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在没有太后、皇后的情况下,万年公主刘姜就宛如孝昭皇帝时的鄂邑盖长公主一样,暂摄后宫,担负着照顾皇帝的重任。
由于母妃并不得宠,幼时也不受重视,养成了刘姜通达人情世故,待人冷淡的性格。在宫中虽不直接管辖郭采女这些人,但通过对掖庭令苗祀的使用,依然让众人对这个把握不住喜好的公主心存畏惧。
宋都纯真,跟老实的伏寿相比最是招人喜欢,可偏偏是性子软,容易听信旁人的话。这次为了顺她的意,郭采女稍稍一唆使,宋都就敢擅闯前殿,那以后若是愈加得宠,身边进谗言的小人多了,岂不是要害人害己
郭采女冷汗连连,急忙道:“殿下,奴婢岂敢自作主张,只是看到贵人忧思,奴婢实在不忍心……”
她不敢将责任推卸到宋都身上去,索性全揽在身上,做出一个忠仆的模样。
刘姜却偏偏就吃这套,她想;若是母亲在病笃时身边也有这么个忠仆,又岂会因为皇后何氏的阻拦而贻误就医
想到这里,刘姜语气软了些:“你就在此候着吧,若有下次,定饶不了你。”
皇帝并没有如刘姜想的那般少年开窍了,他虽然喜欢宋都,但对宋都的感情不过还是兄长对妹妹一样的怜爱。这回将宋都留下过夜也并没有什么犯罪的想法,无非是看在他经常不去掖庭,想趁此机会多跟宋都说说话罢了。
宋都倒是没有想多,躺在皇帝的床榻上兴奋莫名,连自己来这里是为了看望皇帝、劝皇帝以后少微服出宫的目的都忘得一干二净。只一个劲的跟皇帝说着说那,比如掖庭令苗祀不许她嬉闹玩耍,什么都要讲规矩、比如伏寿不过大她两岁,老爱装大人,但宋都却忘了万年公主也不过十六岁的事实。
整个谈话过程中,皇帝都是听得多说的少,时不时的应和几句,偶尔会旁敲侧击的问一下掖庭的情况以及众人的秉性。
比如苗祀在皇帝眼中就是身为宦官、心为士人,并不讨皇帝的喜欢,只是为了制衡穆顺才留着他。没想到在宋都眼中,苗祀虽然呆板,但处置下人都有理有据,宋都虽然不喜欢苗祀的严厉,但对其也没有过多的憎恨。
&nb
第六十七章丨意见相左
“凡通经术,固当修先王之道,何可委曲求俗,苟求富贵乎!”————————
太尉府。
马日磾端坐后室,能进入此间的,只有他身边的几个亲信。
侍中马宇是马日磾本家,素来与马日磾亲近,此回赫然在座,向马日磾禀告昨夜宋都偷偷潜入前殿面圣的事情。
“宋贵人昨夜确实是留宿宣室与陛下一起”马日磾确认道。
马宇作为皇帝身边最为低调的一个侍中,除了偶尔说几句话给杨琦挑挑刺以外,并没有做出多余的举动。在他看来自己并没有引起皇帝的过多在意,却并不知道自己在皇帝的心中已经上了考察名单。
此时,他答道:“确实无误,陛下与宋贵人一同留宿宣室,今日早晨方才离开。”
见马日磾沉吟不语,马宇急促道:“在下昨晚值宿,如今偷得闲暇出宫特意向马公言禀此事,正是要请马公预先有个打算。”
“陛下从未留掖庭中人在宣室过夜,莫非是有了册立长秋的打算”一旁的太尉掾第五巡出口猜测道。
“也不是不可能。”马日磾捋须沉吟道;“陛下行事,好谋定而后动,想必昨夜让宋贵人留宿,应当是刻意为之,好向外间放出一个风声来。”
叨陪末座的韦端此时说道:“投石问路宋贵人之父乃原常山太守宋泓,与太尉俱是扶风人。陛下若有意立宋贵人为后,一封诏书立下,我等无不服从,大可不必如此。”
韦端是司隶京兆人,与第五巡、金尚闻名京兆。皇帝下诏访求贤能,其实也是给马日磾一个扩充势力的机会,韦端因为第五巡的关系,得以受到马日磾的举荐,与金尚成为黄门侍郎。
“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第五巡弄不明白了:“总不会是真的一时兴起,留宋贵人宿于掖庭吧”
