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时明月宋时关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江左辰
朝堂上,刑部侍郎魏岑与吏部侍郎韩熙载,关于给苏宸赐“六部行走”的特殊实习职位,争吵起来。
魏岑抓住新科状元与“国运”的联系,嘲讽韩熙载言过其实,这是在捧杀苏宸,堂堂唐国的国运, 乃是与皇室与大臣们相关,靠一个新科状元,太瞧得起他了。
“每届科举,都有状元,不光唐国有,其它诸侯国也都有状元,但是,一个朝廷的发展, 国运的气数, 却绝非那些状元郎就能左右,甚至发挥的作用都极其有限,韩大人,我素知你对苏宸有知遇之恩,收为门生,看重他,更甚你的亲儿子,但即便如此,强推上位,钻营仕途,假公济私,未免操之过急了。”
魏岑冷笑连连,直接当众朝堂文武大臣的面,痛斥韩熙载,觉得很出气。
宋党的人纷纷附议,也在反驳和斥责,不同意这个破例。
韩熙载冷眼看着这些宋党的人, 说道:“老夫举贤不避亲,苏宸的才华,其实你等能尽知晓,一是他的诗词,堪比前朝文坛大家,这一点,天下罕有。
“其二,他精通格物,在润州替白家制造青白瓷、香皂等新物品,可以让朝廷增加收入,充盈国库,富国民强。其三,他精通医术,手握多种药方和治病新手法,还治好了天花瘟疫,缓解唐国瘟疫危机。这些在以往历届状元身上,都不曾见,难道不值得朝廷破例培养,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吗?”
韩熙载列数了苏宸几种特长,让宋党的人也是哑口无言, 这些才华,的确无法辩驳。
“臣赞同韩大人提议。”
“臣附议!”
孙党的徐铉、钟谟、高越官员陆续站出来力挺,连新党的潘佑等人,也支持了。
在声势和人数上,韩熙载一方占据了上风。
李煜顺水推舟,准许了:“苏宸在未考取功名之前,的确做了数件有功于朝廷和皇室的大事,既然特殊人才,也当特殊培养,准了韩大人提议,苏宸入翰林院担任修撰之外,可去六部轮换当差一段时间,各部侍郎必须青囊传授解惑,未来唐国的发展,还是要多考年轻人撑起来。”
李煜一锤定音,把这件事给确定了。
“谢主隆恩!”苏宸站出来谢恩,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
有欣赏的,有嫉妒的,也有带着恨意和反感。
不得不说,苏宸这些日子太火了,已经彻底影响了南唐朝廷的朋党之争。
宋党、孙党、新党,三党倾轧与竞争,合作与博弈,本来就很激烈,现在因为苏宸这个导火线,愈发白炽化,。
在三党中,因为宋党和孙党的人都是二三十年前,从北方逃离战乱,投奔江东的北方士大夫居多,因为政见不合,分成两派,争论了数十年。
但今日唐国与北方割断了许久,北方逐渐稳定,那些北方才子不再南下,导致两个党派后继乏力,只能每年汲取一些当地的读书人、进士加入,充当门生,维系这個党派的补充血液。
而新党因为是长江以南的读书人,对北方的读书人有些抗拒,因此,组成了南唐新党,主张变革自救,以前宋党打算拉拢新党,但是,在政治上,宋党毕竟属于保守派,孙党则倾向于变革自强,所以,新党渐渐靠近了孙党。
如今随着苏宸的横空出世,表现亮眼,潘佑、李平、徐游、殷崇义、陈乔、张洎等大臣都看好苏宸,所以,跟孙党关系走得更近一些了。
“第一天上朝,就引发三党舌战,风头有点太招摇了,得低调一些了,过于高调容易出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宸内心这样想着。
