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明月宋时关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江左辰
有华人的地方,开始有他的书迷词迷。
所以,这一次,苏宸参加春闱,吸引了全天下的关注。
南唐的达官贵人,甚至皇宫内的皇族,也在等看这次苏宸,又会写出什么传世文章来。
有人期待他高中状元,写出千古文章,增添色彩。
也有人希望他马失前蹄,发挥失常,科举落地。
一些金陵读书人,更是背着一股锐气,想要跟江左苏郎一拼高下。
“也不知这次金陵太学院的才子陈君集,能否高中状元,压住苏宸的风头!”
“难啊,不过,听说洪州解元前几日做了一首蝶恋花名动京城,说不定他有望夺得状元。”
“信州的谢园崔东升,据说写的一手上等锦绣文章,连韩熙载大人也曾称赞过,或许他有望中前三甲,争一争状元郎。”
外围不少观看热闹的人,在议论纷纷,他们也都好奇一年一度的春闱大事件,过来要亲眼目睹。
不得不说,古代娱乐项目太少,许多人在家闲得蛋疼,都来凑热闹了。
苏宸紧了紧襕衫衣领,防止倒春寒的风钻入脖领子,然后闲庭信步,走向了贡院内。
但很快,就有人把他认了出来。
谷靏
“看,那个人就是江左苏郎!”
“江左苏郎?他在哪里?”
“谁是江左苏郎?”
“就在那!”有人指向苏宸的身影。
“他就是江左苏郎,我是他的武侠迷——”
“我喜欢江左苏郎的诗词——”
“我钟爱他的话本!”
许多人冲向了苏宸的身体,看样子,就好比疯狂的粉丝和爱豆,终于近距离看到了自己仰慕的明星,冲过去索要签名一样。
这股热情,把苏宸吓了一跳,他赶紧撒腿就跑,不再从容迈步了。
因为这群人像是疯了一般冲过来,肯定会把他扑倒不可,到时候,压个骨折,就没法春闱考试了。
再说了,万一里面有人心怀不轨地使坏,或是隐藏了刺客,对他下死手,他可就在冤命在贡院门外了。
“嗖!”
苏宸毕竟有功夫在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撒腿飞奔,直接冲进了贡院门口。
有一些考生躲闪不及时,被后面涌上来的人群扑倒,顿时乱成一团。
“不要拥挤,不要闹事!”
有礼部维持秩序的侍卫过来,驱散人群,这才阻止了乱局闹大。
苏宸已经有惊无险进入院内,找到了自己的考场和位置,坐下来,也开始准备了。
过了片刻,圣旨至,春锣鸣。
一年一度的唐国春闱会试,正式拉开帷幕。
监考的官差大人,开始陆续发试卷了。
苏宸深吸一口气,接过来试卷,心中不断祈祷,题目一定不要难,最好自己背过类似题目的文章。
当试卷被摊开之后,他看到上面有三道题。
第一道,要写一首七律古诗,描写一座山。
这个不难,苏宸脑海里记着的宋诗,还有一些。
第二道,要写一首长短句,也就是词,要求是触景怀古,志存高远。
苏宸想了想,这个似乎也不难,越是要求笼统,不说具体限制,那么他就越好发挥
第三道题,要写一篇有韵的散文汉赋文章,不低于五百字数,主题可为游记,可为咏志。
苏宸看完,心中大安,甚至狂喜,不是骈文就好,因为他骈文比较古老一些,背的不多,除了古代第一骈文滕王阁序他熟悉,其余骈文他背下来的少。
骈文本就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唐代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但这些人,基本都是宋代之前的,苏宸不具备时间差优势,他知道的,未必有那些考生熟呢!
入宋之后,生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到了明清八股文,就是骈文的一个升级变种,更多要求,但是,纯粹应试作文,没有什么名篇值得称道。
苏宸松了一口气,这三个考题,可以说,并没有很具体,看来韩熙载发挥了作用,影响了李煜的出题,这种朦胧的题,更适合他套用自己背的宋诗词和散文了。
这次的春闱状元,苏宸志在必得!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一十五章 都是名篇
南唐皇宫,御书房内。
李煜跟韩熙载、徐铉、钟谟、高越、潘佑、李平等官员在叙话交谈,先聊着改革事宜,但今日是春闱,话题难免拐到这上面来。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这次的状元郎, 会花落谁家?”
