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时明月宋时关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江左辰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二十八章 格物致知
徐铉一本正经地跟苏宸谈起了道法术器,认为苏宸现在“格物”,只是“重术”和“利器”,追求是具体的东西,是小道尔,从而忽视了真正的“大道”。
如果“道”不对,规律和方向错了, 施政者不改变,光有这些具体的技术和设备,也是没有用的。
“徐大人,我这格物,也是出自儒家经学啊,在汉代的礼记大学中有这样记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我这也是先研究格物, 然后再升华道理, 格物致知!“苏宸这样回答。
其实这也是宋代程朱理学, 一个重要思维“格物致知”,尤其是被理学大师朱熹发扬光大。
不过这里的格物,就是对事物观察以明悟该事物中所蕴含的道理,这个道理应该于最终的大道相通的,这种积累各种事物的道理,最终就明悟了“天理”,反过来在从天理回归各个事物,自然“理一分殊”,各事物也就被看透澈了,属于哲学上的归纳和演绎,本身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徐铉听到“格物致知”四个字,顿时间愣住了。
四个字好像一道闪电,让这位儒家传统的读书人,仿佛看到了一丝光,照入了他的哲学思想中!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徐铉口中轻轻叨叨着。
这徐铉本就是一個大儒, 学富五车,精通各种经学文章和注解, 可以说文解字,文学素养极高,被苏宸这样一提,好像看到了儒学的一个新的思想般,可以具象化。
纵观儒家思想流派,可以看出,儒学初创于春秋时代,但当时孔子、孟子的儒学思想,本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吃香,因为那是一个动荡的争霸年代,我们也能看到孔子周游列国后的结局,就能知道他碰了多少壁。
其实儒学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是从汉朝汉武帝时期。那个时候汉武帝急切地想要集权于一身,于是大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帮助汉武帝集权于中央,这时候儒学不过就是“外儒内法”而已,儒家成为了法家的外衣了,不是汉武帝多么推崇儒学, 而是儒学便于他统治,洗脑读书人,能安定太平时的天下。
自此儒学发扬光大,可以说一直到唐朝为止,儒学都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学派。无数读书人都是以学习儒学作为立身之本。
可是任何事物包括思想,发展到了一定时间,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也会有尾大不掉的情况。在唐朝后期,儒学基本走进了死胡同,当时盛唐推行的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思想,已经没有纯正的儒学。
唐朝最后一个大儒韩愈曾经挖空心思想要拯救儒学,可惜势单力薄,并没有什么成效。加上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乱世,儒家那一套思想更是被许多诸侯国君主、将军轻视,篡权频出,攻伐不断,仁义礼智信的丧失。
苏宸的一句“格物致知”让大儒徐铉都感到了一种冲击,思想上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你的话虽然有些新见解,格物为了致知,格物只是途径,不是目的,最后再回归到道法上来,提升道的认识,这个,你确信自己正在朝这个方向在做吗?”徐铉问向苏宸。
苏宸闻言,摇了摇头,他格物,是在搞科研,真正的推动技术和利器层面,不是在总结“虚无的道”。
他并非要搞学说思潮,不会真的去研究儒学,或是理学、心学这些。
“我是这样想的,儒学的经典需要像徐大人这样的文坛巨匠去研究就够了,将文学素养与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被写入青史留名!“
先是夸赞几句,倒是让徐铉很是受用,面带微笑,继续倾听新科状元郎的想法。
“而我呢,除了有些灵感写点诗文外,其实对研究学术兴趣不大,我反而对格物、实验、研究发明等,更感兴趣一些,这一领域可能会被大多数读书人看不起,但正因为如此,更需要一个人去归纳、演绎格物的道法和规律,知行合一,提高生产力和技术,改造世界,影响朝政和国运,真正做到富国民强!”
