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当即,崇祯皇帝也开始演戏了,不动声色,就当不知道曹化淳事先和杨嗣昌有勾结,立刻下旨,摆驾文华殿,召杨嗣昌觐见。
没过多久,文华殿内,杨嗣昌在见礼之后,立刻带着焦虑语气奏道:“非是臣不愿奉召!陛下,卢侍郎一力主战,如若天下兵马皆归其统领,他必和满清死战,如若全灭满清,能光复辽东也就罢了!可就怕只是让入关满清死伤甚多,最终却没能取胜,如此一来,必定惹怒皇太极,从而绝了议和之望。此事,还请陛下慎之!”
崇祯皇帝一听,却是冷笑一声道:“卿言东汉时日蚀火星,汉光武帝与南匈奴议和;宋太宗时月蚀荧惑,宋军兴师伐辽而战败。但朕要告诉卿,太祖入梦,言朕不改变,社稷危矣!卿来说说,是前朝往事紧要,还是太祖托梦紧要?”
他说得这些前朝往事,其实都是杨嗣昌在之前给崇祯皇帝上奏章,阐明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时,用来证明他议和是对的历史依据。
听着这些话,边上伺候着的曹化淳,眼观鼻鼻观心,一动不动,犹如泥菩萨一般。可他心中,却也开始认真琢磨太祖托梦这事了。从皇上的态度来看,皇上是认真对待这事的。
古人是相信有鬼神存在,更相信祖宗显灵之事。听到崇祯皇帝着重强调太祖入梦,杨嗣昌当即脸色一变,知道应该不是有别人进言,而是因为太祖入梦的原因,才让皇上在议和之事上有了反复。
果然,崇祯皇帝忽然语气严厉了起来,紧接着对杨嗣昌喝道:“朕算是想明白了,攘外必先安内是好,可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朕来问卿,如若卿为满清之皇太极,可真心愿和大明和谈?若要和谈,代价几何?是要朕成为儿皇帝还是割让土地给满清?满清已经势大不可制,难道还要朕再双手奉上利益,继续壮大满清?”
听着这些话,杨嗣昌的汗当即就下来了,他连忙申辩道:“陛下,忍得一时之辱,等到安定了国内,卧薪尝胆之下,我大明总有一日能灭掉满清。昔年俺答汗,不也是朝廷妥协,应其开边市才罢刀兵也!”
“呵呵呵……”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冷笑连连,笑得杨嗣昌低着头,那汗水一个劲地往下滴。不知道为什么,此时的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就感觉此时的崇祯皇帝,非常地强势,犹如盛夏之太阳,让人不敢仰视。
就连边上泥菩萨一般的曹化淳,也不由得偷偷看向崇祯皇帝,心中有点惊惧。他忽然感觉,眼前这位熟悉的皇帝,似乎已经有点陌生了。言辞之犀利,犹如刀枪,锐不可当!
忽然,崇祯皇帝笑声一收,对杨嗣昌厉声喝道:“亏了卿以聪慧闻名,卿可知,任何城下之盟,可有意义?嘉靖年间,开了边市,俺答汗不照样连年侵犯我大明边境!任何和议,唯有战而胜之,至少要打疼了对手,才有和谈的基础。朕还是刚才的那话,卿要是还不明白的,那就再说明白点好了……“
杨嗣昌到此时,才发现虽是隆冬时分,可自己的汗水,都浸湿了地上好大一块,不由得连忙擦了下汗,继续凝神静听。
“朕刚才所说,假如卿是满清之皇太极,知道我大明境内流贼四起,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而他满清之军队,几次入关又无对手。此等情况下,卿可愿和大明议和,而后让大明整顿内部,重新强盛起来?真要如此,卿就不担心,朕安内之后再撕毁合约去剿灭满清么?”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冷笑一声,而后继续说道:“如若皇太极只是一个庸人,或许只能看到眼前利益,要是如此,如你所说,朕忍辱卧薪尝胆也未不可。”
忽然,他的声音又提高了一分道:“但是,那皇太极是什么人?他是庸人么?他比以前的野猪皮还要精明百倍,满清在他手中,如今已是征服朝鲜,打败林丹汗,中东部草原都以他为尊。他这样一个人,会只顾眼前利益真正想要和谈?他是巴不得我大明越来越乱才好!呵呵,还创立伪清,自立为皇帝,不是什么大汗了,其野心可想而知!还说满清乃是水德,水能灭我大明之火,其心之险恶,昭然若揭,卿以为呢?”