李煜笑着看向这些朝中重臣元老。
屋内的人,多是韩党和新党居多,宋党最近有些失势了。
因为苏宸的缘故,有荐举之功的韩熙载、徐铉等人,自然水涨船高,在李煜面前有了底气和筹码。
毕竟皇后、二皇子都是被苏宸救治好的, 这跟韩熙载的大力挖掘、推荐,有很大功劳。
“哈哈,状元郎嘛, 我看非江左苏郎莫属了。”高越率先开口。
钟谟也说道:“不错,苏宸此人的才华,不论诗词文章,都写出了不少名篇,已经有了江左第一才子之称,这一次的状元郎,非他莫属。”
徐铉点头:“同意。”
翰林学士承旨兼光政院辅政潘佑则微笑道:“那可不一定,这次各州府的解元也有几位大才子露头,比如洪州解元卢敬,信州解元崔东升、太学的贡生陈君集,才情都不俗,这种科举考试,讲究是扣题,有家国情怀,符合时局, 可不是随意发挥, 未必像写诗词那样随心而欲,篇篇都是佳句。”
“有道理!”李平则支持好友潘佑承旨。
李煜看向韩熙载, 打趣问道:“韩大人,你觉得呢?”
韩熙载微微一笑,说道:“老臣也觉得,苏宸必然能中状元。”
“这么有信心?”李煜感到惊讶。
科举中状元,可不是写诗词那样,全凭才气。否则,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人,早就应该是状元郎了。
但韩熙载却有信心,因为他从李煜这里,已经提前知晓了考题标准,不是那种常规一板一眼枯燥题目,今年的考题只有三道,而且相对自由,更能体验出才情。
这也是韩熙载接手这次科举考试任务后,不断跟李煜进言的,终被采纳。
其实李煜也是想看一看,如果不设限那么多,苏宸是否还能写出像岳阳楼记那种名篇散文,足以媲美前出师表桃花源记这等流传千古的文章了。
“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韩熙载微微一笑,也不多解释了,一切需要等科考结束,判卷后揭晓。
.........
此时,贡院考场内,苏宸正在奋笔疾书,有如神助。
第一题,是围绕一座山,写一首七言绝句古诗。
苏宸想到了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十分符合,完美扣题!
而且这首诗也是传世之作,绝对在古诗中有一定地位,尤其是写上的诗文里,绝对前进前几名的。
苏宸写完这首之后,看向第二题。
这道题要写一首长短句,就是写词,要求是触景怀古,志存高远。
他沉思了片刻,想到了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念奴娇”的词牌名,又名“酹江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
谷烕
反正只要不是新创,就能说得过去。
这首词的内容,绝对是千古名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地神游,多情应笑我,少年老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宸现在草稿上写出来,把“早生华发”换成了“少年老成”,然后再抄录一遍在正式答题纸上。为了给人感觉他不是提前备好,特意在草稿上勾勾抹抹一番,连换几个字。
到时候万一草稿纸被拿上去,有心人估计也会检查。
前面两个题,都算顺利答上了,第三题要写一篇有韵的散文汉赋文章,不低于五百字数,主题可为游记,可为咏志。
苏宸看完这个题,有点想笑,这是故意照顾他吗,因为去年秋闱,他刚写过岳阳楼记,这次考题,竟然还有一个游记提示,摆明是给他行方便,知道他擅长这方面。
“要不,写个醉翁亭记?”
苏宸心中这样思考,不过,摇头否定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明显是他晚年所写,各种看淡人生,对饮酒作乐,归隐山林的向往,不适合他年纪轻轻,要考状元、入仕途的有为年轻人。
“那选择哪个呢?”
苏宸冥思苦想,自己能背下来的文章,似乎并不多。
这跟记忆力没关系,纯粹是当初,根本就没去仔细翻看那么多宋明的古代散文。
“哎,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苏宸苦笑了一声,思索了半晌,忽然想到那首跟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齐名的散文——苏轼的前赤壁赋,一个级别的文章。
有了方向后,苏宸提起笔,先在草稿纸上写起。
原文第一句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里有时间和地点,苏宸想了想,时间不对,去年是北宋乾德二年,也是甲子鼠年,他出行坐船时间,是九月,这个有人知晓。
所以,应该修改为:“甲子之秋,九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句子里的“苏子”,苏宸没有改,因为他也姓“苏”,这简直为他准备的啊!
苏宸很庆幸,自己跟大文豪苏轼一个姓,文抄起来,他心理负担弱很多,没准一千多年前,跟他祖上有关系呢。
接下来,进入文章正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宸在草稿纸上,洋洋洒洒,涂涂抹抹,终于完成,活动了一下手腕,又重新抄录了一遍。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当苏宸落笔最后一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终于完成了,他相信,这次春闱之后,他的才名,定会再攀一个高锋!
