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寒门贵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地黄丸
真正需要小心的,是何濡
“明府,这件事我们不要参与”
反对固然不可,但支持更加的不行,干脆装聋作哑,鲍熙正色道“迁不迁州治,是吴县需要认真面对的事,与钱塘无关。”
顾允固然忠君,但也不是迂腐的性子,接受了鲍熙的建议,叹道“主上太急躁了,要整饬扬州,有的是温和的法子。迁州治非同小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哪能那么轻易一不小心,很可能伤到扬州的根骨,得不偿失”
“不飞卿反对竟陵王任扬州刺史的奏章还是要写,但言辞不要太激烈,列出来利弊和理由就足够了”徐佑笑了笑,道“至于迁州治,主上没有明诏,只是你我私底下的猜测,奏章里不要提及就是了”
顾允再次愣住,看着徐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鲍熙眼中浮上怒色,斥道“徐郎君,之前阻止的是你,现在鼓动的又是你,到底何去何从君不闻言必行,行必果,如此反复无常,岂能让人信服”
顾允阻止鲍熙继续说下去,道“先生息怒,微之必然有他的见解,听完再发火不迟。”
鲍熙的官位卑微,但受顾允的父亲所托,既是顾允的谋主,也是他的师友,严厉起来训斥几句都属寻常。
顾允对徐佑眨了眨眼,仿佛回到了学堂,一个少年犯了错,另一个少年为他打掩护,偷偷摸摸的瞒着老师眉目传情。不知怎地,徐佑竟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是让他不要生气,别跟鲍熙计较。
徐佑当然没有生气,鲍熙担忧顾允的前程,发火属于正常反应。并且顾允这般说,其实是把他完全当成了自己人,这是好事
“主簿有句话说的不对,迁州治只是主上的后招,也是你我的猜测,未必做得准。现下说的是扬州刺史的人选,竟陵王出任刺史,不仅仅跟吴县有关,而是牵扯到了整个扬州。钱塘县想要置身事外,不过是痴人说梦。若我所料不差,很快就会从吴县传来消息,有人要拉着飞卿一起上书朝廷不单单是飞卿,扬州九郡一百多个县,全都躲不开这次上书。或许主上也在等着看下面人的反应,看看谁支持,谁反对”
“有人拉着我上书谁”
“胡长史”
在明玉山上时,何濡曾给徐佑仔细讲过扬州的几位大人物,柳权之外,说的最多的就是长史胡谨。
胡谨,字慎之,普通士族出身,家世不显,这样的人能从小吏慢慢爬到扬州长史的地位,必定有其特别之处。此人吏才不算太高,仅能管州城十里,学识也不算太好,文书通畅而已,品行更不是多么的出众,纳妾敛财的事没少干,但偏偏是他成为了扬州长史,算上柳权,十年来扬州换了三任刺史,唯有胡谨稳如磐石,一动不动。
徐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胡谨这个人,而是何濡点评他的一句话十里才,文书通,爱财贪色,正是天下刺史们最喜欢的长史。
想明白了这句话,也就不惊讶为什么胡谨能够屹立不倒了。
柳权离任,竟陵王在金陵,时下的扬州群龙无首,以胡谨为大,他要是反对竟陵王任职,必定串联一部分官员,上书阻拦,形成滔滔之势,逼皇帝改变主意。
鲍熙不同意徐佑的看法,道“竟陵王遥领刺史,人不在吴县,扬州诸事全仰仗胡长史,除非谋逆,其余都可一言而决,这样的权势,任谁也不会反对”
徐佑笑道“鲍主簿认为胡长史是怎样的人”
鲍熙不明白他的意思,但还是认真思索了一下,道“聪明人”
徐佑双手一拍,道“对,聪明人聪明人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胡长史需要的不是一州刺史的权势,而是安安稳稳的坐在长史的官位上发财”
“嗯”鲍熙皱眉,有点跟不上徐佑的思路,道“你继续说”
“胡长史可有治理扬州一州事务的才干”
鲍熙嗤之以鼻,道“让他管一县都够呛,何况一州”
“那就是了,胡长史没有权势上的野心,要不然也不会在扬州长史这个位置上一坐十余年。另外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以他的出身,做五品长史已经到了极限,再想谋求进阶也不是不可,但最多只能升任四品散职,空有名位,而无实权,哪里比得过扬州长史来得实惠所以,对现在的官位,他应该是满意的。”
