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一旦兑现不出,信用破产,必然也就完蛋了。
西南地区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缺钱,你缺钱你还怎么玩票据凭证?你不能随时保证兑换,那这些票据就根本是废纸。
所以在中原玩的很发达的这些票据业务,在西南是不行的,因为没有足够的钱。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回到根本,就是加强货币流通量,如何加强?增加铸币量,可材料又不足,于是现在朝廷加强金银币的铸造发行,甚至搞出小银币和宝钱来,就是为了能够用更少的材料,铸出更多的钱来流通。
说到底,主要还是缺材料,尤其是铜。
毕竟金银币做为贵重金属,跟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还是没太大关系的。
“朝廷能用的手段差不多都用上了,禁铜令如今严格到非官员不得拥有铜镜以外的铜器了。还禁囤钱,普通百姓,禁止囤超过一万枚铜钱,就算是中产地主,也不得超过五万钱。商人商号也根据其规模,有严格限制。”
“十贯以上交易,禁用铜钱,须用金银币或是票据凭引。”
“我倒是有个提议,我秦家生产玻璃,也可利用玻璃制作玻璃镜,玻璃镜比铜镜更小,照的也更清楚。秦家可以加大玻璃镜的生产量,然后跟百姓置换家中的铜镜。”
铜镜几乎是家家必备的一样家当,而且铜镜普遍都比较费铜,往往都是几斤甚至十几斤重,一些大铜镜,甚至上百斤。
之前朝廷禁民间拥有铜器,也特例允许普通百姓拥有三斤以下的铜镜,也是因为铜镜属于民生用品,总不能不让百姓梳头照镜子吧?
现在秦琅说愿意用玻璃镜来置换。
“玻璃镜比较贵吧?我记得秦家等身玻璃镜,都是千贯起啊?”
秦琅笑笑。
玻璃这玩意吧,其实材料上来说,真不值钱,值钱的是这独家的烧玻璃技术,如以往泰西有些商人掌握了一些较差的玻璃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玻璃质量一般,但就因为独特,所以运来中原,那都卖的跟玉一个价了。
可问题是,玻璃这玩意甚至比烧瓷器还要简单的多。
玻璃镜倒是需要更高的技术,这技术秦家独有,但特殊的也只是技术,而不是什么材料。
之前镜子卖的贵,也是搞的饥饿营销,故意走奢侈品路线,跟秦家的香水一样,并没打算普及于众的,所以当然得卖的少,物以稀为贵嘛。
而且这些玻璃镜镶金嵌银满是珠宝,镜框都是名贵木材,甚至还用上了精美的大漆,加之营销宣传,故此一面等身镜往往能卖上千贯,每一面镜子都是独家定制,独一无二的,每年的总量也都严格控制,以保证稀缺性。
但是再稀缺的东西,年年生产,总是越来越多的,所以经过小二十年,如今秦家的玻璃制品也已经价格下行,其中玻璃大镜这种东西,也已经主要是卖牌子了,甚至已经开始有面向小富、中产的中高档产品,不再全是奢侈品。
市场总是会饱和的,秦家玻璃和镜子产品,现在也成为大唐外销的种要商品,秦琅认为生产一批普通百姓使用的小镜子,也不会太影响秦家玻璃镜的名声,毕竟定位不同。
等身大镜,跟小镜子,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殷安国热切起来。
“听说玻璃镜都非常难生产,真的能大量生产?”
“大镜确实非常难,但如果是生产碗大的小镜子,倒是要容易些。”
“那我们能不能向魏公家镜坊下单采购这种玻璃镜?成本几何?”
