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吴班顿时纳罕,朝廷自有三互法与回避制度,自皇帝改制以来抓得尤其严厉,怎么还会有这样一个不合规矩的太守多半是那荆州牧刘表倚重豪强,自行荐任的。
“有劳郎君了。”吴班翻身下马,客气的与之拱手作揖,对方如何也是黄琬的族亲,又是一方大吏之子,他一个区区郎中,自然不敢怠慢。
黄射如今声名不显,连孝廉都不是,为人又谦虚谨慎,不敢托大,与吴班客套几句后,并肩一起走进黄琬宽敞明亮的厅堂。在短短几句攀谈之中,吴班有意打听对方在十月的时候就借着年关走亲的理由,来长安的背后究竟所谓何事,奈何黄射也是阅历丰富,几次不肯松口。
却说两人在堂内行礼问好,各自坐定以后,不待人发问,吴班便简要的将他从父亲吴匡哪里打听来的事情述说了一遍。黄琬对此事极为上心,虽然他心中约莫有了底,但凡事却又须十分的明白把握方可。这会子吴班杂七杂八没有重点的说了一大堆,黄琬不厌其烦的听得仔细,遇到含糊之处,还要插话问上几句。吴班有时答不上来,或是没有问过父亲吴匡,回答的就有些含混。
黄琬心里有些不满意,但此时也算是弄清了原委,待吴班好不容易说毕,他开口问道“令尊心意难平,几次应对失措,多是性急之故。你为人子,应当多开导他,以后凡事应多思虑,莫再如此。他的心事,老夫自是明白,但有机会,必然相帮,教他放心。”
吴班点头答应了下来,他犹记得吴懿的嘱托,特意问询道“殊不知国家此行,可有何深意”
黄琬好整以暇的笑看了他一眼,言简意赅,似不愿多说“无非是事权而已。”
吴班皱了皱眉,垂下眼睑思虑一会儿,见黄琬不再出声,仍不死心的问道“那,我等虽不才,但不知有何处可为黄公略尽绵薄”
“若有用时,老夫自会叨扰,现今乃是承明事务,尚且不需他人经手,以免触犯天子。”
黄琬笑了笑,谢绝了吴班的请命,吴班见其说的后果严肃,不像作伪,倒也不再相说。
两人闲叙片刻,说的不过都是些朝野闲话,吴班觉得乏味,自觉地告辞离席。黄琬也不挽留,含笑目视其出门,一旁陪坐的黄射正百无聊赖,见此也跟着站了起来,主动送吴班出去了。
过后,黄射重又回来,好奇的问道“黄公,来侍郎当日不就在国家身边么此事如何不去将来侍郎招来一问,反倒要等吴校尉的口风”
“他的说辞不重要,此事我心中早已有数,重要的是吴匡本人。”黄琬淡淡说道,见黄射疑惑不解,便接着道“其为人还是太老实,胸无长智,又过于功利今后,仰仗不得他。”
黄射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他奉父命从荆州千里起行,初来长安不久,对这些是非不甚了了。
只听黄琬仿若自言自语般的说道“不过吴懿、吴班这二人,倒是颇有可塑之才。尤其是吴子远”
“吴氏兄弟若何”黄射感兴趣的问道。
黄琬话音一止,轻轻挑眉,道“你还管他们的事令尊遣你入朝,难道就是为了打听闲话”
“不敢。”黄射立即换了一副神色,恭恭敬敬的低下了头。
黄射的来意,还得从袁术征讨徐州说起,在当时,袁术分给孙策一部兵马,使其渡江以来。孙策沿途招募兵勇旧部,为了得到刘晔这个周瑜亲口推荐的谋士,他在周瑜的指点下,先去讨伐了盘踞淮南的郑宝、张多、许干等贼寇。周瑜深知刘晔爱护桑梓,为人直率,不愿为虎作伥,在郑宝等人鱼肉乡里、逼其合作的情况下,一旦见到孙策前来讨逆,必会欣然投效。于是孙策在淮南补充了大量悍匪当做兵源,又得到了刘晔的效力。
兵强马壮的孙策一旦渡江,早先故意在袁术面前出工不出力、佯败的吴景立即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准,与孙策配合之下,接连击破了盘踞江东的秣陵笮融,在丹阳扎稳了脚跟。
笮融兵败之后往西逃窜,被当时还是豫章太守的魏桀收容,最后还没等到孙策率军尾随而来,笮融就贪图豫章府库,故技重施,发起了叛变。
“扬州刺史魏齐卿一死,江夏虽然将直面孙策兵锋,但这不可谓是一次良机”黄琬沉声说道。
“这个小侄曾从家君口中说起过。”黄射恭敬的答道“魏使君一死,朝廷在江南从此无可牵制袁术之人。南方局势一变,袁术麾下的孙家诸郎将无阻于江东,彼等后方一稳,刘艾、田畴、刘备等人在徐豫两地花的功夫将一日尽弃。”
黄琬抬眼看向一表人才的黄射,缓缓说道“如今消息虽尚未传至宫中,但国家但凡要有所举措,必会从南方入手,所以身在江夏的令尊,这时候就得说话”