而且,苏宸已经曾看过一本官场小说,上面写到过:自古以来的皇帝,都不喜欢名声太好的臣子,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你有一呼百应的造反能力。另外,臣子的光辉形象往往衬托出君主的卑微。所以凡懂得为人处世的大臣,都会把好名声留给自己的领导,自己弄些污点、缺点出来,让君主安心。
苏宸想着,自己也要自黑一下,比如“贪财“好色”这两点,可以挖掘一下。
他退回了自己的殿内位置,继续听着朝会。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朝政了。
比如韩熙载提出,小小西蜀,兵甲不足二十万,就挡住了宋国南北两路夹击,使得宋国主力军损失惨重,可见宋军并不可怕,唐国应积极备战,发展水师,时刻提防宋军的压境。
提议虽然没错,但牵扯到了兵权、扩军、增加粮草,枢密院、兵部、户部的人又争论起来。
要知道古代战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线打仗需要的粮草动辄天文数字,如果按照一个士兵每日一斤米,那么十五万大军,每日消耗就是十五万斤,约一千二百石,一个月下来,就是三万六千石米。一年呢,就是四十五万石粮食。
然后军饷、兵甲等额外提供,都需要巨大国库支撑。
户部侍郎高越站出来,忧心忡忡说道:“朝廷连年入贡,国库空虚,镇海节度使林仁肇将军提出扩建水师,再招募五万兵卒,需要太多的粮草和军饷,兵甲和船只,以目前国库的储存,捉襟见肘,需要在想法子,解决税收和国库空虚问题,才能逐渐填补军饷和粮草的。”
围绕国库问题,各方讨论,但最多都是提高税收,比如过桥税、农耕税、人口税等,向各州府南唐百姓征收。
苏宸蹙眉,历史记载,南唐后期赋税极高,甚至出现了母鸡下蛋、杨柳开花,都要征税的地步,压垮了南唐百姓,雪上加霜,生活窘迫。
而那些富商、乡绅、勋贵拥有大量土地,却因为特殊身份和官商关系,反而交税很少。
关于这一点,苏宸打算跟韩熙载、高越商议一下,如何征缴商人税、土地税等,让利于民,不要把南唐的百姓逼到水深火热的地步,对朝廷产生离德之心。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二十二章 未雨先绸缪
朝会过后,百官下朝。
苏宸由于第一个在吏部轮岗,所以跟着韩熙载身后走了,去往吏部办公的司衙。
由于南唐是小朝廷,皇城布局不像是北方那么大的城池,把六部安置在皇城内,与皇宫前后连接。
南唐的六部衙门在皇城墙外, 有专门的区域,当然,也属于金陵城的中心位置,象征六部九卿的衙门的尊崇地位。
来到吏部,韩熙载亲自带苏宸走了一圈做介绍,一些没有资格上金銮殿的官吏,此刻还不知道朝会上发生的事,现从韩大人口中得知,状元郎苏宸当下既是翰林院修撰,最近也在六部轮换学习。
每个部,逗留期是两个月,正好一年时间轮换一遍六部衙门,熟悉六部的运转和人事等。
这些吏部官吏,整天都是跟人事打交道,极是精明。他们听韩大人这么一提,加上他亲自带过来跟大家见面,对苏宸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是当未来宰相在培养了。
所以,吏部大小官员们,对苏宸都非常客气。
“状元郎真是好福气,刚登科,就有如此多的任用和提拔,恭喜了!”
“就是啊,这种状元郎六部行走,可是从未有过, 苏公子可谓我唐国第一状元郎。”
“江左苏郎, 名不虚传!”
更多的人,都是在夸奖着苏宸。
不过在近期,苏宸被赞美太多词汇了,眼下他对赞美之言,已经有点免疫了。
因此,苏宸没有傲慢、飘飘然,而是面带阳光和煦的微笑,颇有礼貌地抱拳回礼。
“承蒙官家厚爱,韩大人提携,才有苏某的这些礼遇。接下来两个月,我每日下午都会来吏部报道,平时还要仰仗诸位大人,能够多指教一番。”苏宸谦逊回道。
“状元郎客气了。”