如果殷安国能够从秦琅这里采购大量的小玻璃镜,然后由朝廷运回各州县,向百姓置换他们的铜镜,那这是他的一件大功了。
那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块铜镜啊,一下子就能得千万斤以上的铜料,这可相当于朝廷十多年的铜开采量了。
朝廷现在其实不缺钱,也就是不缺收入,因为各方面的财源很多,但货币流通量不足,导致钱荒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制约着经济发展。
西南这些年已经被朝廷打下来,并控制越来越严,但那边缺钱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百姓和土著蛮子们还在以物以物,征税也以实物为主。
本就靠着小道茶马贸易,钱重和缺钱更加困扰影响着他们。
这也影响着朝廷对西南的控制力度。
如果秦家的玻璃镜不贵,那朝廷采购玻璃镜换铜镜,用这些铜镜去铸钱,这一下子就能增加几百万贯的铸币量了。
贞观俗人 第1241章 点铁成铜炼金术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价格倒是好说,如果量大的话,成本肯定还会降低一些的,如果朝廷大量采购,我预计这种玻璃镜,应当要比三斤铜镜便宜一些的。百姓置换,还可以得到一二百钱补贴。”
“真的?”殷安国兴盛万分,“那下官回头就将此事上奏朝廷。”
秦琅微微一笑,百万面玻璃镜大单,这是又能大赚一笔啊。
“秦家这方面当然是没问题的,只是如果要生产这么多镜子,要建更多的窑,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人等,我希望朝廷能够给予相应的支持,比如我们要在吕宋建立更多的玻璃窑和镜坊,需要更多的人手,而我们现在受限于朝廷的移民政策,人手一直不足。”
殷安国尴尬的笑笑。
“这个下官会向朝廷奏明,只是不敢保证能解决。”
“我也不是贪的无厌,总提条件交换的人,朝廷的移民政策已经对我们吕宋很不错了,我没想改变,但是我希望朝廷能适当考虑我们的需求,能够稍放宽些我们从中原雇佣工匠工人的条件。我们只要招募雇佣就行,并不会违背限禁移民过来。”
雇佣和移民,这是两个不同的事。
朝廷严格限制往吕宋移民,几经协商,条件也还很严苛,很难轻易打破。但如果仅是从中原雇佣人过来做工,这完全不同了。
毕竟只是过来做工赚钱,家还在中原嘛。
对秦琅来说,暂时没法移民过来没办法,先把人弄过来,哪怕只是来淘金或打工赚钱的,也没关系,慢慢来嘛。
殷安国对秦琅的这种态度非常感激。
最后不免又回到了开头。
“为何魏公在倭国和吕宋的矿场,能够开采出这么大量的铜来?是否真如传闻中所说的一样,魏公真的有炼金之术,有传闻说魏公能将铁变铜?”
秦琅呵呵一笑。
“是下官唐突了。”
秦琅给他倒了杯茶,“我也知道如今坊间有各种传闻,其实也不尽是空穴来风,我秦家确实掌握了一种新的炼铜之术,也确实能把铁变铜。”
“只不过呢,这里面不是什么神秘的炼金术,而是一种古老的冶炼之法。”
殷安国呼吸都为之急促起来。
秦琅把茶杯推到他面前,他这才有些回过神来。
但那目光还是透露了他此时的想法,很想知道这种神秘的法术。
“在汉代许多著作之中,都有记载这种化铁为铜之法,比如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白一书就就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的陶弘景也说,鸡屎矾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
殷安国听的目瞪口呆,不明所以。
秦琅从殷安国口中听他问出铁变铜这话来,就知道朝廷那边,绝对知道的更多,正因为知道了不少重要情报,所以才让他来问。
他们只是还不知道一些关键的信息而已。
所以秦琅也就没必要再完全隐瞒,毕竟已经隐瞒不住了。
要知道,以前中原朝廷一年也就几十万斤铜的开采量,而秦家这些年不管是跟倭国合作,还是自己在吕宋采铜,一年随便就过百万斤铜产量,如何不惊人?