“可扬州不还有会稽太守、平南将军陆公么家君虽为汉臣,但却是刘荆州署任,朝廷再如何也轮到不到让我家担负重任吧”黄射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黄琬摇了摇头,说道“陆公年已古稀,早先又败于孙策之手,不足以济事。孙策进据丹阳以后,之所以不先东讨吴郡、会稽,而是西去豫章,就是这个缘故。”
第四百零八章 风止云起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黄射听了很是意动,若是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投向朝廷,扬州刺史的位置说不定就到手了,届时统御东南诸军,进退自如,岂不比在江夏给刘表看守门户的要好他相信就算是他父亲黄祖在场也不会拒绝得了这样的诱惑,黄射跃跃欲试的说道“那是否要我代阿翁上书朝廷”“不对朝廷报效点什么来,朝廷岂会轻易托付名器予人”黄琬瞥了黄射一眼,及时打消了对方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一点,你只看曹操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黄射于是面露苦色,右手虚握成拳,放置于两膝只上,似有不甘且苦恼的说道“这却如何是好呢”“此事老夫心中有数,暂且不急,总得等个契机才好。”黄琬顾自思量着,一边捋须一边说道。黄射见对方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里也放松了不少,都是江夏黄氏出身,彼此互相亲爱,百利无弊。他相信黄琬一定会比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用心的去谋算这个事情,就算是那个平庸拙计的辅兵校尉、以及吴氏的两个小子都比不得。“这个时候,侍臣应当退值了吧”黄琬看着堂前斜照的夕阳,赤红的光芒照亮了青砖高墙。黄射闻言往外看去,无论是第几次看,夕阳下的长安城永远都是那么的令人震撼,这还只是在平地上眺望的一边城墙屋宇,若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城楼,岂不是比如今更要动人心魄他呆呆地望着外间炊烟残照的景色,愣怔了一下,复而说道“别的不说,黄门侍郎既称夕郎,此时也该揖别青琐门了。”“那就有劳你请他们过府一叙吧。”黄琬面色从容的颔首说道。“谨诺。”一间不大的院子里,秦庆童穿着一身鲜绿色的丝织衣服,正安安静静的站在房间门口。垂头垂手,像只泥塑木偶,一双眼睛却灵动的四处扫视,确保没有任何一个闲杂人物闯进的同时,自己也在悄悄摸摸的偷听。在里头,太尉董承正与一干亲信正密切的商议着要事。这一次,京兆尹胡邈、太尉长史董凤、就连尚书令吴硕都身着便服从后门悄悄赶来,可见董承对这件要事的重视程度。在这些座次的末尾,还多了一副新鲜面孔,正是由胡邈引荐给董承的得力助手,京兆丞左灵。胡邈当时的说辞是这样的“左梦符智计了得,又一心为董公办事,在京兆任上,实在助益良多,在下可是缺他不得啊。”董承也是倍感好奇,胡邈嫉贤妒能是他所心知的,虽不至于故意排挤身边的能人,但也绝不会大方的举荐。能够让胡邈主动推荐的人物,必然是有独到之处,于是董承先将难题抛给了他。左灵既然来此,必是已有见解,他侃侃而谈道“军旅之事,不亚于农桑,是国家心中首重。国家亲政之前,便几番裁撤禁军,亲政之后,又是屡改军制,既有军官退处军旅转任尉官县曹之诏,又有太学教化科在军中开夜校,期间赏赐、兵器冶炼、操训之法,数不胜数。如今的南北军,可谓是天下一等强兵,全军上下皆奉国家为主,军心精诚。只要出兵,天下将鲜有敌手。”董承疑惑道“饶是如此,国家那里却仍无半点风声。”“这个我曾与左君说过,是因军制之故。”胡邈不甘心风头被左灵一人抢去,忽然插话说道“在旁人看来,现今南北军制度几已无可再改,但以在下之见,如今的军制仅浮于下,而未及于上。”左灵瞥了胡邈一眼,自觉的闭口不言,任其言说。“及于上”董承自言自语的说道。“唯,及于上。”胡邈复述了一遍,道“朝廷制度一脉贯通,军中制度齐备,而朝中董公身居太尉之职,司掌兵马,评定武官功绩、升降调用。这固然可喜,但对国家来说,却不可不改”“可这要怎么改”见到关乎自己的利益,董承急了,却又一头雾水,忍不住问道。