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寒门贵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地黄丸
惊艳
魏晋书法上承汉之余绪,下规隋唐之技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之朴,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并且在书体演变上,更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钟繇和王羲之。
钟繇是三国时人,开创了由隶书逐渐到楷书的转变过程,而王羲之的大名更是无人不知,号称书圣,在他的手中,才真正将楷书发扬光大。王羲之的小楷代表作黄庭经乐毅论等,笔势流丽,神采焕发,尤其乐毅论更被称为“正书第一”。
但问题在于,徐佑穿越来的这个时代,琅琊王氏已经在五胡之乱中遭遇了灭族之祸,小小的蝴蝶都能引起一场千里外的龙卷风,何况这样大的变故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空里,无论是南楚,还是北魏,都没有王羲之这个人而徐佑刚才看通婚书时之所以咦了一声,正是因为婚书的楷书字体竟然还是两百年前从钟繇演化而来的并不是很成熟的半隶半楷的结构。
众所周知,隶书最典型的用笔是波挑,其形态以蚕头雁尾为特征。这份通婚书大部分波画、挑画的收笔与汉隶没有多少区别,但起笔却用楷法,改逆入为切入,变蚕头形成斜方形。这样一来,波画为中间平两头翘,俨如一叶小舟。竖撇的起笔亦顺锋斜切,却是楷书的写法。而钩画有的像隶书,有的像楷书。点也很有特色,均为三角形,多为方笔,撇、捺、钩多取圆势。
楷隶相参,正如同每一次字体演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本身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徐佑只是感叹,两百年间,世上竟然再没有出现第二个能够领导书法变革的王羲之
穿越了两个时空,见证了数百年的风云变化,原来,书圣还是只有一个
发完了感叹,再接下来,徐佑差点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他突然想到,也许他是这个世上,唯一一个会写王体的人了。
在他的前世,身居高位的徐佑不管是赶国学盛行的风潮也罢,还是自身爱好使然,前后十几年曾拜了多位名师,先学王羲之,后学褚遂良,再学欧阳询,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刻苦,一手楷书既得王之媚趣,也有褚之疏瘦,偶尔显出欧阳之险峻,功力不说有王褚欧十成,却也有了四五分的神韵。
更奇妙的是,就在刚刚,他提起笔的刹那,身体和心灵仿佛进入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周边的一切事物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似乎在这片无垠的天地之间,只有他手中的笔,和笔下的字。
所以一蹴而就的退婚书,就连他自己看来,也是发挥了百分之二百的水准,足足有王体七八分的灵动,完全没有一点的生疏和断续。
莫非是因为原来那个徐佑精通武学,腕力和全身的协调力都要比自己强上无数倍,所以两者结合才有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
徐佑不明所以,但也无意深究,毕竟这是向好的一面转变,也是他重生以来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好消息。
不过在他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的情绪波动,就像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值一提。
袁氏以儒治家,十分重视书体,袁阶自小练秃的笔,怕是比寻常文士见过的都多,加上浸淫此道数十年的眼力,所以一看到徐佑的字,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其笔法严谨类似钟繇,但势巧形密、飘逸妙趣却又有不同,更神奇的是,他的这种字体一改汉魏古拙之风,犹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不在古今任何一位书法名家的范畴之内,隐约之间,已有了开宗立派的非凡气度
