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金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倪观
淮南路的一些州府是这样来的奏章,今年淮河大水,沿河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请求朝廷速调三百万贯银粮救济。。。
来自西南的奏章是这样写的,西南苗人尞人已有反意,联合西南交趾欲图我大周西南江山,请求朝廷速度人马钱粮,以备不测。当然,重点是如果朝廷给足钱粮,西南路的人马有能力为朝廷解忧排难。。。
来自两湖地区的奏章。。。水匪严重。。。请求朝廷调拨银粮百万贯。。。
来自江西路的奏章。。。出现了匪患。。。请朝廷调拨银粮百万贯。。。
就连靠近汴京城最近的一个州府应天府,居然也来了奏章,说州府附近发现了匪患出没,请求朝廷调拨银钱五十万贯,以修缮州府城墙,整顿兵马以备不测。。。
一时间,就像是整个大周朝的统治,瞬间陷入了风雨缥缈的境地,随时都可能亡国灭朝。
一封奏章如此,当不断而来的奏章都在扯着各种理由要钱,没有钱恐怕大周朝都会有亡国灭朝的危险,都可能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想而知,朝廷的诸多大佬,还有坐在龙椅上的元祐帝,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了。
就连一开始还想打着小九九,给自己这边派系人马谋点福利的那些朝廷大佬,这一刻都全部嘘声了。
大内皇宫的御书房内,执掌这个帝国的几位中枢大佬,脸色凝重,心情无比忐忑。面对元祐帝扫视过来的眼神,没有一个人敢直视,全部低下了头。
元祐帝此刻脸色早已经平静了,他看着在场的几位股肱大臣,语气很平静的问道:“诸位,朕的江山已经到了这样十万火急,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了吗”
“臣等有罪。”
御书房内,不管是政事堂的大佬,还是枢密院的大佬,全部都诚惶诚恐连忙开口告罪起来。
元祐帝没理会众人的告罪,再次面无表情问道:“朕,现在就只问一句,是不是朕不答应这些奏章来的请求,朕的江山,是不是真的要分崩离析,大周朝要亡国了”
“臣等无能,请皇上恕罪。”
面对元祐帝那平静却不含感情的问话,在场的诸多大佬也感觉到了一阵冷意。这一刻,他们是恨死了那些送奏章入汴京的地方官员了。
&n
第七百八十章我们别无选择
草原自古以来,除了牛羊之外,其他的物资都相对资源贫乏。特别是每年入冬,大雪冰封万里,冰雪覆盖了一切,万物萧条。如果草原民族没有足够的过冬物资,就会引发大规模的骚动。
这种骚动,如果在正当的商贸交易没有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就是为了填饱肚子,草原民族会选择南下,以武力去掠夺物资过冬。这就是常说的“打草谷”。
大周朝因为推行较外开放的对外政策,并开放了边境几座城市作为和北方草原民族商贸的地点,互通有余的情况下,和草原民族已经维持百年的平和,两边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了。
只是,生存利益上的冲突,有时根本不能紧靠商贸解决。因此每年在边境上,依然还会有不小的冲突。草原上的骑兵,每年都会小股突入大周朝边境的州府进行掠夺。所以,双方在边境上还是每年都会有冲突的。这也是大周朝为什么会在北部边疆上部署了数十万的边军原因。
草原深处,矗立着一座规模比较宏大的城池,草原上称呼其为天京,这便是草原帝国的都城。天京,也是草原上仅有的一座修筑了城墙的大城,面积规模有半个汴京大小。
草原帝国的王庭就设立在这里,这也是北方草原的统治中心。
说的规模宏大的城池,实际上也是周围修筑了城墙。除了城中央勉强修筑了不少像样的建筑。城内的其他地方,差不多都只是帐篷。因为没什么规划,整个城市显得乱哄哄的,而且因为牛羊马粪的原因,整个城市都显得臭烘烘的。
王庭里,在一座看起来算是宏大的建筑内,草原帝国的天可汗正聆听着下方的群臣说着话,神游物外。
“大汗,今年自夏天以来,我们草原持续大旱,已经有数个月没有下雨了。这是数十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目前各汗国和部落都传来求援信,说大片大片的牧区草地因无雨水而枯萎,牛羊已经开始锐减。”
“大汗,要是这老天在不下雨,咱们草原上真的要赤地千里,这冬天恐怕大多数部落汗国都无法熬过去了。”
“是啊,大汗,北部阿尔泰部落已经传来已有数万头牛羊渴死饿死,就连人的饮水都没有办法保证了。整个阿尔泰部落数十万人,已经开始南迁。”
“西方的巴尔泰、赤赫几个部落也传来了大旱的信息。。。”
打今年入春以来,草原帝国上的大部分疆土,似乎都没有怎么下雨。到了夏天,这旱情就越发严重。因为旱情,现在已经让草原赤地千里,大片大片草地因无雨水灌溉而枯萎,也让很多草原部落陷入了困境。