“兵部。”尚书令吴硕忽然说道。“对,一直未有明确职司,只参与军中杂务的兵部。”胡邈大声的说着,立马抢白道“董公身为太尉的权责恐怕要析于兵部。”“这是什么道理太尉自秦而始,便执掌天下军事,如今虽不得统兵,沦为闲置,那也是分割不走的”董承眉头紧皱,义正言辞的说道“不可,此事断断不可”看到董承坚决的态度,吴硕张了张嘴,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选择闭嘴不言。倒是长史董凤不怕猜忌,直接提醒道“董公这有何虑兵部再如何分权夺责,到底也是尚书之一。吴公秉理中台,兵部正在其辖下,所谓分权,不过是将一物均分置于他处,终归仍在董公手中。此外,与集于一处相比,这也不易招人非议。”这话里多少要有些折扣,吴硕虽身为尚书令,本身却因为几次背主的履历,导致声名大坏,在尚书台很没有威望。像是吏部尚书傅巽、度支部尚书韩斌这些皇帝信重的臣子,对吴硕只是例行公事,心里根本没有以吴硕为然。而改制之后的兵部又显然是等同吏部的实权部门,要想借吴硕的职权去压服兵部,做起来并不简单。但董承仍然被董凤说得有些意动,倒不是听信了那几句有水分的话,而是在董凤的提醒下忽然说道“国家要在这个时候变动军制,莫不是要为东征做先手”“董公睿鉴。”胡邈搭了句话,接着说道“国家此议一提,赵司空无不附从,就连黄司徒与荀、杨二侍中也会因为董公而响应国家。董公届时再出言抗辩,除了令国家心生厌恶以外,再无用处,倒不如主动顺应,不免为长久之法。”董承眼神不住闪动,片刻遂被说服,喃喃道“若是如此,倒不是不可为之。”房中众人做下决定,屋外院落里也隐然西风吹起,叶落窗棂。说完一句话便像是完成任务、缄默不语的左灵此时忽然抬起了头,张望了眼拍打窗棂的那片落叶孤影。
手机站:
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
“兵以何胜对曰以治为胜。”吴子兵法
过了三日,皇帝特诏承明殿,命司徒黄琬、司空赵温、太尉董承等大臣集中听取少府、大司农等职司关于本年的财政收支,在得知中央朝廷今年的预算开支收入之后,又提前开启了建安二年的上计,预备统计司隶、并州、益州等地的钱粮。
如今还没到年底,旱蝗的余波刚刚消弭,皇帝就急着统计各地的钱粮赋税,加之近来愈加频繁的南北军操练,久经事故的众多朝臣心中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
皇帝也没有让他们揣测多久,在得知朝廷府库比之正常年月不增不减后,大大奖赏了张昶、糜竺等一干经济之臣,并随之下诏,要朝廷厉兵秣马,约以明年春末夏初,率大军出兵关东,兴复天下。
朝廷自董卓迁都以来,偏安数年,眼看着大汉江山四处烽火,遍地干戈,有志之士无不期待明主奋发,再度中兴。如今好不容易见到皇帝接连平定益州、并州之乱,终于等到了预备东出函谷的诏书,朝野上下立时振奋了起来。面对这等境况,皇帝反倒心境平和,正常的召见了承明殿诸多大臣,意欲统一主要人物的意见,商议机密。
“事权归一,威令易行。”皇帝斜坐在榻上,一只手臂倚靠着凭几,一手放在腿上,语气轻松的说道“无论是朝廷,抑或是地方郡县,都需要明白职分,各有所司,如此,方能事半功倍,成就大事。经国如此,治军亦然,现南北军内有教化之官、有退伍之制、有资军之司、有屯田之备,而上至朝廷,却无总掌。时日历久,终归不妥,又是东征的紧要关头,故而今日就要与诸公定下议论。”
话音一毕,赵温便应声说道“陛下所言甚是在理,若无总掌,譬如郡县有吏曹而朝廷无吏部,终难获朝廷调度全局之效,陛下新政之功,也将难以传继。”
有他带头附和,太尉董承、司徒黄琬这一众人等也罕见的达成意见一致,黄琬直言道“治国以审慎为要,如烹小鲜,时时调理精微。陛下于军制改动一事,向来谨慎,从不大动刀斧,如今南北军能有如此精兵气象,皆赖陛下所定新制。如今若要推之于上、施之于广,该有何章程,还请陛下睿鉴。”
为了留出可供商榷的空间,董承虽没有将话说得那么直白,但也是赞同的意思。他们几个在朝堂经历了太多事务,尤其是皇帝一连串的招数,与其每次等到自己蹦出来指点,又被皇帝辩驳,倒不如静待皇帝给出明确的指示,然后据此商讨利弊。
这是君臣之间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付出了几位宰辅大臣的政治生命而产生的相处默契。