苏宸这样诚挚地说出了自己想法。
“知行合一!”徐铉身子一动,仿佛听到了打破他思维界壁的一句话,能让他突破原因的思维局限和认知。
“对,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不光停留在讲道的层面,还要实践,从根本上来分析这件事背后的道理、原理,比如果子熟透为何落地,而不是落向天空,木船为何能浮在水面,如果换成铁船,是否会沉下水,到底是月球大,还是太阳大,我们生活的陆地,是否只有中原这一块,海洋的对面,是什么国度和人种,这些,都需要知行合一,去认知,却实践”
苏宸说完这些,徐铉直接沉默了,他深深看了苏宸一眼,然后转身回自己办公的房间去闭关思考了。
这次徐铉不但没有说服苏宸,反而被他的一些理论,给弄懵了。
苏宸上午在翰林院翻阅了一些新的公文和法令档案后,下午则去了吏部衙门。
韩熙载看到苏宸来到,直接把他喊进了办公的厅堂内,屏蔽了身边人后,跟苏宸说起了他那献策的官家回复。
“官家已经被说动,只要不在朝廷大动干戈,不需要国库拨钱,我们能够给朝廷带来好处,给国库和百姓带来实惠,官家愿意支持这个新政策略,建立一些工坊,先由户部侍郎高越负责牵头,具体实施,你还需要多操心,尤其是一些制造秘方,如果交给朝廷的话,官家是很高兴的。”
韩熙载停顿一下,继续说道:“至于天工院和秘谍司的事,官家也同意了,交给老夫来做,人选可由老夫来挑选任命,天工院的第一任院长,暂时由工部郎中高远担任,一旦建立起来,有了政绩,便可提升为工部侍郎。秘谍司牵扯监察百官和敌国情报,由老夫亲自掌控,担任司主,你来担任提司,暗中负责策划规制和建制等,隐藏在幕后。”
苏宸闻言,露出会心的笑容,接下来,他可以大展拳脚了。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二十九章 澄心堂议政
韩熙载交代之后,要带着苏宸入宫,去澄心堂亲自跟官家禀告,第一策如何具体实施,这样官家才会放心。
苏宸倒是无所谓,他已经想好了如何展开官坊官窑,加大纺织力度, 如何告诉蒸馏酒的办法,使得国库充裕。
宋军即将大军压境,那么李煜也必然准许他的提议,否则,南唐扛不住几年宋军的围攻。
韩熙载和苏宸进入了皇城,在禁卫带领下, 来到了澄心堂外禀告。
片刻, 一名小宦官洪松出来,把韩熙载和苏宸带入了澄心堂内。
“澄心堂”原是一座便殿,原名“诚心堂”,诚信的诚,李煜嫌其太俗因取名这个“澄心”了。
这“澄心”乃出典于淮南子泰族训:“学者必须澄心清意,才能明于天人之分”句。
李煜即位后,因其环境幽静,常在此吟诗填词,后来成为他的书房。
因澄心堂外有一片树林,其树正好是造纸的原料,为便利采料起见,便应了皇家工匠之要求,以宫殿澄心堂不远处的林子内,搭建了皇家工坊,生产“澄心堂纸”,主要也是为李后主御用。
韩熙载二人进入了澄心堂外厅,发现李煜正在内轩里面议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严续,知制诰、中书舍人潘佑,澄心堂承旨秦承裕, 屯田郎中李平,清辉殿学士张洎,正在澄心堂,向李煜阐述要废除各路屯田使的事。
韩熙载和苏宸进入之后,在外厅候着,等着他们议论外再进去。
苏宸隐隐听到潘佑在陈述:“屯田佃民赋税太重,已经苦不堪言,罢黜江南一带的屯田使,已经刻不容缓”
韩熙载见苏宸在凝耳倾听,淡淡一笑,跟他解释道:“烈祖后期在各地设屯田使,屯田租税由地方州县按照常赋统一征收,以其中十分之一作为地方官之禄癝。但屯田数量较大,渐渐屯田佃户负担重于编户数倍,而典掌屯田的官吏,持势滋扰州县,争夺民利,层层加税,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现在要废黜各路屯田使,召回京城来,不能再给百姓加赋了,这一点,潘佑大人他们改革派,提意还是有道理的。”
虽然党派不同,韩熙载属于孙党,潘佑等人,属于江左新党,但是,在有利于朝廷和唐国方面,双方也有默契,不会在利民上拆台对方的政见。
过了一会,屋内的几名官员,各抒己见,终于说服了李煜,决定罢黜屯田使,让中书舍人安排人起草废黜法令。
这时候,小宦官洪松走出来,对着韩熙载和苏宸客气道:“韩大人,苏状元,官家宣见,可以进去了。”
“好!”韩熙载、苏宸一前一后进入了澄心堂的内轩,也就是李煜的御书房。
“臣拜见官家!”