崇祯窃听系统 4 五道金牌
说到最后,崇祯皇帝几乎是用怒吼的语气,大声问了出来。
杨嗣昌听得再也站不住,腿一软,一下跪倒,头伏地上,惶惶然不敢再辩。皇帝都把话讲这么清楚了,傻子都不会认为,大明和满清的关系,能和平共处的了!
皇帝震怒,边上所有人也都跟着跪了下去,包括曹化淳。此时的他,都不敢抬头去看崇祯皇帝了。他感觉到皇上的凌厉,威势之盛,不知为何,让他想到了,该不会是太祖附体了吧?
崇祯皇帝高居御座,俯视下面跪着的臣子,特意盯了曹化淳一眼,心中想着,自己刚才的这番表现,应该也能给他一些震慑吧!
这么想着,他又转头看回杨嗣昌,再次冷声说道:“卿再仔细想想,满清军队几次入侵关内,是不是都是在我大明好不容易要把流贼镇压下去之时?卿想上一想,是也不是?“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顿了顿,而后又大声说道:“满清为何这么做?不就是不想让我大明安内,要给大明添乱,最好大明越来越乱!如今,卿可真正想明白了?“
“圣明莫过于陛下!”杨嗣昌匍匐在地上,看着自己的汗滴在地上而不敢去擦,声音略微有点颤抖地回奏道,“不得陛下指点,罪臣还在迷局中而不自知!”
崇祯皇帝见他认罪,便缓和了下语气,一本正经地说道:“这也是太祖点醒了朕。行了,平身吧!”
听到这话,不管是杨嗣昌还是曹化淳,都是心中大吃一惊。不得不说,崇祯皇帝这么一说,太祖入梦的事情,便再次在他们脑海中强调了一次。说真的,仔细想想,似乎崇祯皇帝以前可没有这份见识,该不会真是太祖托梦,点醒了皇上吧?
除此之外,还有崇祯皇帝的气势,也改变了好多,变得英明起来,要说只是自己突然改变,他们是不信的。可如果是太祖托梦,影响了崇祯皇帝,那就是有可能的。
要知道,太祖可是起于微末而登九五之尊的人物!历朝历代,又有哪个开国皇帝有太祖这么厉害的?
这么想着,他们两人,还真有点信了!
文华殿内的所有人,在依言站了起来后,不自觉间,他们都敛声屏气,对崇祯皇帝恭敬了很多。
御座上的崇祯皇帝,看到杨嗣昌的面前有一滩汗渍,就当没看见,吩咐杨嗣昌道:“卢尚书手中兵力太少,无以抗拒满清大军,形势危矣!卿按朕的意思,拟旨,尽快发给卢尚书吧!”
“微臣遵旨!”杨嗣昌这次没有再抗拒,马上答应了下来,匆匆返回内阁去拟旨了。
文华殿内,就只剩下了曹化淳。
这时候,崇祯皇帝一言不发,就只是看着他。
只一会的功夫,曹化淳就感觉崇祯皇帝的眼神,犹如实质一般,刺得他隐隐不安。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的崇祯皇帝,让他感觉到了敬畏。
一想起这个词,曹化淳忽然有所领悟,好像以前的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丢掉了本该有的敬畏。
正在他想着的时候,崇祯皇帝似乎闲谈一般,忽然开口问道:“大伴,你对刚才之事,有何看法?”
曹化淳一听,连忙躬身回奏道:“陛下英明,奴婢佩服万分!”
“嗯?”崇祯皇帝有点不满意,此时的他,不需要马屁。
他的这一声哼,让曹化淳心中一紧,感觉是皇帝不满意传旨的这个事情有波折,以至于让皇帝费了一番口舌。
这么想着,曹化淳就连忙解释道:“奴婢刚去内阁传旨,刚好其他两名辅臣不在,才有杨阁部拒旨求见之事。”
“哦?”崇祯皇帝又一声哼,他也不揭穿,只是声音淡了点问道,“朕是问大伴,你掌管东厂,对于刚才这事,可有补充?”
曹化淳并不笨,之前只是没有深想,此时得到皇帝提醒,立刻就回过神来,顿时冷汗就下来了。
要知道,满清远在辽东,隔着山海关,按理来说,应该是消息隔绝不通。可为什么满清能卡好时间,在大明刚好要剿灭流贼的时候入关捣乱,这其中,难道就没有人通风报信?
东厂和锦衣卫都是有侦缉之责的,虽然就这事来说,可能锦衣卫那边的责任更大一点。可如今,锦衣卫指挥使不在这里,皇帝是在问他这个东厂提督,难道还要推卸责任引发皇帝更大的不满?
