获取更多的粮草和银钱,同时还想在招远获取更多的兵源,经过一月底与杨御藩和王洪部的交战,以及这数次攻城造成的损失,耿仲明和李九成麾下的人马已经损失了接近三成,现在急需补充。

    相比于坚固的莱州城,招远作为一个普通的县城,自然没有那么强的防御,很快就被魏望侯拿下了,他们从招远获取了大量的粮草和银子,同时他们还招募和强征了超过五千人的青壮,士气顿时为之一振,但这并没有帮助他们攻破莱州城。

    倒是在此之前的二月十六日,明军的援兵到了,原本驻扎旅顺的神机营神武左营参将彭友谟,率领水师进入莱州北部海域,伺机入援莱州。

    在此之前的二月十二日,彭友谟曾在登州和黄县之间的沿海地带登陆,试图来一波偷袭,打孔有德一个措手不及。

    彭友谟的野心很大,他甚至想通过这一次偷袭行动,趁着孔有德没有防备的时候,一举拿下登州城,而后进攻黄县,牢牢地盯在李九成和耿仲明的后方,然后伺机而动,寻找机会在建战功,就算不能顺利的拿下登州,他的最低目标也是拿下黄县,死死的卡在登州和莱州之间,让叛军首尾不相顾,变相的为莱州结尾,到时候也是大功一件。

    然而,彭友谟的这次突袭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不光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还折损了二百多兵马,造成这一切的,居然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蔡鹏程。

    蔡鹏程是一个普通的辽民少年,他们一家一共六口人,之前的编保甲的时候,他们一家被编入了李家保,离海岸不远。

    由于他有个哥哥蔡鹏飞在孔有德军中,在之前的土改中,他们一家一共分到了三十亩田地,当时一家人高兴地晚上睡不着觉,他们决定等日子好点就为孔有德立生祠,因为孔有德,他们才从那种随时可能被饿死的日子解脱出来。

    当日,蔡鹏程和弟弟蔡鹏举正在海边捞鱼,远远地看到一直船队靠近,他视力极好,虽然他不识字,但是看得出来船上的明显不是孔将军麾下的兵马,毕竟他哥就在孔将军的军中,孔将军的兵什么样他还是比较熟悉的,加上他听哥哥说过,孔将军麾下没有战船,所以他断定这船上的一定是官军。

    一想到这些,他就知道坏事了,这伙官军来这肯定是来打孔将军来了,他们家现在有田地有茅草屋,还有赈济的粮食,这都源自于孔将军啊。

    若是孔将军被官军打败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到时候田地肯定没了,这些土地之前都是那些地主的黑田,他们摄于孔将军的大军,不敢对他们动手,但如果孔将军败了,他们肯定保不住这些田地。

    想到马上就要开始的好日子,在回想起之前那种随时都可能被饿死的



第233章 穷山恶水出刁民
    感谢书友朱尚炳的秦国100起点币打赏。

    ……

    而且通过这么一次短暂的交战,他能判断出来,叛军的战斗力,远比自己预期的要高,自己手下士兵虽然比不得关宁军和边军,但是比大明其他的军队还是要强上一筹的,仅仅一次交锋,哪怕是被对面突袭,仍旧给他造成了一百多人的伤亡。

    自己是坐船过来的,尽管麾下有不少骑兵,但战船上带不了多少战马,步兵面对骑兵的时候有着天然的劣势,火炮倒是有,但是都还在船上呢,现在叛军骑兵没法攻过来,同样的,自己也拿叛军骑兵没有太好的办法,继续纠缠下去,只会白白的损耗兵力,甚至拖得久了,叛军援兵赶到,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于是彭友谟果断下令撤退,由于他们的撤退是有组织的,而且士兵的素养不低,防御阵型依旧丝毫不乱,黎贤能始终没有找到破绽,也就没有贸然进攻,而是继续游走在明军周围,伺机而动。

    最终,在彭友谟的精明指挥下,他麾下的兵马,大部分都安全撤退到了战船上,由于战船上安装的有火炮,黎贤能在明军登船的时候在冲杀一波,想要再斩杀一部分战果,然而被明军的火炮击退了。

