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关于扫盲教学的事情,徐光启忙碌,没有时间参与。
那就只要由方书安和刘綎确定好细节,再往后理顺。
要说学生们,也都是先后告辞,开始自己的新征程。
不过么,很多人在领取他们的印鉴之后,又被孙传庭赶了回来,而目的地,还是学院。
看着笑呵呵的李尽忠和史可法,众人有些纳闷。
“怎得,不是说不搞送别了么难道说还要弄个仪式”
“你们想什么呢,仪式说没有,自然是没有的,来这里,是培训你们。”
“培训不是我说,史可法不是前两天还在一起吹牛呢,现在怎么就成教员”
“张明召,你嘴里啊,吐不出象牙了,我在你们花天酒地的时候,可是一直在突击!”
“快行了吧,你自己吃小灶,还说我们,呸呸呸。”
史可法是老好人,顶不住张明钊这样的俏皮话,一张脸微微变红。
李尽忠看见他们要像往常一样,善意的打嘴炮,制止了他们。“好了,你们那些话,留着慢慢说。这次也是没有办法,原本是打算重新招收扫盲教员的,但是啊,咱们的快递人员们还没有办法进行培训,也就不能去发展新人,所以啊,只要为难诸位一番,再多分担一些事情。”
培训快递员
人们面面相觑,不是说好要下去开始先试试水,半年不安排具体事宜,这就先安排上了
不过么,这也能理解,要是真的漫无目的,人们才不知道要干什么。
“好了,接下来会人手发一本书,这就是你们将来的教学内容,也就是第一个任务吧。”李尽忠指挥着两个人抬进来一个木箱子,里边整齐的码着书。
“扫盲教材”
只有薄薄的一本。
人们拿到以后,便迫不及待的打开,他们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东西,需要将他们全部招来。
但是,很明显,上手的瞬间,便觉得有些地方有问题。
“这就这些,要我们培训这不是有些,浪费时间么”张明钊想不明白,手里的东西,未免也太简单。
学院首批学生,虽然说不全是天赋异禀之辈但是当中不少都是学习的好手。
在学院都已经能将不少课程活学活用,此时面对一个不过是入门级别的扫盲教材,实在是太看不起人。
要是学院毕业的学生,谁看不懂这本书,那他真就是打酱油过来。
“实在是太简单啊,即使不需要这本手册,我都能看的明明白白。”
“谁说不是呢,我看了数眼,就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你们着急什么,先生还没发话,乱糟糟的成什么样子”
有人热闹,也就有人劝阻。
不过么,双方的核心依旧是围绕在他们是否要学习扫盲教材这件事情本身。
“好了,就你们话多,先听听是什么意思吧。”李尽忠说完,便示意史可法站在主位。
他们已经商议
494 高薪养廉
“扫盲的事情,任重而道远,并且计算方式很有可能是十年为一个单位。至少需要半代人,才能看出来效果。”
半代人……
也就是方书安,换做是别人,不可能辛辛苦苦的为他人做嫁衣!
不过三天时间,首批的扫盲班教学技巧授课已经结束。
他们算是学习东西最快的时间,理论知识有,学习一些额外的技巧,确实不需要太多投入。
此次,真的要离开。
在学院门口,人们颇有些依依不舍。
尽管方书安一再要求不要有道别,还是有些人依次送走自己的舍友。
这时候,才能体会到,同窗的感觉,实在是太难以割舍。
张明钊看着面前的史可法,再看看边上的王战军,叹口道,“总算是要走了,怪舍不得。”
史可法苦笑一声,“要求你们三月一次汇报,咱们很快又会见面。”
“那也不如你啊,早早的被教授们选择下来留校,你等着吧,下次不管谁来,铁定要来吃你。”王战军恨恨的说道。
“我还怕你不成,你个福建崽,要巡视东南,半年都来不了一次,哈哈哈哈。”史可法说着,顿一顿,“再说,你们有脸来吃我谁不知道监税司的税官,一个个的,俸禄高的离谱,还有出门的车马钱,饭钱,林林总总加起来,怎么是我们在京之人能比”
“你可算了吧,那些在六部的人,他们才是穷,咱们学院的薪饷之高,谁不知道,我就不信你能比我们少!”张明钊提到这个,便和王战军站在一条战线上。
作为学院出来的学生,进入六部或者其他衙门的人,会按照现有的俸禄发放。
至于监税司,由于是新组建系统,并且也算是艰苦行业,需要常年在外奔走,并且还可能有风险,所以看出来的俸禄和补贴都比同级别高出很多。
这也是高薪养廉的意思,如果那些监税官,拿得钱太少,便会轻易的被金钱所打动。
所以说,只要能给的起钱,再接着心中的少年理想气仍在,应当能完成期望他们完成的任务。
“我是真的没有你们多,不信咱们等到发几个月钱,就能知道。”
史可法有些无奈,这些人啊,把学院的待遇都快妖魔化了。
虽然说方书安有钱,书院也有钱。
但是不能随意的造啊,至少要保证整个学院财务状况良好,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运行。
“你们也不想想,若是学院的薪饷比别处高上很多,那过来应征做老师的,早就已经门庭若市,怎么会像现在一样,找到一两个合适的教授,都是难上加难。”
史可法无奈的叹气。
其实,这个事情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明末的读书人,虽然不要脸的很多,但那是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死后,他们可能会选择苟且偷生。
在不关系到生死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利益的多少,还真有一些人还保持着他们文人相轻的态度。
你一个书院怎么了,不过是新建的东西,怎么跟自己所在千年传承的书院相比
像是毕懋康那样通情达理的人,还是太少。
毕竟,在多数人心里,还是传统的状态,大家比较的,就是哪一个版本对经典的解读更适合眼前的科举。
而毕懋康不一样,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同样算是开眼看世界的科研工作者。
某种程度上,他和徐光启都是大明的本土科学家。
科学的进步,就是在思维的碰撞和技术的不断改进中产生的,所以,他们属于兼容并包的类型。
因此,虽然是同样是一个书院的山长,但是在毕懋康的观念里,很少把学院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交流也比较多。
谁是自己的对手,毕懋康很
495 老军户的新机会
石老四最近有些飘,他不知道眼前发生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还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突然砸到头上!
