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满、蒙、汉八旗主力和投降的明三顺王部队,总共有十余万人。
在山海关又招降吴三桂“关宁铁骑”,总人数达到二十万左右。
看上去很多,其实不然。
本质上是玉龙混杂的杂牌军,主力不过是八旗的几万人。
入关的时候,总共也就三百余牛录。
人口总共几十万的民族,成年男性不过十余万,动员处数万军队,已经是极限中的极限。
至于那些蒙古八旗,不过是此前从蒙古草原逃过去或者在历次作战当中投降的蒙古人,根本不是当时蒙古草原的主力军。
而那些所谓的汉八旗,更加不值一提,主要来源是建奴屡次犯边掳走的汉人以及占领土地上的百姓。
算起来,蒙古八旗的战斗力稀松平常,根本不是明初朵颜三卫的状态。
至于汉八旗,则更差,更多时候是两支军队跟子啊八旗后面打顺风仗。
相比较而言,三顺王的部队都是东江镇的士兵,东江镇的士兵都是辽民,因为建奴在辽东几次野蛮屠杀,与其仇深似海,本来属于最坚定的反抗军队。
但是,统治者一系列让人难以明白的决策,几乎就官逼民反,让他们投降。
怎么看都是一支杂牌军,数量还没有当年前秦苻坚南下时候多。
而且,真正有战斗力的就是满八旗那几万人。
虽说那些人常年东征西讨,骁勇善战。但是挡不住数量少啊,根本就没有持久战的战争潜力。
换句话说,都不需要苻坚那样的大败,只要稍微有过几次重大损失,就是土崩外界的局面!
但是啊,就是这样的一直军队,还敢于想大明一个庞然大物发动进攻。
彼时,虽然天灾不断,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算起来也有两亿人口。
多尔衮入关时,北有李自成大顺军,麾下号称军队百万,南有南明政权,麾下军队也超过百万。
哪怕是个三岁孩子,也能看出来,两个政权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战争潜力都完全碾压。
但是啊,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不确定性。
多尔衮入关之后,势若破竹,先灭大顺,再灭南明。
旌旗所指,无论是大顺农民军,还是南明军队。
491 糟粕的恶果
概括起来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文化出了问题。
理论上来说,儒家文化有他的特点,但是同样的,其中也有糟粕。
而糟粕却是越来越明显。
想当年,孔子也是腰佩长剑,能文能武,一直到唐朝,都是左手书右手剑。
你若是通文墨,我就拿诗词歌舞砸你。
你若是晓武艺,我便用刀枪棍棒压你。
但是从宋开始,因为统治阶层的引导,渐渐的丧失掉他血性的一面。
反而糟粕那部分,也就是对人性的压抑越来越明显。
任侠之气渐渐消散,只剩下“温良恭俭让”。
而这几个字的背后,便只剩下对人性的压抑。
如此一来,形成的压抑便会和人性的本能需求,产生冲突。
压抑的越厉害,冲突的也就越厉害。
等到一定程度,便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爆发之后,就会产生人性的扭曲。
事实上,一定程度上,这个事情还能从岛国反映出来。
他们自认为对唐宋乃至明代的儒家精神继承的很好,别的不好说,人性的压抑确实十足的厉害。
于是乎,表面上文明礼貌,骨子里却会有咬牙切齿以及各种变态的事情发生。
可以说,岛国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当时文化中糟粕部分的一种传承。
再说华夏,事情发展到南宋时候,理学大家朱熹的理论,又成为人性压抑的一块巨石。
他老人家提出来的,“存天理,灭人欲”。
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禁锢,都不是说压抑了,基本上是奔着消灭任性的需求本能。
在他的观点里,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成为,思想道德上的君子,没有半分污点的那种。
可是,这种情况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谁还没有点保留的小心思
但是,统治者喜欢啊!
于是乎,人们只好上行下效,至少表面上要说的过去。
最后的结果呢,就是典型的伪君子。
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而十分不幸的是,随着历史的进程,朱熹的理学在明末成为主流。
所以明末的知识精英很多都是自私自利的伪君子。
而儒家文化里边的这些糟粕部分,说起来能算是汉奸文化的源泉。
理学思想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在民族危亡之际,很容易变成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
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末是历朝历代汉奸文化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代。
当年八旗军攻陷南京,南明官员成群结队请降,扔在八旗将领门口的官员手牌堆成山!