其实徐佑再怎么说,笔法也不能当真跟那些传世名家相提并论,但有些时候,创新要远比精熟更加的激荡人心。尤其在袁阶这样的人看来,隶书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可接替它的楷书却迟迟未能真正的成熟,直到今日见到徐佑的字,脑海砰的一声,竟有些狂喜莫名
“袁公,袁公”
“嗯”袁阶从恍惚中清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有些失态,不过这时也顾不得许多,盯着徐佑问道“七郎,你这字,是从何处学来的”
“临的钟太傅的字。”
世人皆学钟繇,这样说绝不会错,但袁阶依旧追问不休,道“何时临,临何帖”
这个徐佑真答不上来,钟繇的真迹在后世早已经失传,只有摹本传世,他仅仅临过贺捷表,可临帖不可能只临一本,所以只能故作高深的淡淡一笑,道“何时临,临何帖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临帖的时候,总结了太傅的书法有十二意”
十二意
袁阶见识广博,却从未听过有人总结钟繇的书法十二意,立时来了兴致,道“何谓十二意”





寒门贵子 第二十六章 韵外生韵,香外生香
“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此为十二意”
袁阶仔细思索,他在书法上造诣颇深,却也一时领会不到其中含义。不过袁氏以儒治学,讲究达者为师,所以放低姿态,不耻下问,道“能不能详细解说一下”
他此时已经不敢再把徐佑视作无知粗鄙的武夫,相反,除了心中还有点点存疑,却是将他当成了足堪跟自己坐而论道的书法名家。
徐佑存了折服他的心思,要玩干脆玩的大点,笑道“口说总归流于表面,府上可有钟太傅的真迹”
“这个”袁阶苦笑道“钟繇的真迹多在五胡之乱中被毁,唯有荐季直表、贺捷表两表流传于世,被新安太守羊橦收于家宅,等闲不予示人。”
羊橦
徐佑心想这人是什么来头,竟然能够将钟繇的唯二真迹全都握在手上,不过他害怕言多必失,没有打听此人的来历,只是暗暗记下姓名,等以后再查证不迟。
“没有真迹那也没什么打紧,有摹本也成。”
“这个好说,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墓田丙台、昨疏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等,府中全有摹本。”
钟繇流传最广的就是这“五表六帖”,徐佑只临过贺捷表,道“那就取贺捷表吧。”
袁阶立刻转身,道“去书房,吩咐栖墨取贺捷表来”
冯桐应命去了,过了一刻钟,在他身后跟着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十五六岁的模样,面如冠玉,唇若丹朱,应该就是名叫栖墨的书童,上穿袍褥,下穿裤裙,头戴小冠,全身衣冠皆是白色,虽然都是很平常的布帛,可一身雪白映衬着秀美的脸庞,让人一见不忘。
他低垂着头,手捧着一卷书帖走了过来,单看小之又小心的神态,就明白这卷摹本在袁阶心目中的价值。而在这一刻钟内,袁阶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伏案望着徐佑的退婚书,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观赏,旁人要是不知道,还当是在看哪一位大家的神作呢。
“郎主,贺捷表取来了。”栖墨声音柔和低沉,还有些悦耳动听。
“打开”
袁阶仍然目不转睛的望着退婚书,对平时一见就欢喜之极的贺捷表望也不望,要是钟繇泉下有知,不晓得会不会有“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的感叹。冯桐赶忙整理好案几,栖墨缓慢的打开书帖,取来一枚青铜卧牛书镇压在上角,然后束手退到一旁。
从头至尾,他的目光都和地面成三十度角,没有抬头看过任何一个人
“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徐佑上前一步,轻声读着贺捷表的内容,眼中满是赞叹之意。
由于钟繇的真迹失传,流传的摹本也都是后人临摹而来,前后不知经过了多少代版本,夹杂着每一代版本作者的艺术再创作,其实早已远离了真迹的笔意。但眼前的这个摹本却不同,它应该是从羊橦的府上照着真迹临摹而成,也就是传说中的“真二代”,无论立意还是笔锋,都将贺捷表的本来面貌一览无余的展现在徐佑的面前。
哦,对了,贺捷表是钟繇在六十八岁时,得知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砍了脑袋,大喜过望之后挥笔写下的贺捷奏章
