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毕竟,林月华是大户人家出身,妻妾成群的事情,她可没有少见。
再者说,林月华又不想别人说她是个妒妇,尤其肚子迟迟没动静的情况下,不止一次在方书安祖母面前说要给方书安纳妾。
至于人选嘛,方书安自己院子里就有两个,不做他人想。
方书安大概知道她心里的真实想法,可能是压力太大。
这个女人为了怀上,在方书安别院组织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活动,符水也喝了不知多少,施粥的棚子更是遍布京城要道,任方书安如何劝慰,就是不听。
所以熊芷晴的事,绝不能让她知道,不然会出大事!
今年的天气十分舒服,该下雨的时候下雨,该晴天的时候晴天,就是方书安不务农,也能想到,今年毕竟是个丰收的年景。
按照原本的历史上,就是天启年了。
大明从天启年开始,就没有几个丰年,趁着有这样的好光景,多收获一些粮食才是。
他正在研究着一分名单,是各不同地方推荐来学院的学员。
头一年的名声过后,学院名声大噪,现在还没到正式招生时间,推荐信已经快要塞满学院的门房。
徐光启要忙的事情很多,刘綎年纪大,不能让他老人家操心此事。
而很多人选,又不是负责招生的老师能决定的,所以仍旧有不少信送到他这里。
&nb
500 三个冤家穿一条裤子
听老方一说,方书安直觉告诉他,真有什么大事。
翻到那页一看,可不是么。
奏请建设开平煤钢联合体,自然是要提高钢铁和煤炭产量。
随着各种新产品的上市,人们对于消费的观念也在渐渐发生变化。
如过大家都是和过去一样烧木炭,那还真的不会带来多少消费。
但是因为铸铁炉子的大规模上市,焦炭的使用率也迅速提高。
普通的木炭单价比焦炭低些,但是耐久度差很多。
焦炭在封闭进气口的情况下,可以做到过夜不熄火,放在木炭身上,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低端木炭价格便宜,但是在同样取暖温度和时间的情况下,需要消耗的量远大于焦炭。
何况,木炭还无法保证能过夜。
算起来,一百斤木炭的效果还不如三十斤焦炭的效果好。
综合算起来,焦炭的性价比并不差。
虽然说焦炭的烟气还是比木炭多一点,但耐烧,并且温度也高,所以还是取代木炭成为主流。
而那些无烟的高端木炭,价格没有下降的空间,所以在煤炭几次降价以后,一点点优势都没有。
现在除了某些人家在需要额外加炭盆购买优质木炭后,大部分放弃了高端木炭的使用。
反过来再说焦炭,随着需求量增大,产量不断增加,铸铁炉和焦炭的价格进一步降低。
如此一来,此前只有中等家庭才能一直烧木炭的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不管是富户还是一般人家,焦炭都成为生活必需品。
需求量不断扩大,甚至于在三九寒天时候,焦炭的供应量几乎都快供不上。
这在以前,是根本都不敢想的事情。
越是量大,越是成本降低,抚顺煤钢联合体创造的利润,已经是个天文数字。
最开始的时候,五个焦炭炉子,一天也就只能生产不到十万斤焦炭。
当焦炭路迅速增加,并且采用优化更好的炉体之后,单位产量更大,质量更高。
现在的产量,莫说是一天十万斤,全部生产起来,百万斤都不在话下。
听着很多
那要看如何算,一个正常的四五口人家,一个月烧掉一千斤焦炭,也不是什么夸张的事情。
抚顺城现在人口恢复的极快,虽然没有巅峰时候,一两万户还是有的。
抚顺城一个月的消耗量,就要焦炭生产线十天的产能!
附近的辽阳和沈阳城,可都是大城!
要不是有煤和木炭顶着,焦炭的产能根本就不够整个辽东使用,更何况是关内的京城了。
按照户部的计划,抚顺的焦炭产量要继续扩大。
同时选择一个距离京城近的地方,再建一座煤钢联合体。
毕竟,算起来的话,抚顺这个矿冶中心,真正发展起来,还没有两年时间。
正是这样的刺激,促使户部和工部联合起来再度提出兴建煤钢联合体。
最开始,两部内部并未达成统一,不少人认为,现在的钢铁产量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再去增加钢产量。
连京城库房都已经不再接受精钢,冶炼那么多钢铁用来做什么
所以说,科技和工业的进步,很多时候就是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钢混结构的出现,令那些短视的人们刷新了对世界的认知。
原来因为钢铁产量的限制,便是在筑城的时候,外层用混凝土加强,或者是作为砌墙的粘合剂来使用。
虽然说能加强防御能力,但是比起水泥真正的用途,不过是冰山一角。
当钢筋混凝土的形式出现后,工部的官员们根本就不敢相信,人工弄出来的东西,竟然比一般的石头还要坚硬!