顾允立刻道“微之所言有理,以我的见闻,胡长史不求高官厚禄,正是这样的人”
徐佑看了看他,似乎有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吓得打了个寒颤,赶忙移开视线。心里忍不住腹诽道开玩笑,老子是直男好不好然后干咳一声,道“胡长史是聪明人,有自知之明,真要是竟陵王遥领刺史,由他主事,不出半年,扬州必定乱成一团,到时候主上追究起来,去官去位,抄家破财,岂有现在这样逍遥自在,既有名位,也有财源,更不用承担太大的责任。”
徐佑不是神仙,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做出如此精确的评价和认知。所有这些,都是何濡多年来刺探楚国各地军机民情的成果,扬州作为最重要的州之一,更是事无巨细,不能放过一丝一毫。他又擅长品鉴人心,对胡谨的为人看的比本人还要透彻和清晰。
多储备点知识是没错的,譬如现在,徐佑仅仅听了竟陵王三个字,就可以从层层迷雾中抓到事情的本质,然后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合适的应对。
鲍熙没有被说服,他不是固执,而是老成,宁可无功,也不能有过,道“这都是你的猜测,明府一身负家国之望,不可犯险行事”
果然自家孩子都是好的,顾允再有才干,现下也只是钱塘县令而已,说什么家国之望,比起何濡还能吹牛,莫非谋士说话的套路都是一致的
“所以飞卿的奏章不要急着送,等收到胡长史的书信,再看看诸多同僚的反应,然后决定如何处置”
顾允是顾氏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在扬州举足轻重,胡谨绝对不敢忽视他,无论如何都会手书一封,以冠冕堂皇的词语,劝他以扬州为重,上表力谏,好一壮声势。
不过这不是徐佑本来的打算,在鲍熙的反对声中,他只能做出让步。其实在胡谨拉拢之前,先于诸多同僚上奏,能将收益最大化。可他不是顾允,不能不考虑鲍熙的存在。
顾允反倒对徐佑很有信心,道“微之肯定不会错的”
这是一个好兆头,鲍熙对顾允的影响力虽然无人能比,可徐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这个看似铁桶一般的保护罩上割开了一道小口子,假以时日,说不定能够取鲍熙而代之。
顾允兴奋的看向鲍熙,想要参与到这个游戏中去,可鲍熙还在犹豫,道“就算如此,反对竟陵王任刺史,也只是对胡长史有益处”
“自明日起,朝廷会源源不断的接到大量反对竟陵王出任扬州刺史的奏章,有些可能是为了讨好胡长史,但有些却是真正为了扬州着想。其实飞卿上不上书,影响不了大局。可重点在于,飞卿身在宦海,又是顾氏的子弟,面对这样的大事,一言不发,既不合理也显得奇怪。”
官场古今如一,可以出风头,出风头才能在同僚中脱颖而出,让上司看到你的才干;可以唱反调,让人不能忽视你,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可以守中庸,两不得罪,避免犯错,不犯错就是有功,稳扎稳打慢慢熬资历,但不管怎样,一定不要让自己变得跟大家不一样。
出风头也好,唱反调也好,守中庸也好,至少还是同类,但要是让别人觉得你很奇怪,很不一样,那就被排挤出了这个圈子。
“上书,可能得罪主上,可不上书,却要得罪众多同僚。两害相权,我觉得飞卿应该一同上书,反对主上的乱命。”
要是别人,肯定觉得徐佑疯了,皇帝和同僚,怎么选也该选择站在皇帝一边,但是鲍熙仿佛也疯了一样,终于点了点头,道“徐郎君,你赢了”
不出徐佑所料,任命竟陵王的诏令一下,自扬州刺史府开始,长史、司马、诸曹,再到郡守、县令和学官,全都对安子道此次的任命感到不满,纷纷上书表示反对。
除此之外,朝中也物议沸腾,浑不知安子道抽什么风,让一个行将就木、喜好酒色财气的废物担当扬州刺史的重任,也都一个个气势汹汹的问起罪来。据说大司徒庾庆的口水都喷了安子道一脸,安子道掩面退朝,一言不发。
然后,安子道再下诏令,加赏竟陵王安子尚特进、持节、都督扬州、江州、湘州三洲诸军事,封车骑将军。
天下哗然
于是百官的反弹愈加激烈,朝堂上天天争执不断,安子道态度强硬,不为讽谏所动,一心要让自己的王弟出掌扬州。
局势陷入了僵持,谁也不肯退让