不过啊,他也长个心眼,现在的事情,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他一个宣化府的老军户,还是在作战当中丢了半条腿的残兵,按照原有的生命旅程,大概会因为穷苦饿死,或者是天寒冻死。
但是啊,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个天大的微笑。
当他在家中艰难的拄着拐,准备去提水的时候,却不防好几个军爷突然进来,簇拥着他便出去。
还没等他弄明白什么事情,便被告知要去官府新弄的一个叫做邮政站点的东西。
宣化府的残兵不少,都是在历次与草原的盗贼作战的时候留下。
看起来,他的伤情挺严重,其实在整个地区来说,并不算怎么回事!
毕竟,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
等他见到一个年轻的公子,带着一个锦衣卫,两个百户的时候,才知道要他干什么。
年轻的公子说话很慢,但是条例很清楚。
说一件事情,便会说的条理清楚,明明白白,比他的主将好到不知哪里去。
当然,石老四已经很久没见过主将,有人说是跑了,有人说是在京城花天酒地。
不管哪句话是真的,对他走不重要。
因为不管主将在与不在,他的生活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甚至于说,似乎没有主将的时候,反而更好过一些
而此番唤他过来的原因,似乎就是因为,此前在打仗的时候,他给书记官们做过帮手,稍微懂一点文字。
书记官们大多是落魄的读书人,这个读书人的含义就很宽泛,有些人,随随便便翻翻书,就敢说自己是读书人。
石老四跟随的那个书记官,水平还不错,据说也是军户出身,原本准备读书考取功名。可惜啊,他父亲突然撒手人寰,作为长子,他只能继续去服兵役。
这样,读书的手艺渐渐落下,但是书记官的活计却越来也熟练。
虽然世间消失一个读书人,却出现一个冉冉升起的不一样的书记官,
石老四来的时候,纯粹是一个文盲,大字不识一个,
阴差阳错,他有机会跟在书记官的身边,也就慢慢学会认字,虽然认识的字不多,但是在军户里边,可以说是十分另类的存在。
也就是他识点字,才不至于饿死,要是没有一点特长,现在想要养自己,实在是太难了。
并且,机会就是在不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到来。
只见年轻的公子笑呵呵的问道,“老人家,听说您识字,怎么样,能否帮帮晚辈,在有证没快递点做些日常的事情呢”
做些日常的事情
石老四稍微有些难看,大明到现在,很少有强迫别人服徭役的事情,而且,他还是个残疾人。无论怎么说,都不应该找上门的啊。
石老四在心里酝酿着,应该怎样拒绝这个年轻人。
不说其他,就是他在别人那里稍微帮些日工,或者帮别人写写信,也能勉强养家糊口,要是去了外边,指不定怎么样。
正打算拒绝的时候,那公子又开口。
“您放心,咱们自然不会亏待任何人,可以相信,在一定时期内,邮政快递系统开出的饷银,绝对是您不会拒绝的价格。”
等等,怎么个意思
还有饷银
看样子,并不是要强迫他一个残疾人是做什么啊!
听完那公子的话,石老四的脚步突然间定在那里。
他需要钱,太需要钱!
只要是能有收入,他的孩子就不至于饿死,现在最小的孩子,也有可能会成为读书人!
自从见过书记官后,石老四对与孩子的牵挂,是一日比一日强烈。
只要他能读书,能远离现在的情况,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大……大人,您不会
496 书是值钱的东西!
事实证明,一个人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紧,只要一起干的人多了,也就不叫事。
或许石老四自己当初去念字的时候,感觉自己太沙雕。
可是啊,如果是一堆沙雕凑在一起,显得自己也就不是那么沙雕了。
除非沙雕群里再出现一只仙鹤的时候,或许会重新产生分化。
现在的他眼前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只见房间之内,几乎坐满了人,而且呢,都在摇头晃脑的,在念着什么。
关键是,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些……那是书
太奢侈了!
什么时候,大明已经富裕到,每个泥腿子们都能捧着书,学着那些学生或者是富家子们,摇头晃脑的读书了
这个时候,不应该是去干活挣钱的时候吗
以前他读书,还都是书记官给他的,据说都是家里的珍藏。
现在看,面前的这些人,不可能是有家藏书的可能。而且,他们也更不可能会自己花钱去买书!
书的价格多么昂贵,他是清楚的紧。
就是书记官家里,都是几代人的积蓄,咱攒下了些许家底,要不然,连充门面的书籍都没有。
难道说,那些书是发的
石老四脑中灵光一闪,似乎这个是最大的可能。
要不然,别的路子怎么都想不通。
那个年轻的公子看上去很精神,但不是那种随手布施书的巨富。
如果说,给他们送书的话,那这个地方当真是下血本!
先不说书的价格,单纯说纸,都已经超出他的接受范围。
就这,还是在大明屡次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
据传,天顺年间,一位从民间回到京城的老太监,正撞见皇宫里的小太监们,正用崭新的官纸糊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