春夏的大旱,无法让牛羊吃饱养肥,也代表了草原上的牧民们在入冬之前,肯定无法储存足够多的过冬物资。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也代表草原上的牧民这个冬天,恐怕很难熬。
不,不仅仅是难熬,恐怕会有很多牧民因无足够过冬物资而冷毙。这对于草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消息了。
下面的群臣议论纷纷,让一直神游物外的草原天可汗耶律颜禧回过神。耶律颜禧年约四十来岁,继承汗位已经十年。他扫视了下面一群群臣,才开口道:“既然草原遭遇了旱灾,这个冬天都无法熬过去,那天狼神的子孙,该如何自处”
耶律颜禧话一出,下面众人先是一愣,随后各种声音就响起来了。
“大汗,我们现在应抓紧用牛羊和大周朝进行交换过冬物资。。。”
“应该让各部落派兵南下打草谷。。。”
“。。。”
有人主张向大周求援,有的主张直接现在开始打草谷,还有的,更是直接主张南下大周展开大规模掠夺
第七百八十一章江南学院
灵隐山,紧挨西湖畔,风景秀丽。这时代西湖和灵隐山,还没有后世游客如云的景象。只是,在不久之前,山脚下的一大片空地,涌入了一大堆人,然后就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工作。
短短二十来天,硬是在这片空地造出了一大堆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数以江南建筑风格建造而成,最大程度的融入这山水之间。亭台楼阁相间,如果从西湖上看过来,几乎很难看得出这里隐藏着大片建筑物。
这片建筑隐秘在灵隐山的丛林里,隔着西湖,与杭州城隔湖而望。如果坐船的话,穿过西湖,也不过半个时辰就能到杭州城。但如果走路的话,沿湖差不多有十来里路远,最少得走上一个时辰以上。
在大片建筑的最前面,修筑着一个门楼。从门楼开始,一直沿着西湖边上,修筑了一条宽约四米多的水泥路。延绵十来里,一直沿湖通达到杭州城的西边城门。
门楼上,悬挂着一块牌匾,牌匾上写着一块大大的“江南书院”四个鎏金大字。
这片建筑,便是赵悦从海外回来后集中全部精力做的第一件事儿,也是计划中要筹备建立起来的第一座学堂。
赵悦建立的学堂,就选择在了西湖边上的灵隐山下。这里风景秀丽,而且远离繁华的杭州城,赵悦只看了一圈,就选择在这里修建学校了。
在钱的作用下,学院修建的速度非常快。只用了二十来天,便修筑了大片建筑。这些建筑,已经暂时能满足赵悦设置学院的设想。
按照区域划分,这片区域将陆续建成教学区、生活区、训练区等多个功能区域。短时间内,也只是把教学区和生活区赶了出来,后续的相关设施还需要慢慢完善。当然,目前建造出来的建筑,暂时能满足需要了。
没有太多宣传,江南书院就开张了。
书院开张的当天,杭州知府曾永和杭州城内比较有名望的人,都出席开业典礼。赵悦成为了江南书院的“山长”,而不是院长。所谓山长,便是主管教学的一个主讲教师而已。
江南书院的院长,很出乎意料的不是赵悦自己担任。书院院长的名字,叫做张载。
说起来这个张载,也是大有来头。他在汴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然后在汴京混不下去,被贬到了明州去查了一起贪腐案。查案后,因感觉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干脆直接辞官了。
这事儿,就在赵悦去南洋的时候发生的。
张载被辞官之后,原计划回老家陕西养老的。但路过杭州时,被江南的风华给吸引,整日游山玩水,暂时在杭州留了下来,然后就等到了赵悦带着船队回归。
赵悦建江南书院,就头疼一个书院院长人选。开书院,不是做其他的事儿,必须要一个德高望重,能在学术上有影响的人才能担任。于是,曾永就给赵悦提了张载这人。
张载别看在朝堂官不大,最高只担任过崇文院的校书,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学术大佬。他的学术,被称作“关学”,目前在汴京和大周朝,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曾永一开始和赵悦提这个人,赵悦都没想起这人有什么来头。不过当曾永提到一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张载提出来的学术后,赵悦就知道自己又遇到牛人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是被后世数百年都一直传颂的为人处世的名句,就是赵悦自己都被这学术给深深影响着的。要不是曾永提张载,他恐怕都差点忘记张载这个人了。
于是,他找到了张载,用了不少手段,总算把张载拉了过来,变成了自己的江南书院的院长。至于张载和王安石政见
第七百八十二章要做天下第一
江南书院低调的开张,确实也没掀起太多的波澜。事实上,书院在江南地区,还真不少。扬州有“扬州书院”,金陵城有“金陵书院”,苏州有“寒山书院”。这些书院,在大周朝都非常有名气。