顾允也接到了胡谨的书信,信的内容很简单,要顾允以天下为重,不能让竟陵王危及国本,但凡圣人门生,都要以死相争。顾允没有回信,只是将自己写好的奏章让来人看了看,然后当面烧了书信,送信使离开。
这不是君权至上的朝代,也没有朋党论,大臣串联上书属于小事,但鲍熙还是要顾允谨慎一些,不留给任何人把柄。
顾允的奏折淹没在汪洋大海,没有激起一丝波澜,除了在金陵任秘书监的三叔派心腹来钱塘询问缘由,其他再无人关注了。
鲍熙松了一口气,这是最理想的结局,不得罪同僚,也不得罪主上,皆大欢喜。但徐佑注定不让他省心,这天造访县衙,对顾允说了一句话
“火候差不多了,飞卿该上表提议迁州治到金陵了。”





寒门贵子 第二十五章 迎合上意
上表迁州治
疯了不成
顾允彻底迷茫了,他已经听从徐佑的建议,站在大多数人一边,反对竟陵王出任扬州刺史,这会要是出尔反尔,空落得一个小人的名声,日后别说青云直上,就是士族里也无法抬起头来。
比起左右逢源的伶俐儿,里外不是人乃官场第一等大忌
“微之,你这是”
徐佑笑了笑,道“我不会让飞卿处于两难境地,个中情由,鲍主簿想必早已成竹在胸,不如由他向飞卿解释。”
鲍熙号称智者,反应比顾允要迅捷的多,一听徐佑的话,立刻明白了他的用意,眼中透着复杂的神色,有几分赞赏,几分钦佩,但更多的却是警觉和若即若离的防备。
“太冒险了”
鲍熙沉着脸,道“郎君固然妙策,可是太过于行险,一着不慎,很可能累及己身。我家明府身出华门,朝野皆有助力,只要循规蹈矩,重农宣教,以清正廉洁致名闻,以均徭平赋得人心,自然由县而郡,再而州府,不出十年,必将名列庙堂之上,又何苦行此弄险之策”
顾允还是一头雾水,道“先生,到底怎么回事”
“徐郎君好算计,他先让明府上书反对竟陵王的任命,跟同僚们站在了一起,这样就不会引起公愤。然后在主上和臣下僵持对峙的时候,力主迁州治,既合了主上的心,也让其他人无话可说。”
徐佑接过话道“正是飞卿抗皇命在前,彰显了士大夫的气节,没人会以为你是阿谀逢迎之辈。然后为家国计,为天下计,扬州刺史不能久悬不绝,耽误的越久,对朝廷的损害越大。所以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折中的方案迁州治至金陵如此,主上退一步,觅一良才出任刺史,安了百官之心;百官退一步,让州治迁到金陵,主上可以完全控制扬州,也了却了对臣下的猜忌。这是两全之策,对主上,对百官,对飞卿,都有益处”
“这是弄险之策”鲍熙果断的表示反对,他已经在顾允的眼中看到了跃跃欲试的冲动,道“成了,主上赏识,众臣敬佩,士林赞誉,能够换取巨大的名声。可要是不成,徐郎君想没想过后果”
“不用去想后果,我有十成把握,此计可成”
徐佑从不曾将一件事说的这样绝对,但是想要说服别人,首先要让自己完全相信说出口的话,所以他的语气中不带一点的犹豫和怀疑,仿佛这件事比皇帝的金口玉言还要真上三分,道“主上非可欺之人,岂会不知道以竟陵王为扬州刺史,必然招致朝野反对但为什么还要力排众议,坚持这样做呢其实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众臣反对了竟陵王任职,当主上退让,同意换人,却要求迁州治的时候,谁还能表示反对就算还有少许人不识趣,对比之前的阻力,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鲍熙也想到了这一层,却摇摇头道“主上既然有了谋划,定然安排了人在适当的时候上表提出迁州治的建议,要是明府贸然横插一脚,主上未必高兴徐郎君,君心不可度,君威亦不可测啊,义兴徐氏为此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我一直以为你已经充分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鲍主簿”
顾允脸色微变,担心的看了徐佑一眼,斥责道“就事论事,不要说那些惹人厌的话。微之也是一番好意,数次献策全然为我着想,是我有幸才能结识的益友。你是我父亲托付来辅佐我的人,也是我的良师。两位都是我敬重的人,如果对某事的看法有异同,大家一起商议就是了,切莫出言伤人,坏了彼此的情谊”
他从来都是称呼先生,第一次直呼官职,显得见外又疏远。鲍熙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抬头望了徐佑一眼,然后垂下头去,心中略微有些后悔,道“明府教训的是,我口不择言,应该向徐郎君致歉。”