“如何”袁阶终于舍得从退婚书里脱离出来,站在徐佑身边问道。
徐佑叹道“敢问这份摹本是哪位大家的手笔望之顿感一股茂密幽深的古朴之气扑面而来,尽得钟书十二意的真趣”
袁阶一听就知道徐佑说的是内行话,心中那点点存疑立刻消散,毕竟他是亲眼看到徐佑手书,这可万万做不得假,道“七郎好眼力,这是内府掌书使陆令姿摹写的半鱼本”
一直垂首不动的栖墨身子一僵,突然握紧了双手,又在刹那间松开,似乎生怕别人发现他的反应,将脑袋垂的更低。不过他有点多虑了,房中四人,袁阶的心思全在书法上,徐佑则在考虑等下如何把袁阶忽悠的生活不能自理,而冯桐的目光一直在袁阶身上打转,没有片刻离开,随时准备揣摩上意,并讨得郎主的欢心。
人生就是如此可悲,你自以为很重要的东西,可在别人眼中,却连一点尘埃都留不下
陈令姿,应该是个女郎的名字,不过徐佑并不惊讶,内府指的就是皇宫,自汉以来,宫中就有女官制度,不足为奇。
不过他对楚国的现状不太熟悉,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安师愈称帝以后,宫中百废待兴,所以秉承汉魏旧制,仿效中央官员品阶,然后略加改动,建立了楚国的女官官制。
第一品为紫极户主,统领内宫;第二品为紫极中监,属于副手;第三品为司仪、司政、司衣、司膳、司寝、司工等六司,在每一司下,各有八个掌使,属于四品,分别执掌礼仪、宫务、监察、膳食、衣服、音乐、文史、祝卜、教育、纺织、刺绣、监狱、清洁、守夜、防卫、厨房、库房等各项事务。而在四品掌使之下,还有五品都治、六品参事,七品闺帅,八品堂将、九品女御等等,以及其他各种不入流的杂职。
而陆令姿就是三品司仪属下八掌使之一的掌书使,分管书画等的归类、保存、摹刻以及教授工作,在女官中属于清流品阶,很受尊重。
徐佑这才明白,这位唤作陆令姿的女郎为什么能将贺捷表临摹的如此精到,原来她本身就是干这一行的
要放到后世,绝对是造假界一等一的人才啊
“为什么称作半鱼本呢”
袁阶一笑,指着引首处,道“七郎看这里,是不是钤有半鱼二字的左半小印”
徐佑俯下身子,仔细看了看,讶道“果然,这二字点画温润,娟秀清明,虽然跟贺捷表的笔意南辕北辙,大不相同,但我猜应该也是陆掌使的亲笔吧”
“七郎慧眼如炬”袁阶抚须道“陆令姿小字半鱼,这便是她独有的印鉴。”
陆半鱼
这名字怎么有点怪怪的,徐佑心中好笑,脸上却不动声色,惭愧道“我对朝中规制和人物一无所知,要不是袁公指点,竟不知晓金陵城中有如此奇女子。”
“你年纪尚幼,又长于义兴,不常在金陵走动,对这些自然所知不多。”袁阶倒是没起疑,义兴沈氏是武力强宗,能教出徐佑这样的书法已经让人匪夷所思,真要说他这么小的年纪,却对朝中大小诸事知之甚详,恐怕也没人会相信。
“此女才情高绝,当朝女子中几不作第二人之想。名僧昙千曾给她八字评状韵外生韵,香外生香,无奈身世可悲,被迫没入宫籍,徒惹人叹息不已”
徐佑前世里身居高位,见惯了太多莺莺燕燕,再怎么绝色佳人,也免不了有相对两厌的一天,所以对女色并不是太过热衷,无从感受袁阶的哀叹,笑道“能做到正四品的掌使,已经远超世间大多数女子了,袁公未免有些杞人之忧”
袁阶摇头道“四品又如何不过是主上的奴婢罢了”
这句话似曾相识,徐佑恍惚了一下,想起以前读旧唐书,里面有个段子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舒王李元名的保傅让他参拜宫中品级高的女官,李元名很不屑的说“她不过是二哥的家婢,拜个毛啊”,就这种态度得到李世民的夸赞“真吾弟也”。所以说女官终究不是妃嫔,不属于皇族,只是皇宫里的高级打工仔,也就是奴仆而已。至于能不能鲤鱼跃龙门,从女官变成妃嫔,则要看皇帝的心情、体力和审美观了。
见袁阶情绪有些低落,徐佑终于被他引起了几分对陆令姿的好奇心,平时也没听说这位袁左军有什么太过火的风流韵事,何至于对陆家女郎这般上心
心中作如是想,徐佑口中却转移了话题,道“刚才说到的十二意,袁公可还愿污了耳朵吗”
袁阶登时回过神来,将陆令姿抛到脑后,盯着贺捷表,眼中微露兴奋的光芒,道“愿闻其详”
“平谓横,你看这个言字,值笔连断,触势峰郁;直谓纵,再看这个并字,分简下注,浓纤有方;均谓间,像胡字这般密谓际,锋谓格力谓体,轻谓屈决谓牵掣,补谓不足。损谓有余,巧谓布置,称谓大小”
徐佑随手指字,信口道来,无不恰到好处的将钟繇的十二意结合在这份贺捷表内,说的袁阶叹为观止,如聆仙音,只余下点头的份了。
“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只有悟通了钟太傅的十二意,才能真正学到字里行间的精髓”