三首苏轼的名篇,想不火都难啊!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一十六章 春闱之后
苏宸没有第一个交卷,还是等有人交卷之后,他才选择交卷。
这样不那么凸显,但苏宸的名气,在此谁人不知,所以,考官和巡考等, 不止一次从他身边路过,恨不得亲眼看看他写什么。
但苏宸都盖住了,免得他们乱传。
试卷采用了糊名装封的形式,然后上交,在混合装订在一起。
根据史书记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正式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 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 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开弥封。
具体做法是把试卷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
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去调取“黑卷”拆封,看到考生真正卷子,最后唱名写榜。
南唐的做法,还没有这么麻烦,但也知道先同一盖住这些姓名,以免判卷者根据人名, 徇私舞弊。在重新抄录方面,倒是没有要求, 所以,卷子还是考生自己的字体。
苏宸走出了考场,松了一口气,自己七言绝句、长短词、散文章,都用的苏轼大文豪的巅峰作品,没理由不得状元。
如果是在明清,还不好说,可能更注重形式等,但在南唐这种皇帝都是词帝的情况下,文学性愈发重要。
南唐文学环境,反而更适合苏轼的作品,摘得桂冠。
这次苏宸有了入门的经验,在出贡院时,长发前披一些,单手遮脸,跟在人群后,低调走出来。
途中,不少科举的士子, 在谈论着试题难度。
“今年春闱的三道题,并不难,幸亏以前我写过登山的七言绝句,正好扣题了。”
“王兄好运啊!”
“我在岳阳楼记出来之后,有感而发,也模仿写过芙蓉楼记,这次刚好用到。”
“我也写过几篇怀古咏志的长短词,倒是节省了时间!”
一位蓝衣青年感叹道:“总之,今年考题相对容易,也比较空乏,没有诸多设定,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就看谁的文章、诗词写的好,写出千古名篇了。”
“许兄这么一提,我怎么有一种不妙的感觉,那江左苏郎岂不是更占便宜了。”
周才子惊叹道:“如果他又写出一篇堪比岳阳楼记的文章,那状元郎非他莫属了!”
刘书生迟疑摇头道:“这种几率应该不高,毕竟许多大文豪,穷极一生,名篇也就一两篇而已,比如初唐四杰的王勃,一篇滕王阁序可流传千古,但是,他也就写出这么一篇成名作而已,未见第二篇。”
苏宸夹在人群中,听着众科考举子在议论他是否能发挥好,心中暗笑:哥很稳健的!
出了贡院,走向马车位置,快速蹬车,跟彭箐箐、杨灵儿、周嘉敏碰面。
“苏宸哥哥考得如何。”
“是啊,苏宸,你快说,考的怎么样,能中状元吗?”彭箐箐最担心了,因为她砸了不少银子押他中状元。
“问题不大,走吧!”苏宸笑了笑,依靠在车厢。
荆云驾车,马车离开贡院门口,回府了。
当晚,苏宸在府邸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算是科举之后的放松,以后等待放榜日子了。
........
春闱之后,最忙碌的,当属于判卷的吏部和礼部的官员了。
朝廷抽调很多人手在判卷,争取早日放榜。
“宋大人,有没有看到名篇?”
谷杂
“还没有,都是一些普通货色。”
“我这也没有,文章平平,不像是苏以轩的文章啊!”
进行到第二天,韩熙载亲自带一些官员坐镇,等待苏宸的文章被发现。
直到第六天,有官员惊呼一声:“好诗,好词,好文章啊!”
“什么好诗?”
“哈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的是庐山,还真是绝了。”
“词是什么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哈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哗啦啦!
不少判卷之人,笔墨都落地了,疯狂冲过去。
这些举动,引发了巡监之人的注意,立即禀告给了韩熙载。
“让开!”
韩熙载带人亲自过来查看,他是爱才心切,担心有人故意使坏,发现苏宸的卷子之后,给替换了。
“韩侍郎过来了!”
“韩侍郎!”
这些判卷的小官吏,大多七八品,纷纷躬身施礼。
韩熙载点头,接过了苏宸的试卷,迫不及待看了一遍。
当看完之后,忍不住大笑起来。
诗词文章,三篇竟都是名篇!
这届状元,稳了!