朝廷早就在暗中调查了,朝廷耳目遍天下,各方面的打听。
秦家确实掌握了新的技术,但也不是什么神秘的高科技,确切点说叫胆水炼铜法,也叫湿式炼铜。
核心原理,其实就是把铁放入硫酸铜溶液或其它铜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听来非常神奇,但是后世连中学生的化学课上都有这样的实验,属于非常简单的,化学式也简单,操作更简单。
从汉朝时开始有人发现了这种情况,到晚唐五代宋朝时,这种铜法大兴,宋代也因为这个技术,使的其铜产量大增,一年随便几百万斤的产量,甚至有时能够达到一千多万斤,两千万斤。
最大的铜增产原因就是这个胆铜法。
相比起传统的寻找铜山,然后开采,胆铜法成本低,效率高。在这个时代,铜矿本就少,而且许多是贫矿,开采不易,成本太高。
胆铜法就简单的多了,只要寻找到铜矿山,一般也就能找到一些胆泉,这些胆泉比较神奇,是自然界中一些硫化铜矿物经大气中氧气的风化痒化,会慢慢的的形成硫酸铜,这种东西古代称为胆矾或石胆。
因为它色蓝如胆,故名。
而石胆经雨水的浇淋、溶解之后,汇集到泉水中,这种泉水就成了所谓的胆水。
有人误饮胆泉水时,甚至会发生中毒现象,比如毒哑嗓子等,故此胆泉也被人称为哑泉。
一般人对这种哑泉畏之如虎,却不知道这玩意其实是个宝。
因为只要胆泉中的硫酸铜浓度足够大,那么投入生铁片,通过几天时间,铁就能变成铜,所以也就胆泉浸铜法。
一般来说,有铜矿的地方,往往也会有这种胆泉,甚至许多大型铜贫矿,传统方法没有开采价值,但其所伴生的胆矾哑泉,却能成为一个大宝贝。
比如秦琅这些年派人暗里寻访调查,到处找哑泉,找到了十一处浓度够大的胆泉,就基本上都在铜山附近。
虽说从汉代时起,就有许多人发现了点铁成铜的这种情况,但多数都当成炼丹炼金之法,没有完全搞清楚原理,也没有真正大规模应用到炼铜上去。
秦琅对这个原理很清楚,他以曾做过这种小实验,在太平港时无意中翻看一本古籍时看到上面的相关记录,于是才想起来这事,便开始让人寻找这种胆泉。
在吕宋和倭国,又找到了胆泉。
胆泉炼铜,最关键的就是一要有浓度高的胆泉,二得有很多生铁,三个还需要多雨。
因为多雨才能保证胆泉炼铜法有足够浓度的胆泉水使用。
基本上两斤半铁,经过胆泉浸、炼之后,可得一斤铜。
所以说一般人也确实不一定有条件玩这个,毕竟铁跟铜一样,都属于国家战略物资,严格控制的。
秦琅这样矿界大佬,家里各种矿都采,所以手中铜铁等都不缺,用生铁炼铜,还是相当划算的。
否则正常的铜法开采之法,开采成本高,二来开采效率低,哪可能有这么大的开采量。
秦琅对殷安国承认自己有点铁成铜之法,但只说这是古已有之的技法,还说自己本就是从古书中偶得的。
但具体如何搞,他没说。
其实就是一层纸,找到富含硫酸铜溶液的胆泉,然后在旁边开沟挖渠,建成胆泉池,然后把生铁片置入池中,经过数天时间浸渍,再取出去炼,最后便成了铜。
浸完一批铜,再开池换水。
所以夏天雨季之时,胆泉丰富溶液足,易于浸铜,如果在冬秋季时就要差的多。
南方又比北方更适合胆泉浸铜法。
在秦琅已经堪探到的中原十一处大胆泉中,最大一处在江西信州的铅山苦泉,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专门记录了这个苦泉,而这个苦泉,也一度成为宋朝最大的胆泉炼铜场,最高时年产百多万斤铜。
这种胆泉炼铜法,相比起传统挖矿采铜,可以说成百倍的提升效率,毕竟不用挖山不要采石,挖些池子引胆泉水,然后只要有足够的生铁,再经过浸渍和提炼,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铜了。
一年百万斤,就是以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铜矿的产量。
除了这种湿法炼铜外,还有一种是干法炼铜,就是当胆泉水不足的时候,取胆矾土来煎煮溶液再炼铜。
相比来说,湿法炼铜,成本大约是一斤铜四十多文钱,干法是一斤铜成本约八十钱左右。
这个成本相比起传统的采铜来说,那就是颠覆性的了。
