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诛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特别白

    两人当然是满口答应,朱达盯着两人的眼睛,认真无比的说道:我们在一起也才将将一月,说句实话,对你们没有任何训练,也没有定下任何规矩,一切都要靠你们的自觉,我现在只能相信你们,希望你们两位让我一直信任下去,明白吗?

    这话说得有些重了,张进北和王井两个人都是考虑了下才抱拳给了答复:请老爷放心,我们不会有任何的含糊。

    两个人满脸肃然的离开,朱达揉了揉额头,如果能和河边新村一样,把新人带在身边系统的培训教育,定下规矩,可用之后派出去也会放心可靠,但现在只能这么靠着言语激励,激发人的责任感,尽可能的保证效率和结果,但真正达到什么样,还是不可控的。

    李家商队在怀仁县城交割货物,休息一晚之后就是辞行,打交道的日子还长,双方都认识的很清楚。

    倒是李家商队带回来的货物有几分出乎意料,居然有牛四头,羊五十只,皮货若干,其他的则是些土产日用之类,其中皮货是方家货栈要买的,之所以购置这个,是可以向南边来的商队兜售,可以换来部分南边的货物,来回倒卖会有不错的价钱,至于土产日用,对于相对封闭的县城,只要不是特别贵的百货杂货,买来售卖总归有利可图,牛羊牲口则是另外一回事。

    像李家商队这种游走于山西和大同各个州府卫所的商队,一方面是固定贩卖几种特产,一方面则是在某地看到有利可图的生意也会做,比如说这次在北边就遇到了便宜的牛羊,顺便买了下来。

    这些牛羊就是鞑子贩运过来,他们当地耗用不了,卖又不方便,会便宜我们这种常来常往的关系。

    鞑子那边有牲畜和皮货,需要我们这边的铁器棉布和各项杂货,这是我能想到的,还有什么其他的吗?

    朱达想要了解一切新的知识,这等边贸事宜是他感兴趣的,预想中这位李幢也该知无不言,没曾想问到这个,李幢却欲言又止,把这个话题绕了过去,到底有什么不方便说的,这让朱达很好奇,当然,双方相识不久,想要结交毕竟还没有深交,毫无保留的交底或许对方有顾虑。

    既然不便说,朱达就没有追问,以后有的是机会。

    才把李修商队送走,常凯又是来找朱达,虽说常凯一次次殷勤奉承,可却不让人觉得心烦,就和户房经承周贵说得那样,常凯是个聪明人,但大伙从前没有看出来,常凯每一次来都不是只为了阿谀奉承,而是有正经事。

    朱兄弟,到现在已经招募了七十三个人,这还只是城外的,估摸着接下来人还会更多,得想个安置的办法。说这个的时候,常凯可没什么讨好的表情,满脸都是愁容。

    这消息让朱达也是错愕,散落各处的流浪青壮应该都在距离县城一日或者更远路程的距离上,招募的人现在还没有到达,可这一天还没到,已经有七十三个,怎么这么快,怎么这么多?

    人从哪里招来的?

    城内城外多得是,找不到活计,饥一顿饱一顿的,听到小爷你招人,都投奔过来了。




第二百二十章 铁匠铺的大生意
    大股的蒙古马队入寇,从北边来,从东边来,屠戮村寨,杀人放火,当你侥幸逃过的时候,接下来会去哪里?

    除非是纯粹的山民,不然在山里生存不了几天,也会有人倒霉,遇到了回程的蒙古马队,或者自以为遇到了官军的救兵,还有人死在无秩序的暴行之下,但会思考的人都知道要安全的地方,而且还要离得近。

    受难区域的幸存者们没什么选择,只有怀仁县城可去,行动力和生存力比较强的青壮们陆续赶了过来,毕竟这边没有被破坏,还有物资,还有秩序。

    朱达他们来到怀仁县城的时候,难民大多是附近的村寨住户,其中相当部分的家园并没有被破坏,他们只是被惊吓到,当鞑虏撤走,确定安全之后,这些人就各自返乡,那时候真正无家可归的难民并不多,朱达招募的二十名家丁就是其中一部分。

    当收购了县衙的廉价物资,出城去郑家集售卖,一来一回花费几天,回到城中又和方铭以及杨守文死斗,又要挟持县令,等到秦举人入城确定局势,又是紧锣密鼓的忙碌不停,就在这过程中,真正的难民陆续进城。