“苏公子,我来给您收拾出一个桌案。”有小吏主动请缨。
韩熙载说道:“在四司之一吏部司员外郎的房间,那里有一個空闲位置,你放一套崭新桌案给苏宸用。”
这一句话,就是要把苏宸的级别, 放在了员外郎的层面上了。
吏部有四司, 分别是吏部司、司勋司、司封司、考功司,吏部司负责掌文武官吏选授, 司主是吏部郎中,副司主就是员外郎。
司勋是负责掌勋赏,司封负责掌官封承袭叙赠,考功负责掌文武磨勘考课;各设有郎中、员外郎职位。
“苏宸,跟我过来一下,有事商议。”
韩熙载介绍完苏宸,安排了办公位置后,便把他带去自己的上衙办公房间。
如今二人是上下级关系,所以,韩熙载跟苏宸在吏部交流谈话等,一切都名正言顺,光明正大。
二人分主次位置坐好,韩熙载吩咐贴身仆人关了房门,只剩下两人面谈。
“知道老夫为何在朝堂提议,把你放在六部各走一遍吗?”韩熙载不经意问道。
苏宸多少有些理解,回答说道:“韩大人是想让苏宸快速了解六部运转和部门机密事情,便于对朝廷重要机构和官员等,都能够深入了解。”
这是在办公衙门里,为了避嫌,没有称呼韩老,韩伯父,而是直接称呼韩大人。
“差不多这个意思,朝廷能正常运转,主要依托于尚书省的六部,礼户工、吏刑兵,各部职责不同,却也是朝廷不可缺少的重要执行的衙门机构。你的才华很全面,不是死读书的科举状元,你精通兵法、医术、格物、策论等,以后做到宰相位置,不论是同平章事,还是参知政事,都绝无问题!现下有在六部轮换的经历,会对你日后发展和认识,皆有帮助,此其一也。”
韩熙载顿了顿,眼神看着苏宸,又说道:“老夫之说以这么着急,马上提出来,虽然有些唐突和轻率,但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外部压力,已经不会给我们唐国太多的时间。根据我们的情报网,从汴京城传来消息,大宋现在正密谋南下伐唐之事,他们在西蜀吃了败仗,觉得巴蜀山川纵横,易守难攻,短期内不宜再攻打,便把目标锁定了我江南唐国。毕竟,论山川河流险峻,虽然我们有长江天险,但是,的确不如西蜀那么牢固。”
“国战将起,唐国的军事准备并不充分,各地节度军兵力多寡不均,而且兵器老旧,对抗宋军还是有些困难,只能依靠林仁肇将军你的水师,阻挡西部宋军水师。东大门润州城的驻军,抗衡扬州一带的水师。能否抵挡住,对峙到什么时候,没人知晓,所以,我想你能够多献言献策,先解决国库的虚空,然后再参与我们抗宋的谋算中。”
苏宸听完这些,感觉到有点头大了。
按照历史,北宋先没西蜀,再去灭南汉,然后南北夹击南唐,使其灭亡,但那是十年后的事。
因为苏宸帮助了西蜀,击退宋军,避免亡国,间接改变了历史走向,产生蝴蝶效应,现在北宋改变策略,要对付南唐了。
这等于他把战火,提前了十年,就烧到了南唐。
“我擦!不会吧,本来我要保南唐,却因为先帮了西蜀,反而把南唐提前推向了火坑!”
苏宸心中有些无语,不过,北宋与南唐提前十年交战了,可以说,不是什么坏事。
因为这个时候,南唐还没有衰弱到谷底,没有腐烂到无药可救。
而北宋也没有那么强大,并未吞了西蜀补充财力,也未吞并南汉补充人手,双方的实力差距,不像十年后那么悬殊。
“我知晓,西蜀能够度过危难,跟你报恩孟二皇子有关,因为你的参与,所以西蜀幸免于难,没有被灭国。但是,这次发生在唐国,你更有责无旁贷了。”
韩熙载目光盯着苏宸,眼神变得凝重和期许。
苏宸深吸一口气,微微点头,回道:“请韩大人放心,苏宸定当全力帮忙,毕竟唐国也是我的成长和生活的国土,家产和亲朋好友都在这,不会眼睁睁看着它,毁灭于战乱,也不忍我江南百姓,被宋军伤害。”
“嗯,那就好,这些日子,你抓紧在翰林院、吏部知晓朝廷流程和人事,分清不同官员和信息,便于你在仕途和朝廷发展,同时,争取写出一套能富足国库的策论,早日推进,为国战做长足准备!”