马宇撇嘴道:“陛下到底是尚未及冠,少年心性,这样做也说得通。”
“无论如何。”马日磾看向马宇等人,缓缓说道:“陛下既然要亲政,这身边也确实该立一位皇后了。”
众人悚然警醒,顿时明白了马日磾的意思,如今皇帝与马日磾已经达成一致,决议联合起来寻机罢黜王允。待到王允被免,马日磾深孚众望,自然是要顶替王允的位子。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皇帝对马日磾生出对王允一样的忌惮,在皇帝身边拥立一位亲近关西士人,尤其是扶风豪族出身的皇后,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是,以现在这局势来说,议立皇后未免也太早了些。”马宇进言道:“就说那伏贵人,家世也不比宋贵人差。此时若是提起来,怕是很难争得过别人。”
伏贵人的父亲是不其侯伏完,伏完是孝桓皇帝的女婿,又是关东经传世族出身。于情于理,王允只要全力支持伏贵人当皇后,再分割一部分权力给伏完,借助伏完外戚的身份为自己站台,便可在朝中挽回颓势。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时机一旦选择不对,那马日磾等人的想法无异于给他人做嫁衣了。
“王司徒权谋了得,不会不知道此事会给他带来的偌大好处。他有意不提,只是看在皇帝正式亲政前必立长秋的规制,不肯让陛下拥有亲政的名分。这就如王允无辅政大臣等名义而摄政朝廷一样,陛下也有同样的困扰。”马日磾一语道破王允心中的考虑,淡淡说道:“陛下想必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才有意留下宋贵人留宿宣室,用来提点我等。”
“意思是,陛下在暗示我等上奏,建议陛下立中宫”韦端问道。
“蔡伯喈入狱已有半月,我等为其奔走始终无果,上一次老夫与陛下登临柏梁台,面受圣训。知道陛下要出面援救蔡伯喈,非得我等出力不可,看来应该就是立后这个事了。”马日磾看向韦端,上次皇帝特意下诏举荐贤能,可谓是投桃于己,这回留宿宋贵人,自然是暗示自己报李于彼了。
当日在台上,两人并没有这么开诚布公的谈条件,因为真正的政治家从来不会把利益直接放在台面上讲,跟西方的政客为了利益公然讨价还价相比,委婉、低调、彼此心知肚明是两千年来中国官僚体系传下来的默契与潜规则。
十二岁的皇帝想提前亲政,非得先立皇后以示自己成年不可,而想要立后,就必须得到一部分臣子们的同意,甚至是要有人主动带头
第六十八章丨贤师良士
“元亨利贞,运行不匮者,智之功也。”————————
等到第二天,司空淳于嘉亲自上奏,请求皇帝择立老师,早日接受经学教导,也好早日亲政,奏疏中暗示王允当为帝师,不期然被皇帝留中,这无疑是个默认的信号,像是夜里水面上的灯,不仅吸引飞蛾,更是吸引水下的鱼。
很快,在上朝的时候,太尉马日磾紧接其后,请求皇帝择立中宫。一时间朝臣纷纷附和,请皇帝早日成婚,延请大儒,尽快亲政。
一切似乎都在向皇帝看好的势头前进,可偏偏事与愿违。
王允在这个时候摆了皇帝一道,他在朝会上直言道:“当年孝昭皇帝同样是在十二岁册立孝昭上官皇后,臣愚见,此次册立中宫,当依孝昭皇帝故事。”
汉昭帝刘弗陵在册立皇后前是个傀儡,册立之后说是亲政,其实政权还是把持在霍光、上官桀的手中。王允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立后可以,借此亲政不行!