如果徐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离间他和顾允的关系,或者想要拥有对顾允的影响力,无论哪一种,都不是他能够容忍的僭越。
徐佑苦笑道“其实主簿说的没错,君心似海,不好揣摩,但此事我绝对没有让飞卿涉险的意思。”
“我明白,微之不必解释”
顾允目视鲍熙,鲍熙笑了笑,他是谋士,隐在主人身后,能屈能伸,倒不是很在意面子,起身作揖,道“方才是我一时情急,言语多有不敬,望郎君海涵”
徐佑也站了起来,一揖到地,神态比起鲍熙更加的恭敬,道“主簿折煞我了,都是为了飞卿出谋划策,略有争执,是题中应有之意。孔子东游遇两小儿辩日,孰远孰近,各有道理,连圣人尚不能决,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有争执是好事,理越辩越明,总能找到一条最适合的道路让飞卿青云直上”
他顿了顿,道“最合适,不是最安全”
这番话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尽显徐佑的大度和从容,尤其对顾允的关心发自真诚,所以在鲍熙听来份外的刺耳,只是刚才已经犯了错,这下再不敢多说什么了。
顾允很是感动,扶着徐佑的手臂,让他和自己并肩坐下,道“微之苦心,我已知晓,只是如先生刚才所说,主上若是不满该怎么办”
他才训斥了鲍熙一顿,这会又赞同鲍熙的看法,是要安慰这个心腹,毕竟是顾氏的老人了,不能寒了对方的心。
徐佑心知肚明,却不点破,顾允之前书画风流,不沾染尘世,仿佛神仙中人,可真的入了宦海,如何平衡左右,如何收买人心,却也能做得比同辈中人都要好。
这就是世家大族的底蕴,他们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百年书香的熏陶。家族中高官,有政客,有才子,也有隐士,他们会在别人蹒跚学步时聆听肃穆的读书声,会在别人牙牙学语时目睹长辈们如何处理政务,然后随着年纪的增长,用心去感受权力的味道,享受财富带来的幸福感,然后学会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怎么才能更好的驾驭手下
顾允学的很成功
“主上迁州治几成定局,这时候递一道奏疏上去,只会博得圣心,而不会触犯龙鳞。诚然,主上会授意一些人抛出迁州治的计划,但也怕被其他人看出端倪,正是飞卿这种没有事先通气,却又体谅君王的臣子,事后最能得到主上的欢心。”
安子道准备有托是肯定的,徐佑当初宣传白蛇传的时候,也弄了不少人当托,但是托毕竟是托,说出去不好听,也拿不到台面上,跟顾允这种主动为主上解忧的臣子不能相提并论。
“是这个道理”顾允陷入了沉思,不知过了多久,至少在徐佑感觉中似乎有半柱香的时间,他抬起头,俊俏的脸大露出一丝坦然的笑意,道“此事不急,等我考虑考虑再做决定。反正不在这两天。来来,微之,我昨夜在船上突生灵感,作了一幅荡舟图,你给点评点评”
说完拉着徐佑的手,也不管他同意不同意,撇下鲍熙去了旁边的书房。鲍熙摇了摇头,顾允就是这样的性子,他不以为意,坐在蒲团上仔细思索徐佑的建议,神色渐渐的归于平静。
从县衙出来,徐佑不想回静苑,和等在外面的左彣一起在钱塘城里散步。来钱塘已经两个多月了,徐佑一直没有好好看过这座城市,时至隆冬,寒风刺骨,街上的行人不都,放眼望去,山川锦绣,自东南绵延至西北,隐逸在群山之中,是数不尽的飞檐画栋,山下阡陌交织,炊烟袅袅,一幅悠闲自得的生活画卷。
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不经意间来到了码头,潮信未至的海水如同情人的呢喃,温柔的抚摸着浅滩和海岸。徐佑随手一指,以闲聊的语气说道“从这边起,可以筑海塘,建堤坝,不出五年,钱塘又能多出万亩良田。”
钱塘本是出海口,从沙河塘往南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江,由于冲击浅海弯而成沙洲,然后淤积成陆地,再逐渐演变成了城市。徐佑眼中的钱塘跟后世的区别很大,首先面积就不能比,人口更不用说了,它自秦汉开始慢慢的扩张变化,千年间只有极小的发展。到了六朝时,士族南迁,带来了人口和文化,钱塘开始繁荣起来,直到隋文帝杨坚创州城,才最终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都杭州