“其实,我提前已经写了一套策论,就在身上,可以让韩大人过目。”话落,苏宸从怀内衣衫夹层内,取出一个折子来,里面密密麻麻写着朝廷生财的方案,递给了韩熙载。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二十三章 苏宸的策论
苏宸掏出了一张文书折子,递给了面前的韩熙载。
韩熙载听到苏宸已经写好了策论,心中惊讶万分,略有激动地接过在手里,摊开折子之后,发现里面折叠纸张很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
这里面就是苏宸提出的策论, 当然,并没有文采飞扬,不像历史上闻仲、辛弃疾等名人,动辄写个“治国十策”“美芹十论”等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
他写的措施,更像是白话体,简单直白,不注重文采,更注重使用和详细概括。
比如第一策, 就是建立官商。苏宸可以提供白酒的蒸馏法、青白瓷的制作法、肥皂的加工法等, 国家在各地建立官商工坊,经济收益,直接归属国库,要远比向百姓收税更便利,还不干扰百姓的生活。
第二策,就是成立天工院。苏宸亲自担任首席讲师,分门别类,邀请各地大匠师,加入天工院,专门教学习学习各种技巧,跟太学院相反,为了打造各种专业人才,而不是全都是史书文章的读书人。
第三策,关于成立秘谍司,打造一直特殊的青影卫。可以归属韩熙载和他来调动,构建更加全面的情报网。一旦发生国战,也能掌握更多的情报,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第四策,扩大海外贸易,加大对外出口,尤其是南洋、辽国、高句丽、大食国等,通过海洋的丝绸之路,用白酒、瓷器、香皂,去兑换外面的黄金白银、盔甲武器等、盐巴等,可以,增加国家收益。
第五策,在各州建立转运使、提刑官,专门负责监督官商,运转各地收益,提刑官是负责几州的案件,避免冤假错案频发,让百姓对朝廷失望透顶,对一些为非作歹的官绅进行限制。
第六策......
这些提案,大多前所未有,想法或奇特,或务实,让韩熙载看完之后, 彻底愣住了。
许多的建议,韩熙载一看就懂,并不难考虑,只是,在这之前,他却从没有这般去想过。
“太好了,有了这些策略,切实可行,一旦实行起来,用不了几年就能迅速强大,国富民强!”
韩熙载大喜起来,最后,叹息一声!
心想要是早个三十年,他能发现苏宸这种人才,辅助自己和君主,很可能在南唐烈祖时,就用统一北方了吧。
“这都是我在家胡乱想的,也不知在我江南唐国,是否可行!”
苏宸淡淡一笑,谦逊回答。
韩熙载面露兴奋,说道:“苏宸,你的这些策略,都很有可行性啊,如果真的能推动下去,国库空虚问题就能彻底解决,天工院和秘谍司的提议也都很有用。这些事,我会尽快找官家禀告,一旦申请下来,得到批复,我便负责操办,暗中你来负责,这回先不把你放在明面上了,免得太过受宠,惹人嫉妒!”
不能什么事都安插在苏宸身上了,韩熙载也担心给苏宸的荣誉和职务加持的越多,越容易被人嫉妒和攻击。
表面上,韩熙载和孙党的人担任就行,挂着名义上的负责人,实际上,幕后把负责策划和指挥的权力,都交给苏宸来做,这样韩熙载也很放心。
“那苏宸,就静候佳音了。”
韩熙载答道:“放心,这些都是有利于朝廷,有利于皇室的,咱们这个官家,并不迂腐,有利于唐,他会支持的。而且,这次也不用朝廷拨款,只要约定好,从官商工坊的收益里,每年提取一点来建立天工院和秘谍司的开销”
苏宸问道:“前期需要启动资金,户部能拨款吗!”
韩熙载捋须笑道:“这个简单,找几个豪商资助一笔款项进来,给他们一些官商的特权,可以代为销售,或者代为加工,这样,前期也有钱款可利用了。”
苏宸点头,心想这一套,古人也是轻车熟路,利用权力裹挟,让商人们掏钱,再给一些便利,补偿给商人。
“苏宸啊,你果然是我唐国的福星,有你在,老夫也能安心了,哪怕宋军来犯,并非没有一搏的机会,你去了西蜀,帮着蜀军击败了宋军精锐,这一次,你也要在对抗宋军中,多献言献策,甚至随军出征!”
韩熙载听过苏宸讲解他在西蜀如何抗击宋军之后,对苏宸的军事才华也是充分肯定。
换做以前,如果说一個年轻人,可以同时精通格物、医术、诗词文章、军事用兵等,每一样都是顶尖层次,韩熙载肯定会嗤之以鼻,不相信真有这般才子。
但是,韩熙载听过苏宸这些经历,加上亲眼看到他的崛起和才华之后,对他的能力,已经深信不疑。
哪怕苏宸现在忽然跟他说,自己要带十万大军出征,韩熙载也会大力支持!
“我尽力!”苏宸顿时感到亚历山大,说道:“其实我所擅长,是分析局势,做出合理预判,以及对这些宋军、唐军将领做对比和判断。只要能预估宋军的布局和进攻路线,识别出我方能征善战,不纸上谈兵的将领,还是能拼一拼的!”