而在历史上,东林党著名大儒,现在还是一个小官的钱谦益。
更是因为“水太凉”不肯以身殉国,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一个风尘女子有骨气。
这样的汉奸文化,便是影响凝聚力的根本。
如何解决
本来应该是个很难的课题,但是在方书安面前,并不是。
因为历史的发展,已经告诉他,什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理答案。
文化凝聚力遇到侵袭时,就得依靠一个坚强信念来重塑民族的凝聚力。
那么,如何去有这样的信念
那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故事。
当年,元太宗窝阔台汗派遣拔都率军征伐欧洲。
当时,还没有俄罗斯的概念,在伏尔加河以西的广阔疆域上分散着无数个不同民族的小公国。
这些小公国的军队面对蒙古大军节节败退,拔都先后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尔(、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
被征服的这一广大地区成为拔都的封地,后来叫做钦察汗国或者金帐汗国。
拔都将伏尔加河地区作为政治中心,在入口处建立萨莱城。
492 强横的凝聚力
换句话说,1941年的军队与1943年的军队是两波人,1943年与1945年还是两波人。
不仅士兵换了两轮,指挥官战损也非常惊人。
师一级的高级指挥官,1941年的师一级的指挥官,除去库兹涅佐夫,基本全灭。
如此残酷的战争,苏联几乎将一代人全打光。
都不用如果,挨着他的欧洲二五仔大**,早就跪下投降。
换成其他欧洲的国家民族,当然也只有跪下投降的命运。
但是苏俄没有!
成年男人死光,老人上!老人死光,妇女上!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前仆后继,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何等的凝聚力
战前,小胡子打着如意算盘,按照他的计划,苏俄简直就是四面漏风的破茅屋,只要稍微伸一根指头,整个茅草房子就会化成细粉。
不过,小胡子没想到,他这一脚丫子下去,踢到的是铁板,直接将第三帝国的半块脸崩没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
不用说,那就是一样红色传承的共和国。
在方书安的时代,不少人说,红色军队所谓的长征,也是和常凯申一样的转进。
但是啊,长征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过荒草地,翻大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
让常凯申的军队来一个这样的行军
别开玩笑可,没有两次围剿,早就算不缴枪了。
当时的情况,数万人的军队,没有补给,没有修整,周遭十倍以上的敌军围追堵截。
在蓝星上所有能想到的复杂的地形上转战上万公里,连续作战长达两年!
最后的结果,军队没有溃散,还能保持良好的军纪以及旺盛的战斗意志!
不可思议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就是惊人的凝聚力。
相比较之下,历史上也有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的先例,比如唐末的黄巢,明末的张献忠。
但是,农民起义军流动作战靠什么来维持士气
烧杀抢掠!
蝗虫一般,一路走来就是尸骨盈野。
历史上农民起义大部分时候,看不到前景,造反的农民军无组织无纪律,长期在生与死边缘挣扎。
精神压力极大,没有烧杀抢掠刺激,便会很快溃散。
即使有烧杀抢掠来提振士气,也会断溃散。
烧杀抢掠的恶果,是消灭生产基础,让更多的农民无法生存,只能被裹挟其中。
表面上看过去,似乎是滚雪球一般扩大。
但是结果很明显,在遇见成建制,并且作风还算不错的军队时候,基本上就是一败涂地,兵败如山倒。
相比之下,红军长征保持良好的军纪。
从红军到解放军,军纪无可挑剔。
战争年代,强大的凝聚力不仅带来良好军纪,更能带来惊人的战斗力。
华夏大地上,同样一拨人,几年前还被小鬼子按着摩擦。
等到换身衣服,在潮鲜战场上,完全就是另一种样子!
志愿军在当时已经达到人类历史上轻步兵的巅峰!
足以抵消美军在海陆空优势以及装备、机动性、火力等等各方面所有的优势!
兵者,能聚能散为要!
志愿军将“能聚能散”做到极致。
聚集起来强过猛虎,,散开来水银泻地。
任何变态地形都可迅速机动,不依赖后勤,不需要重装备。
并且,轻步兵居然可以打出大纵深快速穿插!
在二战当中,也是第三帝国的装甲兵团能打出这样的战术。
军一级野战部队变成风暴突击群,成军成师的打出胡蒂尔战术!
二次战役,113师山地穿插七十余公里,先敌赶到三所里、龙源里。
两个阻击点上,113师聚成一块砸不烂的铁板,轻步兵硬抗数倍于己的重装部队反复冲击。
一线部队基本打光,对手士气也打崩。
一个“聚”就打出二次战役大胜。
五次战役,铁原阻击战中。
为完成无地形优势,无野战工事却要阻击7倍于己的重装集团3天。
怎么看都是,不可能的任务。
189师毅然解散部队,以天女散花的阵,用不满万的轻步兵硬抗7万重装集团3天3夜!
一个“散”扭转五次战役。
为何能将这个“能聚能散”做到极致
因为部队非凡的凝聚力!
和平年代,政府凝聚力代表广泛强悍的动员能力。
&nb
493 扫盲式教学
让整个大明习惯于强大,习惯于在各个竞争对手上取长补短,最终让强大成为长生不衰的主题。
而这,都要从教育开始。
在冷热兵器过渡的时间,恰好也是科学技术崛起的时间。
再保持愚民战术,已经行不通。
需要大量具有基础知识的工人以及士兵,需要大量能熟练掌握各种先进技术的基础工程师。
那将是个漫长的过程,方书安不能也不会放下。
不过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也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完成。
……
学院,毕业季,方书安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因此他就临时取消所有离别,算是让学生们不去感受离别的苦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