“不必多礼。”李煜目光看向了韩熙载、苏宸,面带和气,毕竟这是目前最受宠的两位爱卿了。
严续、潘佑、秦承裕、张洎、李平等人,看到了韩熙载和苏宸一起到来,都感到好奇,并没有马上离开,看样子只要官家不让他们退避,他们就打算留下听一听。
他们有同平章事的宰相,也有中书舍人,澄心堂的承旨等,对于朝廷的重大提议、进谏等,的确有旁听、议策的权利,除非韩熙载是为苏宸来谋私利了,那另当别论。
李煜微笑看着众人,见潘佑、秦承裕、张洎等人,没有离开的意思,心中也猜测到几人的的想法,笑着说道:“韩大人带着苏编撰过来,是为了他提意新的策论,能够解决朝廷困局,国库空虚的问题。”
潘佑、李平、张洎等人本身就是改革派,一直致力想解决唐国危局,国库严重空虚的状况,听到新科状元苏宸,竟然刚入翰林,就提出了新的治国策论,顿时来了兴趣。
如果有道理,他们也愿意支持,如果是想当然,跟他们推行的变革之法违背,那么,他们也不会客气,肯定会阻止。
韩熙载说道:“官家,苏宸对如何建立内库、官坊、官窑、经商体系等,都有独到见解,可以让他详细说出来。”
李煜点头:“好,趁着同平章事、中书舍人、承旨等几位大臣都在这里,苏宸,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也让各位大人,聆听品论。”
苏宸上前两步,站在显眼位置,拱手说道:“这是臣一些关于经商增税的想法,请官家与各位大人点评指正。”
“讲讲吧,状元公不必拘束。”潘佑在旁加了一句,倒是先认可了苏宸,表达了善意。
毕竟新党就是变革派,在推行变法,对于苏宸也有这个想法,可谓志同道合,都是为唐国大局考虑,光凭这一点,就值得称赞、鼓励。
苏宸开始说道:“臣的想法,简单概括,就是开源节流,建立更多官坊皇商,朝廷派人监工经营,打造大型的工作坊和官窑,生产更多的产品,不但刺激国内的消费使用,还能对外贸易,获取黄金白银铜币,战略物资等,缓解朝廷国库的空虚,臣把这种官坊,统一称为官企。”
“官企?”李煜和大臣们都有些错愕,对于这个新词语,感到一点新奇。
“对,就是官方企业,企业这个词,泛指一切涉及纺织、造纸、印染、造船等制造的工坊,都可以用“企业”这个词来替代。”苏宸解释了这一句现代名词。
在场之内的人,都是古代高知识、高智商份子,博学多才,所以,听苏宸稍加解释,便已经明了。
严续蹙眉道:“苏编撰的提议,莫非是在工坊经商上做文章?让朝廷加大工坊的投入和生产,与民商争利不成?”
工部屯田司的屯田郎中李平,也略感失望,他还以为苏宸也是要在田地上做文章,建议恢复“井田制”“府兵制”等方面下手,想不到是经商,这种表层措施。
在大臣们眼中,国之根本是土地,古代各种变法,围绕土地、军功、赋税、制度几方面进行,才是根本性变革,现在听到苏宸只是要加大官商身份,投入生产等,这是与民商争利,并不是根本解决问题。
毕竟“士农工商”是读书人根深蒂固的思维,苏宸从最底层的“商”来入手推动变革,才会被这些大臣所轻视了。
韩熙载看到潘佑、李平、严续等人脸上的惋惜和不以为然,就知道这些人思维僵化,还没有真正听到苏宸政见的关键之处,微笑道:“苏宸,你继续说下去,把具体措施讲出来,让官家和几位大人听听,是否能富国强民?!”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三十章 创办官企
苏宸明白韩熙载的意思,要说干货了,打动李煜和几位大臣,让他们明白,钱从何来。
“臣提议的创办官企,绝不是以往简单建几个官窑、官坊,生产制造以前旧的商品, 而是推陈出新,生产许多新东西。比如高纯度白酒,分为酱香和浓香型,臣通过实践,发明了蒸馏酒的工艺,可以拿出部分成熟配置方法赠与朝廷, 这样除了我苏家、白家之外,朝廷也能酿制高度数白酒销售海外、北方朝廷, 光这一项白酒收益,就能日进斗金。”
“此外,臣在白瓷、青瓷之外,还生产除青白瓷,这个青白瓷的配方也可以献给国家,让国家大幅建立官窑,对外贸易。还有香皂、肥皂、香水、洗发露等,民用商品,琉璃玻璃的制造新工艺等。