钢筋混凝土浇筑出来的建筑物,中间填充土墙,外层厚达五尺的钢筋混凝土浇筑以后,形成的防御能力简直
501 有砟轨道
不过,有总比没有强,所以兵部对增加钢铁产量是支持的态度。
工部同样看中这种新型建筑形式的特点,虽说木结构是现在的主流,个别地方会用条石砌筑,但是有钢筋混凝土的话,很多此前工部干不了的事情,就都能展开,他们当然希望能多一种选择。
至于户部,天晓得这几个平日里总是干嘴仗的部门,竟然头一次破天荒的达成一致。
户部考虑的因素也简单,因为增加钢铁产量,能增加收入。
以前吧,兵部和工部都是花大钱的部门,户部要干的事情,就是使劲压缩他们两部的开支。
谁能想到,这次竟然会一起力挺煤钢扩产。
不管是煤炭和钢铁直接生产生产的税钱,还是说交易带来的增值部分,都是大头。
方书安曾经说过,煤炭和钢铁这样的重工业,能带起下游大量的产值。
户部那些人,开始是不信的,不就是一些乌漆嘛黑的炭么,还有些铁器,能带来什么变化
但是当抚顺煤钢上市以后,带来的变化太大了。
不说别的,就是当初煤钢工坊四周,如今都是遍地的商铺,比之抚顺城还要热闹。
而且,随着煤炭和钢铁的大规模量产,带动效应十分之明显。
一年前,刚开始开发北大荒的时候,需要用到的犁铧需要整个大明去采购以及协调。
伴随着煤钢联合体的产能攀升,莫说是外采犁铧,现在抚顺的钢犁,已经是行销大明的上品。
只要是抚顺出来的钢犁,能比别人高上一倍的价格。
本来是限售的犁,几乎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变成大路货,很多手工打制铁犁的铁匠们破产,他们价格战打不过,质量也不行,无奈之下,只好转型向其他抚顺钢铁还没有插手的细分行业。
以上那些东西,说起来都是水到渠成,方书安知道早晚有同一天会到来,所以他看见后,不过是欣慰。
但是老方说的那一条,是真的令他大呼意外。
因为这算是真正意义上,不是他主导的重大发明!
只见那一页开头只有几个字,却狠狠的击打在他的心房:
修建供重载马车行走的轨道,由轧制的铁条连接起来!
这不是……铁路么!
方书安当即惊呆了。
在他的计划里,铁路要推广,还需要一些时间。
因为现在对于重载陆路运输的需求并不是那么大,虽然在冬季来临的时候,依靠运河的运输会处于停滞状态。
但是此前已经完成的抢运计划,基本是能完成既有的需求。
事情的发展,还是超过他的预计。
在方书安的认知里,至少也要是大宗物流有需求以后,并且钢铁的产能有大量的富余,才有考虑铁路的计划。
可是啊,他毕竟只有一个人,无从了解每一个细节,现在大明的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策划书里的意思,是要修建从开平到京城的连接线,方便从山海关外向京城运送物资。
同时,也方便将焦炭更好的往南运输。
毕竟越往北的地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焦炭数量越大。
特别是煤炭的价格从按斤卖到按百斤卖之后,完全是两种状态。
不管是运送煤炭还是运送大宗物资,现有的运力也就是重载马车。
一个四马甚至是六马拉的大车,即便是装煤炭,也不超过五千斤。
对于大明的路况来说,五千斤,是极大的考验。
因此,重载马车,是困扰从关外运送物资的难题。
随着抚顺煤钢联合体的建立,精钢和无烟碳等物资,都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关内。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产以及产品。
不说别的,就是运送压缩饼的大车,都能算是重载马车。
一列接一列的重载运输队,对于此时来说,无异于是一队行走的破坏神。
如果是天气好的时候,相对好上一些,虽然对于
502 联合培养
看好
当然看好了,煤钢的产量,需要走的路子还很远。
尽管现在看上去,国库已经不需要武器级精钢,那也只是暂时而已。
等到热兵器开始大规模应用的时候,那点库存钢,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够看。
何况,它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还没有开始显现。
未来的厂房高大化、建筑跨度同样扩大,对于钢筋混凝土的需求会是几倍的增长。
等到大明全面发力的时候,即便是现有的钢铁产量放大十倍,都不可能够用。
至于选址,那还用说,自然是极好的。
开平是什么地方,那是后世的唐山,曾经出过开滦煤矿,是华夏难得有煤又有铁的地方。
而且,两种矿藏的含量都不少,品位都不错。
有煤有铁,再有方便的交通,天然就是煤钢联合体的场地。
也正是他当初随口一提,工部才派人去开平附近找矿。
这不是,在原来煤矿的基础上,将可开采的量放大数百倍。
煤矿铁矿齐聚,周围又有滦河,是个发展煤钢联合体的好地方。
就近原则,什么都不缺,也方便运输到煤炭、钢铁的使用地京城,无论怎么计算,都十分合适。
方书安要是不赞成,那才有鬼呢。
他总不能学着张之洞一样,为了在汉阳办铁厂,不惜身边没有矿,愣是大老远运来么……
而且,使用的场合也远。
毕竟现在的运力还不是后世那么夸张,只要将厂房建设在港口,都算是运输便捷了。
不然也不至于,世界各大钢铁厂都是全球采购原料。
不管是卢森堡的安赛乐米塔尔、日本的新日铁、韩棒的浦项制铁,还是华夏的宝钢、首钢、鞍钢的原料,都是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这几家在澳洲美洲的矿山巨头。
“爷爷,您孙子我啊,不仅仅是看好这个项目,而是支持它。并且,一个开平煤钢联合体还不够,找机会在正定府、广平府,分别再建两座煤钢大厂。”
方书安的胃口,是彻底惊到老方了。
原本以为,户部的口气已经够大,谁知道他孙子更敢说。
不过已经习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书安以后,老方也只是愣了片刻,随即想到他刚才提到的两个地方。
“正定广平为何在那里建”
对于方书安的选址,老方有些不明白。
如果说开平是因为地处在通往关外的路线上,并且也有矿藏。
而选择正定和广平两个小地方,可就想不透其中缘由。
事情也不能怪他,在大运河没有没落之前,京广铁路还没有的时候。
正定和广平府也就是邯郸一线,还没有后世一大串城市群的概念。
放眼整个黄河以北,沿线上有些小城,但没有后世那么夸张。
尤其是大名府被洪水淹没以后,太行山一线的大城市就更加稀少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