曹化淳感觉到了崇祯皇帝对自己的不满,在此以前,这样的事情,可是从未有过这样的。
要是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他就什么都不是,可要是让他现在说出个一二来,他又说不出来,情急之下,他立刻躬身奏道:“陛下,奴婢以为,杨阁部刚才有不奉召之例,那这份旨意下去了,万一高总监也不奉召,或者说错过了旨意传达,也有可能会辜负圣意,让卢尚书陷于危险之中。是以,奴婢愿意快马前去督促!”
一听这话,倒是提醒了崇祯皇帝,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或者说,高起潜不知道自己的决心,以为自己还会变卦之类,可能随后又会想要议和,因此就算接了旨意,到时候阳奉阴违或者犹豫不决之下,也都有很多手段制约卢象升,最终让历史重演,导致卢象升战死。
这么一想,崇祯皇帝倒也紧张了起来,暂时把刚才想说得事情放下,立刻点头说道:“大伴这次说得有道理,必须要预防这种情况发生。立刻传旨给高起潜,严旨高起潜遵旨行事,不得有任何违背!”
高起潜是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只给高起潜的旨意,就不需要那么正规,皇帝直接出的中旨,高起潜也不敢不接。
崇祯皇帝没有让曹化淳亲自去,而是赐下金牌,让另外的内侍快马赶去,紧随第一道圣旨,赶往真定那边。
看着崇祯皇帝忙这些,曹化淳心中还是不安,虽然自己找了个理由转移了话题,可终归还是有问题存在。因此,他便又提醒道:“陛下,如今战事多变,很有可能卢尚书已经不在真定,万一传旨天使不能及时寻到高总监的话,还是会有问题,要不……”
他觉得,自己要是不做点什么,心中会一直不安。他有直觉,皇帝对他已经不那么满意了。既然皇帝眼下这么在意卢象升的安危,要是他能去保下卢象升,说不定就能重新讨回皇帝的欢心,重新赢得皇帝的充分信任。
崇祯皇帝想想,也觉得之前还不够保险,既然这样,他想起了前宋赵构连发十三道金牌追岳飞的事情。好,既然这样,那朕也有得是金牌。
于是,他还是没有让曹化淳亲自去,而是连续又派出了五次信使,持金牌去找高起潜,要他务必遵守旨意。甚至到了后来,他的旨意已经非常严厉,明说卢象升要是有事,高起潜就要为他偿命!
看着一道道的金牌发出,一直旁观的曹化淳是一次次地意外。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太祖托梦之后的崇祯皇帝,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变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如今的崇祯皇帝,让他在边上伺候,都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正在想着这事时,殿外内侍又来禀告,说内阁三名辅臣请求觐见。
崇祯皇帝一听,瞅了曹化淳一眼,点点头,传旨召见三名辅臣。
很快,见礼完毕之后,还是杨嗣昌先开口奏道:“陛下,如今我大明国策既安内又攘外,臣等以为然。可这钱粮缺口将更大,恐朝廷不堪重负也!”
崇祯窃听系统 5 吏治与钱粮
此时的杨嗣昌,已经镇定了不少,至少不再流汗了。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算是问题又回到了老路上。
为什么要攘外必先安内?
还不就是因为以朝廷的实力,感觉没法既攘外,又要安内。因此,杨嗣昌提出的战略,就是想要减轻朝廷的负担,要攘外必先安内。
但是,这个战略被穿越后的崇祯皇帝否了。对于否掉的理由,杨嗣昌认了,觉得皇上说得也没错。可如此一来,老大难的问题就又回来了,钱粮,怎么解决?
如果换成原本的崇祯皇帝,对此估计要头疼得睡不着觉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不会有办法,也因此,才亡国。但是,对于现在的崇祯皇帝来说,他至少有跳出这个时代的眼光,因此,自然是有过考虑了。
杨嗣昌看到崇祯皇帝似乎在思考,便和其他两名辅臣对视了一眼,就又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辽饷和剿饷已是不够用。如若继续加重这两饷的话,怕是朝廷之脸面不存。可满清军队如今在关内肆虐,随后的善后,也是需要大量银子,各地勤王军的调动,也离不开银子。而国库,也已无存银。”
崇祯皇帝听杨嗣昌的这番细说之后,不动声色,扫视了下底下站着的三个辅臣,再瞅了一眼在边上服侍的曹化淳,而后才缓缓地问道:“诸卿乃是朕之左膀右臂,既然提出了此事,不知有何策教朕?”