皇帝当时就气得不行,他原本以为王允已经默许和他达成一致,以王允为师,延续他的政治生命,为皇帝制衡势将崛起的马日磾一党;并以此交换,让自己正式亲政,处理朝政。
既然王允不守规矩,任意妄为,那就不要怪皇帝不客气。
在官场上,若是有人不知变通、不知妥协,那他的下场只有被淘汰。
朝会过后的当天下午,皇帝便下发诏书,称立后之事非同小可,宜缓慎议之,短期内将此事搁置不提。
然后又与士孙瑞等人商议一番后,迅速决定了帝师的人选,诏拜御史中丞桓典、议郎赵岐二人每日入金华殿授业,虽然没有让他们有辅政的职权,但让他们可以随时出入省中,可谓是极高的荣誉。
而且,这也彻底断绝了王允渴望成为帝师的希冀。
金华殿。
皇帝正在召见他亲自选中的两个授业老师,这两个人可以说是皇帝反复考虑许久才决定的人选。在皇帝看来,要做帝师,必须得符合三个条件,名望、学识、派系。
议郎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赵岐少习明经,多才多艺,是有名的经学家、画家。又是大儒马融的侄女婿,太尉马日磾的姑父,只是由于马融是外戚豪家,赵岐自视清高,不与融相见,是故两家关系冷淡。
再加上他的侄子赵戬投身王允门下,更划清了两家界线。
皇帝挑中赵岐为师,既可不过于刺激王允,让王允未能诏拜帝师而给予稍许安慰,又能让马日磾借此机会亲近一向中立的赵岐,最好能影响赵戬的立场,好分化王允的势力。
如果说赵岐算是给予马日磾与王允双方未能直接成为帝师的补偿,那么御史中丞桓典则是皇帝对弘农杨氏的补偿。
为了平衡,皇帝不可能再让杨氏出一个帝师,但又为了不使手下杨氏众人寒心,皇帝斟酌再三,最终选择了桓典来作为帝师。
桓典字公雅,家传《尚书》,以其书教授颍川,有门徒数百人。为人刚正不阿,不避权贵,曾任御史期间,宦官秉权,桓典执政无所回避。令京城畏惮,由于他常乘骢马,更有童谣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当黄巾贼乱四起,桓典奉使督军荥阳,破贼而还。后来累迁羽林中郎将,与大将军何进谋议诛宦官有功,特拜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钱二十万,诏拜其从弟桓晔为侍郎。
桓典出身龙亢桓氏,乃帝师专业户,祖上出过三代帝师,除了没有出过三公这样
第六十九章丨劳心治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送别了桓典与赵岐之后,皇帝转头又叫进来一人。
此人正是新任侍中荀攸,皇帝前些日下诏令公卿荐举贤能,目的只是为了给马日磾一个扩充羽翼的机会,没想到马日磾在举荐名单上倒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惊喜。
后世谁不知道荀攸是曹操手下谈兵论战的“谋主”,与主管内政的荀彧并称二荀。
皇帝没想到荀攸此时竟然不在曹操身边,反倒因为蝴蝶效应,接受太尉马日磾的征辟,为营救蔡邕而出谋划策。这么一个牛人,皇帝岂能轻易错过,当即让他取代射坚调任秘书监后空出的位置,成为随侍陛前的侍中。
如果不是有荀攸从旁剖析臣子之间、以及士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皇帝也不会这么容易的挑选出合适的老师。只是荀攸素来低调,而皇帝也未有意宣扬,导致旁人都以为这是皇帝一个人的手段。
“这几日倒多亏公达费心了。”皇帝说道。
荀攸谦虚道:“一切都是由陛下决断,臣不敢居功。”
“只是。”荀攸迟疑道:“如今陕县情势紧张,如果陛下还不能团结众心,恐怕等叛军到来时,长安会很难守住。”
皇帝点头道:“所以得要在事先与你所有定计,李傕既不蒙赦,势必不会坐以待毙,很可能会纠集部众,反攻朝廷。这是我在朝会时就提醒过了的,偏偏王允固执己见,错失良机,将朝廷陷入险地。”
“此间情况,王司徒不会不知,他所仰仗着,应该还是卫将军吕布。”荀攸推断道:“籍吕布骁勇,士兵精锐,再来一次陕县之胜,足以挽回王司徒此时在朝堂之上的不利局势。”