袁阶先是沉寂半响,然后哈哈笑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时至今日,才真正明白圣人这句话的含义。”
徐佑揖首下拜,道“袁公谬赞了,书法一道,至大博深,我也只不过初窥门径而已。再者,要不是知道袁公的为人,大度能容,雅量高致,在下也不敢随口妄言,说这些泛泛之谈以污君耳。”
钟繇十二意,是梁武帝萧衍这个大牛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在书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为品评书法开创了重神韵的审美法则,而且也确定了他在书法史的至高地位。当然,这个历史时空没有了萧衍其人,徐佑把他的成果拿来用一用,也算不让沧海有遗珠。
袁阶对徐佑的谦恭姿态大感满意,眼睛在他脸上不住的打量,然后似有意又无意的扫过另一边的退婚书,眉目间颇有一种奇怪的神态。
徐佑心中一惊,不好,莫不是自己表现的太过分,让这家伙起了爱才之念,想要反悔不退婚了不成




寒门贵子 第二十七章 站在此亭观此园
袁阶眼神闪烁,显而易见,心中在做着剧烈的斗争,但仅仅片刻之后,还是变得黯淡了下来,放声一笑,道“今日既得见七郎如群鸿戏海之妙笔,又听闻钟繇书法十二意之高论,真是快哉,快哉”
徐佑暗呼好险,幸亏袁阶尚有几分理智,不至于生米已经做成了夹生饭,还幻想着吃一口回头草。
说到底,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族的大事,盘根错节,牵连甚广。要是徐佑只是平常人家也还罢了,单凭这一笔可能会开创一个时代的好字,袁阶有信心也有能力将他抬入士籍,尽心栽培,谁敢说日后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可偏偏徐佑不是普通人,他身负着徐氏的血海深仇,而仇家沈氏却在太子的扶持下如日中天,袁阶再怎么爱才,或者见猎心喜,在现实面前,依然要遵从现实的法则
现实的法则是什么其实只有四个字趋利避害
听到群鸿戏海的评语,徐佑不由对袁阶刮目相看,此公虽然没有多少士大夫的风骨,有些太讲究趋利避害,但世家大族的底蕴摆在那里,用无数名家书法磨出来的眼力确实非凡。因为唐朝张彦远编纂法书要录十卷,提到王羲之,也只用了四字评语来评价“王体”,就是“群鸿戏海”。这个张彦远可不得了,曾祖高祖祖父全是宰相,一门三相,显赫之极。由此可见,虽然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但殊途同归,对于美和技巧的理解都是一致的
徐佑谦逊道“袁公言重了,我于书法之道只是末学后进,岂敢受群鸿戏海的赞誉只求日后手不停挥,旦夕研磨,方可期盼有一天,终不负袁公厚望”
袁阶越看越觉得这个徐佑无论言谈、脾性、举止都很对自己的胃口,跟之前派人去调查得来的观感完全不同,可见圣人说“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真是有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只是哎,可惜了
他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物,既然没有可能,就不必耿耿于怀,转头吩咐冯桐仔细收好了退婚书,让栖墨卷起贺捷表退下,然后拉着徐佑的手,道“时辰不早了,七郎陪我用饭如何”
徐佑以手抚肚,微微笑道“固所愿,不敢请不瞒袁公,我的肚子早就在咕咕的叫了”
要是徐佑彰显才华之前,说这样的话那叫粗俗无礼,可此时说来,看在袁阶眼中,自有一种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倜傥气度,心下越发的欢喜,道“冯桐,你亲自去厨房盯着,让他们拿出全部的手艺,用心做一席好饭,午时我要招待贵客”
冯桐实在没料到今天会发生这么戏剧性的一幕,本来他打算等徐佑乖乖的写了退婚书,彻底跟袁氏断了关系,就好好的羞辱他一番。区区一个庶民,还不是任由自己挖苦戏弄虽然看在刚才在郎主面前为自己说好话的份上,或许不会闹的太难堪,但无论如何,以前受的气,都得在今个给补上。
可谁又知道,看这一会的架势,徐佑写了退婚书,反倒比做袁氏的女婿更得郎主的欢心。
世事之奇,莫过于此了
等冯桐郁闷的离开,徐佑随着袁阶穿门过院,沿崎岖的台阶上了一座完全用兰江奇石堆砌而起的假山的山顶高处。那里有座造型别致的八角凉亭,可以俯瞰整个袁氏庄园的全景,徐佑不知道袁阶带他到这里有何用意,被秋风一吹,呼吸着前世里绝对呼吸不到的清新空气,立刻觉得心旷神怡,人世间的所有烦恼,顿时都抛开一边。