左彣笑道“我不懂这些,只是当下钱塘的土地已经足够百姓们耕种,再筑塘造田似乎用处不大。”
徐佑也是一笑,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刚要离开,却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在身后“郎君留步”
左彣悄然转身,立在徐佑右侧靠前三步,成犄角之势,这样既不会挡住他的视线,也不会在突发状况时错失先机,目光冷静如水,盯着来人的肩胯。
若是刺客,手脚欲动,肩胯必然先晃,料敌于先,就可以制敌于后。
徐佑诧异的望着这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脑海里飞快的过滤了一遍,确定不管是以前的徐佑,还是现在的他都没有见过此人,道“老丈可是叫我吗”
老者虽然须发白了一片,可并没有老态龙钟的踟蹰,腰杆挺直如松,大步走来,长袖翻飞,颇有出尘之逸姿。
“是我唤住郎君,唐突莫怪。”老者口中说着莫怪,身子却毫不停留的走了过来,眼看要进到身前咫尺之内,左彣横在中间,眼神骤然变得凌厉,道“请止步”
老者的脸上微露惊讶,却并不慌乱,随即停下脚步,笑道“我没有恶意,两位郎君又是盛年,不用忌惮我一个老朽吧”
徐佑经历过四夭箭的暗杀,暗夭现在还杳无踪迹,自然要多点警惕,道“老丈说笑了我这个朋友生性莽撞,有点草木皆兵呃,就是说看到谁都觉得不是好人。”他话出口才想起这个时空里没有东晋,自然也没有草木皆兵的典故,不过埋汰左彣归埋汰,却也没有让他退下,表明不怎么信任这位陌生老头,道“不知您有何指教”
老者也不着恼,径自道“我听郎君言说,要在河岸筑塘造田,可否详解一二”他指了指左彣,道“我同这位郎君看法一致,钱塘周边多地而少民,又何必劳民伤财,再造田地呢”




寒门贵子 第二十六章 王道霸道
徐佑矜持的摇了摇头,道“我只是跟朋友闲谈,哪里懂什么一二只是见这里偏向南边,水浅滩深,最容易淤积,也最是容易造田的地方,所以多说了两句,老丈不必在意。”
“有这等见识,已经大有别于常人了。”
老者的目光如黑夜里的烛火,不见得多么的明亮,可不知为什么,总能让人感觉到紧张不安,不由自主的低头聆听教诲。
徐佑神色坦然,丝毫不为所动,心中却知道此人不是寻常百姓,笑道“钱塘自北到东,从西湖至河口,全都是通过筑塘得来的土地,但凡年长一点的乡亲,也都知道这些,算不得什么见识”
老者听出徐佑不愿意多谈,倒也不强求,换了个话题,道“西湖”
“哦,也就是先前的钱塘湖。”
自从白蛇现世之后,虽然没有经过官府正儿八经的改名,但民间已经自发的将钱塘湖叫做西湖了,也吸引了不少文人游玩之后赋诗纪念,暗地里想要跟那首钱塘湖春行一较高低,只是很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相提并论的诗作面世。
徐佑反问道“老丈是外地人”
老者点了点头,并不隐瞒,道“我从金陵来,刚到吴郡不久,听闻钱塘风景秀美,特地来瞧一瞧。”
“金陵失敬失敬,我竟没听出了老丈有金陵口音。”
徐佑顿时有了计较,这个时节从金陵来的大人物真应该问一问顾允,安子道派了哪位钦差来罢免柳权扬州刺史的官职。
老者饶有兴趣的望着徐佑,道“你去过金陵”
“去的不多,但是金陵雅言嘛,听过的人都印象深刻。”
老者哈哈大笑,道“现在都以说洛阳正音为荣,难得还有人知道金陵雅言。郎君博学多识,定是钱塘县的名士,可否赐教姓名”
徐佑笑的很谦逊,道“我身出寒门,一介齐民,岂敢称名士”
老者打量他一下,道“观郎君风度才情,就算现在不是名士,将来也定能名满天下。”
“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名扬天下有什么意思,我还是算了吧。徐佑身处嫌疑之地,不会贻人口实,更何况老者显然大有来头。
老者讶然,道“管子里的话,扬州果然是天师道的重镇,随便遇到一个人都如此的熟悉道家的典籍”
徐佑眉心微微皱起,见微知著,老者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却代表了安子道对扬州、对天师道的不满和戒心。
1...6465666768...3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