毕竟朝廷规定铜收购价一斤一百六,实际上矿山上的开采成本肯定是超过一百钱的,虽说跟后世非洲一斤铜开采成本也就一块钱,或者澳州一斤两块左右相比,相差巨大。
但在这个时代,采矿确实成本较高。
在那偏僻的内陆深山老林里面,交通不便,开采全用人工,甚至不少铜矿采铜,那都是官府主持的,为了得到铜,都是不计成本了。
而湿法炼铜,成本才四十多钱,不超过五十钱一斤,要是矿场在沿海靠江的地方,运输成本还能下降。
就好比秦家,按五十一斤成本算,如果卖给朝廷一斤一百六,直接每斤就能赚一百一十文,一百万斤的话能赚十一万贯。
但如果秦家拿这铜自己铸钱,有十五个点的利,一百万斤铜能铸二十多万贯钱,又是三万贯的利,里外里,就是十四万了,四舍五入,差不多就是一个亿。
手里铜越多,能铸的钱越多,这利当然也就越多。
因此对于秦家来说,从开挖铁矿到冶铁炼钢,再到用生铁炼铜,再铸成钱,再运到海东等外国,还能再赚一笔,里里外外,一整个产业链,能带来的是超乎想象的丰厚利润。
“魏公可有打算将此法献给朝廷?”殷安国有些小心的问,他也知道,如果是自己拥有这样的秘法,估计是不会说出来的。但还是忍不住想问一问,如果秦琅有意,那岂不是他又立一功。
“其实我早已经开始在整理这种点铁成铜的炼铜新法,目前已经整理出了一份很不错的材料,但我没打算直接把这技术出售或转让,而是准备以技术入股,招些合伙人,一起在中原建立胆铜矿场。”
秦琅打算以技术入股,跟朝廷、皇帝、太子等成立合伙买卖,一起炼铜,到时秦家有技术,地方官府有胆泉,朝廷手里还有充足的铁,再拉上一些世家大族,出技术的出技术,出人的出人,出泉的出泉,出铁的出铁,利益均沾。
不用担心有谁做梗破坏。
秦琅也清楚,这种技术既然已经被朝廷盯上,那不可能再一直独享的,朝廷来问了,还攥着不放,到时妒忌红眼的人估计就会趁机群起围攻了。
秦琅从来不是吃独食的人,以前如此,现在也如此。
中原的那十一处探明的大胆泉,他一直没动,就是因为一动就招人注目,到时保不住机密,所以干脆先不动,他先在倭国和吕宋搞,也是先赚一笔,到时再以这惊人效率,握着技术跟大家谈合作,也更有本钱。
毕竟现在秦家一年能弄来几百万斤铜,这就是不争的事实啊,这技术到底多值钱,大家也就都心中有数,秦家在这合伙买卖里,要多占点份额什么的,大家也就能理解了。
胆铜法炼铜,一来也是需要天然优质的胆泉的,二来更需要有充足的铁料,而生铁本就严格握在朝廷手中,没有铁再好的技术也白瞎,也只有朝廷能够一年拿出来数千万斤的铁产量来。
只要有足够的铁,一年产千万斤胆铜,也是没问题的。
胆铜质量,可是远超大多数矿铜的。
也幸好是贞观以来采矿业大兴,否则有胆铜法也无铁可用。
要知道,汉代时推行盐铁专卖,铁矿六十八处,年产铁量五百万斤而已。而武德初,铁产量才五十三万斤,到贞观初时才两百多万斤,此后二十年,大兴矿业,全国铁矿数量激增,尤其是放开民间采矿限制后,铁产量突飞猛进,年年递增,如今达到年产铁一千八百五十万斤之巨,是汉代三倍多。这个量是大唐境内铁矿自产的量,还没算上从国外进口来的铁矿石和铁料等。
甚至有过一年产几亿吨的辉煌时代,跃居全球第二。
而大唐如今的民营铁矿,占据了八成以上,官方铁矿场只有不到两成。
当然,跟后世动则一年五六千万吨生铁产量相比,唐朝不过万把吨的生铁产量,确实是太少了。可如今这个时代的生产技术条件就摆在那里。
以往朝代本就重农抑商,对于采矿这种事情,更多是压制态度的,够用就好,若是哪个皇帝挖矿太上心,往往要被士大夫们喷的,甚至因为很多朝代,矿这玩意是权贵们垄断的产业,所以如果朝廷要参与采挖,或皇帝去征矿税,就会被喷与民争利,甚至是横征暴敛,比如明朝的皇帝,征个矿税,想弄几个银钱修补下宫殿或改善下生活,被喷的体无完肤。
就连贞观朝,也一直有很多官员是反对大兴矿业的,认为到处挖矿,疲惫百姓,耽误农时等等,反正说辞一套一套的。
殷安国激动的发抖。
朝廷现在一年能产近两千万斤铁,却只能产百来万斤铜,铁产量是铜产量的近二十倍,说明采矿比铜矿好产,冶铁比炼铜技术更先进。如今秦琅以把铁变铜的技术,那么就能立马补齐缺铜这个短板了。
两斤半铁炼一斤铜,如果拿出一千万斤铁来胆水炼铜,岂不是直接就能新增四百万斤铜年产量?