他只是一句话,就把皮球踢了回去,因为身份的关系,下面的臣子还没法不接。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至少明面上这是人之大义,不能违背的。
可是,这个问题,要是能有轻易的解决方法,大明也就不会亡国了。因此,一时之间,没有人开口说话,文华殿内,显得很是安静。
崇祯皇帝就这么静静地看了一会底下几个臣子,忽然看向曹化淳开口问道:“曹大伴,你可有主意?”
曹化淳一听,顿时心中一惊,他可没想到,崇祯皇帝竟然会问他意见。脑筋急转几下,连忙躬身奏道:“陛下,奴婢惭愧,此等国家大事,还是比不上诸位内阁辅臣的!”
很显然,他是把皮球踢给三个内阁辅臣去了。
崇祯皇帝听了,也不发怒,甚至连脸色都不变一下,转头看向三个辅臣。
杨嗣昌看同僚都低着头,知道这事是自己提议,便只好开口回奏道:“陛下,如今没有钱粮,是万万不行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再行收税了。臣以为,如今满清军队在关内攻城略地,势不可挡。此种情形,概因地方乡兵不精也。为此,朝廷不妨以此为契机,可征收练饷,用以训练各地乡兵,不再有今日之惨。如此,朝廷便能又有钱了!”
崇祯皇帝的蝴蝶效应,首次展现出来了。练饷的提议,原本是杨嗣昌在崇祯十二年,也就是到明年的时候,他才提出来的。可如今,他为了能在崇祯皇帝面前挽回下自己的形象,就提前说出了这个法子。
如果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皇帝病急乱投医,自然是同意了他的提议,也就有了明末所谓的“三饷”一说。
可如今,崇祯皇帝既然来自后世,心中又有打算,倒也没有马上否决,也没有发火,只是淡淡地说道:“就算要另立名目加征税银,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诸卿,可还有何策教朕?”
能听出来,皇上似乎对此不满意,这让满心希望能得皇帝表扬的杨嗣昌,不由得很是尴尬。一时之间,他也没有其他法子,就只好低下头不语。
另外一名辅臣方逢年,则自始至终,就犹如老僧入定一般,不发一言,似乎在思考,没有半点开口之意。
剩下的辅臣薛国观,似乎已经有主意,不过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自己的两个同僚,见他们都低头沉默不语。而边上的东厂提督兼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也是同样不发一言。不由得,心中怒气上涌,隐隐地,好像有种豁出去的神情。
就在这时候,忽然又听到崇祯皇帝在说道:“我大明开国将近三百年,该不会这时间越久,大明的财富就越少,以至于无法应付内外战事?没有另外的方法,再来凑集朝廷急需之钱粮了吧?“
虽然他们没有经济这个概念,可这些金字塔顶尖的人物,自然知道如今之大明财富,远不是开国之初能比的。就只人口一项,都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国人之奢华生活,风月场所之多也足以佐证一二。
听到崇祯皇帝这话,薛国观忽然心中一动,抬起头来,仔细观察了下崇祯皇帝的脸色后,他忽然现出一点决然,狠狠地盯了曹化淳一眼,而后不管同僚,当即恭声奏道:“陛下,臣有对策,可解朝廷钱粮之急缺!”
他这一出声,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甚至连一边待着服侍的内侍宫女,都纷纷侧目看去。
崇祯皇帝不由得很有兴趣,曹化淳暗地里称他为薛蛮子,臭狗屎,该不会真有什么办法吧?难道,会和自己想一块去?
这么想着,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鼓舞薛国观道:“薛卿但有良策,尽管奏来!”
刚才薛国观的瞪眼,曹化淳瞧见了,隐隐地,他有不妙的感觉。该不会,薛蛮子的主意,是和自己有关吧?
就连杨嗣昌等人,听了薛国观的话,把他的神态看在眼里,也都有一种不妙的感觉。他们觉得,这个薛蛮子似乎要当搅屎棍了。
而薛国观心中有了决定,便没有再犹豫,当即中气十足地大声奏道:“诚如陛下所言,国朝之财富,自然远比开国为多。但是,我国朝的财富,都为贪官污吏所得,以致国库收入远不足支出,才有今日之忧。如若厂卫得到合适人选,谁敢贪婪?”
他说话坚定有力,就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顿时吓得曹化淳在这大冬天的,一下就大汗淋漓。他再怎么想,也没想到薛国观竟然当面把矛头指向了他。顿时,他在心中狂骂,薛蛮子,你个臭狗屎,咱家弄死你……
看到崇祯皇帝的脸色冷了下来,转头看向自己,曹化淳连忙跪地奏道:“陛下,奴婢自觉兢兢业业,从未有半刻怠忽,薛阁老如此弹劾奴婢,或是奴婢能力不及,请陛下降罪!”