“这些新东西,也只有臣知晓具体制造方法流程,如果赠与朝廷之后,建立内库和官企,然后每月一部分利润存入国库,一部分用于继续投建、生产成本等,不存在与民商争利。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工艺,属于新物品,目前也只有白家生产而已,只要继续准许白家制造, 虽然白家的利润减少许多,但毕竟市场太大,光一个白家无法供应,尤其是对外贸易,与南洋和西域、新罗多国的贸易,只有朝廷来做,才能够满足各国的需求”
苏宸平时已将条陈一条条理顺、背熟,向官家和众大臣阐述自己观点时,说得条理分明。
他讲述的十分清楚,对每一项措施的针对、产生的效果、可增的利润,都有明确说明。
如果真能执行下去,可以预见,的确可以让南唐迅速发展,充盈国库,其可行性较之李平、潘佑等人提出分兵屯田、恢复井田制等,更有可实施性,而且不会动了勋贵豪强的土地,也不会产生巨大的抗力。
毕竟这些新的生产工艺,都是全新的商品,只有苏宸知道,他拿出来生产, 不会冲撞那些皇商、民商的根本利益。
李煜听完,眼神发亮,似乎看到了远远不滚的金银钱币进入国库,彻底恢复元气,可以实现中兴了。
“甚好,若是能够推行下去,便能产生大量的新商品,流通唐国境内,以及西域、南洋等海外,换取我们所需的金银铜币和粮食物资等,朝廷的困局,国库的空虚,便能迎刃而解了。”
李煜大喜过望,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否则,如今的唐国局面江河日下,走向衰败,他也很着急焦虑。
“只是,这些新商品,普通百姓能使用吗?应该很昂贵吧,而且,也未能解决耕农佃户没有土地的危机。”潘佑提出了质疑。
苏宸回答道:“新制造的这些产品,可以分高中低三档,高端商品卖给权贵富人,包装和质量提高,中端商品卖给殷实乡绅,平民商品可以低价卖给百姓;这样各有所需,各出不同价格。一些没有地的佃户,也可以进入官企内打工,成为工人,每个月发方佣金薪水,签定长工、短工契约合同,缓解佃农没有土地的危机。只要国库充裕了,对土地税和人头税收方面也能缓解,如此才能上下疏导,减轻百姓的苦难,唐国也能富强。”
“原来如此。”严续、秦承裕,张洎等人,都听明白了,对这种政见,觉得很新颖与合理,不必再去变更土地,艰难变革了。
苏宸趁热打铁说道:“长期以来,士农工商思维根深蒂固,臣的提议,这次变革恰恰是从工和商下手。从商业方面建立更良好的经商措施和对外贸易条例,放开海禁,加大对外输出商品,换取更多的物资,对内规范商业税、过路费、周转费等,这是商途。”
“在“工”的方面,臣提议建立了天工院,就是吸纳一些读书人和工匠进入,学习新的算学、机械学、物理学、化学等格物理论,做到格物致知,研制出水力纺织机、水力锻造机等,可以更大提升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那么我唐国的商品,天下无双,举世闻名,不愁难财源滚滚”
苏宸陈述了许多细节,让李煜和几位大臣们,已经信服了,即便又提出了一些疑惑和不解,但也被苏宸逐一作答。
李煜经过深思熟虑后,点头说道:“这件事准了,交给韩卿全权负责,推动实施。不过,官企计划事关重要,牵扯行业较多,到时候朕还会派人进入,一同管理内库、工艺、官企等,先从金陵附近投产检验,如果运作稳定,便可推广到各州县,增加规模。”
“官家英明!”韩熙载率先表态支持。
潘佑等人,暂时看不透,也没有反驳,可以任由韩熙载、苏宸等人试验一番。
如果真有效果,他们这般改革,也能得到辅助。最后的目的都是一个:富国强民。
议事结束之后,苏宸打算跟随韩熙载等人离开,却被李煜挽留。
“苏卿,太后、皇后、皇子的病情,还需要你再去复诊一下,虽然太医们说问题不大,但是太后还是觉得,由你亲自复诊后,她才能安心。”
李煜微笑起身,对着苏宸和颜悦色说道。
“臣遵命。”苏宸拱手遵从,看得潘佑、张洎等人都很羡慕,暗叹状元公得待遇就是不一样啊!