    看到明军战船离开了海岸,黎贤能并没有掉以轻心,仍旧派人监视着,并且派出补分兵马在周围进行搜寻,因为他不确定,上岸偷袭的明军,是不是只有这么一支,还是小心为妙,至于其余的人,则开始处理伤员,清点战果。

    这场战斗规模不大,战果很快就清点出来了,足足斩杀了明军一百八十人,自身的伤亡仅仅只有不到二十人,明军登船的时候,黎贤能还是冲了一波,但是被火炮打退了,主要的伤亡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第一次冲锋的时候只伤亡了六个人。

    等这些事情忙完了,蔡鹏程这个辽东少年也被找到了,于是黎贤能派人去登州城报告孔有德,以防明军从其他地方上岸偷袭,并且将这两个少年的事迹一并说了出来。

    对于这一场大捷,孔有德对黎贤能的表现很满意,虽然只斩杀了不到二百明军,但是他的处置措施很到位,因此好好地嘉奖了他一番,不光有各种赏赐,还给他补充了一百兵马。

    当然,这次战斗的胜利,不光有黎贤能英勇作战的功劳,蔡鹏程和蔡鹏举两兄弟即时通风报信以及拖住明军,也是功不可没。

    孔有德派人赏赐了他们一家二十两银子和十石粮食,这还不是最重的赏赐,孔有德还打算将这俩兄弟接到了登州城,准备好好培养这两个机灵的小家伙,对于这个安排,他们的父母是感恩戴德,他们表示自家的小崽子能跟着孔将军,使他们八辈子修来的服气,并且叮嘱两个儿子,一定要听孔将军的安排,不能在和从前一样调皮。

    彭友谟这边,登船之后还是气愤不已,他是真的被那个蔡鹏程气到了,当初看到那个小屁孩只有十多岁,还专门给了点吃的,以为他会老老实实的带路,没想到居然是坑他们来的。

    自己率军前来,明明是帮他们攻打那些奴役他



第234章 又一次突袭
    明军战船撤离后,耿仲明派去的兵马,则在岸边建立了简易阵地,阻挡彭友谟的撤退,当彭友谟赶到岸边的时候,战船已经离开岸边,而且岸边还有不少叛军,若想回到站船上,只能先把这一股叛军击败,然后等到战船靠近才行,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然而撤退行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自己手底下只有不到三千人,叛军在莱州城的兵马不知道有多少,但是两万肯定是有的,甚至四五万都有可能,如果时间拖得久了,叛军调集围城的兵马过来,自己的兵马多半会损失惨重,甚至全军覆没。

    思虑再三,彭友谟决定放弃回到战船上的计划,而是进入莱州城。

    彭友谟没有选择从北门入城,于是就率军绕了一个圈子,绕到了莱州城东门,从东门进入莱州城,中途耿仲明试图上帅军阻拦,但是麾下新兵太多,战斗力不行,根本挡不住,入城的时候,守城的明军还操纵着火炮进行掩护,没法快速追击,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彭友谟率军进入了莱州城。

    战后统计,耿仲明部伤亡一千出头,明军的尸体却只有不到四百具,不过好在彭友谟为了快速突围进入莱州城,所携带的火炮基本都没带走,一共二十五具佛郎机,总的来说,这一战亏得并不多。

    尽管明军的守城力量又增加了,但是该攻城的时候还是得攻城,这从半夜打到凌晨的这一战结束后,等将士们休息的差不多了,吃过早饭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城行动。

    然而让耿仲明诧异的是,这一次,明军的防守火力明显凶猛了不少,之前攻城虽然都没有成功,但好歹能够接近城墙,甚至有两次都爬上城头了,最终被明军誓死反抗打退了。

    但这一次攻击,居然连护城河都没挨到,明军的火炮无论是准头,还是发射速度,都有了显著地提升,甚至有三个身穿双层铠甲,负责带队攻城的把总都阵亡了,而且是阵亡在进攻的途中,距离城墙超过五十丈的位置,这个距离能对他们又遭致命伤害的也只有火炮发射的实心弹了。

    事实上,明军炮术提升这么多,都有赖于早上入城的彭友谟,彭友谟是神机营神武左营参将,神机营是大明最早的纯火器部队,他麾下的士兵虽然是四川籍,但是对火器的了解,高于大明朝大部分军队。
1...4950515253...2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