大周文盛,最大一点就是百姓乡绅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江南,最不缺就是读书人。大周朝百年来科举的状元和进士,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江南。学而优则仕,在这样的氛围下,江南地区的普通人家,只要有能力,都会送孩子去读书,就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
一村一个私塾,一县一座学堂,差不多就是江南地区的真实写照。当地的名望乡绅,除了修桥铺路外,捐资助学更是这些人热衷的事儿。
赵悦修建的江南书院,前期投入了差不多二十万贯做基建。出乎意料的是,这些钱,基本上都来自杭州城的各大乡绅的捐赠。
当地的名望家族,在得知赵悦要修建一座学院后,没有太多犹豫,就慷慨解囊了。其中海商郑家,就捐赠了十万贯钱。在加上其他家族和商人的捐赠,林林总总算下来,在江南书院开张的时候,除了支出江南书院基建的二十万贯费用之外,都还剩下十来万贯钱。
这些人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一来这是当地已经形成的风气使然,二来也是这些家族和商人刚刚跟着赵悦下南洋发了一大笔钱财,此刻捐出一点点,不但能博得一个好名声,还能奉承拍一下赵悦的马屁,何乐不为呢。
总而言之,江南学院尽管是新建开张的一座学院,却不落魄,反而有钱得很。
有钱自然办事底气就足。于是,学院的第一批学生,赵悦很大方的都全部“免学费”,另外还管食宿,并且还宣布以后的学院学生,也全部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
别看张载是学院院长,但谁都知道学院真正主事的,还是赵悦。当然,在书院成立的时候,赵悦也和张载做了约法三章。张载这个院长,只管教学和做学问,学院的运营和后勤管理,都由赵悦这个“山长”来负责处理。
所以赵悦做出这个举措,算得上是他的权力。只是这样一来,还是让他和院长张载又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
在新建的学院“院长”办公室内,张载正和赵悦相对而坐,一边品着茶,一边争论着。
“赵悦,我知道你会赚钱,学院现在也暂时不差钱,但你这样做,那以后这就是一个无底洞。学院有那么多钱撑得起你这决定吗难道你就想让这书院开上几年,就关门了”
“你算过没有,按你的标准,一个学生一天生活费就三十文前,现在这三百六十五个学生,一天的生活费就得十一贯钱,这一个月就三百来管,那一年下来,接近四千万贯!这还仅仅是生活费。你还要给这些学生提供什么学院服装”
“还有,还有学院教授的薪酬,定那么高,一个月差不多就千贯钱了。。。”
“还有什么。。。”
“这样林林总总下来,咱们学院就这三百多学生和咱们这些人,一个月的最低开销,就得三千来贯,一年就差不多四万贯到五万贯钱,这还是最低的算法。”
“要是以后在多招学生,还要多招教授,那学院一年的开销,将会是多大,你算过没有”
“现在咱们学院那十来万贯钱,能够支持学院开多久”
张载乃陕西关东人,身材很是魁梧。尽管只有五十来岁,但常年做学问,学术有成,隐隐已有了大家风范的气质。此刻质问着赵悦,竟让赵悦都感觉到了一点压力。
别看张载自己的学问是关学,但张载学识驳杂,也有学问大家的风范,就是算学也颇有研究的。此刻头头是道的给赵悦算账,就是赵悦也不得不佩服这小老头起来。
这时代,学生拜学问拜师求学,那都需要交束脩,也就是学费的。赵悦倒好,全部免除
第七百八十三章忽悠,接着忽悠
张载嗯哼了一声,脸上表情很直白就差没写你看我是傻子这几个字了。他翻了翻自己的眼皮,哼道:“你觉得我应该相信”
赵悦哈哈笑起来,道:“横渠先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
张载直接摆手道:“别,别给我戴高帽。就算老夫认为老夫的学问不差,但你要让老夫把这江南学院变成天下第一,老夫还是有这个自知之明的!”
就算张载认为自己的学问不会比当世大儒的差,然而让他信心满满说能把刚刚成立的江南学院在几年之内变成天下第一的书院,他自己是没有这个信心的。
当世五大书院,连上国子监,屹立大周朝百年,那底蕴可真不是别的书院能短时间赶上来的。
赵悦品了一口茶,上好的西湖龙井,可是今年才采摘的,味道确实很不错。夏秋季节,喝上一壶,很是清爽解人。
放下茶杯,赵悦变得认真起来,看着张载道:“我明白横渠先生的意思。没错,如果按常规的法子,咱们江南学院肯定是不可能超越天下那几座书院的。不说三年,就是十年二十年,恐怕都没那么容易超越那些书院。”
张载一愣,反问道:“既然你知道二十年都没办法超越,那还何必夸出这海口”
赵悦道:“我说了,常规的法子,咱们学院肯定无法超越那些书院。既然常规法子无法做到,自然得找新的法子,找新路子突破了。”
张载微微皱眉,问道:“新路子,什么路子”
赵悦正色道:“横渠先生,孔圣人曾说,学问乃有教无类,您老也是这样践行的。不错吧”
张载点点头,张载的学问确实有这方面的论述,也在践行。否则,赵悦招杭州市舶司那一百多武夫进入学院,他根本不可能同意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