如果他推出的经商新政真的替唐国解决国库危机,那么苏宸会更受宠了,孙党得官员们也会水涨船高。
离开了皇宫,韩熙载扬眉吐气,大笑而去,十分洒脱和傲然。
潘佑与李平对视了一眼,后者道:“这個苏宸本就是江左才子,从血统上讲,应该跟我们江左新党得地缘更近,不应该归他孙党独享吧?他们都是江北乔寄之辈,并非我江左人。”
潘佑叹道:“是我们下手晚了,不过,我们对状元公也没有恶意和冲突,可以拉拢一下,我可听说,文安郡公徐游的侄女徐清婉,跟苏宸关系颇深,如果能促成这门亲事,那么徐游跟苏宸关系也能加深一步,我们新党也能吸纳苏宸过来,为我们所用。”
李平脸色微喜,点头道:“有道理啊,我们这就去找文安郡公去。”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三十一章 吴越对策
苏宸被李煜、韩熙载委以重任之后,变得更忙起来,每日上衙就学习翰林院的文案条令,和吏部的人事信息,升迁考核细则,下衙之后,回到府上, 简单吃一口,便关在书房,开始规划官企、天工院、秘谍司实施细节。
在官企方面,他打算现在金陵城附近,勘察地形,扩建已有的官窑、酒坊等, 然后新建香水、肥皂的工坊,玻璃器也准备建厂了。
这些东西都是暴利,如果都掌握在白家和苏家,很容易造人嫉妒,在古代太有钱的富商,就是待宰的羔羊,等待朝廷想要收割的时候,随便安插一个谋反的罪名,直接抄家灭族了。
所以,苏宸趁着自己进入仕途,把一些配方交给朝廷,保留了白家、苏家可以生产、销售的权力,等于皇商一般,受到特批和准许。
等规模推广到南唐全境,配方开始不断外泄,肯定有其它的富商也会加入进来,通过关系,得到皇商身份,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苏宸并不在意。
更多商人融入进来, 经商的环境和生态才能带动起来,反正苏宸手里还要青花瓷、五粮液等特殊的配方,并没有拿出去,给官企的都是市面已推行的品种而已。
至于秘谍司,这个是很关键的,类似于宋代皇城司、明代锦衣卫一样。
苏宸建立的初衷,也是想自己这一方势力,可以掌握更多的情报和信息,由明转暗,自己通过对秘谍司的创建和试运行,然后暗中建立一个自己独特的情报体系,为自己所用。
他把秘谍司,设了六处:一处是综合稽查组,负责监督金陵官员和要事,二处是情报组,检查唐国境内的情报。三处是行动组,负责刺杀、抓人等行动。
四处是外交情报组,对于国外诸侯的情报。五处是研发组,负责各种机关暗器、毒药解药、武器弩机的发明。六处是财经组, 负责做生意, 经商开店,作为落脚点和钱粮支撑,没有金钱,想要做事情是很难的。
韩熙载成为第一任的司主,另设六处的指挥使,苏宸是提司,介于司主和各处指挥使之上,身份自由,却也能够领导六处,一明一暗相互配合。
一旦开始推行,情报运转之后,检查百官,还能及时得到诸侯情报,尤其是北宋、吴越的情报,他们对唐国,即将用兵了,未来必有一战。
天工院需要选址,还要建立学院,选出助教讲师,也在苏宸规划案中,这一切,都是从头做起,由他来设计。
吴越国,杭州府皇宫。
钱俶坐在御书房内,拿走宋国使节送来的密函,邀请吴越,在下个月辅助宋军,一起围攻唐国。
提的要求,至少出兵五万,攻打常州、润州,牵制住唐国东部的兵力。
钱俶心中犹豫不决,请来了几位大臣在御书房议事。
有老丞相元德昭,同平章事沈虎子,元帅府判官黄夷简,中书舍人崔仁冀,大将军宋承礼、孙承佑,光禄大夫张质,殿前中直都指挥使罗晟,这些文武重要大臣都被请来了,一同议事。
“密信尔等也都看过了,大宋打算对唐用兵,邀请我吴越出兵相助,诸卿以为如何?”钱俶询问。
1...160161162163164...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