    这是灯下黑了朱达自嘲说道,他这种有武力的都来到怀仁县城,却想着其他年轻人会停在原地不动,说起来可笑,

    但他的推测其实没有太多错误,寻常村寨百姓没有见识和经验,年轻人生存能力强,但年龄带来的积累却很薄弱,他们下意识会留在最熟悉的地方,希望有那种侥幸的改变,或者有些不切实际的念头,这就是为什么沿路会聚集起暴民团伙,郑家集会有各路团伙你抢我夺。

    只不过这样的幻想和糊涂很快会被残酷的现实击溃,大破坏后的村寨没有足够人生存的物资,即便抢夺劫掠也未必能积蓄出足够过冬的粮食,何况秋冬交替让天越来越冷,饥饿和寒冷让所有人都坚持不下去。

    物资空耗,饥寒交迫之下,大家只能寻找出路,或许有人想要去大同,或许有人想要去大同左卫的几个千户所,或许有人死在了路上,或许不知所踪,但来到怀仁县城的人是大多数,还有些人停在怀仁县城周围未被破坏的村寨。

    哪有那么多的活计给他们做,就算地主的口粮也不富裕这是常凯的解释,朱达也认可这番话,怀仁县最繁荣的地方是郑家集,县城工商不兴,无非就是种地而已,田地上也早有农户长工忙碌,哪有什么多余的机会给旁人,充其量有人贪图便宜雇短工,长久活计怎么可能。

    朱达对细节虽然犯了灯下黑的错误,但大略的趋势却是对的,从入寇血洗造成的灾难到现在,逃出来的以青壮为主,他们也到了最窘迫的时候,突然有官差出来招募人手,说举人老爷朱公子是金主,难民青壮们消息不灵通,但一打听就知道这二位的事迹,管吃管住的承诺由这二位说出来是值得信任的,立刻纷纷来投。

    没被鞑子祸害过的村寨还会收拢不少,等这批人能过来的过来,接下来就是越来越少了。

    鞑子真是造孽,死了多少人啊!

    对接下来能有多少人被招募来,朱达和常凯都有个大概的估计,不会有太多人,鞑虏这次入寇还有旁人不怎么知道的官军血洗,被他们杀掉的以及间接被他们杀掉的实在太多,来到这边的人就是幸存者——但没有多少

    人既然招来了,那就不能放跑,我这边最缺的就是人,人先安顿到田庄里面去,这几天别让他们饿着,也别让他们吃饱,耗用的粮食和其他,银子不够了和我说,还要用壮班和快班的人守着他们,他们离乡破家后过了段无法无天的日子,肯定不怎么守规矩了。朱达特意叮嘱了几句。

    听到这话后,常凯摇摇头,朱达还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那常凯竖起大拇指说道:我的小爷,你这是怎么长大的,衙门里那些几十年的老公务都未必有你周到。

    朱达笑着没接话,这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个夸奖,朱达自己却知道怎么回事,过了一会,大家越来越亲近,常凯也没刻意的聊很久,招募人手要安排的事千头万绪,现在都要他去张罗,急忙着走了。

    从头到尾两个人都没提粮食耗用,因为在银钱足够的情形下这根本不是什么事,且不说县库里存着收上来的粮税,只说这县内大户,尤其是三班六房的各位老爷头目,凡是能在赋税上插手的,家中存着的粮食一定不会少,县城这边商贸不兴,金银通货也少,大家手里存留的财货往往是实物,这粮食就是一种。

    偏生大同边镇大面上不缺粮草,大宗粮食贩卖又不是怀仁县人等操持得起,所以就这么一年年存留下去,倒也不是没有换钱的出路,从前供粮给郑家集就是县内的大生意,可郑家集消耗的远不如县内各方积存的,更别说今年连这条路都没了。

    这么多粮食存在粮囤里,有人愿意出白银铜钱这样的通货来买,那是热烈欢迎的,而且现在是刚过秋收没多久,粮价正贱,有人来买他们乐不得出售,还能把价钱讲低下来。

    要说常凯会不会用心去讲,会不会中饱私囊,对这个朱达倒是有信心,之所以如此,并不是说常凯能有多高洁的道德操守,和官衙的老官差讲操守就是个笑话,常凯会用心去做的原因很简单,他觉得跟着朱达能有更大的好处,而且这好处不是空画大饼,已经兑现了些许,将来更是金光绚烂让人目眩,权衡轻重谁都会做,常凯也会。