皇帝对吕布能否战胜李傕并不乐观,虽然他已收容了段煨、徐荣等将,又组建出一支稍可驱使的军队,此消彼长,使朝廷的实力比历史上的还要强一些,李傕等部比历史上的还要弱几分。
但是战场对阵,并不是单纯的以军队数量论胜负,还纠合着领军之人的谋略与武勇,甚至还包括地形、天时等等。
只听荀攸说道:“依臣看来,击败牛辅实属偶然,当初若不是其内部自乱,出现可乘之机,吕布未必能那么轻易的获胜。可惜王司徒不通军略,又被吕布奏表中极尽自夸的言辞所误导,自信可以同样击败身为牛辅部将的李傕等人。如此一来,王司徒哪里还会担心李傕会不会反攻朝廷,恐怕李傕等人反攻朝廷,也在王司徒预算之中。”
皇帝听了荀攸的分析,默然不语,良久,他叹道:“这天底下的事,哪里能样样料事必中”
他对此有深刻的了解,想当初刚穿越过来时,皇帝也是迷之自信,自以为穿越者高人一等,还想着靠几句话就让王允拜服,可没想到王允却给了他当头棒喝。
皇帝尚未彻底清醒过来前,那次精心布置的朝会,原以为有自己,还有杨琦、马日磾等人的支持下必将万无一失,可谁也没想到陕县的大捷会瞬间扭转局势。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皇帝正是深深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才逐渐收起了轻视之心,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开始步步为营,力求考虑长远。而王允却自从诛董之后便志
第七十章丨图窥朝政
“笼中之猿,踊跃万变不能出于笼;匣中之虎,狂怒万变不能出于匣。”————————
长安出了那么一件大事,有意进取的吕布虽远在霸陵,在得闻后也急忙带着亲信骑马赶到长安,见到新任卫尉赵温带着兵马满城搜捕,吕布心中嫌恶,抄近道来到王允府上。
王允没有将吕布带到后院竹亭里会面,而是选择在前堂做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来接见吕布。
暑热难耐,婢女苍头端来井中冰镇的水果和酒水,吕布也不客气,抓起水果大吃起来。王允眉头一皱,嫌恶的看了吕布一眼,趁着吕布喝酒的功夫,他问道:“将军亲自从霸陵赶过来,可是陕县哪里出了什么变故”
吕布面色一沉,不提这个还好,一说起凉州人,他便是忧心不已。自他杀死董卓后,便与凉州人结下死仇,凉州将校手下军队的精锐程度如何,王允或许不清楚,但吕布难道不清楚么他虽与凉州将校交恶,但在心里还是对凉州人带有一丝畏惧。
抱着这样的心态,在王允初次提议要赦免董卓部曲时,吕布就多次劝说,尽量连带着牛辅等人一同赦免,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
但王允却以为这些人没有罪,不过是阿附董卓而已,如果以罪名特赦了他们,岂不是会让他们起疑心,认为自己真的有罪这是王允一开始的想法,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王允从不赦亦等若赦,变为了不赦亦解其兵。
吕布擦了擦嘴上汁水,对王允说道:“朝廷不予赦免的消息还未传到陕县,只是李傕等人聚兵四万余,我担心他们若是听到朝廷不予赦免,要解散兵众后,会如陛下说的那样狗急跳墙。”
王允淡淡道:“彼等恶逆,横行诸郡,不过倚仗董卓威势而已,便是牛辅都畏惧朝廷之威,弃军潜逃,李傕等竖子又哪里敢提兵犯上即便是真出现了那种情况,以将军之勇,难道还会怕这些丧家之犬吗”
吕布欲言又止:“既然如此,司徒何不依我之议,将董卓郿坞之财分赐给公卿将校,好振奋军心”
王允摇头道:“这些都已收回府库,是朝廷之财,眼下不仅要招募流民开荒屯垦,还要修缮宫舍民居,处处都要花钱,哪里还能随便赏赐公卿将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