“这亭子月余前刚刚建成,尚没有命名,也没有题匾。方才偶然想起,所以请七郎上来一观,不知感觉如何”
“但凡造亭,通泉竹里,按景山颠,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都是最适宜的所在。我看袁公此亭,地势得天独厚,周边茂林修竹,可以留宿清风,山下清澈激流,也能映带左右,真是幽静雅致,让人一见旋即沉迷忘返。”
袁阶讶然,他不过随口一问,没想到徐佑似乎真的对园林之术颇有见解,有心考校他,又道“那,你我站在此亭观此园,感觉又如何”
徐佑想也不想,脱口而出,道“不拘方向,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如方如圆,似偏似曲,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此话一出,袁阶顿时惊的呆了,望着徐佑年轻稚嫩的脸庞,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徐佑暗道一声惭愧,因为这一段话不是他的原创,而是出自明末著名建筑师计成的园冶。
此书虽然在园林史上地位很高,但由于是专业书籍,流传不广,大多数人甚至听都没有听过。徐佑当年也只是在大学的某个暑假去参观苏州园林时,被那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所打动,才在回学校之后,特地找来几本相关书籍翻看了一下,并没有深入细致的做过研究。时隔多年,其他几本是什么,早连名字都忘记了,之所以单单记得计成的园冶,是因为这位古代建筑师竟然用“骈四俪六”的文学体来写专业书,读起来很有意思。
可毕竟过去了那么久,他也仅仅记得这几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背诵的骈文段落而已
眼见袁阶还有继续就这个话题讨论下去的苗头,徐佑知道自个的斤两,再多说一句都要露馅,赶紧转移话题,道“袁公说此亭尚未命名不知是何缘故”
袁阶果然被他引开了思绪,道“其实也没什么大的缘故,只是众人议的名字都不合我的心意,加上工期未定,所以没有急着定下来。后来一拖再拖,竟拖到完工了还没有找到合意的”
一般造这种等级的亭子,竣工后都会邀请当地的文人名士举办雅集,大家诗文唱和,传出去即为佳话。要是有谁做出好文好诗,立刻就能声名鹊起,而主人家也与有荣焉,所以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人人都乐得参与其中。
徐佑不问可知,从袁阶造亭开始,已经有不少人盼望着举办雅集的那一天。谁成想这都建成一个多月了,却连名字都没取好,私底下还不知怎么编排袁阶呢。要是有那刻薄嘴碎的,说不定会戏谑袁氏吝啬小气,迟迟不开雅集,是怕花钱做这个东道
徐佑倒是对中国历朝历代的名亭知之甚详,比如号称四大名亭的陶然亭、醉翁亭、湖心亭和爱晚亭,还有兰亭、放鹤亭、历下亭、沉香亭等等等等,但无一例外,这些名亭之所以流芳百世,并不是建筑艺术多么独步,也不是名字取得如何无二,最重要的,其实还是亭子里面的人,以及曾经发生的那些雅事。比如醉翁亭,来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爱晚亭,出自杜牧的“停车坐爱枫亭晚”一句诗,兰亭更不必多说,没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它不过是一处普通的古代历史文物而已。
凡此种种,徐佑心知肚明,所以并不打算再出什么风头那么多人帮忙取名字都不合袁阶的心意,可知此人挑剔到了什么地步。为人处世,最重要是要明白,什么时候可以锋芒毕露,什么时候应该扮愚藏拙。况且,真要说起来,袁阶何等的学识,不说博古通今,但至少在经史子集方面的底蕴上比徐佑强无数倍,取名这种夹杂着私人情感的小事,哪里轮得到他来指手画脚
见徐佑只是微笑,却并不接话,袁阶以为他是恃才放旷,故意等自己开口相请,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淡,道“七郎,你既然通晓园林,又有才学,能否施以援手,解我倒悬之苦”
徐佑坚定的推辞,语气诚恳,态度恭敬。袁阶看出他不是故作姿态,刚刚升起的那一点点不快立刻烟消云散,反倒对他的为人处世更加的赏识,这个倒是徐佑始料不及。
突然一阵风来,吹的宽袖猎猎作响,袁阶笑道“既然七郎不肯赐名,那只能我来献丑了”他负手踱步,走到亭子尽头,沉吟片刻,突然说道“有了,就叫戏海亭””
1...910111213...3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