    送走了常凯后,朱达去方铭宅院那边找周青云,他正领着家丁们收拾和安顿,秦川不在宅子里的时候,朱达和周青云相对自由,至于秦琴和王小红,会在车把式婆娘的轮流陪伴下,和家丁们一起行动,只不过不会在同一个宅院里。

    这几天所有家丁都要操练起来,就按照我的那些法子练。朱达特意叮嘱了句,说完之后就要离开。

    你不一起练?忘了你自己的话吗?朱达还没出门,周青云就在身后喊道。

    朱达转身笑着说道:这几天忙,接下来的日子就要天天练了。

    这话是敷衍还是如何没法判断,周青云摇摇头,他了解朱达,既然有了主意,其他人很难劝的回来。

    离开这边,朱达一路走向铁匠铺,家丁都在操练,倒是有两个副役跟在左右,现在常凯专门按派人在朱家这边候着,供秦川和朱达差遣,看着低三下四,几乎没有油水进账,可这活计不是常副班头的亲信还轮不到,这可是近距离巴结秦大老爷和朱老爷的好机会,只要挂上关系,日后就吃用不尽了。

    怀仁县内稍微齐整些的街道就是朱达居住的那片区域,次一等的则是联通城门的正街还好,其余各处实在没什么可说的,这都不是和朱达那二十余年的记忆比,和郑家集比,和河边新村比起来,都是不如。

    陪同朱达的两个副役也和从前同僚一样糊涂,心说这位小爷盯着脏乱差的地方看得这么起劲作甚。

    这次来铁匠铺的待遇和上次大不一样,朱达才走进去,还没等跟着的副役吆喝,张大锤就快步迎了上来,满脸堆笑的作揖为礼,看着是把他能做到的殷勤做到了极限。

    朱老爷快里面请,马上给您准备好茶和点心。张大锤这份殷勤倒是出自真心,且不说朱达是怀仁县眼下风头最劲的人物,上次那生意也让铁匠铺赚了不少,这样的好主顾登门,怎么也得笑脸相迎。

    一百把铁锹,一百把锄头,三十柄石匠用的大锤,这些我急着要,现在就开始做,算好了定金去我宅子那边拿,现银支付,交货付剩下的。朱达开门见山,站在铺子里就下了订单。

    张大锤先是一愣,随即脸上的殷勤笑意又是加重许多,好主顾登门给了大生意,不讨好这样的人还讨好什么人。

    你这边该雇人了,这单生意做完,还有十倍的数目等你去做。

    这话说出口,不远处正在捶打通红铁件的一位铁匠身子歪了下,铁锤砸在了铁砧上,弄出好大动静,接下来整个铁匠铺都安静下来,两百多件农具和工具已经是大生意了,还得加上十倍,这真是了不得。

    而且以这位小爷口碑,可真不是说大话的人物,莫说铁匠和学徒,就连张大锤都被震住了,等反应过来后谄媚的已经要跪在地上了。

    你们应该找个专门的知客掌柜来应承,你做不来这个,巴结别人都显得太假。朱达说得不客气,张大锤有些讪讪,铁匠铺里有人偷笑,显然不止朱达一人这么想。

    还有生意要照顾你,这边说不方便,进屋去谈。朱达这话让铁匠铺又是安静下去,居然还有生意



第二百二十一章 不那么爽利
    张家就在铁匠铺子的后面,虽然很宽敞,整齐洁净却谈不上,铁料木柴和煤块还有打造好的铁器东一堆西一堆的对方在一起,墙壁等处都是黑乎乎的。

    被张大锤请进内院后,能看到一位身形胖大的老汉正在陪着几个孩子玩,张大锤还特意介绍了句:爹,这就是和你说过的朱达朱老爷。

    那老汉听到这个,连忙拱手为礼问候:草民张砧见过朱老爷。

    看张大锤和这位老汉长得很像,不介绍也能猜到两人的关系,只是父子俩言谈举止都是见过世面的样子,朱达笑着回礼说道:见过张叔,太客气了。

    他的这个回应倒是让张家父子吓了一跳,没曾想最近如此奢遮的人物还能这么客气,张家父子又是想到朱达在铁匠铺的公道买卖,这脸上的笑容真诚了许多,连忙请进客厅。

    有个妇人过来把孩子们都招呼离开,三人落座没多久,这妇人和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又送上茶水,然后离开,临走时那十几岁的女孩还瞄了眼朱达,低头快步出了屋子,这架势倒是让朱达有些摸不到头脑。