虽然韩熙载没有看糊名之下的名字,但是,他认得这个字体,也明白,除了苏以轩,不会有第二人,能写出这等诗词文章了。
“这篇试卷,大家也都看过了,不论考生是谁,都是一等一的才子,可以按正常流程,推入一甲了,诸位没意见吧?最后是否状元位,就让官家来亲自看过之后,再钦点一甲名次了。”
韩熙载捋着胡须,直接拍板子了。
一般判卷分三步流程。首先是阅卷人员初阅后中意的卷子,写一个“通”字,代表通过,退交给副主考,这类试卷叫“荐卷”。副考官审阅后,如果也满意,就会批一个“取”字,代表可录取。
批了“取”字的卷子再送给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考生的命运就此被决定了,进入三甲。
至于一甲的前三名,则由皇帝从中挑选,亲自赐予。
“没问题,韩大人慧眼识珠,绝对公允!”
“这等文章,本就该进入一甲!”
“或许就是江左苏郎的考卷啊,有幸参与,实乃运气。”
韩熙载听着众判卷考官的议论,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他的城府很深,可不会当场说这是苏宸的试卷,反而站在一个公平的角度,只字不提是不是苏宸。
他当场表态,这篇试卷不论考生是谁,都有足够理由入选,不落话柄与口舌,也不给苏宸添麻烦。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一十七章 揭榜中状元
春闱之后的第六日时,判卷基本结束了。
苏宸的卷子优先被韩熙载抄录之后,直接送入宫中御书房去,被李煜率先读到了。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煜坐在御书房的椅子上,看到这个七言绝句之后,顿时眼神一亮, 愈发惊讶了。
直到读完之后,拍案而起,赞叹道:“这首七言绝句,直追唐代李白杜甫的诗文水准了。”
御书房内,潘佑、李平二人还没有看到,光听李煜如此高的评价,都露出了惊讶之色。
随后,李煜又开始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 整个人兴奋不已,来回走动,一边踱步,一边念诵了出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首词念出来,御书房的几位大臣,也都震惊了。
如此文采,豪情万丈,诗词大气磅礴,可以说,从未所见,打破了花间词风格。
要知道,五代十国时期,很流行花间词派,承袭于温庭筠、韦庄的婉约派手法,南方大多词人,作词皆以花间派为主, 讲究辞藻华丽, 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的局限。
形成的原因,也是因为唐末到五代,军阀混战,百姓朝不保夕,文人们也仕途上无所建树,朝代更迭也让大部分文人无法适从,找不到寄托点。
这个时期的文人,虽然没有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么放纵,但是情形却是差不多。尤其是西川和江南的豪家贵族、士大夫等,过着轻歌曼舞,浅斟低唱的生活。
忽然听到这种豪放派的词,感觉到热血都有些沸腾了。
把它说出开宗立派的词,一点都不为过!
“这首词,豪情霸气,十分的惊艳!”
“是啊,太绝了。”
“这个苏宸,果然名不虚传, 名不虚传啊!”
潘佑等人,也都激动, 佩服起来。
韩熙载捋须微笑,心中甭提多高兴了。
当下谁夸苏宸,他都跟着欣慰,因为他已经把苏宸当成你自己的门生,一个后继学问者,自己的接班人。
甚至,韩熙载把苏宸看重,已经超过自己的几個儿子了。
儿子哪怕折损一个,韩熙载都不会太难过,但是,苏宸对他而言,就是未来施展政治抱负的推动器和衣钵传人。
韩熙载觉得自己能否名垂千古,跟苏宸都有很大关系。
这是何等幸事!
“是啊,江左苏郎,才高八斗!”
李煜都有些钦佩了,带着期待目光,再次看向了那篇文章。
他一直听说,苏宸写文章比较少,很可能是他短板,上次忽然整出了岳阳楼记,这次是否还会写出同样能传世的名篇?
“赤壁赋:甲子之秋,九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李煜一气呵成,读完了这篇文章,双手微微发颤,热血沸腾,内心激动万分。
这苏宸是何等才华啊!
一直以来,李煜自负才华,觉得自己的文采,在江南绝对要高于那些读书人。
谷堣
如今看到苏宸的七言绝句、念奴娇词、赤壁赋等,钦佩不已,自叹弗如啊!
“绝了!”
李煜激动过后,感叹一句,内心有一丝的受挫,觉得自己在苏宸面前,论文采,还是要逊色不少。
自己之前写过的那些诗词和文章,都没法跟苏宸写过的相提并论啊!
潘佑等人,接过了诗文等,仔细观摩欣赏,默读一遍后,也都被震惊住了。
江南国力衰微,每日况下,却能出现如此一位大才子,这是要注定名垂千古的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