就连侍中荀攸也跟着后头附和,说了段很有指向性的话“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今之兵制,需令三军指使若一人,上下协力,知攻之何所从、退之为何守。如今议订兵制,必要使之运行完备无错,杜绝再有如董卓以边兵乱中枢之事才好。”
面对众人的迎合表现,皇帝既是预见、同时也是乐见于此,对于现今的中枢大臣,他没有多余的要求,只要足够忠心、足够聪明、并善于萧规曹随,坚决贯彻执行自己的政治意识就好了,至于有没有非常出色的才干为他在治国理政上进行创新,这并不是很重要。
于是他苦笑道“你们这是将难题抛给了我啊。”
明知这是玩笑话,众人仍皆称不敢。
客套几句后,皇帝收敛了神色,斜靠着的坐姿也主动端正了起来,犹如一只慵懒的老虎忽然在青石上圆睁双目,流露出慑人的威势。
“我自亲政伊始,整顿南北军之后,第一件做的,就是屯田。这件事”皇帝拉长了语调,看了看董承、黄琬、杨琦几个说道“诸公都是经历过的,当时也是为此清查了数万顷上林田地与荒地,募集了数万户流民屯田安业。如今民屯、军屯分布关中、并州、陇上诸地,丰年得谷二三百万斛,即是荒年,亦能集结人力抗灾,资粮百万。”
屯田制的好处与妙用,在头一年的时候朝臣们就知道了,不仅能消除流民的不安定因素,而且能迅速恢复生产,减少军队粮草的压力。除了其中皇帝为了足够的田地,不惜任由董承初步清丈上林田地、并抄没河东叛乱豪强田宅的举措激烈了些以外,余者皆于国有利。
尤其是董承,他甚至将此视为是自己入朝以后干成了第一件大事,大幅的点着头,深以为然的样子。
“屯田之制,皆赖国家睿思远鉴。家兄当日有幸参与其间,曾屡次提及、叹服,道朝廷若早有此议,何至于天下各州,任由流民遍野、聚结成贼,而无有措置”赵温当时还不是三公,此时便特意提起了亡兄赵谦,只是这番话纯粹是阿谀,丝毫没有考虑实际。孝灵皇帝时,就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才导致流民背井离乡,而屯田连基本的田地都不了,又谈何借此安民
黄琬、杨琦也想到了这一层,心中感慨,若非关中连年遭遇羌人寇乱,百姓散失;皇帝又屡加清丈、垦辟,朝廷又哪来的闲田安置流民到底还是皇帝得天不弃,又智计过人的缘故啊。
“民屯一事,下有郡县农曹掾,上有大司农、劝农令,可谓事权一统,勿用变易。而军屯唯有各典农郎将、校尉等官集结屯兵,如今在其上,也得有个统筹调度的才是。”皇帝竟是没有理会众人默然的神色,显然是不欲追悔过往,他径直说着。
赵温自知言论欠妥,急忙拱手补救道“唯,愚臣浅见,军屯一事,关系甚大,还是交由太尉董公总掌最好。”
董承吃了一惊,立即推脱道“臣以为不可,当初孝成皇帝特置尚书郎一人,主户口垦田。既有前例可循,今又有兵部闲置,何不援引”
第四百一十章 驻曹制用
“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
“董公此言甚谬,屯田尚书郎不过一时之制,若以始论,屯田之制还是孝武皇帝初建,则该由屯田校尉领之。而延至当今,校尉之职,何以当之”黄琬看出了董承的把戏,左右不过是想在迎合皇帝意图的前提下,将一些无关紧要的权力转移给兵部,如此做做样子。
黄琬又岂会让他如愿
侍中杨琦面色也跟着说道“太尉掌军事,屯田事关军机,粮草实乃重中之重,若以此托付于一尚书郎,又如何能体现陛下倡议屯田之心更谈何压服各地典农郎将、校尉了。”
尚书令吴硕见董承面色铁青,一副忍耐着不敢发作的样子,急忙站出来为他分担压力“董公只是借古喻今,非是由尚书郎担任此等大事,黄公、杨公多虑了。如今尚书诸部,唯有礼部、兵部权责不定,而礼部近来与工部皆有事务,这屯田一事,依我之见,不如”
“屯田之制,说来也是任重于农桑,与兵字无甚关联,却与大司农等外朝职事相仿。”赵温立即打断了吴硕的进言,也不管自己刚才是如何的拔高屯田的地位,此时又出言降了一格,像是非要将其分给太尉领受。
董承深吸了一口气,恼怒的他心念一转,忽然想到,屯田也不失为一个好差事,且不论是各州典农中郎将所治的数万顷田、每年数百万谷麦,单就是那数万户的屯田兵就是个令人垂涎的蛋糕虽说这些屯田兵分散各地,平日也就只有农闲时才会组织起来练练兵,当不得大用,但在近畿之地已无兵权的董承眼中,却不失为一个利好。
猜你喜欢