这是苏宸的优势,如果真让他带兵打仗,他肯定还不够资格,没有信心。
苏宸只能通过历史上的记载,宋军进攻路线,施展的计策,都提前知晓,这才是他取胜的关键。
但是,宋军伐蜀,因为是既定的历史走向,苏宸能够从历史集在中提前知晓。
现下不同了,宋国伐南唐,提前十年,很可能用兵的计划,将领的使用,跟原来历史不同了。
只能参考历史,自己做分析了。
“有道理!”韩熙载点头,觉得他说的没错,而且考虑角度也特别。
“事不宜迟,老夫这就入宫,跟官家汇报,先把官商这件事敲定下来,然后天宫院和秘谍司就好安排了。“
韩熙载有些等不及了,早一步汇报,早一步推进落实,唐国就有救了。
“那好,等韩大人好消息。“苏宸拱手。
“你且在吏部学习,需要什么档案和官员资料,拿着我的令牌,可以吩咐小吏去取,提前多做了解。“
韩熙载说完,拿出了一个青铜令牌,递给苏宸,让他在吏部可以畅通无阻,接触重要资料等,权限接近他这个吏部侍郎。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二十四章 伐唐之计
大宋,汴京城。
赵匡胤将在京城的高级将领和重要大臣,聚集在一起,讨论伐唐之事,坚持“先南后北”的策略不动摇。
虽然在西蜀那里受创,但是,宋军这次可以征调更多的兵马, 来讨伐南唐。
西蜀的失败,大宋朝廷最后把原因归结于天时和地利,冬季多雨,蜀川险峻,不利于行军,大宋的兵马没有发挥出很多的战力,所以, 这一次伐唐, 不会像伐蜀那样被动。
赵匡胤镇定自若,侃侃而谈道:“自古以来,凭借长江一线的防御,没有防御纵深,并不牢固,只要兵分三路,就能迅速卡住江宁府金陵城。“
“朕这样考虑,东路越王钱俶做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派丁德裕监其军,率五万兵马自杭州府北上策应,经苏州、常州、润州,打开东大门,进攻金陵,牵制唐国东部驻军。”
“中路卫主力,名曹彬与将军都监潘美,整合禁军与淮北地方的兵马,凑齐水陆军十万,在长江中游建浮桥,造战舰, 强行渡河,攻打池州,插入唐国腹地。”
“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封大将军,整合荆楚兵马,率军八万,牵制湖口一带林仁肇的十万唐军,保障主力在登陆和渡江顺利。“
兵部侍郎薛居正说道:“此次动用兵马之多,关乎重大,粮草、船舰、军饷、兵甲方面,需要提前做好预算,没有两个月,难以调配完全。“
赵匡胤一挥手:“兵贵神速,如果我大宋做足准备,那唐国也会做好应战准备,所以,我们一边派禁军出动, 地方一边准备粮草, 同步进行, 整合地方的人马, 交给几位几位将军去做,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光义、党进几位禁军将领,也都南下,各自征调江北地方府兵,与潘美将军率领的主力禁军,在皖口、铜陵一带汇合,发起渡江之战。粮草和军饷,可大部分从扬州府一带征调过去。”
宰相赵普点头,说道:“这没问题,户部会拨出一些钱贯银两充当军饷,随军的粮草,也会凑齐,后续大军的粮草便从沿途州府仓禀征调,也能凑齐。”
赵匡胤开始规划了时间进度:“三月初枢密院、兵部、户部配合,便开始筹备伐唐事宜,三月中旬,五万禁军南下,四月初抵达长江北岸,修造浮桥和船只,五月对唐发起进攻,入冬前攻下金陵城!”
这赵匡胤自己就是戎马出身,做事大刀阔斧,从不磨磨唧唧,一旦确立了目标,就会强有力去推动,雷厉风行。
身为开封府尹的赵光义,目光闪烁,他有心想挂帅出征,获得一次军权机会,但是,又担心这次伐唐不会顺利,失败而归,名誉扫地。
此外,如果挂帅出征,难免就会辞去开封府尹的职位,这个位置很关键,可以掌握开封府汴京城内鱼龙混杂的力量和大小势力,各方大臣的住处、活动,都能被他动用关系检测到,实在是一个实权职位,经营两年,他不忍放弃。
所以,出征伐唐之事,他没有开口,打算观测一番再说。
苏宸在吏部查了一些人员名单,分清哪些是主战派,哪些是保守派,哪些是改革派,他们的人名、官职、所在部门等,做了大致了解。
1...158159160161162...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