他回避了薛国观的指控,转移了话题,变成了就算真有事,那应该也是他的能力问题。不得不说,他也算是老奸巨猾,以退为进,顺便给以后找好退路。
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薛国观担任首辅之后,他就称病告老还乡去了。
崇祯皇帝听了,淡淡地说道:“薛卿可没说大伴贪腐,且起来候着。”
听到这话,虽然不是发怒治罪,可曹化淳的冷汗就又下来啦。悬而未决,这最让人提心吊胆了。更让曹化淳担心的是,此时崇祯皇帝心中在想什么,他一点都猜不着了。
此时的曹化淳,内心非常惶恐,依言站了起来,垂手而立,低头不语。
边上站着的杨嗣昌和方逢年,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背后的冷汗也冒出来了。他们心中无不想着,薛蛮子果然是薛蛮子,要是扳不倒曹化淳,那就等死吧!
他们心中在想着,崇祯皇帝就又说话了,只听他对薛国观说道:“整顿吏治,一直是朝廷第一要务。太祖当年,剥皮实草警示他人便是手段之一。但如今满清军队在关内肆虐,民生凋敝,而国库空虚,薛卿,可有良策教朕?“
见崇祯皇帝不马上处置曹化淳,薛国观内心非常失望。他又不是傻子,知道自己这么一来是得罪死东厂提督了。之前他以为当面奏对,皇帝肯定要有所表示才行的,结果没有。
不过,反正已经豁出去了,他也就不管这些了,听到崇祯皇帝的第二个问题,他便又躬身奏道:“陛下,如今我大明朝有钱人家,皆为文官武将,皇亲勋贵。如若朝廷急等用钱,不如向他们借钱应急。在外的群僚百官的借款,由内阁承担;在内的皇亲国戚的借款,非由皇上决断不可。”
这话一说出口,顿时,杨嗣昌和方逢年的冷汗直流。早知道薛蛮子今天这么乱来,就不和他一起过来了,这简直是把所有同僚,还有内官以及皇亲国戚都给得罪死了啊!
在原本的历史上,薛国观也确实向崇祯皇帝提了这两个方法,不过要等他当了首辅之后。在这个位面上,因为崇祯皇帝的穿越,因缘凑巧,他一下把心中埋藏着的这两个方法给提前爆了出来。
崇祯窃听系统 6 皇帝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
就是崇祯皇帝,也没想到薛国观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他同样是吃了一惊。在他的印象中,可不会有明末官员会说这样的话,如果真要有这样的臣子帮着原来的崇祯皇帝,那崇祯皇帝又怎么会上吊自杀呢?
薛国观在后世的名声并不响亮,甚至好像是属于奸臣里面的。因此,后世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对这个薛蛮子并不熟悉。不过也由此,他在听了薛国观这番建议之后,就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崇祯皇帝忽然发现,明末臣子中也不全部都是贪官污吏,只知道党争的垃圾;这么想着,他心中对自己中兴大明,改变命运的前景,也多了一份信心。毕竟他还有窃听系统的帮忙,要去分辨他的臣子中,还有谁能如同薛国观一样会提实在建议,能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的?就会容易不少!
或者薛国观也知道自己说出得这个话有多么地让人吃惊,他盯着崇祯皇帝,同样也看到了崇祯皇帝的吃惊之色,因此,便又立刻补充奏道:“就拿微臣知道之事来说,武清侯李国瑞薄待庶兄李国臣,因此李国臣气愤不过,曾对微臣说其父有银四十万两,他应该得到一半,他愿意全部拿出来充作军资。陛下,一个武清侯已是如此,那么其他皇亲勋贵,还会少么?每人拿出一些,便能渡过如今这难关了!”
李国瑞是孝定太后哥哥的孙子,皇帝祖母的家属。说起来,这样的皇亲其实已经和崇祯皇帝关系远了,不是当红皇亲了。也正是如此,薛国观才拿他出来举例子。国难当前,他觉得崇祯皇帝应该会同意自己的做法,从武清侯这里打开突破口,这样一来,借款之事,就容易办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也确实是如此向崇祯皇帝建议的。崇祯皇帝也一如他所料,动心了,准了他的所奏。但是,其他文官武将,皇亲勋贵知道了,又怎么可能让他们如愿!要不然,武清侯之后,他们不也都要出血!而且他们都很清楚,以如今朝廷的难处,借出去的钱,又怎么可能还得回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