“看来要提高铜产量,关键还是得增加铁矿开采啊。”
冶铁比炼铜可容易多了。
贞观俗人 第1242章 鹰扬碎叶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长安。
内常侍王振引着太子以及诸位宰辅相公进入大明宫紫宸殿,太子承乾引许敬宗等向着殿上那空着的御榻行礼。
三拜之后,殿后传来一声钟声。
太子引宰相们在殿中坐好。
一众人扭头望向御榻后面的那张帘子,从洛阳来到长安,结果却还没能见到皇帝真颜。
侍立一侧的内常侍王振便道,“开始议事。”
除了王振,其余的诸位宦官立即脚步小心的退出了大殿。
太子承乾先向帘后行礼,“儿臣首先恭贺圣人西幸圆满,诸蕃臣服,大扬国威!”
帘后只是传来一声铜磬敲击声,代表着皇帝的回复。
太子继续道,“儿臣在洛阳接到圣人自灵州发回的旨意时,便已经奉旨与诸位相公商议,按旨拟定了西域诸道府的设置。”
“镇北大都督府将分为两道,以天山以南的西域诸地设安西道,为朝廷直接统制的经制道,府治设在龟兹,置安西大都督府,统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军镇,姑墨、温肃、碛南、且末等十三正州,东起银山与西州相隔,西至葱岭,北以天山为界,南至羌塘与象雄、青海为界。”
“天山以北置北庭道,设北庭中都督府,伊州、西州、庭州三正州归北庭,原划归镇西大都督府的沙州、瓜州仍复划归河西道。”
“北庭都督府治所迁庭州,除伊、西、庭三正州外,另分管西突厥两厢十姓之地,分西突厥左厢五咄陆置昆陵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赐国姓李,晋封昆陵郡王,册封其为兴昔亡可汗兼昆陵都护,兼骠骑大将军,治弓月(伊宁)城。”
“昆陵都护府统五咄陆部,下辖瑶池、鹰娑、双河、沙陀等十六羁麼都督府。”
“以左厢五努失毕部置濛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赐国姓李,晋封濛池郡王,册封其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兼骠骑大将军,治碎叶城。”
“濛池都护府统五弩失毕部,下辖怛罗斯、颉利州、阿史不来州、俱兰州、哥舒州、千泉州、盐禄州等十六都督府州。”
昆陵都护府与濛池都护府以碎叶河为界,南以天山与安西道相隔。
珠帘后,皇帝又敲了一下磬钟,表示这个方案的认可,基本上都是遵循了他的划分旨意。
“奉圣人旨意,我们将昭武之地,特设昭武都护府,又于吐火罗之地,设吐火罗都护府,两都护府分隶于安西大都督府、北庭都督府。”
昭武九国据汉书记载,最早是生活在河西张掖的昭武县(甘肃),后被匈奴击走西迁河中,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
按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后来中原称他们为粟特人。
虽说九姓昭武,实际上到此时,昭武已不止九国,比如曹国就分为了东、西、中三国。
昭武九国以康国为中心,史国也是其支系。
居住于河中的昭武九国,如天山南的龟兹等国一样,也属于城邦型国家,国家较小,康国因占据了地利最好的撒马尔罕盆地,所以实力最雄。
九国粟特人主要务农,也有牲畜业,因地处丝绸之路上,处在东方华夏和西方的波斯、罗马这几大文明之间,充当着贸易中转的角色,粟特商人也闻名世界,活跃于丝路。
本身来说,他们也都属于沙漠绿洲型的小国,全靠着丝路贸易中转之利,所以在匈奴、突厥、波斯等诸强国打过来时,都是十分干脆果决的投降称臣的。
处于几大势力夹缝之中,他们也早练就了一身不俗的随风倒的本领。
原本臣服于西突厥的昭武九国,也在贞观后开始倒向大唐,西突厥这些年动荡剧烈,可汗走马灯一样的换,而东边大唐如日中兴,南边的波斯却动荡的更剧烈,昭武九国自然是一心抱紧大唐的腿,远交近攻嘛。
况且大唐主导的丝路贸易,越来越兴盛,昭武九国也是大获其利,当然愿意跟随大唐,可如此一来,西突厥人不愿意了,从前他们是昭武九国的宗主,甚至直接派贵族在诸国任吐屯监国并征税的。
昭武趁西突厥内乱,在大唐的支持下反抗西突厥人,就导致了贞观朝中西突厥数次发兵征讨,最近的一次就是身立为乙毗咄陆可汗的欲谷设发兵征讨,在进攻康居的半路上,突晃一枪先灭了米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