    鞑子祸害怀仁县是大难,但对张家来说却添了不少生意,这话不好听,却是实情,老汉也想着打造农具铁器的生意要多了,没曾想是朱老爷你先登门。张砧开门见山的说道。

    这次大难把什么都毁了,鞑子每次又看重铁器,所以只能自己多预备些,不管种地还是做工,没有好家什可不行。朱达客套闲聊说道。

    大明和蒙古各部的边贸交易里铁器从来都是最要紧的一项,任谁都知道蒙古需要铁器是为了打造兵甲,所以大明对铁器交易控制很严,蒙古各部对铁料始终是个吃不饱的状态,所以每次入寇劫掠,铁锅和农具等能被带走的都会被带走,这种劫掠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另一方面可以减缓被劫掠地区的恢复能力,所以张家慨叹这等大难给铁匠铺带来了生意。

    请朱老爷放心,打造农具是积德的生意,只要朱老爷定下数目来,我们张家一定不耽误工夫,一定做好。张砧拍着大腿豪爽说道,有自己父亲在,张大锤就不怎么开口了。

    这等表态就是商场上的套路,任谁也不会把他当真,朱达笑着谢过就提起了正题:要打造两百根长矛,三十天内交货,兵器这一项,日后要得会更多。

    两百根长矛主要是铁枪头和木杆,一根长矛的花费可能还赶不上一把锄头或者铁锨,毕竟所用的铁料不多,但因为兵器的特殊,一根长矛的价钱往往要高过一把农具,利润自然就更多。

    这就是比刚才那两百多把农具和日后十倍的需求更大的生意了,但这话说出口之后,张家父子露出慎重神色,父子二人对视了眼,都是沉默下来。

    客厅气氛突然间尴尬起来,朱达先是错愕,随即反应过来,他一个没有任何官家身份的人,要这么大数量的兵器那就让人惊惧担心了。

    你们放心,我买兵器不是为了造反作乱,这次鞑子来袭,很多村寨没有抵抗之力就被血洗,我听衙门里的朋友说,有几处村寨没被鞑子侵扰,倒是被过后的盗匪打破了,要是手里多些像样的兵器,多少也能避免。朱达立刻拿出一个理由。

    听朱达开门见山的说破疑虑,给出解释,张家父子放松了些许,但却不给回应,张砧打了个哈哈硬转开话题:朱老爷手里有几辆大车,要是多用铁件,那可

    上次生意宝号做得不差,这次我不想你们吃亏,所以才上门来私下谈,既然你们有顾虑,那我就让户房或者工房的人上门了,只是这官府采买,你们实在太亏,做得东西也未必好用。朱达笑着解释了几句。

    这话说出,张家父子脸上露出尴尬和迟疑,官府花钱采买那是层层克扣,经手人还得要好处,衙门里定下的百两银子预算,等最后到了店铺工坊这边能有个二十两就不错,这样的生意只能粗制滥造应付,可这么做也没有利润,还砸了店铺的名声。

    朱达的解释已经说得很明白,打造武器分发给民众自卫这个里面有官府参与,只不过是他自己顾念情谊又不想要太次的质量,所以私下登门。

    张家父子彼此又是对视,甚至颇为失礼的窃窃私语,最后开口的还是张砧,他沉吟着说道:小号不会放着眼前的银子不赚,可牵扯到什么乱子和大罪上,又实在担待不起,要是朱老爷能出个文书,能带个衙门的保人来,小号就接了这生意,也给老爷省些银子。

    从铁匠铺的立场上,这个要求也无可厚非,但对朱达来说很不方便,本来能含糊过去的营生却凭空多了一道折腾,朱达扫了眼对面的父子二人,却看到张大锤欲言又止的样子。

    这个好说,换我来做这铁铺的生意,也得担心这些,等下午我就安排人上门。朱达没有任何迟疑的答应了下来。

    话说到这里,却没什么可谈了,朱达连茶水都没碰就起身告辞,那张砧起身相送的时候还念叨了句真真那死丫头跑哪里去了,茶水都不收拾。

1...114115116117118...1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